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7367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docx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1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题

一、选择题、填空题:

1.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A)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D)

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3.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A)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4.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C)

A.促进教师教的过程B.促进学生学的过程C.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D.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

5.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是(C)

A.发现教学B.情境教学C.个别化教学D.愉快教学

6.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中谈到“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从教师教的层面来讲,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①深刻、②独到、③广博、④启发、⑤机智、⑥绝招。

7.余文森教授的一篇文章《有价值的教学情景什么样》中指出有价值的教学情景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①生活性、②形象性、③学科性、④问题性、⑤情感性。

8.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德育。

10.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即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

二、问答简述题

11.教师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我们应从哪几个方面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能力?

答:

(1)略

(2)①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②让个性飞扬在你的课堂③使课堂充满诗意与情感④深情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1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

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1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答: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5、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答: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向。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6、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答: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须课程,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7、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

答: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8、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答:

第一,整体性。

第二,实践性。

第三,开放性。

第四,生成性。

第五,自主性。

19、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一、主动性;二、独立性;三、独特性;四、体验性;五、问题性。

20、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答:

(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3)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21、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2、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

答: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3、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4、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25、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

答: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6、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答:

第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

第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第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第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

27、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什么?

答: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第二,教师是不家务事人生的引路人。

28、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答: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9、教师尤其应该尊重哪几种学生?

答:

(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30、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

答: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1、尊重学生,怎样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答:

(1)不体罚学生;

(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训斥学生;(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32、怎样赞赏每一位学生?

答: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3、怎样帮助学生?

答: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34、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答: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35、什么是合作学习?

答: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36、什么是探究学习?

答:

探究学习:

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37、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

(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8、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一、主动性;二、独立性;三、独特性;四、体验性;五、问题性。

39、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1)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0、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1、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42、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43、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44、新课程倡导的发展形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

(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45、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

答: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

第一,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

第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讨论。

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平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

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

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

46、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47、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答: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48、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答:

(1)道德品质。

(2)学习能力。

(3)交流与合作。

(4)个性与情感。

49、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

第一,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

第二,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50、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

答:

(1)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

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因为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那么,质性的评价方法无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

因此,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51、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评分者的选择。

由教师评分,还是由学生评分。

(2)评分方式的选择。

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来评分,还是将各项目单独评分,然后计算平均分。

(3)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52、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

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其次,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再次,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3、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工作环节?

答: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二、设计评价工具。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55、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

(1)职业道德;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教学设计与实施;(4)交流与反思。

56、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答:

(一)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

(二)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

(三)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

(四)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57、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答:

一,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

二,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

三,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

四,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58、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变化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59、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答:

1)课程选择;2)课程改编;3)课程整合;4)课程补充;5)课程拓展;6)课程新编。

60、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

1)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2)校本课程的试验;3)选择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4)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

61、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订包括哪些方面?

答:

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

6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

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教师和学校成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考察对象,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

(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2)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3)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判断题1、目前我国正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

2、我国的课程体系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不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

3、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培养人。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

(√)

链接:

我国在教育方面制定了哪些法律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需要从法律上加以确认和巩固。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一直把教育立法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自1980年制定第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学位条例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教育方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法律。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它作为国家教育的根本大法,为我国实现依法治教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对进一步落实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维护学校、教师以及受教育者等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作出了法律规范。

义务教育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适龄儿童、青少年的学校教育。

义务教育法对人民政府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应当履行的职责,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以及家庭、父母所应承担的责任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用法律来保障我国适龄儿童、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一部保障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规定了教师的权利、义务和地位;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待遇和教师的管理制度以及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对进一步提高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全面具体的法律依据。

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该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机构的设立、条件、标准和审批,以及全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等重大问题,对于建立职业教育制度,培养各种应用人才和具有专业技能知识的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进一步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此外,国务院制定了十几个有关教育方面的行政法规,如《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单独或者与其他部委联合发布了数百个有关教育的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以及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也制定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与这些教育法规和规章共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束了在教育领域中无法可依的现象。

5、教学就是提升学生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

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最终目标的。

6、2005年盐城市教育局积极引导超大规模学校,科学缩小办学规模,下移管理重心,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

7、我国目前新课程的设置是: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为顺应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构建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与分科并行,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

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8、健全的人脑必能产生正常的心理。

(×)

9、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

(√)

10、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

省字是提醒我们多思考,于是出现了“反省”。

三省即是多次反省自己,在内心多次思考和追问自己的精神或者是灵魂。

11、教育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过程就是德育过程。

(×)

德育过程是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12、“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说明家长和教师应满足儿童的一切需求,这样才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

(×)

二、选择题

1、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课程改革

2、常逢生局长在200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该题过时,删去)

3、《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启发式教学

孔子的至理名言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一思想反映了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度重视。

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一样,《学记》中反复强调“喻”的原则: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道而弗牵”,就可能使学生摆脱依附性,从面逐步形成独立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强而弗抑”,则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心情舒畅,从而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

在此基础上,就可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开而弗达,”无疑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做到自求自得,自我消化学习内容,由此则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

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集体既是班主任教育对象,又是班主任工作依靠的教育力量.一个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进行长期工作,精心组织和培养.第一,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第二,选拔和培养班干部.第三,组织开展集体活动.

5、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地方,声音适当放大放慢,使学生听得清楚,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