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7559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7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docx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

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白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

教学要求:

熟悉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内容、工具,并能够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针对国民经济的一些经济现象,给出对策。

教学重点:

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工具、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效果

教学难点: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效果、凯恩斯极端与古典主义极端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

计划课时:

10课时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西方国家的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

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2、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deflator)三种。

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所谓低,就是通货膨胀率在1—3%之间,所谓稳定就在相当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经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

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尤其是对于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要付出代价,如造成环境污染,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等。

因此,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长率。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不是消极地使一国在国际收支帐户上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极地防止汇率变动、外汇储备变动,而是使一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

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作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

同时由于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二、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

以上四大目标相互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

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的实现有促进作用。

如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水平,就要维护必要的经济增长。

因此,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

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有排斥作用。

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就存在两难选择,这在后面有关的菲利浦斯曲线时会有详细说明。

但以上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经常见到的是交替关系,由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对经济政策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权衡轻重缓急和利弊得失,确定目标的实现顺序和目标指数高低,同时使各个目标能有最佳的匹配组合,使所选择和确定的目标体系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的整体。

 

第二节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一、财政政策

宏观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实现政策目标最主要的政策工具之一。

所谓的财政政策,就是指政府为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采取的税收、借债水平和政府支出的政策,即政府为了实现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其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西方国家政府的作用都直接与财政联系在一起,财政体系包括政府收入体系和政府支出体系。

1、政府支出体系

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的支出。

(1)政府支出内容:

①社会福利支出。

②退伍军人的福利支出。

③国家防务和安全支出。

④债务利息支出。

⑤教育和职业训练支出。

⑥公共卫生和保健支出。

⑦科学技术研究费用。

⑧交通、公路、机场、港口和住宅的支出。

⑨自然资源的环境保护的支出。

⑩国际交往与国际事务的支出。

(2)政府支出方式。

政府支出方式可有两种:

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其中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政府购买的特点是以取得商品和劳务作有偿支出。

它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

它可以使经济资源的利用从私人部门转到公共部门。

由于政府购买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社会购买力,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计入GNP的四大需求项目(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余额)之一。

而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支出、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以及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

政府转移支付的特点是不以取得商品和劳务作报偿的支付。

它是货币性支出,是通过政府把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给另一部分人,整个社会的收入总量并没有变化,变化的仅是收入总量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比例。

正是由于政府转移支付只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并没有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的这个特点,因此它不能计入GNP,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2、政府收入体系

西方国家政府的收入主体上来源于税收和公债两个部分。

税收是西方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税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经常占20%以上,甚至高达50%以上。

各国的税收通常由许多具体的税种所组成,且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税收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税收分为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三大类。

①财产税是对不动产或房地产即土地和土地上的建筑物等所征收的税。

西方国家有一般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②所得税是指对个人或公司的收入征收的税,例如个人的工薪收入和股票债券存款等资产的收入,公司的利润税。

所得税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主体税种。

因此,所得税税率的变动对经济活动会产生重大影响。

③流转税则是对流通中的商品和劳务买卖的总额征税,它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流转税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税类。

(2)按税负能否转嫁,税收又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

①直接税是直接征收的,不能再转嫁给别人的税。

如财产税、所得税和人头税。

②间接税是间接地向最终消费者征收的作为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原来纳税人能最终转嫁给最终消费者的税,如消费税、营业税和进口税。

(3)按照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税收还可以分为累退税、累进税和比例税。

①累退税是指税率随征税对象数量增加而递减的一种税。

即收入越大,税率越低。

间接税是累退的。

②累进税是税率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增加而递增的一种税,即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也越高,上述的财产税和所得税一般是累进税。

③比例税是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的一种税,即按固定比率从收入中征税。

多适用于流转税,如财产税、营业税和大部分关税,一般属于比例税。

政府支出的主要来源是税收。

政府当年的税收和支出之间的差额叫做预算余额(budgetbalance)。

预算余额为零叫做预算平衡(balancedbudget),为正数叫做预算盈余,为负数叫做预算赤字。

如果政府增加支出而没有相应地增加税收,或者减少税收而没有相应地减少支出,这种做法叫做赤字财政(deficitfinanced)。

当政府发生预算赤字时,就可以通过发行公债向公众借钱或增发货币来弥补。

上论述可知,政府的财政政策工具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

当经济出现波动时,政府可采取两种方法来稳定经济,这就是自动稳定器和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3、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stablizer)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调节经济波动,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即使在政府支出和税率保持不变的时候,财政制度本身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活动,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从而减轻以致消除经济波动。

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项制度。

(1)累进税制度

当经济繁荣时,随着生产扩大就业增加,人们收入随之增加,而通过累进的所得税所征收的税额也自动地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税收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意味着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幅相对较小,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增幅也相对较小,最终遏制总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的作用。

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普遍下降,在税率不变的条件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从而起到缓解经济衰退的作用。

因此在税率既定不变的条件下,税收随经济周期自动地同方向变化,税收的这种自动变化与政府在经济繁荣时期应当增税;在经济衰退时期应当减税的意图正相吻合,因而它是经济体系内有助于稳定经济的自动稳定因素。

(2)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同税收的作用一样,政府转移支付有助于稳定可支配收入,从而有助于稳定在总支出中占很大比重的消费支出。

大家知道,政府转移支付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按照失业救济制度,人们被解雇后,在没有找到工作以前可以领取一定期限的救济金,另外,政府也对穷人进行救济。

这些福利支出对经济具有稳定作用。

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由于失业人数增加,穷人增多,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就会相应增加,从而间接地抑制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

当经济繁荣时,由于失业人数减少和穷人减少,福利支出额也自行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这一制度实际上是以政府财政补贴这一转移支付形式,保证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低于一定水平,从而维持农民的消费水平,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它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故认为是稳定器之一。

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是政府稳定经济的第一道防线,它在轻微的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中往往起着良好的稳定作用。

但是,当经济发生严重的萧条和通货膨胀时,它不但不能使经济回复到没有通货膨胀充分就业状态,而且还会起到阻碍作用。

例如,当经济陷入严重萧条时,政府采取措施促使经济回升,但是当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趋于增加,转移支付却减少,使经济回升的速度减缓,这时内在稳定器的变化都与政府的需要背道而驰,因此,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要确保经济稳定,实现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主要靠政府的相机抉择法。

4、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fiscalpolicy)

同自动稳定器自动发挥作用不同,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分析,而主动采用的增减政府收支的决策。

如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

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减少支出以抑制总需求。

前者称为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

究竟什么时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什么时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应由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形势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使用。

它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的内容。

凯恩斯分析的是需求不足型的萧条经济,因此他认为调节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需求的管理方面,使总需求适应总供给。

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出现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措施以刺激经济,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措施以抑制总需求。

二、财政政策的效果

政府财政收支的变动都会引起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那么,一定的政府财政收支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水平变动多少呢?

这就是我们要分析的财政政策效果。

国民收入水平变动大,则财政政策效果就强;国民收入水平变动得小,则财政政策效果就弱。

财政政策效果的强弱就可以用既定斜率的IS曲线在横轴上移动的距离大小来衡量。

1、IS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果

当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对于相同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不同而不同。

若IS曲线越平坦,即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越小,财政政策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若IS曲线越陡峭,即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就越大,财政政策变动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如图所示:

rr

r2E2

 

r1E1

 

r0E0E3r0E0E3

 

 

yy

0y0y1y30y0y2y3

(a)财政政策效果小(b)财政政策效果大

在图(a)和(b)中,LM曲线的斜率是相同的,而IS曲线的斜率不同,且初始均衡状态的国民收入水平y0和利率r0也完全相同。

若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它可以是增加政府支出,也可以是减少税收。

现假定政府增加同样一笔购买支出,则会使IS0曲线右移到IS1。

IS1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1点,相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a)图中为y1,(b)图中为y2,相应的利率水平分别是r1与r2,在图(a)与(b)中,新均衡点E1与原均衡点E0相比,无论是国民收入水平,还是利率水平都提高了。

但(a)图中,利率上升得少,国民收入增加量y0y1也较少。

在(b)图中,利率上升得较大,国民收入增加量y0y2也较多,即y0y1〈y0y2。

也就是说图(a)中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b),原因就在于图(a)中IS曲线较平坦,而图(b)中IS曲线较陡峭。

IS曲线较平坦,也就是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d较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较大。

这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也就是“挤出效应”大,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就较少,因而财政政策效果就较小。

反之,IS曲线越陡峭,也就是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d越小,当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小,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就越大,因而财政政策效果就较大。

2、LM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果

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不同。

若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

反之,LM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如图所示:

r

 

E2rE2

r1

r0E0E3E0E3

 

 

 

0y0y1y30y0y2y3

(a)政策效果大(b)政策效果小

在图(a)和(b)中,IS曲线斜率相同,但LM曲线的斜率不同,初始均衡状态时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y0和利率水平r0也是相同。

在此情况下,若政府增加同样一笔购买支出使IS曲线从IS0右移到IS1,IS1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1点,相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是y1与y2,利率水平是r1与r2,(a)、(b)两图中新均衡点E1点与原均衡点E0相比无论是国民收入水平还是利率水平都提高了。

但在(a)图中,利率上升较小,国民收入增加量较大,(b)图中利率上升较大,国民收入增加量较小,即由y0y1增加到y0y2。

由图(a)、(b)可见政府增加同样一笔支出,在LM曲线斜率较小即LM曲线较为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水平增量较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相反,在LM曲线斜率较大即LM曲线较为陡峭时,引起的国民收入水平增量较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小。

这是因为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较大,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利率变动较小,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挤出效应较小,结果使国民收入水平增加较多,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相反,当LM曲线较陡峭,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较小时,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利率变动较大,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

3、财政政策乘数

财政政策效果除了用既定斜率IS曲线在横轴上移动的距离大小来衡量外,还可以用财政政策乘数来表示与计量。

所谓财政政策乘数,是指当LM曲线不变或者说货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能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

如果均衡收入变动大,说明财政政策乘数大,也就是政策效果较强;反之,则政策效果较弱。

下面我们以三部门经济为例,在IS—LM模型中,来推导财政政策乘数公式。

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模型如下:

y=c+i+g

c=α+βyd

yd=y-T+tr

T=t0+ty

i=e-dr

则IS曲线的代数表达式为:

而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为:

将LM方程式代入IS方程,由此可以推导出均衡的国民收入为:

由上式可以计算出下列财政政策乘数:

(1)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2) 转移支付乘数

(3)自发税收乘数

在以上各式中,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t0,t分别代表税收函数中自发税收及边际税率,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d代表投资需求函数i=e-dr中投资对利率的弹性,k和h分别代表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弹性。

从上述财政政策乘数表达式可知,影响财政政策乘数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乘数的大小,(此处的乘数指前面说过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及税收乘数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与收入弹性k以及投资的利率弹性d。

例子: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小的分析

当d、k、h既定时,

越大,即支出乘数越大,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大,进而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大。

当β、t、d、k既定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越大,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大,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强;相反,若h越小,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小,政策效果就越弱。

当β、t、d、h既定时,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越大,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小,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若k越小,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同样,若其他参数既定,d越大即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d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在以上四个影响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β及边际税率t。

而β一般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税率t也是不轻易变动的,故支出乘数的变化一般不大,特别在短期内,可视为不变。

而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也被认为比较稳定。

因此,财政政策乘数或者说财政政策效果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及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d的大小。

由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d是决定IS曲线斜率大小的主要因素,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是决定IS曲线斜率大小的主要因素。

根据上一章内容可知,若d越大,IS曲线斜率就越小,既IS曲线就越平坦,若d越小,IS曲线就越大,即IS曲线就越陡峭。

而当h越大,LM曲线的斜率就越小,LM曲线就越平坦,反之,若h越小,LM曲线的斜率就越大,即LM曲线就越陡峭。

结论:

财政政策效果的强弱,无论是用既定斜率的IS曲线在横轴上移动的距离大小还是用财政政策乘数的大小来衡量,结论都是一致的。

说明:

上述的财政政策乘数与我们前面所讲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简单政策乘数是有区别的。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简单政策乘数,它是在不考虑货币因素的条件下分析的政府收支变动如何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的,而此处所讲的财政政策乘数则是考虑了货币市场上利率的变动会对产品市场投资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分析政府收支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

由于下面要讲的挤出效应的存在,因此,财政政策乘数一般要小于简单的政策乘数,只有在凯恩斯陷阱的特殊情况下,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为无穷大时,财政政策乘数才等于简单政策乘数。

三、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为了进一步认识财政政策效果,有必要对“挤出”效应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

rIS1LMrIS1LM0

IS0IS0

r1E1r1E1LM1

r0E0E2r0E0E2

 

 

0y0y1y20y0y1y2

图1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图2扩张性货币政策抵消挤出效应

在上图1中,E0为原IS0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

相应的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利率是y0和r0。

假如政府增加购买支出,使IS0曲线右移至IS1曲线,IS1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1点,与E1点相对应的新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已上升到y1与r1,当政府增加购买支出时,如果不考虑利率水平的变动,即利率水平仍为r0的话,新的国民收入水平将是与E2点相对应的y2,y2大于y1。

这是因为当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后,会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引起对货币需求的相应增加。

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条件下,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如果要想使货币需求减少,达到与货币供给平衡的水平,利率则必然上升,而利率水平的上升又会引起私人部门投资的减少,从而引起总需求的减少和国民收入的减少。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把这种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的利率上升,从而引起投资水平下降的作用就称为“挤出”(crowdingout)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可以用图1中的y1到y2之间的距离来衡量。

相对应的y0到y1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用来衡量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很显然,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若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100%,则财政政策就无效,若政府支出挤出效应为零,则财政政策十分有效。

由此可见,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与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是相同的,主要是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d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

若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d越大,则一定利率水平的变动就会对投资水平的影响越大,则“挤出效应”就大;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若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越大,说明只有当货币需求很大,才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幅度较小,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就越少,反之,若h越小,则“挤出效应”就越大。

如果当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为无穷大,而政府需求的利率弹性d为零时,即LM为水平线,IS曲线为垂直线时,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将为零,反之,若当h=0,d→∞时,“挤出效应”将是100%,或者说是完全的“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多少,私人投资支出就被挤占多少。

实际上,完全的“挤出效应”只有在经济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即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才出现,在经济未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不会是完全的。

因为LM曲线实现上不可能是一条垂线,尽管政府支出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挤占一部分私人投资,但国民收入水平仍会增加,即只存在部分的“挤出效应”。

尽管“挤出效应”为零。

在现实经济中也是极少见的。

但政府为了实现其经济目标,使财政政策效果尽可能较强,可以通过在增加政府支出时,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来抵消“挤出效应”。

这可从上图2中得到说明。

在图2中,原均衡点为E0,假定政府为刺激经济,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使IS0曲线右移到IS1曲线,IS1曲线与LM0曲线相交于E1。

与E1对应的利率为r1,国民收入水平为y1,由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使利率上升,产生了挤出效应y1y2。

为了消除挤出效应y1y2,政府采用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0曲线右移到LM1曲线,这时利率由r1降为r0,国民收入又增加到y2,由此可见,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会出现挤出效应,但若想消除挤出效应,则可以用货币政策来实现。

结论:

如果IS曲线陡峭或者LM曲线平坦,即投资对利率的变动反应不敏感或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反应灵敏,实行财政政策效果就好。

否则,就差。

讨论:

我国自1998年以来每年发行1000亿到1500亿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公路、铁路、电网、通讯、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结果显示财政政策效果较好,98年下半年1000亿国债拉动GDP增长1.5%,99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100亿,拉动GDP增长2%,2000年1500亿,拉动GDP增长1.7%。

原因是什么?

 第三节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一、货币

1、货币的定义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是指在商品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