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8770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法与管理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设计方案.docx

文法与管理学院

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北工院党字(2018)29号)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作用,承担起“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现将实施“课程思政"行动计划的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明确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打造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

二、工作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为目标导向,深入挖掘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推动“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成效。

2、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课程思政"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学习、成长规律。

通过积极调动全体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育人作用,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切实承担起工作的主体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参加对象

全院专任教师

四、活动内容

1、实施“课程思政"行动计划。

首先,遴选3个专业,每个专业确定2门课,每门课程要结合课程特色,设计课程导论环节,强调专业伦理、时政要素、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

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要明确体现德育内涵与元素,授课教师要结合当下经济社会形势与时事热点,从育人角度阐述成长与成才关系,有效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2、开展“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大讨论活动。

组织开展“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学习讨论活动。

一是组织一次专题辅导。

9月初,以周五下午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为载体,邀请学校思政部的老师对“课程思政"深入解读,加深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等的理解;二是试点专业教研室(党支部)每月开展一次专题讨论,组织专任教师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三是本学期末试点课程教师要围绕“课程思政"的内涵撰写一篇学习体会,及时总结经验。

3、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明确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分两个阶段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在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及法律文秘专业开展试点,第二阶段在全院所有课程中实施。

专任教师要根据《“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认真填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伦理、时政要素、工匠精神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要求融入所授课程的教学之中。

4、培育思政功能明显的示范专业课程。

在试点专业课程中遴选并培育一些思政功能明显的示范课程。

通过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使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专业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传播正能量,突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5、建立一套“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院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到学院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认真执行学院《关于严守课堂政治纪律的规定》,进一步严格执行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笔记》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

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中的重要内容。

6、推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建设,发挥育人功能。

推进文化校园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建设一批党团活动、学术交流、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社团文化等为一体的文化园地。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整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课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分类管理的实践教育体系。

深化各党支部“一支部一特色"活动,引导师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完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加强对学院学生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

五、实施步骤和要求

1、宣传发动阶段。

2018年7月初至9月中旬,召开动员会议进行全面部署,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宣传工作。

2、组织实施阶段。

2018年9月中旬至9月底,学院和试点专业根据任务分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推动工作开展。

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试验。

3、总结提高阶段。

2019年1月第一阶段总结,针对实施“课程思政"的情况,对照目标和要求,检查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分析短板和不足,总结经验,形成可固化、可延续、可复制的建设成果,明确下一步活动长效化建设的内容。

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第二阶段试点,根据完善后的课程方案进行第二阶段“课程思政"教学试验。

2019年7月试点效果评估总结,形成可在全院范围内实施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方案。

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学院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建设。

六、组织保障与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成立推动“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

党总支书记、院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党支部书记及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院教学办公室,学院副院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指导工作开展。

2、加强宣传发动。

要充分利用学院网页、宣传栏及微信平台等宣传媒体,大力营造“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舆论氛围,为“课程思政”工作的推动营造好舆论氛围。

各试点专业教研室要高度重视,把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确保工作扎实有效。

3、加强探索创新。

要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育引导、制度激励等手段转变教师观念,动员广大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挥育人作用,承担起“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作用。

学院各党支部、专业教研室、学生工作办公室要形成合力,推动“课程思政"目标落小、落细、落实。

4、加强总结考核。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学期教学质量考核和年度考评体系中,并贯彻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

附件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附件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

中共文法与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会文法与管理学院2018年9月8日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即课程德育,指的是学院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德育的责任。

“课程思政"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也不是用德育取代专业教育,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三)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教育是对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

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即未来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

(四)学习伦理

“学习伦理"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伦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应遵守的法则,是基于对类、群的伦理性认识和对学习内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伦理反思和构建。

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伦理,尊师重教、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遵守纪律,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人性、弘扬人性、完善修养,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

(五)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德育元素结合内容

富强

物质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共同富裕生产力标准勤劳致富

综合国力基本国情中国梦等等

民主

制度现代化生存权发展权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宽容协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等

文明

以人为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社会秩序国家软实力国民素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工匠精神公序良俗优秀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等等

和谐

真善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依道而和妥协等等

自由

集体主义全面发展实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意志自由行动自由政治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自由示威自由等等

平等

社会平等人格平等众生平等权利平等公平正义经济平等政治平

等文化平等机会平等等等

公正

起点公正过程公正结果公正程序公正社会公正等等

法治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等等

爱国

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学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等

敬业

热爱劳动热爱工作热爱岗位职业道德等等

诚信

守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谦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等

友善

包容协作团结尊重和气宽厚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而是结合各门课程内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

在此,应坚持如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创新思维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注重实效原则

五、“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

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则,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

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

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种具体、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

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

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

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

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

“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必须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

教研室

专业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学分

课程类别

A,专业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选修课D,全校选修课

教学目标

1.;

2.;

3.o

说明:

教学目标是指“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即课程的育人目标。

“课程思

政”教育

内容

一、“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1.;

2.;

3.;

4.;

5.o

二、“课程思政"的其它教育内容:

1.;

2.o

说明:

“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按附件1“课程思政"内容所列的德育元素结合课程特点选择,其它教育内容可结合学生和课程特点自行确定。

教学方法与举措

1.

2.

3.

O

说明:

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要求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具体举措。

教师签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