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8749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7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docx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

小学语文归类复习

成语复习

一、有趣的数字成语

  1、一+一:

    一五一十  一字一板  一板一眼  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一来一往  一唱一和  一厘一毫

    一心一意  一模一样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朝一夕……

  2、一+二:

    一干二净  一来二去  一穷二白  一差二错

    一清二白  一清二楚  一不做二不休  一刀两断  一举两得……

  3、一+三:

    一波三折  一隅三反  一唱三叹  一岁三迁

    一而再,再而三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国三公……

 

二、猜成语:

  纸老虎——外强中干

  无底洞——深不可测

  木偶戏——装腔作势

  留长发——置之不理

  零存整取——积少成多

  弹无虚发——百发百中

  禁止叫好——妙不可言

  大雪飘飘——天花乱坠

  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发票未盖章——不足为凭

  不关水龙头——放任自流

  二四六八十——无独有偶

  缺货通知单——言之无物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冲洗出的照片——原形毕露

  从镜内看自己——一模一样

  黄河之水天上来——源远流长

  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帆风顺

 

三、成语接龙:

  妙不可言——言而无信(言不由衷、言传身教、言归于好、言过其实、言谈举止)——信口开河(信誓旦旦、信手拈来、信马游疆)……

 

四、成语故事比赛(可以分类进行,如历史人物类、寓言故事类等)

  犹豫不决  金碧辉煌  囫囵吞枣  风餐露宿(  )

  通宵达旦  买椟还珠  安然无恙  没精打采(  )

  情不自禁  天衣无缝  兴高采烈  不计其数(  )

  愚公移山  兴致勃勃  汹涌澎湃  自作自受(  )

  忐忑不安  功无不克  垂头丧气  精兵简政(  )

  溢彩流光  沁人心脾  等量齐观  音容笑貌(  )

 

 

阅读复习指导

(一)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复习要求:

  能准确领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复习提示:

  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必须在复习中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其方法大致有:

  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

  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

比如:

《马踏飞燕》中的“构思奇妙”这个词,只要引导学生读读后一句“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在快速奔跑”,学生就把握住词义了。

有时,这种情况还有些变化,比如《将相和》中有“完归赵”这个词语,但课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赵国”,那就“完”没有解释,其实转个弯词语的意思也就有了。

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样的?

学生就能归纳出完整的词义:

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

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

例如:

“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

”“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

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

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3、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选准义项。

  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要注重让学生有一个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复习要求:

  领会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复习提示: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主要方法有:

  1、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

    对造成阅读障碍的词语,教师要加以必要的注释疏导,帮助学生扫除障碍。

如《草原》写小丘之绿,“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学生不理解“渲染”与“墨线勾勒”的意思,只要启发画过中国画的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就明晓句意了。

对难在“物”上的句子,可用这种方法。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关键词语,显然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

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如《为人民服务》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理解了“固”或“于”这句的含义也就掌握了。

  3、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

    有的句子比较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构句间架勾勒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有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要分析修饰成分,找出表达的重点;有的句子是复句,要理清逻辑联系准确体会。

如《桂林山水》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它的间架简单:

“漓江水静,漓江水清,漓江水绿”,针对它的修饰成分加以分析,就能明白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赞叹不已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

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表面看来,这句话没有什么不好懂,但真正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把握。

 

关联词语复习指导

 

  用关联词语的句子,一般都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

而分句与分句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正符合我们表达的需要。

因此,学会正确选用关联词语是非常必要的。

 

【常见的几种关系】

  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

  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

  以上几种常见的关联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有一些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如;尽管……还是、不管……总…与…即使……也……,教学时不要仅从理性关系上让学生分辨,甚至记忆,而应着重通过具体的句例让学生读懂它们在句子中表达分句之间关系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分层教学,从认识关联词语的意义、掌握运用关联词语的技能和灵活使用关联词语表情达意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的练习,通过选择辨析关联词语之间的区别。

  3、重视联系后的讨论和评议,练习后不能仅作对与错的判别,而应让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评议、分析,最后由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辅助练习】

  1、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⑴ 这只空调虽然体积不大,(  )

   ⑵ 只要你做的事对人民有益,(  )

   ⑶ 星期天,你是去公园,(  )

   ⑷ 小明的爸爸(  ),还会修汽车。

   ⑸ 尽管林玲学习十分努力,(  )(  ),才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2、用关联词语把下面两句话连起来。

   ⑴ 我的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我不能骄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

我把这本书一连看了三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董存瑞牺牲自己。

董存瑞要炸毁暗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做个好猎手要枪法好。

做个好猎手要机智、勇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你每天坚持早锻炼。

你的身体素质会得到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在句子中。

    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

    不管……总……

    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

    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不但……而且……不仅……还……

   ⑴ 我们(  )把轮船停在港口,(  )冒着狂风暴雨前进。

   ⑵ (  )从小学好本领,(  )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出力。

   ⑶ 小王的学习(  )有进步,是(  )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⑷ 妈妈(  )工作,(  )参加进修学习。

   ⑸ 鲁迅(  )是伟大的文学家,(  )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⑹ (  )明天下雨,我们(  )要去探望李老师。

   ⑺ (  )长城是那样雄伟壮丽,(  )吸引了很多游客。

   ⑻ 一滴水(  )很小很小,(  )无数滴水汇集起来,就可以形成江河湖海。

  4、判断下面关联词语是否恰当,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⑴ 即使说法不同,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

(  )

   ⑵ 虽然他平时善于观察,因此写作文时总是言之有物。

(  )

   ⑶ 即使勤奋的人,才有希望做出优异的成绩来。

(  )

   ⑷ 既然修筑京张铁路十分困难,詹天佑也依然接受了任务。

(  )

   ⑸ 不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才有可能成功。

(  )

 

积累与习作复习指

一、积累

  

(一)复习指导思想。

  小学生通过六年的课内外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复习阶段,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调用积累,同时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复习建议。

  1、指导学生自主的归类整理。

   ⑴ 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

成语、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家名篇等。

   ⑵ 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让学生进行分类整理。

     例如:

① 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目不转睛。

        ② 说明“谦虚”的名言:

          满招损,谦受益。

——《书.大禹漠》

          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

——[德]尼兹

          谦让是身体的良心。

——[法]巴尔扎克

          你愈是少说你的伟大,我将愈想到你的伟大。

——[英]培根

        ③ 描写“积累”的谚语:

          千条小河成大江;

          急火不如慢太阳;

          聚尘土而泰山;

          燕子衔泥垒大窝。

        ④ 描写“春光”的古诗: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贺之章的《咏柳》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描写“离别”的古诗: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的《赠汪伦》

          高适的《别董大》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2、指导学生正确地调用积累。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唤醒学生的积累,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积累。

例如:

   ⑴ 给学校的花草树木上挂上“古诗牌”。

   ⑵ 给下列地方设计标语。

     学校餐厅、体育馆、图书阅览室……

  (三)巩固练习。

  1、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可以有:

成语接龙、歇后语填空、古诗朗诵会、名人名言读后感等。

  2、根据要求写。

   ⑴ 写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开头的成语。

   ⑵ 写出表示“革命烈士气节”的成语。

   ⑶ 写出表示“时间过得快”的成语。

   ⑷ 写出两句关于“读书有益”的名言。

   ⑸ 写出两首“表达爱国热情”的古诗。

   ⑹ 写出两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⑺ 写出两首描写“友情”的古诗。

   ⑻ 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⑼ 写出两句“农谚”。

   ⑽ 写出两句反映“气候”的谚语。

  3、给下列地方设计标语,可以用合适的名言佳句,也可以自己创作。

   ⑴ 学校花圃:

   ⑵ 音乐教室:

   ⑶ 实验室:

   ⑷ 学校餐厅:

   ⑸ 体育馆:

   ⑹ 图书阅览室:

二、习作

  

(一)复习指导思想。

  小学生通过六年的阅读与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习作素材。

复习阶段,教师一方面创设习作情境,引导学生准确地调用这些习作素材;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从而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二)复习建议。

  1、提供一些习作题目,指导学生审题和选材,激活学生的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准确地调用习作素材。

  2、提供一些学生优秀习作,指导学生欣赏,让学生从“伙伴语言”中汲取营养。

  3、提供一些学习习作例文,指导学生修改,同时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4、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习作。

  (三)巩固练习。

  1、教师提供以下一些习作参考题目,让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可以选择什么素材来写。

《我忘不了他》、《他进步了》、《瞧,我们一家子》、《街头见闻》、《雨中》、《放学路上》、《中秋夜》、《夏天的中午》、《童年趣事》、《校园新闻》、《节日的大街》、《参观×××》、《×××游记》、《那是我向往的地方》、《可爱的×××》、《我心爱的×××》、《美丽的×××》、《友谊》、《温暖》、《令人激动的时刻》。

  2、教师精选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或者《新文笔》等优秀作文选上的学生的优秀习作,打印发给学生,和学生一起欣赏学生的优秀习作。

  3、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习作例文打印出来,和学生一起修改。

  4、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一些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习作素材。

   ⑴ 组织学生参观、游览一个景点,指导学生写一篇参观访问记或游记。

   ⑵ 组织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或者是一个小游戏,或者是一场体育比赛,或者是一个中队活动,指导学生把经过写下来。

   ⑶ 指导学生确定一个人作为描写对象,进行一系列采访活动,可以采访确定的对象,也可以采访了解他的人,从而写一篇写人的习作。

   ⑷ 指导学生观察一种植物,一种动物,一件物品,然后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⑸ 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及原因,写一篇调查报告,给环保局长或市长写一封信,给市民写一封倡议书。

   ⑹ 组织学生深入学校、社区调查了解好人好事,写一封表扬信。

   ⑺ 选择单幅图或多幅图,指导学生写一篇看图作文。

   ⑻ 指定学生读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⑼ 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写想象作文。

     例如:

《我在2008年》、《我想……》、《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

 

六年级毕业练习卷

一、语言积累

1、看拼音写汉字(8%)

dǐyùpáihuáimiǎoshìchèdǐ

 

wǔrǔjīngzhànliáoliàngchúchuāng

 

2.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再写出几个来自寓言的成语。

10%

 

兴国安()排山()海应接不()神机()算

完()归赵理直气()衣()楚楚前()后继

 

———————————————————————————

3.a.将句子补充完整22%

⑴锲而不舍,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又誉其矛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b、根据课文填空。

本学期,课文中有许多人物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廉颇,有_____________的诸葛亮,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张思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李大钊,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桑娜,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詹天佑。

c.按要求填空

⑴杜甫是唐代的三大诗人之一,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他的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在积累运用中学习了他的《》。

你课外还学过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诗篇。

⑵你在课外还积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像“日日夜夜”这类的词。

(3)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可是,王刚就不这么认为,每当看到他沉迷于各种游乐中的时候,你真想对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人名言)

(4)、你认为教室里应张贴怎样的名言警句或千古佳句,请写两句。

 

 

二、阅读30%

(一)、伞的女孩

南天门是花果山上的一个景点。

我们快到这个景点的时候,雨下大了,只好在大树下躲雨,躲了好一会儿,有三个伙伴见到一位打伞的女孩,就钻进她的雨伞里去,变成了四个人共用一把伞。

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煞是好笑。

我这时打量起这个打伞的女孩。

先当还当她是迷路的小游客呢,但看她不惊不慌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又不像。

问她是做啥的。

她的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是带路的,带到山顶两块钱。

说着,扭头看背后的林间小路。

我望过去,路边有民居。

是她的家?

到底是孩子,不会招揽生意,要不是躲雨,要不是问她,都不知道她在等什么。

这也是生活呀。

因地制宜,山里的孩子就靠带路来赚一点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雨,下小了,我们继续前行。

百步之外,又碰上一个打雨伞的孩子,好比菜场上的又一个“摊位”。

能肯定她是带路的了,所以直接问她今天带过几个人了。

她说,带过一个,得了两块钱。

看样子,花果山上有一个“带路族”。

但这“带路族”的两位孩子都很木讷。

为什么不会拿几把伞来卖卖呢?

卖给躲雨的人,价格可以上浮呢。

我忽然想起她们应该唱着带路歌去带路。

我来给她两写个带路歌吧。

“啦啦啦,啦啦啦,花果山中有我的家,走小道,抄近路,上山的小道在我脚下。

只要花上两块钱,水帘瀑布可以直达。

希望以后她们能唱着这首《带路歌》给游客们带路,这样她们可能生意兴旺起来呢!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画上“√”号。

(1.5分)

打量(liánglìang)上浮(fúfóu)兴(xīngxìng)旺

2、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写下来:

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一个错别字,改正过来。

___改___。

(1分)

4、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线。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______________比成______________。

(1分)

(二)理解与感悟。

5、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

“因地”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制宜”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6、文中说两位女孩很“木讷”,理由是______________。

联系上下文来看,“木讷”这个词可以理解为_________。

(2分)

7、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分)

(三)、表达。

(2分)

8、请你为打伞的女孩另写一首新的《带路歌》。

—————————————————————————————--———————

(二)、挪树

⑴院子里那株腊梅奄奄一息了。

⑵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⑶老花匠来了。

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

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腊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⑷“人挪活,树挪死。

”有人说。

⑸腊梅会挪死吗?

我怕。

⑹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

⑺他铲开了!

刨开了!

⑻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腊梅啊!

它的根须常常地在地下漫延。

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

他又轮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

锄落之处,铮铮有声。

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⑼我的心一阵悸动:

“它会死吗?

⑽“死不了!

”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⑾“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⑿“不砍断怎么挪呀!

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⒁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

这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大。

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

谁让这株腊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⒂“嚓!

嚓!

嚓!

”一铲,一铲,一铲……

⒃“喀!

喀!

喀!

”一锄,一锄,一锄……

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割断了。

⒅“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

⒆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

⒇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

独立了!

(21)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

(22)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

(23)那老土依然沉重。

(24)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

(25)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

(26)它会死吗?

(27)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透!

(28)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

(29)又过了几天。

(30)叶子还是绿的。

又长出了几片新叶。

又抽出了几条新枝……

(31)腊梅新生了!

(32)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