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9590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东坡素材汇总.docx

苏东坡素材汇总

苏轼素材汇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典故用意

1)孙郎-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2)冯唐-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3)天狼-天狼星;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

翻译

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

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

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前赤壁赋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zhuó)。

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

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

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朗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这首诗中的章节。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缓慢地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

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

多么广阔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然恍惚呀,我们好像独立长空,遗弃尘世,飞天成仙了。

这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

歌道:

“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轻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他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个与苏轼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能使深渊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容色突变,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友人说:

“(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伤)?

”客人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

面对江面斟酒,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

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苏轼说:

“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

(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羡慕它们什么呢?

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

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同享用。

”友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

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天空已经亮了。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析:

山路弯弯,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打得树叶“哗哗”作响,路上行人纷纷狼狈地逃跑避雨,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拄着一根竹杖,心定气闲地在林间漫步,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浑然不觉。

提起苏轼,我的脑海中首先就浮现出这样一副画面。

苏轼的一生都处在政治的暴风雨中,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居无定所,奔走四方。

但他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王国维曾评价“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

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

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

本文拟从苏轼的作品来分析苏轼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下面是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

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

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

”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

”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

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

“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

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

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

苏轼瞑目沉吟:

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

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想到这儿,苏轼笑了,

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

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

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

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渺孤鸿影。

”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

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

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重庆卷《自嘲》

镜头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苏轼被贬官黄州之后,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在众人的凑趣中,苏轼欣然题诗一首,他嘻戏道: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惟愿孩儿愚且鲁”,那么东坡居士自己呢?

他真的欣赏这种能保人“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愚且鲁”么?

他甘心做么?

他做得到么?

虽然明知“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是他愿意就此归于尘芥,闭上眼睛堵住嘴巴么?

是的,这只是苏轼的一种自嘲,一种泄愤似的自嘲,一种无奈中的达观。

如果说“愚且鲁”可以“到公卿”,那么,现实中的公卿有都是些什么货色呢?

苏轼的人生当然不是以成为这样的“公卿”为目的的。

在戏谑玩笑中,东坡在自嘲,在呼喊,在释然而笑。

自嘲,是一片无奈的叶子,心中的风暴成就了它的舞动,恣意,随后化作豁达乐观的润土,滋润着生命的大树,让你摘到心中的太阳。

镜头二

苏轼肚子大,在他还没有彻底倒运、发配到海南之前,有一次跟家中的花园里晒太阳,他拍着自己的大肚皮,问旁人:

“你们猜猜看,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大家有的猜是学问,有的猜是经纶,有的猜是智慧。

可宠妾朝云却说,相公肚皮里没有别的,只有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东坡大笑:

“知我者,朝云也!

我独晒我一肚子不合时宜!

有一肚子不合时宜也许并不很难,难得的是敢于把这一肚子不合时宜拿出来,晾晒在阳光下。

现实摆在每个人面前,看见了并不难,难得的是不躲避,难得的是仍然能我行我素,难得的是保持自己的人格与操守。

这样的人,是真性情者。

有的人认为棱角分明易得罪人,但正是这棱角,使生命的变得更高贵,是生命发出钻石般璀璨的光辉。

结束语

自嘲,是让自己拥有明亮的眼睛,豁达的心境;自嘲,是让自己拥有不便的初衷,不屈的人生;自嘲,是种高尚的品质,更是一种艺术。

[简评]

自嘲是自我解嘲,在面对人生中的一些无奈的现实的时候,自我解嘲一下,收获的不是“嘲”而是“解”。

作者准确地把握住自嘲的精髓,通过苏轼的两件逸闻趣事,把苏轼豁达的心境,不屈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分析的透辟入理。

文章结构仍是两大主体结构互不雷同,第一层写苏轼为儿子题诗的趣闻,着力写他的豁达,第二层写苏轼对自己大肚子看法,着力写他的棱角分明,不屈于时。

作者对于苏轼了解是比较深的,材料的掌握也比较全面,因而面对“自嘲”这个难度比较大的话题能处理的轻松自如。

不是为写自嘲而写自嘲,不是简单的图解,而是在“自嘲”背后分析出了更有价值的人生观点。

天津卷《留给明天》

——黄州漫想

江轮经过黄州正是深夜,我独自站在甲板上,看着漫天星辰,900年前的他走近了我……

(一)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留给明天的,曾经是多么圆满的人生路!

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于是,风雨来了。

“乌台诗案”使他从仕途的大路上一下子被扔到了这偏僻荒野的黄州。

“平生文字惟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对于在黄州的未来,他曾是这样规划的。

他食言了。

在这里,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

在乌台的黑夜之后,在山水之间,他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回归了心灵的宁静,留给明天的是登上文学的巅峰。

(二)

沙湖道上的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他的周围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他微醺,走在后面。

这条沙湖道他已经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在他的眼里,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无论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

他扬起脸,面对着风雨,长声吟啸: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缓缓的走着,心情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

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无论昨天经历了怎样的风雨,今天遭遇了怎样的凄惶,有着这样的一颗无畏乐观的心,他已经超然物外,看淡晴雨,留给明天的是伫立在自己的灵魂的巅峰上俯瞰人生。

夜风很凉,船已经把黄州远远的留在身后,漫天星辰璀璨,他告诉我只要有平静且无畏乐观的心,留给明天的就是自我的辉煌。

[简评]

这是一篇随想式的文章,作者创设了一种情景:

深夜在长江上行船,船过黄州。

由此引出对苏轼的漫想,对明天的思索,并形成文章首尾的呼应。

苏轼在黄州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收获,这恰好被作者加工成文章的两个层次:

在黄州安抚了心灵,取得了文学的成就;在黄州乐观无畏,取得了人生的辉煌。

文章的第一部分中画线的词句和上一篇文章《说安》的画线部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是灵活的运用我们日常学过的课文中词句,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湖北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超然台怀古

汽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远远的就看见一座貌似城墙的土堆,那就是密州的超然台。

正是春末,柳斜风细,晚云似火,城上高台,真个超然!

登台漫想,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现开来……

公元1075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宋将王韶率军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宋开国后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

不可理解的是,北宋却在此时向辽国割地七百余里。

苏轼因为战争的胜利而颇受鼓舞、更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

这一年,苏轼正当不惑。

经历了御史台案,经杭州辗转到密州,人生跨过了仕途的巅峰,渐渐走向不系之舟般的辗转。

面对的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凄惨景象,他上表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鼓励恢复生产,救助收养孤儿……此时的苏轼,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朝廷命官,看起来全然没有才子的倨傲和诗人的浪漫。

国家的边关战事,辖区的民生疾苦,每一件都让他不能释怀。

然而,他不仅仅是一位爱国勤政的官员,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老夫聊发少年狂……”。

初春的风还是寒冷的,但是已经柔和了很多。

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的密州正逐渐的显出生气来。

一队人马轻快的奔驰在原野上,祈雨归来,他突发奇想,要顺便享受一下狩猎的乐趣。

在密州至多有一两只小野兔的平旷土地上,他想象自己穿上汉代羽林军的锦帽貂裘,牵着猎犬、架着苍鹰,全城的人都来看他像孙权一样亲自弯弓射虎。

他自比杀敌英雄魏尚,希望得到朝廷信任,奔赴边关,杀敌立功。

这一刻的诗人,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身处逆境,昔日那些亲人的远去,手足的分离,宵小的暗算,官场的风雨……瞬间全都消失了。

在自己的幻梦之中,他策马狂奔,弯弓射虎,他持节云中,征战边关。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豪迈的语句喷薄而出,横扫婉约柔美的词风,开豪放词之先河。

“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双脚不离开坚实的土地,眼睛紧盯着国计民生;心中淡泊了个人的荣辱,梦里不灭的是凌云壮志。

这才是真正的超然,紧密的拥抱着现实生活,却超越了一切声色狗马的低级趣味,超越了一切猥琐的世俗私欲。

这就是苏轼,一个真正超然物外的人,一个伟大的诗人。

土筑的超然台已经残破不堪,在斜阳的余晖中显得那么的卓尔不群。

[简评]

又是一篇《超然台怀古》。

这一次,作者只选取了一个材料来阐释“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而“超然”二字恰恰就是它的注脚。

作者紧紧抓住王国维原文的精神内质,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而苏轼恰好就是这样一位诗人。

作者选点精准,议论到位,把深刻的道理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背景和内容阐释得清楚明白。

湖南卷《跑的体验》

——超然台怀古

汽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远远的就看见一座貌似城墙的土堆,那就是密州的超然台。

晚云似火,登台漫想,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现开来……

初春的风还是寒冷的,但是已经柔和了很多。

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的密州正逐渐的显出生气来。

一队人马轻快的奔驰在原野上,尘沙扬起,喊声震天。

祈雨归来,他突发奇想,要顺便享受一下狩猎的乐趣。

这一年,苏轼正当不惑。

经历了御史台案,经杭州辗转到密州,人生跨过了仕途的巅峰,正要走向不系之舟般的辗转。

面对密州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凄惨景象,他大刀阔斧,敢作敢为,上表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鼓励恢复生产,救助收养孤儿……尽到了一个朝廷命官的职责。

也就是这一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北宋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最大的一次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

不可理解的是,朝廷却在此时向辽国割地七百余里。

苏轼因为战争的胜利而颇受鼓舞、更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

“老夫聊发少年狂……”。

在密州至多有一两只小野兔的平旷土地上,他想象自己穿上汉代羽林军的锦帽貂裘,牵着黄犬、架着苍鹰,纵马奔驰,弯弓射虎,奔赴边关,杀敌立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在奔跑,那颗年轻的心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官运不济而受到太多的影响。

但是,再坚硬的石头也耐不住流水的日夜消磨。

政局的风云多变,朋党的此消彼长,斗争的腥风血雨……苏轼仿佛一条小船,一路漂泊。

御史台案、乌台诗案;黄州、惠州、儋州……最终客死天涯!

奔跑的灵魂也有疲惫的时候。

“持节云中”的戍边报国的壮志豪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归隐之心。

从密州的纵马奔驰,到黄州沙湖道中上的雨中徐行,这一跑一走虽然促成了苏轼不朽的文学成就,但是背后却有着更多令人遗憾的东西。

优秀的人才在无休止的相互倾轧,相互残害中消磨着他们的锐气,永无止境的内耗将那些优异者变成再也难以拿出实绩的“精神贵族”。

青年时,我们为了理想而呐喊,冲锋,劈波斩浪。

日子一天天过去,呐喊变成了彷徨;射天狼变成了买田置产;奔跑变成了徐行!

老年时,我们捋着长髯,飘飘似仙的感慨: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代代相传,周而复始,两千余年!

道大难容,才高为累。

当内耗逼着青年停下了奔跑的脚步,一个民族放慢了发展的速度。

土筑的超然台已经残破不堪,在斜阳的余晖中显得那么的苍凉。

[简评]

这又是一篇随想式的文章。

作者这一回选取了苏轼修筑的“超然台”为情感的出发点和回归点,进行追忆,展开议论,并形成首尾的呼应。

超然台是苏轼在密州为官时修筑的,在那里,苏轼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豪放词的开端之作。

词中的一些意象关涉奔跑,例如: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些意象触发了作者,写“跑”的灵感。

作者的构思是十分精巧的。

文章仍旧由两大主体部分构成,这两大主体部分分别取材于两首著名的苏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而这两首词中一跑一走的形象恰好又使作者找到了对比点,由此形成了文章的主旨:

当内耗逼着青年停下了奔跑的脚步,一个民族放慢了发展的速度。

这就使得文章的主旨有了一种超越:

超越于形象上的奔跑,转而谈人生的状态。

全国丙卷《忘记与铭记》

那阵风吹过

往事如观流水,来者如仰高山。

纷繁人间千万之事,人生匆匆不过数十载。

时光流逝,纵然我们记住了亲人的叮咛,友人的祝福,情人的蜜语,一些伤心往事却难免淤积于胸,块垒难消。

面对万千世事,我们该忘记什么,又该铭记什么呢?

答曰:

忘记失败痛苦,铭记美好快乐。

珍珠忘记了被河蚌囚困的痛苦,于是造就了盈泪的玉珠。

宝剑忘却了烈火下锤打的痛楚,于是露出了锃亮的刀锋。

胡杨忘却了沙漠中干渴的难当,于是创造了”死了三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腐”的神话。

顺着历史长河,无数旷达之士面对失败痛苦,莫不泰然处之。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

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

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

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

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

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人没牙的掩笑……

那阵风吹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