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723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

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

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

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

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

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这里,对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这个命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的一系列论述,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借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又赋予崭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

这既便于人民群众形象生动地接受和理解,又有利于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

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10日下午举行的十六大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全面阐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曾培炎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事。

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所谓更高水平,就是用大体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三大区别。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

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

到2000年,我国尚有30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

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

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惠及十几亿人口,所有现在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争取尽快达到。

就消除城乡差距而言,20年后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低到30%。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点要求

  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

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奚洁人主编:

《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

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

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

  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全面建设进程进行检测和量化时,不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