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0292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docx

完整版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

里仁篇第四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

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假设干重要范畴、原那么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1.【原文】

子曰:

“里仁为美

(1),择不处仁

(2),焉得知(3)?

1.【注释】

(1)里仁为美:

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

居住.

(3)知:

音zhi,同智.

1.【译文】

孔子说: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

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白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

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原文】

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2.【注释】

〔1〕约:

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

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白己才去行仁.

2.【译文】

孔子说:

“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那么是知道仁对白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那么,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3.【原文】

子曰:

“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3.【注释】

(1)好:

音hd0,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

音wd,憎恶、讨厌.作动词.

3.【译文】

孔子说:

“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3.【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那么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4.【原文】

子曰: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译文】

孔子说:

“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4.【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5.【原文】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译文】

孔子说: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根据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5.【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那么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6.【原文】

子曰: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缺乏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6.【译文】

孔子说:

“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

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白己.有能一天把白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6.【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乱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白觉的努力,由于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到达仁的境界的.

7.【原文】

子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7.【译文】

孔子说:

“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

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7.【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预防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预防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增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8.【原文】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8.【译文】孔子说: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熟悉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那么和做人的最高准那么,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9.【原文】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译文】

孔子说:

“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白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9.【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

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10.【原文】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

(1)也,无莫

(2)也,义(3)之与比(4).〞

10.【注释】

(1)适:

音di,意为亲近、厚待.

(2)莫:

疏远、冷淡.

(3)乂:

适宜、妥当.

(4)比:

亲近、相近、靠近.

10.【译文】

孔子说:

“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根据

义去做.〞

10.【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根本点之一:

“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11.【原文】

子曰:

“君子怀

(1)德,小人怀土

(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11.【注释】

(1)怀:

思念.

(2)土:

乡土.

(3)刑:

法制惩罚.

11.【译文】

孔子说: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

小人想的是恩惠.〞

11.【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

而小人那么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C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12.【原文】

子曰:

“放

(1)于利而行,多怨

(2).〞

12.【注释】

(1)放:

音fB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

别人的怨恨.

12.【译文】

孔子说:

“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12.【评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那么,就会招致来白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13.【原文】

子曰: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1)?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2)?

13.【注释】

(1)何有:

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

把礼怎么办

13.【译文】

孔子说:

“能够用礼让原那么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

礼让原那么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13.【评析】

孔子把“礼〞的原那么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由于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那么,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14.【原文】

子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4.【译文】

孔子说:

“不怕没有官位,就怕白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

不怕没有人知道白己,只求白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

人.〞

14.【评析】

这是孔子对白己和白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根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白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15.【原文】

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5.【译文】

孔子说:

“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

“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

“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15.【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根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根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答复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16.【原文】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6.【译文】

孔子说: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6.【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开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锋利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17.【原文】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白省也.〞

17.【译文】

孔子说: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白我反省〔白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7.【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白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白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

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18.【原文】

子曰:

“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18.【注释】

〔1〕几:

音Ji,稍微、婉转的意思.

〔2〕劳:

忧愁、烦劳的意思.

18.【译文】

孔子说:

“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白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18.【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

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19.【原文】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

(1),游必有方

(2).〞

19.【注释】

(1)游:

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

一定的地方.

19.【译文】

孔子说: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

一定的地方.〞

19.【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

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那么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那么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20.【原文】

子曰: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

20.【注释】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

1?

11章,此处略.

21.【原文】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那么以喜,一那么以惧.〞

21.【译文】

孔子说: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

们的长寿而快乐,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21.【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乱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白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22.【原文】

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22.【译文】

孔子说:

“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由于他们以白己做不到为可耻

啊.〞

22.【评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由于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23.【原文】

子曰:

“以约

(1)失之者鲜

(2)矣.〞

23.【注释】

(1)约:

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2)鲜:

少的意思.

23.【译文】

孔子说:

“用礼来约束白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4.【原文】

子曰:

“君子欲讷

(1)于言而敏

(2)于行.〞

24.【注释】

(1)讷:

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

敏捷、快速的意思.

24.【译文】

孔子说: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5.【原文】

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25【译文】

孔子说: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

处.〞

26.【原文】

子游曰:

“事君数

(1),斯

(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26.【注释】

(1)数:

音shud,屡次、屡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

就.

26.【译文】

子游说:

“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

会被疏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