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8848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考核Word格式.doc

因此,有效地防治高血压,成为医药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中医学治疗高血压病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且方法多种多样,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关键词:

中药高血压疗法钩藤散针灸疗法穴位贴敷

正文:

1、针灸疗法主要的针灸法包括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等,现代刺法灸法又分为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高血压有着显著的疗效。

1.1针刺疗法林兵[1]用针刺配合轻音乐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00例,取穴以风池、足三里、绝骨、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曲池、内关、合谷为主,随症加减。

穴位轻刺激,留针40min。

并采用舒缓的轻音乐、民乐为主,临床治愈350例,总有效率100%。

张为[2]针刺悬钟穴治疗高血压病40例,显效20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2.5%。

卫彦[3]等在平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动脉搏动处找准人迎穴,,直刺0.8~1寸,不提插,以小幅度捻转5min,当患者自觉局部有胀感或传至同侧肩部时即出针,不留针,治疗组38例,有效率86.84%。

穆晓红[4]取太冲、足三里穴,用平补平泻法,出现针感后,留针30min。

治疗高血压病人23例,治疗组ACE在治疗后逐渐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

李振爽[5]取百会穴刺入穴内5寸,捻转200次/min,持续3min后,静留5min,用同样方法再运针2次后起针有效率93.3%。

陈军[6]取穴:

第1组穴,头部双侧感觉区、晕听区。

第2组穴,头部双侧平衡区、足运感区,两组穴位隔天选用。

刺法:

快速横刺进针,针与头皮呈15~25􀀁

夹角,进针深度在20~30mm左右,在降低血压方面针药组明显优越药物组。

丰小鹏[7]取高血压上点(在两眉之间,即印堂穴)和高血压下点(在鼻尖的稍下方),以轻缓的手法捻转进针(向上斜刺)。

27例患者经1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92.6%,头昏、头痛、耳鸣、心悸、失眠等症状,均有消失和不同程度减轻。

1.2灸法王国明[8]取双侧足三里穴,穴处皮肤局麻后用自制的直径为0.5cm的锥形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后待其自烬。

艾灸以穴位处皮肤有灼伤为度;

擦净艾炷灰烬,胶布密封,2d后清除灸疮处的皮肤,再次敷以胶布促其化脓,约两个月结痂脱落,形成瘢痕来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78例,178例中显效66例,有效9l例,总有效率为88.20%。

王宁、张昆[9]用隔芪香散灸脐法治疗血压肝阳上亢证30例,选取神阙穴,将面圈绕脐一周,后取自制芪香散(生黄芪、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栀子、黄芩各9g,田七、五味子、川牛膝、天麻、钩藤各12g等,将药物混合,进行超微粉碎,麝香1g单用。

)药末适量填满脐孔,用艾柱置于药末上,连续施灸10壮,约2h。

本组30例,症状显效20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0%。

1.3刺血拔罐法库拉西汗哈得勒别克[10]用刺络放血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46例,取百合、脑户、双侧血压(经外奇穴)、大椎等穴位,第1d取大椎、双侧血压点拔罐10min,以手术刀点刺放血,再拔罐10min。

第2d取百会或脑户,同法放血。

第3d取大椎、双侧血压点放血,连续放血2d或3d,次数与放血量据病情而定,放血,最多不超过3次,放血量一般为50~120mL。

总有效率94.5%。

2、中药穴位贴敷干预

2.1常规治疗:

患者入选后均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并予健康教育指导:

清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2.2中药穴位贴敷: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中药穴位贴敷。

每帖至少24h以上,每周不少于5贴,未贴敷膏药时间不得少于8h。

两周1疗程,观察两个疗程。

每一周至少随访测量血压1次,以标准的台式水银柱血压计为准,患者必须在安静的环境下,测量3次,间隔至少5min,取平均值,治疗4周后的血压数据计入观察统计分析中。

2.3操作方法:

取穴:

涌泉穴,足底部蜷足时人字缝中点。

选用药物:

吴茱萸。

(1)用酒精棉球消毒双足底涌泉穴。

(2)取敷贴片一块,用油膏刀取糊状吴茱萸3g摊平于敷贴上,厚薄适中。

(3)将摊好药物敷于足底涌泉穴。

(4)分别对双足进行敷贴。

每晚1次,两周为1疗程。

(5)敷贴治疗在患者睡前进行,6~8h后去除。

去除敷料后以盐水棉球清洁皮肤上的药迹。

注意事项:

(1)敷药摊制的厚薄要均匀,固定松紧适

宜。

(2)敷药应保持一定的湿度。

(3)观察全身和局部情况,敷药后,若出现皮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时,及时停用,并予相应处理。

禁忌症:

皮肤过敏者禁用。

3、药枕疗法

药枕疗法主要依据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生物全息论观点,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利用药物的挥发性及其所形成的药理环境对使用者形成良性刺激,进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开窍醒目,促使阴阳平衡,机体内外上下的协调统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益寿的目的。

药枕能在睡梦中调节全身系统,具有平肝潜阳、滋阴养肾、解痉稳压、活血化瘀等功效。

沈长青[14]所制的降血压药枕选用桑寄生150g,丹参200g,杭白菊150g,益母草150g,磁石200g,罗布麻120g,夏枯草100g,钩藤50g,川芎50g。

60例中有效58例,有效率为96.7%。

张清奇[15]自制降压药枕治疗高血压病1级40例,选用菊花400g,石决明600g,白芍200g,丹皮200g,川芎150g,白芷100g,磁石300g,冰片4g制成枕头,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降压药枕治疗1级高血压病简便有效,值得推广。

4、浴足疗法

浴足疗法集物理、药物、经络应用于一体,通过药物温水浸泡足部及皮肤穴位吸收,改善血液循环,调整脏腑机能,发挥治疗作用。

张广清、邱定荣[16]用邓铁涛浴足方治疗高血压病120例,邓铁涛浴足方组成:

怀牛膝、川芍各30g,天麻、钩藤(后下)、夏枯草、吴茱萸、肉桂各10g。

结果为邓铁涛浴足方降压效果确切,对最常见的气虚痰癖型、痰湿奎盛型疗效尤佳。

赵春妮[17]自拟夏川钩藤液浴足降压方治疗高血压,由钩藤、夏枯草各400g,肉桂50g,川芎150g组成,治疗组63例,有效率为95.24%。

张淑萍,陈辉[18]中药浴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8例黄芩30g,丹参30g,牛膝5g,丹皮6g,牡蛎12g,当归10g,独活10g,夜交藤6g,磁石10g,双白皮20g。

38例经治疗后有效率100%。

5、刮痧、按摩疗法

刮痧、按摩、推拿疗法实为一种特殊的物理疗法,通过娴熟的手法,根据保健与病情的需要,刺激皮肤毛孔开放,体内邪气由里及表宣泄,把停滞在经络里的病源宣现于体表,使病变的组织器官细胞得到营养和氧气的补充,人的气血流畅,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提高身体的自愈率,熊咏萍[19]选用百会、天柱、曲池、内关、风池、肩井、风市、人迎、足三里,依下列顺序进行刮拭治疗

(1)头部:

由百会穴向颞部刮至太阳穴2~3圈,并在百会、风池穴位各重刮3~5下,不用抹油;

(2)后颈部至肩井穴;

(3)背部;

(4)肘内侧;

(5)肘外侧;

(6)大腿外侧;

(7)小腿前侧。

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或泻法,对体质极弱者采取平补平泻或补法。

曲池、足三里、风池、人迎等穴位,一般采用泻法。

显效11例,好转36例,总有效率94%。

李全真[20]推拿治疗高血压46例,先推前额→分抹前额→分抹眼眶上下缘→运太

阳→扫散法→鱼际轮推法→深点肩井。

每穴操作0.5min,全程约3min。

压头三经→五指按头→合推后枕→揉风池→推挤项隆起三式→指抹侧颈法。

再拿肩井→点揉血压点,肩中俞、肩外俞→点揉肩胛背侧缘→点揉华佗夹脊→击大推→击腰骶→搓腋下→揉腋下。

每穴或每处操作0.5~1min,全程约6min。

然后掌抹胸中线→梳理肋间→梳胸法→指分腹阴阳→摩中脘→双掌摩腹法→掌抹腋下。

每次0.5~1min,摩中脘可2min,共约5min。

最后点揉足三里、三阴交、承山、行间各揉10~20次,点揉涌泉穴40~60穴;

指揉降压沟(耳廓背面;

由内上斜向外下的凹沟)1min,点揉臂、曲池、内关、合谷各揉10次,有效率94.3%。

6、食疗、茶疗法

饮食调整为治疗高血压病的基本方法,亦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崔希凤、刘永宁[21]将石韦采收后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晒干取10~15g,用开水冲泡,代茶饮,15例病人皆显效。

另外,尚有水枪穴位冲击、梅花针扣刺等方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见诸报道。

7、钩藤散加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7.1基本方钩藤散:

钩藤20g(后下)、菊花10g、防风10g、生石膏30g(先煎)、陈皮8g、茯苓10g、半夏10g、太子参12g、麦冬12g、茯神12g、炙甘草6g.

7.2加减法①肝火亢盛,头痛、目赤、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者,加大黄10g(后下)、决明子30g、川牛膝15g;

②阴虚阳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细数者,加龟板30g、磁石30g、杜仲15g;

③阴阳两虚,头晕、心悸、乏力气短、畏寒、小便清长、夜尿多者,去生石膏,加淫羊藿15g、白芍20g、何首乌15g、鹿角胶15g.

7.3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温服。

7d为1疗程,一般连服3d临床症状即有明显改善,连服7d血压有明显下降。

为巩固疗效,可连服2~4个疗程。

7.4疗效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制定的《高血压治疗指南》[1]。

7.4.1治疗后血压同治疗前基础血压比较:

显效,血压<

140/90mmHg或降至正常范围;

有效,收缩压下降<

15~20mmHg,舒张压下降10~15mmHg;

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7.4.2治疗后症状同治疗前症状比较:

眩晕、头痛、耳鸣、失眠等症状消失为显效;

上述症状减轻为有效;

症状无变化为无效。

7.4.3治疗后血脂同治疗前血脂比较:

显效,血脂下降至正常范围;

有效,血脂一项降至正常范围;

无效,血脂无变化。

7.5结果60例中显效30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8、通腑活瘀法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06~2008年在南阳市张仲景医院脑病科的住院患者,均于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共58例,随机分为2组各29例。

治疗组男17例,女12例;

年龄40~76岁,平均58.2岁。

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

年龄41~75岁,平均55.8岁。

2组患者一般性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的标准执行,并经CT或核磁检查确诊。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中瘀血阻窍型:

①神昏、躁扰不宁、或昏蒙不语、或神志恍惚欠清;

②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舌歪斜、舌强、语骞;

③腹胀硬满、便干、便秘;

④身热;

⑤面红或深紫;

⑥舌红降、苔黄;

⑦脉弦滑数或结。

凡脑出血同时具备上述其中4项证候者即可确立诊断。

纳入标准:

发病24小时内入院符合西医脑出血诊断,并经CT证实,出血量双侧半球<50mm,小脑<10mm,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证属阳热实证者。

排除标准:

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外伤、肿瘤、血液病引起的脑出血,或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脑出血急性期中医辨证属虚证者。

头颅CT检查:

①出血部位:

左基底节区18例,右基底节区16例,丘脑出血8例,基底节合并丘脑出血12例,小脑出血2例,脑叶出血2例,其中脑出血破入脑室者8例。

②出血量:

出血量采取田氏方案计算,即血肿量=π/6×

长轴×

短轴×

血肿层面数(10mm一层)。

58例中出血量8.2~52.5ml。

平均出血量治疗组24.51±

5.15ml,对照组22.96±

4.78ml。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

采用西药常规疗法,包括安静平卧位,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物理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预防消化道出血,营养支持,预防褥疮等。

②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腑活瘀汤治疗。

药物组成:

水牛角30g(先煎),大黄10g(后下),枳实10g,厚朴10g,三七粉5g(冲服),丹皮10g,赤芍10g,生龙牡各30g(先煎)。

水煎后取汁100~150ml口服或鼻饲。

呕吐者加代赭石30g(先煎),半夏15g。

头痛重者加石决明30g(先煎)、川芎12g、牛膝、钩丁各12g。

嗜睡昏迷者加菖蒲12g、远志9g。

体温超过38.5℃加羚羊角3g冲服,减水牛角。

烦躁者加栀子黄芩各12g。

2组疗程均为21天,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风病评分变化,治疗前后神经系统体征积分变化。

治疗结果采用Ridit检验。

疗效判定标准:

评分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中相关标准。

首先根据此标准计算治疗前后的总评分,然后根据病类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计算积分改善百分率:

积分改善百分率(s)=(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

100%,再根据积分改善百分率(s),评定综合疗效。

①临床痊愈:

s≥81%;

②显效:

81%>s≥56%;

③有效:

11%≤s<56%;

④无效:

s<11%。

结果:

2组综合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55%,对照组为86.21%。

经Ridit检验,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组治疗前后神经系统体征积分变化比较:

治疗后2组神经系统体征总积分均显著减少,但治疗组减少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总结: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机理是通过调整阴阳、疏通血脉,改善心、脑、肾等靶器官的血流供求关系,纠正血压调控物质平衡来解除血管平滑肌的痉挛及促使血管平滑肌的扩张,使得血管外周阻力降低,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使血压恢复到正常值。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使机体血液动力学异常自行纠正,从而使机体调控血压机制得到恢复,从根本上解除引起高血压病的病理因素减少和逆转高血压病靶器官的损害,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解决了普通药物只能治标的弊端。

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高血压病人出现头痛、眩晕、目胀、乏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服用降压药后,血压虽降,但症状未见改善,中医中药既能清除表象,又能调整机体的阴阳,从根本上解除病机,有效地抑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中医着眼于整体的调理而降压,纠正功能失调,同时中医还注重情志调节,倡导适量的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

中医药参与本病的治疗日益受到众多高血压病患者的重视。

中医药治疗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提高高血压病的诊治水平极为重要。

中药可改善血液循环、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7],在改善高血压病症状及防止靶器官损害方面显示出自身的优势。

与西药联合使用更能互相取长补短,提高疗效,中医药积极参与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魏,张学东,唐友琴.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30例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5(11):

23-25.

[2]孙玉芝.吴茱萸贴敷涌泉穴临床应用概述[J].中医外治杂志2009,19

(2):

30-32.

[3]陈默野,张春珍.穴位贴敷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

34.

[4]刘兴颖,聂茸.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4(12):

70.

[5]周炜,王丽平,张树源.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6,26(12):

24-26.

[6]林兵.针刺配合轻音乐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00例[J].

[7]蒋华,熊安国.自发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溃疡34例床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1,7

(1):

39-40.

[8]孟家眉.脑血管病中医证候辨证量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1

(1):

60.

[9]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1.

[10]诸葛启钊,陈伟建,郭献忠,等.CT监视下主体定向抽吸术治疗850例颅内血肿临床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杂志,2001,13(8):

482-484.

[11]李如奎,赵虹,张云云,等.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15例临床观查[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志,1996,(10):

462.

[12]巴飞,张公祥.针刺治疗脑外伤术后偏瘫2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

81.

[13]吴玉生.天麻钩滕饮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变化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6):

45.

[14]林金秀,吴可贵.1999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J].高血压杂志,1999,7

(2):

97-100.

[1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

(1):

55-56.

[16]张相宜,郭森良,吕圭源.抗高血压中药的降压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01)

[1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8-31.

[18]姚红,李阳.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53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6):

530.

[19]谭海彦,邢之华,刘卫平,蔡昌龙,张臣,李霞玲,朱莉.天麻钩藤饮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血清GSH—PX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05).

[20]谭远高.循经推拿治疗高血压[J]按摩与导引,1994,(05).

[21]殷之放,汪司右.针刺与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比较[J]上海针灸杂志,2000,(05).

[22]骆传江,徐龙华.中医推拿与西药治疗高血压各50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2,(01).

[23]中药治疗高血压病8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4,(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