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962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工厂厂级安全教育Word格式.docx

安全生产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指要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第四十九条: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指要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就不可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企业就不可能发展,甚至关门倒闭。

如:

1975年美国联合国碳化物公司比利时公司安特普工厂只因一个反应釜的填料泄漏,过热发生爆炸,发生了连续反应,整个工厂被摧毁。

又如:

2005年3月21日晚9点20分,山东平阴县鲁西化工第三化肥厂尿素合成塔突然发生爆炸,高约30米的尿素合成塔倒塌砸向旁边一座三层楼,一断裂部分冲向80米外的一处平地,共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造成企业全面停产。

(3)、安全生产是保护企业员工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需要。

2004年4月15日下午,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2号氯冷凝器出现穿孔发生氯气泄漏,16日凌晨1点列管发生爆炸,4点左右,局部再次发生爆炸,16日下午17点57分,5个装有液氯的氯罐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造成9人死亡。

该事故还造成多人中毒,并造成15万群众紧急大疏散。

六、本企业有毒有害物质的特性、预防及急救知识 

1、CO(是煤气中的主要成份) 

(1)、CO的分布:

在造气、脱硫、压缩、精炼岗位。

(2)、CO的特点:

无色、无味、无嗅、无刺激性,中毒不易觉察。

比空气轻,属易燃易爆的可燃性气体。

合成氨原料气中含有少量的硫化氢,硫化氢具有臭鸡蛋的刺激气味,人们通常用此来判断现场有无煤气存在。

因此,当嗅到臭鸡蛋味时,应警惕现场有煤气。

(3)、CO的毒性作用:

CO中毒也称煤气中毒。

CO通过呼吸道吸入肺部,在肺泡里经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结合成难解离的碳氧血红蛋白。

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较氧的结合能力大30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化血红蛋白慢3600倍,所以容易造成碳氧血红蛋白的蓄积。

由于碳氧血红蛋白的这些性质,使氧合血红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即氧的运输及释放丧失,从而造成组织缺氧。

(4)、CO的中毒的症状及急救:

轻度中毒:

表现为头晕、头痛、颞部搏动、头沉重感觉、恶心、呕吐、全身疲软、眼花、耳鸣、心悸、神志恍惚。

离开中毒环境或呼吸新鲜空气就能很快恢复。

颞部搏动是中毒者自我感觉的重要症状之一。

中度中毒:

除有上述症状外,面颊、前胸及大腿内侧出现樱桃红色,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呼吸失调严重甚至大小便失禁。

大多数病人经抢救后症状好转至痊愈,不遗留后遗症。

重度中毒:

多数发生在空气中CO浓度极高时,患者很快进入昏迷状态。

牙关紧闭,全身痉挛,并出现各种并发症。

甚至产生脑水肿、心肌损害、心力衰竭,休克等,要及时的送医院进行抢救。

(5)、急救知识:

中毒较重者,一般多陷于半昏迷或深度昏迷状态,此时应当将中毒者抬到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和安静。

当呼吸器停止时,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呼吸困难者给予强制输氧;

心跳停止者,要立即进行心脏挤压术。

要支持就地抢救,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治疗,以防延误抢救时间,导致不良后果。

(6)、防护措施:

①. 

提高精心程度和警惕性。

2003年5月5日,4#造气炉泄漏,造气吊斗工张云在现场休息时不知不觉中毒,控制室喊加碳无人回音,发现其已中毒昏迷。

2004年8月26日,合成车间脱硫工段青工史某在静电除焦塔处巡回时,因静电除焦塔防爆板泄漏,史某未佩戴相应的防护器材就进入毒区操作,从而发生煤气中毒昏倒在现场,幸亏另一老操作工刘望忠见史某出去后迟迟未归,便去寻找史某,发现史某已中毒昏迷,便及时报告,并将史某送医院抢救,才幸免一难。

②.生产现场应加强通风换气。

③.正确使用和有针对性的选用防护器材(各类防护器材简介、适用的场所和使用方法到车间后将进行学习)。

2.氨 

(1)、氨的特性:

氨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催泪性和特殊臭气的无色气体,较空气轻。

极易容于水,属易燃易爆气体、属有毒气体。

主要分布在合成、氨库、碳化、尿素等。

(2)、氨的毒性作用:

氨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中毒。

氨气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

高浓度的氨是毒,可引起呼吸道深度和肺泡的损伤,发生化学性的支气管炎,肺炎和肺水肿。

严重时可损伤心脏、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

氨由呼吸道吸入中毒,其中毒机理是由于引起糖代谢紊乱以及三羧酸循环受到障碍,降低了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的作用,导致全身组织缺氧所致。

高浓度的氨还能灼伤皮肤和眼睛,可造成眼睛严重损伤,出现眼睑水肿,甚至因角膜溃疡、穿孔而失明。

接触液氨和高浓度气氨,或使皮肤引起类似强碱的严惩灼伤。

使皮肤脂肪皂化而坏死。

(3)、中毒症状:

眼、口有辛辣感,流泪、流涕、咳出的,声音嘶哑、呑咽困难,头昏、头痛,眼结膜充血、水肿,口唇和口腔咽部充血,胸闷和胸骨区疼痛等。

吸入高浓度的氨时,可引起喉头水肿、喉痉挛,发生窒息,陷入休克和昏迷状态。

(4)、急救知识:

立即将中毒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使其呼吸道通畅,换去被污染的衣物。

保暖、安静。

有缺氧表现时给予吸氧。

对于长时间呼入氨气者,不得作压迫式人工呼吸,防止导致肺部破坏。

并及时送医院救治。

对于液氨濺入眼内,应坚持就地自行处理的原则,立即拉开上下眼睑,使濺入物流出,同时用水冲洗和将头部浸入水中摇动头部,用流水冲洗,也应拉开眼睑,注意避免直接冲洗眼球。

再送医院处理。

皮肤被氨灼伤,应就地将濺入物尽快清除,并用大量清水冲洗。

再到医院处理。

(5)、防护措施:

接触氨应配戴过滤式(灰色)过滤罐式防毒面具和氧呼吸器,戴橡胶手套、靴、防护眼镜、胶皮衣等劳保用具。

检修时应戴长管式防毒面具,在高浓度环境下,应穿全身防护衣,戴氧呼吸器。

七、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知识 

1、燃烧、爆炸的基本概念 

燃烧:

是一种强烈的氧化反应,同时伴有发热、发光的现象 

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可燃物、助燃物(O2)、着火源(并不是只有明火才是着火源) 

爆炸:

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按性质可分为:

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

物理爆炸:

是指由于设备容器内部物质压力超过了设备容器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使之爆裂。

化学爆炸:

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引起的爆炸。

化学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的蒸汽;

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的爆炸极限;

遇火源或着火温度。

核爆炸:

是由原子核裂变而引起的爆炸。

(只作了解) 

2、灭火的基本方法 

根据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基本方法有:

(1)、隔离法;

(2)、冷却法;

(3)、窒息法;

(4)、抑制法。

①.隔离法:

是使未燃烧的物质与正在燃烧的系统隔开,中断可燃物质的供给,使火源孤立,火势不能蔓延,从而使其逐渐熄灭。

搬掉可燃物,关伐门、切断气源等 

②.冷却法:

是指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使其降到燃点以下。

用水、CO2灭火剂等 

③.窒息法:

是指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使燃烧得不到充足的的氧而窒息,使火熄灭。

常用的方法有用灭火剂,覆盖法,用沙子等等。

④.抑制法:

指通入某种化学物质使燃烧反应中止。

3、本厂各种物质着火的扑灭方法及注意事项 

(1)、气体着火:

应首先切断气源或通入蒸汽等,当泄漏不大时,火势不大时可用干粉、CO2等灭火器进行扑灭,小火苖等用密集水流、灭火器、蒸汽喷射,当遇泄漏量大、火势凶猛时,如果用灭火器、大量水、蒸汽不能扑灭时,须采取局部停车或全部停车措施,降低压力、减少气量等火势变小后再扑灭。

(2)、液体着火:

使用干粉灭火器比较好,油桶、槽车、沥青锅着火最好用桶盖、锅盖、石棉布、铁板等覆盖,禁止喷水灭火,比水重的液体着火可用水灭火。

(3)、电器着火:

首先应切断电源,其次不能用水、泡沫等导电性灭火剂灭火。

电机着火不能喷干粉、砂子,变压器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倒油,地上的油要用砂子或泡沫覆盖,防止进入电缆沟造成火势扩大。

八、一般电气安全技术 

1、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 

(1)、电击:

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损坏人的心脏、神经系统、肺部的正常工作机能,造成综合性伤害,当人体接触带电导体,漏电设备的外壳,以及电容器放电入雷击等都有可能导致电击 

(2)、电伤:

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等造成人体外部的伤害,例如:

电弧烧伤。

有时电击和电伤会同时发生,这种情况在高压触电事故和雷击事故中比较常见。

统计表明:

绝大部分触电事故都是电击造成的。

1982年,双华带电擦变压器瓷瓶误上有电的变压器,触电身亡。

1976年7月8日晚上雷雨交加,合成车间二班班长唐喻带电移动电焊机时触电死亡。

2、触电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1)、单线触电:

是指人体在地面或其它导体上时,某一啊部位触及相线的触电事故。

一般是由于开关、导线及电动机部分有缺陷造成的。

(2)、两线触电:

人体两处同时触及电源的两线的触电事故,这类事故的危险性比较大,带电作业应穿绝缘鞋,使用绝缘柄的工具,穿长袖工作服。

(3)、跨步电压触电:

带电体接地断路,电流流入地下时,会在周围地面上形成一定电场,如果人体双脚分开站立时,就会承受地面不同点之间的电位差,此电位差就是跨步电压。

跨步距离越大跨步电压越高,一旦跨步电压较高时,会引起人身触电事故,由此引起的触电事故叫跨步电压触电 

处理方法:

用绝缘体挑开导线等。

3、用电安全十不准:

(1).不准玩弄电器设备和开关。

(2).非电工不准折装、修理电气设备和用具。

(3).不准私拉乱接电气设备。

(4).不准使用绝缘损坏的电气设备。

(5).不准用电气设备和灯泡取暖。

(6).不准用水冲洗电器设备,不要用湿手和金属物去扳电器设备。

(7).不准安装不符合标准的熔丝。

(8).不准擅自移动电气安全标志、围栏等安全设施。

(9).不准使用检修中的电气设备,不能在带电设备周围使用钢卷尺,皮卷尺。

(10).不准在带电导线、设备附近使用火炉、喷灯、走蒸汽管道。

4、触电后的急救方法:

(1)、脱离电源 

通知供电部门停电,紧急情况下可人为造成短路让变电站跳闸。

尽快的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救护人员要注意自身的人身安全,防止再触电而死,应用绝缘物把触电人挑开。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触电人摔伤、避免触电人的二次伤害。

(2)、现场急救 

触电者脱离电源要尽快采取急救措施,对神态清醒的要让其体息,对失去知觉但有心跳的要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对于停止呼吸的要立马进行人工呼吸或打强心针后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九、机械设备安全知识 

1、机械设备的危险性 

2001年12月22日是,原料车间职工刘云站在二次搅拌机护罩上拿工具时,将护罩踩翻,左腿至小腹部卷入搅拌机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2、发生机械伤害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1).人的不安全行为。

(2).物的不安全因素。

(3).操作环境不良。

3、防止机械伤害的安全措施。

(1).运转设备的防护设施要始终保持完好。

(2).不要用手、工具接触运转部位及附近或跨越设备。

处理故障、清理杂物要停机后进行。

2002年10月14日,原料车间职工高某在清理皮运机辊筒下的煤块时,右臂卷入辊筒严重骨折。

2004年8月8日锅炉车间吴圣泽在给皮运机皮带打腊时,右手臂卷入辊筒严重骨折。

(3).运转设备不停稳、不断电、不挂牌,不能开始处理故障和进行检修。

(4).启动设备前要认真检查(有无人员、有无工具、安全装置是否安装好,若有人工作启动设备后果将不堪设想)。

(5).着装要规范。

长发要盘入帽内、衣服要做到“三紧”,不穿长大衣、不戴围巾、不穿高跟鞋、操作运转设备不能戴手套。

2005年3月30日,锅炉车间吴某在皮运机皮带上捡煤块时,袖口卷入辊筒,手臂夹在辊筒与挡板之间,将手臂肋拉断,幸亏手臂未卷入辊筒。

(6).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十、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方法 

1、导致的原因:

(1)、违章指挥和违章冒险作业。

1992年9月24日,电器车间在拆出热电车间施工现场电线杆上的电线时,在电线杆基脚已经挖除一部分的情况下,车间干部安排工人郑洪程登上电线杆拆除电线,并将安全带拴在电线杆上,郑在拆线过程中电线杆倒下将郑压在电线杆下当场身亡。

由于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是一种违反科学、违背客观规律的盲目行为,所以必然会导致事故。

据统计,在已经发生的事故中,有80%均属于违章。

因此,只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事故的发生率就会大幅度的降低。

(2)、操作不熟练和业务技术和安全技术素质差,操作失误。

1977年6月23日白班造气车间3#炉检修后,晚班在接班后的开车过程中没有认真检查阀门,未将造气夹套蒸汽出口阀打开,开炉一段时间后夹套发生爆炸,班长周远华烫伤致死。

(3)、设备缺陷和安全设施不全。

(4)、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和放松了警惕。

2000年12月1日,全厂设备大修,参加检修人员赵定兵在造气旋风除尘器操作平台上准备蹲下背靠栏杆休息时,身体后仰从栏杆孔洞坠落摔伤头部,经抢救无效死亡。

(5)不按规定着装和不按规定使用劳保用品、脱岗、睡岗、串岗等违反劳动纪律。

2、预防的措施:

(1)、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安全规定和安全技术规程。

(2)、岗位业务技术和安全技术考核不合格不能独立顶岗操作。

不断学习,掌握过程操作技能,不断提高精力素质。

(3)、及时发现,消除设备隐患,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4)、时刻注意安全,增强责任心,提高警惕性,做到警钟长鸣。

(5)、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劳保用品的穿戴规定。

十一、职业病防治知识 

1、什么叫职业病: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毒物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

2、职业病危害因素:

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环境因素及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叫职业病危害因素。

(1)、化学因素:

生产性毒物:

如铅、苯、有机磷农药等,我公司CO、NH3、H2S等均属于生产性毒物。

CO主要分布在造气,脱S、压缩、精炼岗位,其中毒机理是:

CO和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正常的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

轻微有头晕、头痛、头沉重感觉、恶心呕症状,到空气新鲜处休息即可,严重的有心率加快,大小便失禁、昏迷甚至心肌损坏、脑水肿、休克等症状 

主要分布在合成、氨库、C化、尿素等

高浓度的氨是毒,可引起呼吸道深度和肺泡的损伤。

发生化学性的支气管炎,肺炎和肺水肿。

严重时可损伤心脏和心脏停搏,停止呼吸。

H2S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是一种刺激人体神经的毒气,主要分布在脱S岗位。

若在存在以上毒物的场所作业,必须站在上风向,并配戴规定的防毒面具,不得无故在有毒区内逗留。

生产性粉尘:

如砂尘、煤尘、水泥尘、石棉尘、有机粉尘、我公司生产性粉尘主要为煤尘,分布在原料车间、热电车间、造气车间等,这些车间的员工在工作时必须按规定戴好防护口罩,勤冲洗、搞好个人卫生。

(2)、物理因素:

①.异常的气象条件:

如高湿、低温,我公司压缩、造气车间存在高温、须注意防暑降温。

②.异常气压。

③.噪声振动,由于我公司大型运转设备较多,故存在一定的分贝的噪声,振动,但是基本未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④.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激光等。

5.电离辐射α、β、γ、X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生物脑炎病等传染病原体。

3、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的不合理。

(2)、劳动过度精神(心理)的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能合理安排与劳动者生理状况相适应的作业。

(4)、劳动时个别器官过度的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的用不良的体位和姿势或不合理的工具等。

4、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夏季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与无毒地段安排在同一个车间。

(3)、来自其它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环境的污染。

5、职业病的预防措施 

(1)、通过工艺、设备改造,减少职业危害。

采用湿式作业、把粉尘源密封、防治粉尘飞扬。

吸声,隔声、减震、消声控制噪声和传播和反射,控制和消除噪声源等等 

(2)、作业时必须佩戴好相应的劳保用品。

如防毒面具、防尘口罩等。

(3)讲究个人卫生,增强个人体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