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8744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植物病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病理学.docx

《植物病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理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病理学.docx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绪论

内容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控制植物病害的一门生物学科

一植物病害(plantdisease)的概念

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作用,其强度或持续的时间超过了植物的忍耐范围,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形态上表现出异常,甚至死亡,并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四要素

症状:

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不正常),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局部或整株死亡

病理过程:

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持续的、系列的病变经济学:

农业生产损失

病原:

即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

1.根据病因(cause)划分

侵染性病害(infectiousdisease)

非染性病害(non-infectiondisease)

其他依据划分

植物或作物类型:

蔬菜病害、果树病害、玉米病害

寄主受害部位:

叶部病害、根部病害

症状表现:

腐烂病、根肿病

传播方式与介体;气传病害、土传病害、水传病害

侵染性病害:

生物因素引起;能传染;病害由少到多、由点到片;大多数受染性病害的症状具有病征;生物病原:

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非染性病害:

非生物因素引起;不传染;病害常成块、成片的出现,给人以突然的感觉。

病害的产生常与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农事操作有关;无病征;不良环境因素有:

极端温度、极端水分、极端光照、极端pH值、缺氧、缺素或过剩、无机盐毒害、大气污染、药害、栽培不当、遗传基因突变

四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三要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产生涉及三个方面,即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即植物产生病害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感病的植物

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

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1.感病的植物

植物是病害发生的本体,是植物发病的内因。

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生理状况和发育阶段决定植物对于外界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反应能力。

2.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

植物生长环境中存在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是病害发生的前提条件。

植物生什么病,由该因素决定。

3.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当感病的植物和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同时存在时,环境条件就是病害发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并且病害严重与否也受环境条件的制约。

一植物病害的症状

1症状概念

植物遭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袭后,其内部的生理活动、细胞组织结构和外部器官形态表现出的某种异常状态。

2症状类型及描述

以病状划分,归纳为五类

变色(discoluration):

褪色、黄化、红叶、花叶、斑驳、明脉、条纹

坏死(necrosis):

叶斑、叶枯、叶烧、顶枯、立枯

腐烂(rot):

干腐、湿腐、软腐、流胶

萎蔫(wilt):

根系、导管组织等引起

畸形(malformation):

矮缩、丛生、蕨叶、肿瘤、变叶、徒长

描述:

病斑的形状、颜色、大小及病征特征等

3病征

粉状物:

病原菌所产生的繁殖体

霉状物:

繁殖体和产孢结构

粒状物:

产孢结构、休眠体等

丝状物:

菌丝体

脓状物:

病原细菌的菌体

真菌:

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丝状物

细菌:

脓状物

病毒:

无病征

线虫:

粒状物

寄生性种子植物:

丝状物

五.病害、伤害、虫害的区别

植物发生病害要产生病理变化,其病变过程包括:

生理生化病变、细胞组织病变和形态病变。

伤害是指各种机损伤械,无病理变化

虫害造成虫伤,可在被害部发现虫体或虫粪

是否有经济损失

第一章植物病原

第一节植物病原真菌

种类多;进化史长;繁殖快;

植物病害:

人与动物的病害与毒害:

木材、食品、饮料、衣物的腐烂变质

食品与食品加工

医药卫生

中西药

一、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

真菌:

是具有细胞壁和真正细胞核的单细胞或丝状多细胞的一类生物,其细胞内不含叶绿素,为异养生物;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从孢子萌发形成菌丝,菌丝生长发育到繁殖器官形成前的阶段,称作营养生长阶段。

这个阶段的菌丝体称作营养体

(一)、真菌的营养体

1单细胞

2原生质体

3菌丝(hypha,pl.hyphae典型的营养体为菌丝体(mycelium)

---顶端无限生长

---各部分都有潜在的生长能力

---放射状向四周均匀伸长

---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

---菌丝变态1、吸器2、假根3、菌套(网)4、附着胞

菌丝的组织体1、菌核由菌丝紧密集结而成的球状或椭球形的坚固的组织体2、子座由菌丝集结而成的、在其内部或外部形成繁殖细胞的褥座

3、根状菌索由菌丝集结而成的绳索装的结构。

是强大的侵入机构、营养运输、不良条件下休眠结构

二、真菌的繁殖体

广义地讲,真菌的繁殖体是任何能够单独进行传播并形成新个体的菌体单位,如各种类型的孢子、菌核、菌丝片断等。

典型的繁殖体是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的繁殖形式

(1)无性繁殖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而是其营养体菌丝直接通过断裂、裂殖(单细胞的真菌的营养体分离成为两个相同的菌体,似细菌的裂殖)芽殖(单细胞的营养体、孢子或菌丝以芽生的方式形成芽孢子)割裂(菌丝断裂成短段或菌丝细胞相互脱离产生孢子;无规则断等方式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游动孢子和孢囊孢子(细胞质割裂产生低等真菌的孢子具有鞭毛,可以游动,称作游动孢子;接合菌的孢子囊内的孢子没有鞭毛,称作孢囊孢子;孢子囊通常着生在特化的菌丝上,这种特化的菌丝称作孢囊梗)

(2)分生孢子*外生在特化的菌丝上的无性孢子称作分生孢子。

*着生分生孢子特化菌丝称作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通过芽殖、断裂和裂殖形式产生

四种无性孢子分生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厚垣孢子

2有性生殖真菌性细胞(配子)或性器官(配子囊)结合,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有性孢子的过程

(二)、主要类型

1、鞭毛菌亚门真菌

一般特性

(1)形态特征

*营养体:

原生质团或十分发达的无隔菌丝

*无性繁殖:

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

*有性生殖:

休眠孢子囊或卵孢子

(2)生活习性

*多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中,高等鞭毛菌陆生

*腐生、兼性寄生到专性寄生

*许多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引起霜霉病、疫霉病、根腐和猝倒

(3)分类:

根据游动孢子鞭毛数目和类型

*根肿菌纲:

有两根长短不等的尾鞭

*壶菌纲:

后端有一根尾鞭

*丝壶菌纲:

前端有一根茸鞭

*卵菌纲:

有一根尾鞭和一根茸鞭

&霜霉目

疫霉属--马铃薯晚疫病

霜霉(科):

以孢囊梗特征为分属的主要依据

单轴霉属--孢囊梗单轴直角分枝,末端平钝,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或泄出原生质或再以芽管萌发

霜霉属--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锐。

孢子囊近球形,萌发产生芽管。

假霜霉属--孢囊梗主干单轴分枝,然后做出2—3回不完全对称的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

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盘梗霉属--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膨大呈盘状

白锈属--孢囊梗平行排列在寄主表皮下,短棍棒形,孢子囊串生;卵孢子壁有纹饰

2接合菌亚门真菌

一般特性

*营养体为发达的无隔菌丝

*无性产生孢子囊和孢囊孢子

*有性生殖为同型配子囊接合产生接合孢子

*多为腐生菌

接合菌亚门代表属

根霉属(Rhizopus):

代表性病害甘薯软腐

3子囊菌亚门真菌

一般特性:

*营养体:

发达的有隔菌丝,少数单细胞

*无性繁殖:

分生孢子

*有性生殖:

子囊孢子

子囊菌的分类依据:

是否形成子囊果、子囊果的类型和子囊的结构

1半子囊菌纲:

无子囊果,子囊裸生

2不整囊菌纲:

子囊果为闭囊壳

3核菌纲:

子囊果为子囊壳或闭囊壳

4腔菌纲:

子囊果是子囊座,子囊双囊壁

5盘菌纲:

子囊果为子囊盘

6虫囊菌纲:

子囊果为子囊壳,无有性孢子

子囊菌亚门的主要代表属

外囊菌属:

子囊长圆筒形,从双核菌丝体上形成,平行排列在寄主体表,子囊孢子芽殖产生芽孢子,引起畸形症状。

核菌纲白粉菌目:

钩丝壳属

球针壳属

单丝壳属

白粉属

叉丝单囊壳属

4担子菌亚门真菌

一般特性:

*营养体:

发达的有隔菌丝

*分类依据:

担子果的有无、担子果的发育类型

_冬孢菌纲:

无担子果,形成冬孢子

_层菌纲:

_腹菌纲

&锈菌目

--通称为锈菌,为专性寄生菌,引起锈病

--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分类上很不相近的寄主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 - 转主寄生

--许多锈菌可产生两种以上的孢子 - 多型现象:

冬孢子、夏孢子、锈孢子、性孢子和担孢子

--依据冬孢子的形态、排列方式和萌发形式分类

胶锈菌属–苹果、梨锈病

--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

--担孢子侵染苹果、梨的嫩叶、嫩梢和幼果

--叶正面产生性子器

--背面产生锈子腔

--锈孢子侵染桧柏

--桧柏真叶或嫩枝上产生冬孢子堆

--冬孢子堆遇水膨胀形成冬孢子角

单胞锈属

--黑粉菌目黑粉菌目的真菌通常称作黑粉菌,引起黑粉病

--兼性寄生,但寄生性较强

--产生两种孢子:

冬孢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可芽殖

--主要依据冬孢子的性状分类,如冬孢子大小、形状、纹饰、是否有不孕细胞、萌发方式以及孢子球的形态等

4半知菌亚门半知菌为有性阶段未被发现或十分少见的子囊菌和担子真菌

一般形态

*营养体:

*发达的有隔菌丝,极少数为单细胞的。

*可形成子座、菌核等组织体

*无性繁殖:

1)产生分生孢子,极少数不产生任何形式的孢子

2)分生孢子散生、聚生,裸露或生长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内

半知菌的一般形态依据子实体或孢子果的形态,分为三个纲:

--芽孢纲:

营养体是单细胞,或不发达的菌丝或假菌丝,产生芽孢子

--丝孢纲:

营养体为发达的菌丝,分生孢子不产生在分生孢子盘上或分生孢子器内

--腔孢纲:

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上或分生孢子器内

--在八界系统中去掉芽孢纲(如酵母菌等归入子囊菌亚门),加一无孢纲。

丝核菌属直角分枝;近分枝处有隔膜;缢缩;组织体:

菌核

葡萄孢属分生孢子梗粗大,顶端分枝。

分枝的末端突起上同时产生多个分生孢子,整个分生孢子穗似一串葡萄,分生孢子单细胞

黑星孢属分生孢子梗黑褐色,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有明显的孢子痕,分生孢子梗的生长尖上又可形成新的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梭形,可芽殖,分生孢子淡橄榄色

轮枝孢属分生孢子梗分枝轮生,分枝末端产生多个瓶状产孢细胞,分生孢子常于瓶体顶部聚集成易散的孢子球。

分生孢子单细胞

链格孢属分生孢子有纵横隔膜,具长喙或无喙,串生,形成孢子链

镰孢属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厚垣孢子

炭疽菌属分生孢子盘上常生刚毛,分生孢子无色、单胞。

短圆柱形或镰刀形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一般性状

细菌,有细菌,有细胞壁;螺原体,无细胞壁;植原体,无细胞壁;杆状;

无荚膜、无芽孢;48-530C,<700C(致死温度);有鞭毛;革兰氏染G-(most),G+(few)

三、原核生物病害的侵染与传播特点

1.病原菌的侵入

侵入方式:

被动侵入

侵入途径:

自然孔口:

气孔、水孔、皮孔、蜜腺等

伤口:

农事操作、恶劣天气条件、昆虫、线虫为害造成

介体

2.病害症状类型

病状:

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菌脓、菌粒、菌膜

3.侵染来源:

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

主要的侵染来源;土壤和病株残体;昆虫介体;杂草和其他植物;多年生树木的树干、枝条和芽鳞

4.传播途径

远距离传播:

种子、苗木;运输工具

近距离传播:

风雨、灌溉水;介体昆虫(叶蝉飞虱)农事操作(刀具等)

第三节 植物病原病毒

病毒是一种结构简单、由核酸和保护性蛋白衣壳构成的、非细胞状态的分子寄生物。

1.一般性状一个完整的病毒个体称作病毒粒体

2.植物病毒的结构

完整的病毒粒体是由核酸包被在蛋白衣壳里构成,少数病毒(弹状)粒体外面有囊膜包被。

长条形病毒为螺旋构型:

中间是螺旋状的核酸链,外面是由排列成螺旋状的蛋白质亚基组成的衣壳,核酸链就嵌在亚基的凹痕处。

球形病毒为等面体对称构型:

一般为二十面体,由二十个三角形组合成。

3.植物病毒的复制增殖

病毒利用寄主活细胞内的各种物质,依据自身的遗传信息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组分,再集中组装成子代粒体,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称作复制增殖

二、植物病毒的侵染、扩展与传播

1.侵入方式与途径:

微伤、介体

2.植物病毒病的病害循环

.初侵染来源:

多与活体有关

植物体:

多年生病株及其它寄主植物,如杂草

无性繁殖材料(苗木、接穗等)及种子

生物介体:

昆虫、土壤中的真菌和线虫等

病株残体:

有一些比较稳定的病毒,如TMV

.传播方式:

生物介体

嫁接感染病毒的接穗到健康砧木

汁液摩擦

种子与无性繁殖材料块根、块茎、球茎、鳞茎、接穗等无性繁殖材料

  种子和花粉传播:

 

三、 植物病毒的分类、命名和主要类群

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和种

1.烟草花叶病毒属

2.马铃薯Y病毒属

3.黄瓜花叶病毒属

4.马铃薯X病毒属

5.芜菁黄花叶病毒属

病毒病害的症状特点变色:

花叶、斑驳(碎色)黄化;坏死:

沿脉坏死、顶死、坏死斑、环斑、条斑、条纹;畸形:

叶片皱缩、叶缘卷曲、果面凹凸不平,植株矮化

五、理化性质

1.稀释限点:

保持病毒侵染能力的最高稀释倍数

2.钝化温度:

对病毒样品进行热处理十分钟,病毒失去活性的最低温度

•烟草花叶病毒970C

•大多数病毒在55-700C之间

3.体外存活期:

室温下(20-220C)病毒抽提液保持侵染活性的最长时间线虫又称蠕虫是一类低等动物,属线虫门。

线虫分布广,种类多(2500种),大量的线虫是营腐生生活,分解动、植物残体。

线虫也能为害真菌,动物、人和植物。

第二章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生

第一节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微生物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共生:

即两种分类上不同的生物紧密接触,有关双方都可以从这种相互联系中,在营养等方面得到好处,这种互利关系称共生。

共栖:

两种生物共同生长在相互联系的条件下,双方没有明显的益、害关系;有的一方可以从对方得益或受害,但对对方并没有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寄生:

一个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生物的体内或体外,摄取其营养,供自己生长和繁殖,并使后者遭受损害的现象。

具有这种寄生能力的生物叫寄生物。

被寄生物寄生的生物叫寄主或宿主。

寄生物寄生寄主种类的多少叫寄主范围

植物病原物都是异养生物,必须依赖于寄主植物才能生存,所以植物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是一种寄生关系

二、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1.寄生性: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和水分而生存的能力。

两种营养方式:

活体营养和死体营养

活体寄生物又称作专性寄生物

–白粉菌、霜霉菌、锈菌

–韧皮部寄生菌、植原体

–植物病毒、类病毒

–寄生性植物

–植物病原线虫

非专性寄生物:

–多数病原真菌

–多数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而将兼具寄生与腐生能力的,称为兼性寄生物或兼性腐生物前者以营腐生为主,后者以寄生为主

2.致病性病原物具有的破坏寄主引起病害的能力。

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寄生性是致病性的基础;寄生性本身不能决定致病特点;寄生能力不能决定致病能力;寄生能力与寄主范围有关

3.酶:

角质酶:

直接侵入

细胞壁降解酶:

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降解酶

淀粉酶、蛋白酶、脂酶

4.毒素的作用:

植物毒素:

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产生的、在非常低的浓度下对植物有毒害作用的非酶类物质。

作用位点:

植物的细胞质膜、线粒体、叶绿体以及特定的酶类。

5.生长调节物质(植物激素):

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

肿瘤或发根症状

赤霉素:

赤霉菌引发水稻恶苗病

乙烯:

感染病害的果树,果实早熟

脱落酸:

感染棉花枯萎病的植株极度矮缩、节间缩短

6.信息调控作用:

植物抗病反应的抑制子(suppressor)

植物病毒干扰植物遗传信息的表达

植物病害的致病作用通常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 植物的抗病性

一、基本概念和植物抗病性的分类

1.抗病性

定义:

植物所具有的避免、抵抗病原物侵入、扩展与定殖以及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根据寄主植物对病原物的抵抗水平,一般将抗病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

如:

免疫(完全无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等

2、植物抗病性的分类:

1)按侵染进程:

避病(抗接触)是植物逃避病原物侵染所表现的一种特性。

实质上是寄主植物在其感病时期或感病部位与病原物不接触少接触或避过侵染高峰期。

抗侵入:

主要表现在抗寄生关系的建立

抗扩展:

当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其生长、发育、产孢等方面受到寄主的抵抗,阻止病害的发展。

抗再侵染(初侵染诱发的抵抗再侵染的能力)

耐病(抗损失):

作物受到病原物侵染为害时,仍能保持良好产量的能力,是植物忍耐病害的能力。

&品种-小种互作关系:

小种专化抗病性:

垂直抗病性:

植物品种对病原菌某些生理小种有高度抗性,对另一些生理小种不抗,寄主植物品种同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存在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故也称专化抗病性。

水平抗病性:

这种抗性表现为植物对病原菌不同生理小种较一致的反应。

对多数小种都具抗性,寄主品种同病菌生理小种之间无特异关系,是由微效基因控制的,也称非专化性抗性或一般抗性。

4.根据发病程度:

免疫、高抗、中抗、感病

5.作物生育期:

苗期抗病性、成株期抗病性

6.持久性:

持久性抗病性、非持久抗病性

7.按抗病机制:

主动抗病性;被动抗病性诱导抗病性

一)被动抗病性:

不是病原物的侵染诱发的,而是植物体内既存的抗性因素

1.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2.角质层、蜡质层

3.表皮细胞壁的硅化、钙化

4.气孔、水孔、蜜腺等的结构、数量和特点

5.细胞壁和胞间层的木栓化或木质化

6.初生壁的纤维素和果胶类物质

2.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植物分泌物中酚类化合物、氰化物

•原儿茶酸和邻苯二酚:

紫皮圆葱抑制炭疽病菌的萌发和侵入

•皂角苷类抑菌物质燕麦素皂角苷抑制小麦全蚀病菌

•大蒜杀菌作用:

大蒜素抗真菌和细菌

•酚类、单宁等蛋白水解酶的抑制剂

•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能降解病菌胞壁组分

植物避病和耐病机制

1.避病:

时间或空间;病原物不能与寄主植物接触;寄主植物的感病部位、时期

;环境条件不适合;致使感病植物不发病或发病较轻

2.耐病:

植物发病重,但造成的产量损失小

–刺激健康组织的生理机能加强

–新组织形成,补偿作用

第三节植物传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

从病原物开始接触寄主,经过侵入、扩展、定殖使植物发病,到病害中止的全过程。

是一个连续过程,很难截然分开,为便于分析:

一、接触期:

(侵入前期、侵入前阶段)病原物开始与寄主植物接触到侵入前的一段时间

二、侵入期(Penetration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

伤口侵入伤口:

农事操作、恶劣的天气条件或生物所致,多数原核生物、多数真菌、部分病毒

介体侵入:

少数原核生物、病毒

&)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湿度:

决定孢子萌发和侵入

•低等真菌、细菌(水滴和水膜)

•靠介体侵入病原物与湿度关系较小

2.温度:

影响萌发和侵入速度

•孢子萌发与侵入温度不一致

3.光照:

–小麦秆锈菌夏孢子侵入需要光照

三、潜育期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寄主症状出现的一段时间

环境条件与潜育期局部侵染较短:

几天;系统侵染:

几周,几个月,甚至一年到几年;温度:

影响潜育期的最主要因素

四、发病期:

从寄主植物症状出现到病害发展终结的过程.;病原物扩大危害和产生繁殖体时期;真菌产孢期

影响症状产生的外部因素

温度对繁殖体数量影响大,过低不产生

湿度与孢子形成有一定关系

光照

第四节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植物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全过程

病害越冬和越夏

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与场所:

植物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休眠体

植物病残体、粪肥、土壤:

腐生、休眠

田间病株:

寄生、休眠

生物介体:

病毒、植原体

病原物的传播:

自然动力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土壤和肥料传播

人为传播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农产品;包装材料;农事操作

病原物的主动传播游动孢子、细菌、线虫的游动;菌丝、菌索的延伸;孢子弹射;子囊孢子和担孢子;菟丝子蔓茎的蔓延

第五章蔬菜病害

保护地栽培蔬菜,由于温、湿度等条件极有利于病害发生,因而保护地蔬菜苗期立枯病、猝倒病,生长期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青枯病、枯萎病等病害发生严重

第一节黄瓜霜霉病

一、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茎﹑卷须和梗。

发病初期,叶正面出现淡黄色病斑,背面出现水渍状多角形病斑,或者叶片正反两面均出现多角形水渍状病斑,病斑发展后叶正面为褐色多角形病斑,潮湿时叶背病斑处产生紫黑色霉层,后期变成黑色霉层。

二、病原物病原物为古巴假霜霉,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

三.病害循环

初侵染源:

侵入途径:

病菌自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在细胞间隙蔓延,产生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收营养

传播途径:

孢子囊主要经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传播

四.发病因素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和寄主的抗病性等因素有关。

品种:

黄瓜不同品种对霜霉病抗病性差异很大;长春密刺、山东密刺高度感病;津研、津杂系列较抗病。

湿度:

湿度与发病关系最密切,高湿是发病前提,湿度越高,孢子囊形成的越快,数量越多;孢子囊的萌发必须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存在,干燥时不能萌发。

温度:

此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在黄瓜整个生长期内的温度基本能满足病菌的发育;高温在病斑上孢子囊产生快,数量多,但产孢持续的时间较短,低温在病斑上孢子囊产生慢,数量少,但产孢持续的时间长。

光照:

孢子囊产生要求光照/黑暗交替环境条件。

叶片生理年龄:

顶端数片嫩叶发病轻或不发病,距地面较近的老叶发病也轻,以成熟的中、下层叶片发病较重。

栽培管理

①育苗时间育苗过早,露地菌源量大,幼苗发病重。

育苗略迟,可减少初侵染源,发病轻。

②灌水在行间铺草或铺膜,也可降低湿度。

③CO2气肥增施CO2后植株上的病斑小,病情指数较未补施的降低12.0%。

此外,地势低洼、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肥料不足、浇水过多、地面潮湿等因素均可加重发病。

五.防治方法

防治黄瓜霜霉病应以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利用抗病品种能有效地减轻危害。

高感品种长春密刺等密刺类在防治措施得力,病害能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也可种植,因为它们的耐低温性、商品性状、丰产性均好,所以在温棚一直种植较多。

2.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就是利用棚室的密闭条件和黄瓜与霜霉病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的不同,通过科学管理,控制棚室的温湿度,使其利于黄瓜的生长发育,抑制病菌的发生发展,达到防病的目的。

当病害严重,药剂控制困难时,可采取高温闷棚。

即选择晴天中午,将棚室密闭,使黄瓜生长点部位温度迅速上升到44-45℃,保持2小时,然后多点缓慢放风,降温。

如放风过猛,易于闪苗。

短时间的高温(44℃-45℃)不会影响黄瓜的正常生长发育。

如高温闷杀与药剂防治、灌水相结合,防效更好。

高温闷杀在一个生长季节只能应用2次。

否则对黄瓜生长有影响。

3.加强栽培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