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907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完整版教案

《快乐读书吧》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快乐读书吧》主题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在阅读本版块三篇外国作品之后的安排上,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延续,也是一次课内阅读的升华和拓展,交流自身的阅读好方法,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世界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2.通过交流学习阅读世界名著的方法,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学习做读书笔记;

3.了解名著的价值,乐于分享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世界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学习阅读世界名著的方法,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鲁滨逊漂流记》等外国名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每一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你触摸到它的那一刻,便是奇遇的开始。

正如泰戈尔的诗句:

“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若能不期而遇,我想我会无限惊讶地停下步履。

自从我们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以来,大家都阅读了许多好书,与许多书中的人物近距离地进行了对话。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哪几部外国文学作品?

你有什么收获吗?

今天我想邀请大家来跟我读一部名著,这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

《鲁滨逊漂流记》。

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

鲁滨逊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

二、了解内容,感知形象

1.导读封面。

(1)启发引导:

当你看见这本书时,你最想做什么?

(2)引导阅读:

仔细阅读封面,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书名、作者、译者、出版社)

(3)介绍作者。

2.导读封底。

(1)引导发现:

从封底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书的封底)

(2)梳理小结:

封底有书名、价格及条形码。

3.介绍扉页。

引导:

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4.阅读目录。

(1)设置悬念: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为什么会如此吸引读者呢?

它有哪些故事情节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目录。

(2)学生自读。

思考:

你从目录中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

5.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谈谈《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梗概。

6.认真阅读目录“初次航海、再次航海、死里逃生、重返故乡、故地重游”及部分原文,感知鲁滨逊这个人物的形象,初步掌握故事情节。

三、聚焦内容,课堂检测

1.教师引导:

今天我把《鲁滨逊漂流记》带到了课堂上,多年以后再读这本书,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笛福能够将人物的细微思想刻画得纤毫毕见,我想,这就是他的作品能成为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书籍的原因。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呢?

现在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

我来问,你来答。

(1)鲁滨逊是哪国人?

(英国)

(2)鲁滨逊为何要出海?

(因为他喜欢航海和冒险)

(3)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面临着哪三方面的困难?

(野人和野兽的威胁、精神世界的孤独、生活环境差)

(4)鲁滨逊一共在荒岛上待了多少年?

(28年)

(5)鲁滨逊在荒岛上种了什么农作物?

(麦子)

(6)鲁滨逊在荒岛上缺少什么物品?

(衣服、本子、墨水、笔……)

(7)鲁滨逊是如何离开荒岛的?

(他救了一艘英国商船的船长,船长带他回到了英国)

(8)鲁滨逊在荒岛上养了几种动物?

(猫、狗、羊、小鹦鹉)

(9)鲁滨逊救了一个野人,那个野人叫什么名字?

(“星期五”)

(10)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评价鲁滨逊?

(坚强、勇敢、乐观向上、聪明)

2.启发思考:

《鲁滨逊漂流记》在西方的评价很高,是什么成就了《鲁滨逊漂流记》?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交流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3.你有什么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一起和大家分享。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

如,有些名著读起来有些难,不像流行读物那样通俗易懂;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较多阅读时间等。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

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

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的综合反映。

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2)小组讨论。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B.明确讨论要求:

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

(1)教师推荐。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接触到了几本世界名著,它们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而且有深刻的内涵。

正因为如此,我们阅读起来才更有乐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

2.介绍《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指导课外阅读。

4.课件出示《爱丽丝漫游奇境》《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本书的封面。

(1)教师引导:

在这三本书中,你最喜欢哪本呢?

喜欢同一本书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2)推荐阅读:

《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王子与贫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制订小组读书计划。

《学弈》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的内容。

2.品味语言,理解文中的观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文章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朗读课文

1.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学弈:

学习下棋)

2.出示课文,教师示范朗读。

(注意读准:

援、射、俱、缴、弗、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3.指导学生按节奏读,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朗读文言文要讲究“断句”,读时应作适当停顿,速度放慢,注意抑扬顿挫。

古人读文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时还摇头晃脑,你们也试试,看看读得出滋味吗?

4.学生组内练习朗读,展示读。

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教师明确要求,指导学法。

合作要求:

(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习效果。

课件出示关键词。

(1)关键词(注释中没有的):

善:

善于。

诲:

教。

使:

让。

援:

牵、拉。

俱:

一起。

(2)学生按课文一句一句说意思。

(汇报形式:

一生读原文后请另一个学生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三、研读探究,精读得法

1.课件出示“学弈”插图,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2.探究质疑:

弈秋是个什么样的人?

(用原文回答:

通国之善弈者也。

3.“通国之善弈者也”,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金牌得主,上门求学的人肯定是络绎不绝,有两个幸运的人成了弈秋的学生,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结果是不是真的这样呢?

(用原文回答: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这是因为智力的原因吗?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原文:

非然也。

)(板书)请你用原文找出这个观点的依据。

(原文: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5.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找到了作者的观点,还知道作者有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全班齐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所以说,学习的好坏,不是全在智力高低,就算有好的老师教,也未必就能学好,关键是看自己是否认真向老师学习。

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板书)下面,我们也用

这个方法阅读《纪昌学射》,看看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

四、整合阅读图书中《纪昌学射》

1.学生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纪昌学射》。

出示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

“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

“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

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

“汝得之矣!

2.纪昌最后学会射箭了吗?

请找出飞卫的观点。

(原文:

汝得之矣!

3.从哪里看出纪昌掌握射箭技巧了?

请找出依据证明。

(原文:

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4.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对照注释,理解了课文内容。

知道在良师引导下,要专心致志、刻苦学习,有恒心、毅力就能学会一项本领。

我们还能找到作者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依据。

今后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类似的文言文。

5.背诵《学弈》。

阅读图书中的《千金市骨》《郢人燕说》。

板书设计

学弈纪昌学射

非然也观点汝得之矣

专心致志依据眦而不瞬

三心二意皆丘山也

课题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目标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分析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设疑,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

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可以小组讨论。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过渡:

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李大钊先生的写照。

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部分,并思考一下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出示课件20】

2.学生自主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板书: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

【出示课件21、22】

出示练习:

我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

(板书: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4.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出示课件23】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

“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③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④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⑤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一、我能说说画线词语意思,再理解句子。

1.“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能读句子,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相照应的语句

1.我奇怪地问他:

“爹,为什么烧掉呢?

怪可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答: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处变不惊镇定勇敢。

“没有什么”联系上文,父亲整理并烧书籍文件,已经不可能有什么秘密会落入敌人手中,说明李大钊对局势早有估计,早已做好充分准备。

从这段话中看出李大钊在危险关头依然沉着镇静。

2.答:

这段描写了敌人的野蛮无礼,和李大钊处变不惊,保持着惯有的严峻对比着写的。

表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爱憎分明的品质。

二、1.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闫振三。

3.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

让我们继往开来,把和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

一师一优课材料(6)

教学设计

教师

张超

学科

语文

年级

时间

课题

《为人民服务》

课型

讲读课

一、教材分析

 《为人民服务》一课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详读文章。

该组主要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本篇文章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本文所涉及的语文要素为“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

通过查阅资料理解重点句段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

通过查阅资料理解重点句段的意思,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写作背景

导课:

出示图片,牌匾上写着“为人民服务”以及“毛泽东”几个字。

这几个字在军队、政府部门一般都会出现。

那这几个字来源于哪呢?

带大家跨越时空,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

写作背景: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设计意图:

通过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演讲,知道毛泽东主席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的演讲,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认读生词,书写易错字

进入课文之前先来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讲解本课的两个重点易错字。

而后完成任务单:

学习任务一:

基础过关,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练写“泰”、“葬”。

设计意图:

认读本课生字词,达成会读会写生字词的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流畅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而后完成任务单:

学习任务二:

通过初读思考,感知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随后进行交流: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对待“死”——强调“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二是如何对待批评——强调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我们的缺点;

三是如何对待困难——强调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和光明;

四是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强调不管是谁,都要送葬,开追悼会

设计意图:

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四)课文解析,品读重点句、段

1.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第一自然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出示句子“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去掉“完全”、“彻底”进行对比阅读。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阅读抓关键词“完全”、“彻底”的理解,明确队伍性质以及根本宗旨,就是“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第二自然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和学生交流有没有难懂的句子,需要查阅什么资料来帮助理解。

(2)出示重点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及作者司马迁、出处《报任安书》相关资料,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完成学习任务三:

出示司马迁、《报任安书》资料,学生试着写一写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

(3)继续解析毛主席引用司马迁的话,告诉大家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要重,而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要轻。

通过对比写出了革命事业正确的生死观。

(4)出示张思德资料,理解“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设计意图:

①达成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加深对课文句段的理解的目标。

②教参要求对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不作过多介绍,此段也简单渗透个别论证方法,点到为止。

③理解课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

揭示因为我们是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3.第三自然段:

(1)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出示“如何对待批评”句子,再读这几句话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勾画关联词。

完成学习任务四:

试填关联词,写写第三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而后交流解析每句话的意思,以及关联词的作用。

设计意图:

①结合课后题,通过朗读和理解句意发现恰当的关联词让意思表达的更加完整和严密,逐层深入的阐明了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

②理解课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

揭示因为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不怕别人的批评。

4.第四自然段:

(1)出示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们的队伍面临什么困难。

(2)分析我们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设计意图:

理解课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

揭示因为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有责任克服困难,解救正在受难中的中国人民。

(五)资料拓展,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出示焦裕禄等资料,体会他们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

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五、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如何对待“死”

批评

困难

死去的同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