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7588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x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

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对今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

我们认为不是。

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

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西城区小学计算机试验教材第二册中的第七课,研究的是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粘贴自”和“复制到”两条命令。

教材中的第七课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

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

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

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

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

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

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

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

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

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

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

再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本身也会带给课堂一些教育点:

如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等。

根据本课的任务,也考虑到一些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根据以上想法,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知识:

(1)理解“粘贴自”命令的含义及作用。

(2)学会利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能力:

(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

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

(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植物、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二、任务教学的设计

为适应本课的教学需要,考虑到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做一件有趣的事。

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

引导学生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所以设计了如下的任务:

如“画自画像”、在“画图”中插入自己的好朋友的图片、完成作品《大家都是好朋友》

“好朋友”的外延很大,可以是自己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这样,不仅学生能够充分地使用“粘贴自”命令,而且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漂亮,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讲爱护环境、爱护动物植物的思想。

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学会在画图中运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1.插入“好朋友”的自画像图片2.插入“动物、植物、背景”图片,完成作品“我和好朋友”

能力1、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分析同学的“我和好朋友”作品2.欣赏教师选取的对比性照片,对画面的主体大小、构图、情趣等审美因素进行分析解说3.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情感1、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

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

3、渗透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渗透植物、动物都是好朋友。

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完成任务时,要求学生互相帮助、提示要点、出谋划策。

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

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好朋友”这一主题。

4.在“好朋友”主题下提供的资料包括同学的自画像、各种可爱动物、美丽植物的图片,演示作品中也设计为既有人、又有动物、植物,暗示好朋友的范围,调动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

通过这个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和学生都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达到了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

这个突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对比“复制、粘贴”和“粘贴自”两种方法中我们只选择研究“粘贴自”的方法。

在同一文件中对部分图形进行复制粘贴,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但这个操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操作系统中一般情况下隐蔽工作的“剪贴板”,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运用想象力,(即便给学生演示了“剪贴板查看程序”以后),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在一个文件中如此,而在两个文件之间进行复制粘贴就更难。

现在,要让学生到两个文件之间去复制粘贴,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然而对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除了要考虑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运用复制粘贴方法插入图片,还有可能对源文件造成改动,从而破坏原有文件,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还要考虑文件的只读属性,累加起来的难度更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模仿。

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活动时间,与其学生弄一个一知半解,不如还是放弃这部分教学,专心研究“粘贴自”。

2.“粘贴自”命令的教学

“粘贴自”命令的操作难度并不大。

但是如果想把它彻底讲清楚是很难的。

它同样涉及内部不可见的变化,这种变化到底要不要讲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合适的。

因此,我们就在让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自行探索“粘贴自”命令的使用方法上下功夫。

“粘贴自”的命令名由老师告诉学生,它有怎样的作用呢?

它应该如何操作呢?

我们交给孩子自行去探索。

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感受这个命令的作用,感受它的方便快捷。

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领会,解释“粘贴自”的“自”,这个字理解准确了,这个命令就比较明白了。

四、重视细节处理,合理安排教与学

1、课前的知识准备

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大到整个小学阶段、小到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应该有整体的设计和构想。

让知识、任务前后联系、学习成果互相利用、同学之间达到共享,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项学习成果如果能多次利用,却又有很多新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学生也不会生厌。

对于本课来说,就利用了前面的成果。

本课的任务是完成“大家都是好朋友”的作品,这个“大家”从何而来呢?

在前面的画图教学中,安排学生画“自画像”,复习了学生对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颜色的调整等等画图知识。

对于学生画画的要求就是:

仔细观察自己的特征,表现、适当夸张这种特征,看谁画的最像自己。

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画自己毕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个任务帮助学生把画图的种种工具串联了起来,哪种工具适合完成什么样的操作、哪种选项适合完成什么效果他们都会在实践中更加深入的领会。

在完成这幅作品的时候,老师注意了与美术课融合的问题,请美术老师给学生讲脸部的造型、讲画人像的基本技法,这样,学生在用计算机画画的时候,所掌握的就不仅是计算机知识,他们的美术知识也不仅只应用于美术课堂。

另外,完成自画像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关于对文件进行保存的操作。

文件的保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项比较难的操作。

而“粘贴自”命令要求学生必须到指定的文件夹寻找制定的文件,他们必须对文件的保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方法。

画了自画像,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提出保存要求,强调保存文件的操作重点,使学生在运用“粘贴自”命令时相关难度降低。

自画像完成之后,安排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新任务---做你的双(多)胞胎兄弟姐妹。

学生对完成这个任务兴趣高涨,在完成过程中,就涉及了对图片的选定、复制、粘贴、移动、改变大小和位置等多项操作,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这些方法、技巧在完成本课的任务时都用得上,而且教学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前后也不重复,学生会通过若干课程的连续学习逐步发现,自己的本领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生动有趣。

2、课堂的引入

灵活、新鲜的课堂引入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引入要有趣、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

本课老师利用了学生们画的自画像,设计了“猜猜这是谁”的环节。

让学生猜猜画面上的同学是谁。

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自然地引出:

我们自己在画面上多孤单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

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的合作

小学计算机房的实际情况是:

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机。

这当然给教学带来不便,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练习要占用的双倍时间。

但这也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带来了自然的需求。

学生两人一组,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影响双方的学习。

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与指导。

如:

什么时候两个人分别练;一个人练习的时候,另一个人做什么;什么时候两个人一块做,一块儿做的时候两个人怎样分工等等。

两个人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与解决并及时给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

4、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计算机课这样明显。

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

这样,光靠老师一人的力量,真难得面面俱到。

在本课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对这样的孩子,一般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以补充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

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5、课堂教学评价

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时,应该用希望的语气,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候,也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五、教学实践体会

最后,从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

教师只在“粘贴自”操作的菜单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讲授,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师生对话和学习讨论,加上教师总结来得出结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节课学生基本处在兴趣状态。

一开始从自画像基础上做合影这任务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兴趣。

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展示了更好的内容,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求知和实践的欲望。

最后,提出了要取图中某部分的图怎么办?

为下次课打下了伏笔,难度适中。

2.对本节课的知识点:

“粘贴自……”,不但进行了强化的处理,而且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教学:

如开始利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既烘托了气氛,又为后面教学做了铺垫,也进行了语文的教学,一举多得。

后面通过学生的解释、讨论,不但使学生把简单的操作上升为概念(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粘贴自”的讨论,不但解决了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渗透教育。

4.这节课不但学习了信息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友爱(把同学的自画像粘贴到一起),语文、构图、爱护动物等知识。

是一个综合性课,但又显得自然,不是贴标签、生拉硬拽。

5.这节课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操作,而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其他美学、语文、思想等知识。

但是,本课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够充分,学生思路还不够放开,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

以上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学科实施教育的点滴体会”

2、“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3、西城区小学计算机实验教材-吕品主编

4、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8期

亲和性空间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亲和性空间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亲和性设计观的大量研究体现在工业产品设计与室内设计中,而亲和性空间在室外环境艺术中的应用和建设原则、研究方法等较少。

本文分析了亲和性空间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的原则,进而提出了关于亲和性空间的一些营造方法。

[关键词]亲和性空间;室外环境;人与自然

室外环境不仅可以实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实用性需求,还能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城市生活压力巨大,疲倦和压抑日益倍增,巨大的精神压力不断困扰着人们。

在城市丛林中长期居住的人们都期望可以尽可能的接近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并寻找能够帮助自己得到情绪释放的场所,释放工作紧张感和生活烦恼。

故此,亲和性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大。

在建筑设计中亲和性风格的建筑设计可以增加建筑与人的亲密性,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实现更好的融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状态。

1亲和性空间的室外环境设计原则

1.1遵循自然的原则

人来自于自然,接近自然。

我们生活在现代大都市中,失去了明媚的阳光,潺潺的流水等自然美景,大多数人从心底深处渴望要回归大自然、接近大自然。

因此,环境亲和性设计必须要以尊重自然条件为前提,打造人与环境相互结合的室外建筑。

1.2遵循人的原则

亲和性设计必须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加以考虑,基于此,就要考虑从人类需求处着手进行探究,以满足人们的切实需要。

对人类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多样化表现进行探析,是打造城市空间环境多重功能的理论基础。

所以,设计师应注意把握和掌握信息的潜在需求,进行严谨、科学的推测与研究,使设计具有前瞻性概念,并且可预测的设计活动。

2亲和性空间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的营造

2.1空间形态与边界围合

室外环境的空间设计常选择仿生形态,以自然曲线的原本形态来弱化建筑空间及实体的人工特性。

仿生形态是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形态的模仿、抽象和变形。

自由曲线形态能够看做是自然与人工、抽象与具象的中间形态,是人类理想秩序和自然规律的有效调和。

2.2比例与尺度的考量

室外环境中亲和性的尺度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同样的尺度空间,不同的人期感受也是不同的。

合适的空间尺度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升共同活动内容的品质,使公共活动更加友好,同时对于提升空间的亲切感与安全感大有助益。

避免出现都市中的冷漠感,以激发大家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

2.3色彩与质感的塑造

(1)色彩。

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对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和色彩环境进行观察,并利用环境中主要基调的明暗、冷暖等变化来合理的进行设计。

另外,必须联系到环境所处的自然环境变化、地理位置功能以及地域性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使色彩的组合更加合理,更具特色,使色彩设计散发出具有一定地域性特点的独特魅力。

并烘托出亲和感的环境氛围。

运用精炼、提取、抽象来展现环境色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结合,升华色彩组合的艺术美。

(2)质感。

质感是塑造室外环境品质的必要环节,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环境氛围与人们的参与程度。

室外空间环境材料的`应用是体现设计质感的重要因素,设计者需要认真思考。

例如木材温暖的触感和肌理使其具有较强的自然亲和力,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空间中,木材的运用率都非常高。

此外,砖块、石材等的合理运用也会提高建筑空间的亲和力。

2.4光影与音响的表达

(1)光影。

为设计出更好的空间光影效果,我们必须了解光线的特征,如色彩上,光线能够是珍珠色、乳白色等;强度上光影效果,我们必须了解光线的特征,如色彩上,光线能够是珍珠色、乳白色等;强度上也可以暗淡、柔和;光的设计上可直射、可穿透、可跳跃等。

(2)音响。

声音是室外环境设计中创造亲和性空间的重要手段。

许多优美的景点都具备了自然声响之美的效果,使人欣然神移。

如承德离宫中的万壑松风建筑群等。

3典型案例分析

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坐落于汇泉角景区北部。

所谓八大关,是因为这里的八条马路是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而得名(现已增加数十条)。

八大关景区位于汇泉东部,面积70多公顷,十条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主要道路都以我国八大著名关隘命名,所以统称为八大关。

随着城市规模的继续扩大,城市面临大面积的重建,原有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修编。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目标,对景区的改造设计将加入一些亲和性的设计元素,比如增加环城人工湖、居民休闲娱乐广场等,楼台、小桥流水如珍珠般点缀其间,纵横交错于各条马路之中,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体现人与自然地亲和力,使城市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将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界相互融合,构成了具有亲和力的公共游憩环境。

通过合理的亲和力空间设计打造了青岛又一靓丽休闲度假区。

4结语

室外环境与人具有交互性,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丰富生活和视野,并将人们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解脱出来,缓解紧张感、疲劳感,使压力得到释放,不在困扰着身心。

人类有意愿接近大自然、寻求放松内心世界的场所,并以此来达到放松神经,更好的投入工作和生活的目的。

因此,亲和性空间的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唐欢.浅谈亲和性空间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4):

8.

[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365).

[3]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3).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设计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设计探讨论文

摘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社会上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均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教学中应用。

在当前物理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应当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通过有效措施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效整合,从而使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使物理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整合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及手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需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当对新型科学技术进行有效应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所具备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这一认识基础上通过有效措施积极整合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使两者之间能够有效结合,从而使学生物理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促进物理教学进一步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具有的重要作用

1.1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使学生提高感知能力

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学生是以对事物感性认识为起点的,而感知为对于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者整体属性人的反应,也就是感性认识阶段,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这属于第一阶段。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使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能够将声、图、文三者集中在一起,在学生面前能够形象展示生活自身以及事物实际面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学习对象能够全面感知,在此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学生能够将知识正确掌握。

信息技术通过声、光、电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其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可使记忆知识保持率得到提高,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实现最优化。

1.2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可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其很容易被具体、新奇以及新明、动态刺激所吸引,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可以使事物表现更加直观、形态、逼真、动态,并且能够具体揭示物理教学中相关抽象内容,其表现力及感染力比较强,可使学生产生情感反应,对激发学生兴趣十分有利。

1.3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对学生自主学习有利

在传统物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式教学模式居多,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自主学习造成限制。

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使这一情况得到改变。

一方面而言,信息技术能够将世界范围内各种相关信息资源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而言,通过两者有效整合,教师能够将有关物理教学网站提供给学生,从而在任一地点都能够使学生通过访问网络进行学习,可使多对多教学方式得以形成。

在时间及内容方面,学生都能够有充分余地进行选择,使其学习自动性增强。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有效策略

2.1积极创新教学理念

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效整合方面,教学理念的更新属于前提条件。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观念进行创新,应当将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改变。

在信息技术与网络课程有效整合方面,并不可以追求课程整合,也不可在信息技术和课程两者之间人为划清界线。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可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展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多样化教学技巧进行应用,从而使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使学生能够具备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更新能力。

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整合教学模式更能够体现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

2.2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教学模式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可使物理课堂教学得到有效改善。

在整合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属于具体表现形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重视知识传授,未对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具体情况考虑,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往往忽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效整合,可在学生面前生动展现教材内容,可使传统教学中不足得到有效弥补。

另外,通过整合还能够使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对课件进行制作,将物理教学模型建立起来,使教学内容能够增强具体性及生动性,从而使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2.3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合计进行优化

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属于具体形式。

对于物理课堂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