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7648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微生物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抗微生物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微生物药.docx

《抗微生物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微生物药.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抗微生物药.docx

抗微生物药

抗微生物药

1.抗菌谱: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①窄谱抗菌药:

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些菌属。

  ②广谱抗菌药:

抗菌谱广泛者。

2.抗菌活性:

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一般采用体外方法定量测定抗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MIC):

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受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3.化疗指数:

某药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化疗指数,以此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化疗指数越大,表示该药的疗效越好,毒性越小。

4.抗菌后效应(PAE)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等,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的不同环节而发挥抗菌作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使转肽酶活性降低,抑制转肽作用,使粘肽不能合成,造成细胞壁缺失,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二)影响细胞膜功能

  通过抑制细胞膜功能发挥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等均可以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菌体的氨基酸、蛋白质及离子等物质外漏而发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细菌蛋白质合成包括:

起始、肽链延长和终止3个阶段,在胞浆内通过核糖体循环完成,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分别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不同阶段,发挥抗菌作用。

 1.起始阶段 氨基糖苷类阻止30s亚基和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2.肽链延长阶段四环素类与30s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与其A位结合,肽链形成受阻而抑菌;氯霉素、克林霉素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大环内酯类抑制移位酶,从而阻止肽链的延长。

【前后联系】口诀:

30而立四环素,红绿林中50载。

3.终止阶段 氨基糖苷类阻止了终止因子与A位结合,使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使核糖体循环受阻,而发挥杀菌作用。

  【小结】氨基糖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四)干扰核酸代谢

  1.喹诺酮类:

抑制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抑制敏感细菌的DNA复制和mRNA的转录,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2.利福平:

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聚合酶,阻碍mRNA的合成。

乙胺丁醇与二价金属离子如Mg2+结合,干扰菌体RNA的合成。

  3.磺胺类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止四氢叶酸的合成。

  4.齐多夫定、阿昔洛韦、阿糖胞苷等抑制病毒DNA合成的必需酶,终止病毒核酸复制。

细菌的耐药性

由于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使用,微生物通过改变自身代谢途径或产生相应的灭活物质,抵御抗微生物药物的侵害,从而使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

  

(一)耐药性的种类

  1.天然耐药性:

是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耐药性。

如肠道阴性杆菌对青霉素及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

  2.获得性耐药性:

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从而避免被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

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①水解酶,如肽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耐药后,产生了裂解其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酶。

大量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临床常见致病菌产生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之一。

【前后联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奥格门汀(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

 

  ②钝化酶,如乙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和磷酸转移酶等。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索耐药的革兰阴性菌,可产生多种钝化酶。

【前后联系】对钝化酶稳定的氨基糖苷类:

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2.改变靶部位

  抗菌药物对细菌的原始作用靶点,称为靶部位。

若此部位发生结构或位置改变,则药物不能与靶部位结合,细菌即可产生耐药性。

比如:

革兰阳性菌耐药多为PBPs与药物结合亲和性下降,PBPs数量减少或出现新的低亲和性PBPs等,上述情况单独出现或二者同时发生,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3.增加代谢拮抗物

  磺胺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接触后,后者可使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产量增加20-100倍,高浓度的PABA与磺胺药竞争二氢蝶酸合酶时占优势,从而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抗药性。

4.改变通透性

  细菌通过各种途径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细胞外膜,而对青霉素等有天然屏障作用。

如铜绿假单胞菌。

胞壁外膜小孔很少,药物不易进入,因此对大部分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耐药。

  5.加强主动外排系统

  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均有主动外排系统。

经其外排引起耐药的抗菌药物有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和β-内酰胺类等。

  6.其他

  

(1)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肠杆菌、假单胞菌等是由于拓扑异构酶的结构改变所致。

  

(2)对利福霉素类药物产生耐药的肠球菌、链球菌、肠杆菌、假单胞菌等的耐药是由于降低了RNA聚合酶的亲和力。

  (3)耐红霉素的大肠杆菌中都存在红霉素酯酶,能酯解红霉素的大环内酯结构。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一)明确病因,针对性用药

  确定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的敏感度为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前提。

  1.可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经验治疗。

例如成人患化脓性脑膜炎,可选青霉素及磺胺嘧啶;泌尿道感染(常为大肠埃希菌或变形杆菌引起),可选氟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

  2.如经验治疗疗效不佳者,可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适当调整用药。

  

(二)依据PK/PD(药动和药效学结合模型)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1.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即药物的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维持在MIC以上时间的长短有关,而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和速率并无明显改变。

用药方法:

小剂量均匀分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

  2.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药物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

此类药物一般具有首剂效应,在最小中毒剂量范围内通过提高药物的给药剂量提高临床疗效。

用药方法:

一般每天给药一次。

  (三)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合理用药

  1.新生儿:

因肝药酶系统发育不全,肾脏排泄能力差,一些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均应尽量避免使用。

  ①主要经肝代谢的:

氯霉素、磺胺类。

  ②主要自肾排泄的:

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

  ③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

四环素、氟喹诺酮类。

  2.妊娠期:

应避免使用对母婴有一定毒性的药物。

可选用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除酯化物)。

  3.老年人:

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

  4.肾功能减退时不宜或尽量避免使用的药物有:

四环素类、磺胺类、头孢噻啶、氨基糖苷类、羧苄西林、多黏菌素类、万古霉素等。

  5.肝脏是大部分药物代谢器官,肝功能减退时,对药物的代谢灭活能力下降,导致血药浓度增高,毒性增加。

因此,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使用此类抗菌药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四)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随便进行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并不能减少感染的发生,有时反有促进耐药菌株生长和导致二重感染的危险,甚至掩盖症状和延误诊断及治疗的时机。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主要适应证是:

①严重创伤、开放性骨折、火器伤、腹内空腔脏器破裂、有严重污染和软组织破坏的创伤等;②大面积烧伤;③结肠手术前肠道准备;④急症手术患者的身体其他部位有化脓性感染;⑤营养不良、全身情况差或接受激素、抗癌药物等的患者需作手术治疗时;⑥进行人造物留置手术;⑦有心脏瓣膜病或已植有人工心脏瓣膜者,因病需作手术时。

  如抗菌药预防手术后感染时,一般应在术前和术中给抗菌药物各一次,术后继续用1~2日。

仅术后才应用抗感染药物对预防感染的效果较差。

【小结】要么不用,用就彻底用足!

  (五)防止和杜绝抗菌药物滥用

  1.病毒性感染 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为病毒性感染,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即便有细菌感染,也多为自限型的,如急性中耳炎自愈率高达90%以上;而急性鼻窦炎自愈率亦在70%左右。

  2.发热原因不明者 不宜用抗菌药物——以免临床症状不典型(如:

热型)和病原菌不易被检出,延误正确诊断和治疗。

  3.一些腹泻、肠炎者 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制品、鱼虾等食物过敏引起的变态反应;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甚至胰腺癌等都会引起腹泻,此类腹泻没有细菌感染,不应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4.皮肤和黏膜 应尽量不在皮肤和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尤其青霉素等应禁用,头孢菌素应慎用。

因为局部用药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过敏反应。

新霉素、磺胺醋酰钠、杆菌肽、莫匹罗星等专供皮肤和黏膜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在治疗中确需局部用药才可选用。

  (六)防止联合用药的滥用

  1.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

  A.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B.混合感染;

  C.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D.降低毒副作用;

  E.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

  2.严格控制联合用药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联合用抗菌药物有时不如单独应用安全、有效。

联合应用的药物越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不合理的联用有时还会产生拮抗作用。

因此,对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应严格控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

  【体内过程】

  1.不耐酸,不宜口服。

  2.肌注吸收完全,15~30min达峰浓度。

  3.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青霉素透入脑脊液的量可提高,能达到有效浓度。

可用与脑膜炎的治疗。

  4.99%以原形经尿排泄。

  5.青霉素的抗菌后效应时间为6~12h,每日2次肌注能达到治疗要求,但严重感染时应3~4h给药1次。

  【抗菌作用】

  1.抗菌谱:

窄。

对G+球菌和杆菌、G-球菌、螺旋体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注意—G-杆菌无效!

,有效的是——【前后联系】氨基糖苷类。

  1)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不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的阳性球菌。

  2)G-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病奈瑟菌,但淋病奈瑟菌(淋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已相当普遍。

  3)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放线菌属、丙酸杆菌。

  4)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青霉素:

  ●对G+球菌作用强,对G-菌作用差;

  ●对繁殖期细菌有作用,对静止期细菌无作用;

  ●对敏感革兰阳性菌有杀灭作用,对人类细胞作用弱。

  2.抗菌机制: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转肽酶(促使细菌细胞壁合成中关键物质黏肽的合成),使细胞壁合成障碍。

  【临床应用】

  ①链球菌感染。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肺炎、产褥热、败血症及猩红热。

  草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

  ②脑膜炎双球菌和其他敏感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

  ③螺旋体引起的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等。

  ④G+杆菌引起的感染:

破伤风、白喉、炭疽病时应同时加用相应的抗毒素。

  青霉素:

梅钩回归破白炭;链球菌和脑膜炎。

青霉素与四环素、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合用有拮抗作用。

为什么?

  答:

因为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药,其他为抑菌药——阻碍细菌繁殖,使青霉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不良反应】毒性小,除局部刺激外,主要是变态反应

1.局部刺激:

肌注常引起局部刺激,如疼痛、红肿、硬结。

  2.变态反应——最常见最严重的反应。

  发生率5%~10%,轻的药热、皮疹、荨麻疹等,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约万分之一左右):

表现为喉头水肿、肺水肿、呼吸困难、循环衰竭、抽搐和昏迷等。

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1)预防:

  ①避免局部应用;

  ②用药前询问过敏史;

  ③使用前做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更换青霉素批号应重新做皮试;警惕个别人在皮试过程中出现休克;

  ④备好抢救药品(肾上腺素)。

  

(2)抢救

  ①立即皮下或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

  ②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以增加疗效,防止复发。

  3.赫氏反应:

治疗梅毒和钩端螺旋体病时发生寒战、发热、喉痛、头痛、心动过速等,可能与杀灭大量螺旋体后释放的非内毒素致热原有关。

  4.脑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钾盐注射产生脑毒性。

老年患者不宜大剂量钾盐静脉注射给药,以免发生高血钾,可以静滴。

  二、半合成青霉素——要求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注意特殊性)

 

 

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耐酸不耐酶

1.青霉素V

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临床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度感染。

耐酸又耐酶

2.双氯西林

耐酸、耐酶,可口服,对产生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

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无效——有效的是【前后联系】万古霉素。

广谱,耐酸不耐酶

3.氨苄西林

广谱,耐酸不耐酶

为肠球菌感染的常选药物。

4.阿莫西林

广谱,耐酸不耐酶,抗菌谱、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对肺炎双球菌与变形杆菌作用强

用于呼吸道、尿路、胆道等感染及伤寒治疗,因对幽门螺杆菌作用较强,也用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抗铜绿假单胞菌

5.美洛西林

铜绿假单胞

6.哌拉西林

7.替卡西林

半合成青霉素记忆口诀:

青V耐酸不耐酶,轻度感染口服爽;

双氯耐酸又耐酶,可惜不能耐甲氧。

氨苄阿莫是广谱,肠球氨苄来帮忙;

阿莫肺炎和变形,幽门螺杆也能抗。

最后三个抗铜绿,替卡哌拉美名扬!

  

第二节 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与青霉素一样具有β-内酰胺环,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过敏反应少、对β-内酰胺酶稳定等优点。

根据头孢菌素发展次序、抗菌特点和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可将其分为一、二、三代及四代,但各代之间尚难截然划分。

  各代头孢菌素特点及应用比较:

分类

代表药物

特点与应用

第一代

头孢噻吩

头孢拉定

头孢噻啶

头孢唑啉

头孢氨苄

(1)对G+作用强,对G-菌作用弱。

(2)对青霉素酶稳定,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

(3)肾毒性较第二、三代大。

(4)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感染

第二代

头孢孟多

头孢呋辛

(1)对G+菌不如第一代,对G-菌作用增强。

(2)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

(3)肾毒较第一代小。

(4)用于G-和阳性细菌敏感的各种感染。

第三代

头孢他定

头孢哌酮

头孢噻肟

头孢三嗪

(1)对G-菌作用强,对G+菌作用弱。

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2)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3)血浆半衰期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

(4)对肾基本无毒性。

(5)严重G-及敏感阳性菌的感染。

第四代

头孢吡肟

头孢匹罗

(1)对G+、G一菌均有较强作用。

(2)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强。

(3)用于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G-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

头孢类各代特点:

1、对G+菌:

越来越差。

2、对G-菌;越来越好。

3、耐酶作用:

越来越强。

4、肾脏毒性:

越来越小。

5、对铜绿假单胞菌:

一、二代无效,三代有效。

第四代最好:

广谱、高效、耐酶、对肾脏无毒。

  1.头孢噻吩——1代

  对G+作用强,对G-菌作用弱;对青霉素酶稳定,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

肾毒性较第二、三代大;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感染。

  2.头孢羟氨苄——1代

  对G+球菌有较强作用,还对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和克雷伯杆菌有效。

对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也有效。

临床用于轻度呼吸道、泌尿道、软组织、关节感染。

  3.头孢克洛——2代

  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等有抗菌活性。

临床用于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耳鼻喉科及皮肤软组织等感染的治疗。

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属和流感杆菌引起的中耳炎,尿路和下呼吸道感染有效率高。

  4.头孢噻肟——3代

  抗菌谱广,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对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和沙门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有极强的抗菌活性,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杆菌高度敏感。

  主要用于肠杆菌、流感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病奈瑟菌等所致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感染及败血症;亦可用于婴幼儿脑膜炎。

  5.头孢哌酮——3代

  对β-内酰胺酶有一定的稳定性,抗阴性杆菌的作用优于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但对绿脓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抗阳性菌的作用不如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

  6.头孢匹罗——4代

  对大多数G-细菌、部分G+菌均有很强的抗药活性,对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适用于敏感菌所致严重感染,如下呼吸道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妇科感染、肠道感染、细菌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尤其适用于严重多重耐药菌感染和院内感染。

第三节其他β-内酰胺类

  1.氨曲南——氨基糖苷类代用品。

  抗菌范围类似氨基糖苷类,在G-需氧菌中,对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及淋球菌作用佳,副作用少。

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青霉素无交叉过敏。

肌肉注射吸收较好。

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可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属的作用。

  常作为氨基糖苷类的替代品。

用于大肠杆菌、沙雷菌、克氏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下呼吸道、尿路、软组织感染及败血症的治疗。

  2.亚胺培南——青霉素、头孢类耐药的替代品,用于耐药菌感染和混合感染。

  抗菌谱广,对大多数G+菌、G-杆菌及厌氧菌均有强大抗菌活性。

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抗菌活性较β-内酰胺类强,一般无交叉耐药性,可作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的替代品(与二者无交叉耐药)。

用于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多重耐药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伴免疫缺陷引起的感染;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亚胺培南在体内被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肾脱氢肽酶灭活,与该酶抑制剂——西司他丁配伍,可保护亚胺培南,防止肾中破坏,使其体内保持活性,该配伍称之为泰能,泰能适用于耐药菌感染和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3.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是干什么的?

——水解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耐药!

  能与β-内酰胺酶发生牢固的结合,使酶不可逆的失活。

常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以增强抗菌作用。

  克拉维酸抗菌谱广,抗菌活性低,常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以增强抗菌作用。

  奥格门汀,为克拉维酸钾与阿莫西林的配伍制剂。

  临床主要用于产β-内酰胺酶细菌引起的呼吸道、五官科感染,乳腺炎,皮下软组织感染,尿路、盆腔感染。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整体感觉】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的抗菌机制都是破坏细菌蛋白质代谢。

多肽类(万古霉素)有些类似于青霉素。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

  一、大环内酯类

  【药动学特点】

  1.吸收:

红霉素易被胃酸破坏,口服吸收少,故临床一般服用其肠衣片或酯化产物。

  2.分布:

广泛分布到除脑组织和脑脊液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中。

红霉素能进入前列腺。

  3.代谢和排泄:

红霉素和克拉霉素可在肝脏代谢,阿奇霉素在体内不代谢。

  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代谢物形式聚积和分泌在胆汁中,部分药物经肝肠循环被重吸收。

克拉霉素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良患者应注意调整用药剂量。

 

  【抗菌作用及机制】

  1.抗菌作用:

对大多数G+菌、厌氧球菌和部分G-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通常为快效抑菌剂,高浓度时为杀菌剂。

  2.抗菌机制

  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阻断转肽作用及mRNA位移,选择性抑制蛋白质合成。

  大环内酯类与克林霉素和氯霉素作用靶位相同,当与这些药物合用时,可发生相互拮抗作用。

  【记忆口诀】红绿林中50载!

  【临床应用】

  1.链球菌感染如咽炎、猩红热、丹毒、急性扁桃体炎、蜂窝组织炎。

  2.军团菌病治疗嗜肺军团菌、麦克达德军团菌或其他军团菌引起的肺炎及社区获得性肺炎。

  3.衣原体、支原体所致的呼吸道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4.棒状杆菌属感染红霉素能根除白喉杆菌感染。

  5.其他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葡萄球菌、链球菌或肺炎球菌感染患者。

可作为治疗隐孢子虫病及弓形体病的选用药物。

  【不良反应】低毒性,一般很少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1.消化道反应。

  2.肝损害以胆汁淤积为主。

  3.变态反应偶见。

  4.二重感染长期、大量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致菌群失调,出现舌炎、口角炎、伪膜性肠炎等。

  5.其他剂量过高、用药过长、老年肾功能不良者会引起耳毒性,以耳聋多见;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易致心脏毒性。

  

  二、代表药物

  1.红霉素

  是治疗军团菌病、百日咳、空肠弯曲菌肠炎和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

  【记忆口诀】百支空军首选红!

  也被用于四环素类禁忌证如婴儿期衣原体肺炎和新生儿眼炎。

  【前后联系】第9章——四环素用于四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但是对于新生儿而言,四环素有8大不良反应,因此不宜应用!

  不良反应:

主要——胃肠道反应。

少数出现肝损害,个别可有过敏反应、耳鸣等。

  2.罗红霉素——抗军团菌更强。

  抗菌谱与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仿,对嗜肺军团菌的作用较红霉素强。

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3.克拉霉素——最强。

  对酸稳定,但首过消除明显。

克拉霉素抗菌活性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最强者。

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感染。

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头痛、血清氨基转移酶短暂升高。

  4.阿奇霉素——支原体最强。

胃肠反应小。

  对酸稳定、胃肠道刺激少;t1/2长(68h),每日给药一次。

阿奇霉素抗嗜肺军团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活性高于红霉素;对G-菌具有更高的抗菌活性,对包柔螺旋体作用较红霉素强,对肺炎支原体的作用为大环内酯类中最强者。

不良反应轻,发生率明显较红霉素低,轻、中度肝肾功能不良者可以应用。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包括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二者抗菌谱相同,但克林霉素抗菌作用更强,口服吸收好且毒性小。

临床常用克林霉素。

【抗菌作用】

  1.抗菌谱:

与大环内酯类相似,一般为抑菌剂,高浓度也有杀菌作用。

其主要特点是对G+菌或G-厌氧菌均有强大杀菌作用。

  2.作用机制:

与大环内酯类相同。

由于它们在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结合点与红霉素和氯霉素相同或相近,不宜同时使用。

  【临床应用】G+球菌+厌氧菌。

  1.需氧G+球菌感染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G+需氧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疗效较好,作用优于其他药物。

  2.厌氧菌感染:

治疗敏感厌氧菌引起口腔感染、盆腔炎和细菌性阴道炎等严重感染特别有效,尤其对脆弱类杆菌所致的感染。

  3.其他:

静脉注射林可霉素类与口服乙氨嘧啶合用可有效治疗鼠弓形体在AIDS患者引起的脑炎;也可与伯氨喹共同静注治疗AIDS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