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5.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0385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综合性学习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性学习5.docx

《综合性学习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性学习5.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性学习5.docx

综合性学习5

0

推荐五(上)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参考资料

(一)猜字谜

1.一点一横长,一撇向西方,并排两棵树,栽在石头上。

(磨)

2.二十四小时,莫当日字猜。

(旧)

3.一个字,两张口,下面还有一条狗。

(哭)

4.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两边一起看,脚踩万里沙。

(驼)

5.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

(明)

6.高爷爷的头,李爷爷的脚,郑爷爷的耳朵。

(郭)

7.有水可养鱼虾,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走遍天下。

(也)

8.一点不出头。

(术)

9.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数目少三。

(七)

10.十个哥哥力量大,一切困难都不怕。

(克)

11.多出一半。

(岁)

12.一只小帆船,载着一粒米,向东又向西,不知到哪里。

(迷)

13.三面有墙一面空,一个小孩坐当中。

(匹)

14.一人住在山旁边,从来没有见过面。

(仙)

15.再会。

(观)

(二)有趣的谐音

1、歇后语

(1)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

(2)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3)老虎拉车──谁敢(赶)

(4)膝盖上钉掌──离题(蹄)太远

(5)骑自行车下坡──睬(踩)都不睬(踩)

2、古诗

竹枝词

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3、对联

刘伶饮尽不留零(刘伶)贾岛醉来非假倒(贾岛)

六七八九二三四五横批:

缺衣

(一)少食(十)

(三)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是商

代人使用的文字,距今三千多年了。

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

关于汉字的产生,过去曾有过多种说法。

关于仓颉造字。

这是汉字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以教后嗣”;《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论衡·骨相》“仓颉四目”。

以上的古书记载,把文字的创造归功于仓颉,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长着四只眼睛,目光炯炯,面相奇异,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辨鸟兽之迹,见人所不能见。

传说中这样一个超乎寻常的人创造了文字,可见文字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当然仓颉造字只是传说,汉字不是个人发明创造的,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如果历史上真有仓颉,可能也是文字的采集或整理者。

关于结绳记事。

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

《易·系辞》上说: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

结绳记事就是原始人用给绳子打结来记时间、人数、男人或女人,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

不仅我国,古埃及、古波斯、非洲、澳洲的土人,都曾结绳记事。

结绳是帮助记忆、传递消息的方式,曾被广泛使用。

但结绳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可以看作是发明文字前的探索。

对汉字的起源,目前普遍认为起源于图画。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

“他(原始人)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他还讲到“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这里形象地讲述了汉字的起源。

也就是说图画是用来记事、表示意思的,他和文字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不等于就是文字。

只有当图画的线条趋于简单,能够读出音来,并表示一个确定的意思的时候,就成为最初的文字了。

(四)关于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

甲骨文最早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出土,1899年才被学者发现,1928年后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余万片。

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商王朝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有关的记事文字。

是殷代到纣亡273年间的遗物,日前成为研究商周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

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500个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

文字中有大批的形声字,尽管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但从可识的文字可以看出,甲骨文是相当进步、且十分完备的古文字体系。

近年来在陕西等地,也发现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五)趣味汉字(六书)

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字

人()月()山()牛()马()

羊()齿()燕()网()鼎()

2、指事字

上()上加一横指上。

下()下加一横,指下。

本()下加一横,指树根。

末()上加一横,指树梢。

刃()刀上加一点,指刃。

3、会意字

休()表示人靠在树旁休息。

采()表示手在树上摘。

众()表示多人相聚。

磊()表示石头成堆。

旦()表示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来。

闻()门内有耳,表示“听”。

牧()表示手拿木棍赶牛放牧。

4、形声字

左形右声:

蚂、蚁、编、清

右形左声:

飘、瓢、雅、瓶

上形下声:

空、暑、茅、管

下形上声:

想、裳、婆、斧

外形内声:

街、阁、圆、匮

内形外声:

问、辨、风、罔

(六)汉字形体的历史演变

在几千年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为了记录语言、相互交际的需要,人们在不断地改进着汉字的书写形体。

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体,字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甲骨文、金文、篆书(主要指小篆)、隶书和楷书。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

它主要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

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

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

因为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

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

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

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

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

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

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

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削弱了。

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4.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

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

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

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

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

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

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

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

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

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

章草中还保留隶书的波磔,以杜牧《急就章》为代表。

今草将隶书的偏旁结构、象形性消失,由于它笔画相连,越发展越潦草难认,不合楷模,所以渐渐由实用转变为书法艺术了,如,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代张旭的狂草等。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楷书的特点是:

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

至今成为汉字通用字体。

从书法艺术上看,以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主,形成不同风格的楷书大家。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

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它和楷书一样并行使用至今。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

汉字字形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七)一字毁千军

1935年5月初,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中原展开大战。

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联合讨蒋,曾商定双方部队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以集中兵力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

但是不幸的是,在拟定作战命令时,冯玉祥的一名作战参谋把“沁阳”的“沁”多写了一笔,成了“泌阳”。

碰巧河南南部就有个泌阳,不过这个地方与沁阳有千里之遥。

冯玉祥的部队接到命令,匆匆赶往泌阳,结果贻误战机,错过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蒋军获得了主动权。

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挨打。

一字之差,最终导致冯、阎联军在中原战场的全面失败。

(八)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

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

这种再创造的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

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

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体现的意趣和哲理。

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

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

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

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是书法家对艺术个性追求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反映,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王羲之《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等。

著名行书字贴。

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浙江绍兴)兰亭“修禊”时所作的诗序。

相传的本子共28行,324字。

唐代《兰亭序》为太宗所得,推崇王羲之为书家代表。

由于《兰亭》出得最早,在它之前的行书没有传下来,《兰亭序》排在历代法书的前列,且书法艺术最高,因此,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柳公权《玄秘塔碑》。

全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

楷书四大书体之一。

唐会昌元年(公元841)立碑。

碑文28行,每行54字,共计1512字。

碑书字体严谨,用笔干净利落,瘦劲俊丽。

历代学楷书柳体字的人,多以《玄秘塔碑》为范本,此碑影响很大。

(九)作文举例

活动结束后,提倡把活动的收获用笔记录下来,形式不拘。

1、记事类。

可以记叙活动的过程,如,《猜字谜》《街头错别字“医生”》;

2、读后感。

可以抒写自己的感受,如,《我为汉字骄傲》《汉字书法美》;

3、调查报告。

可以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如,《作文中的错别字分析》《某某路广告用字调查报告》。

习作不在乎长短,但要把自己活动中感受最深的东西记下来,目的是养成习作的习惯,乐于用文字与别人交流沟通。

猜字谜比赛

星期五下午的班队课上,我们举行了猜字谜比赛。

比赛规则是:

前五轮是问答题,答对一题加五分,答错不扣分;剩下都是抢答题,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扣十分。

比赛开始了。

竞争得很激烈,许多人都费尽心思地想。

轮到第二组时,字谜的答案我猜出来了,便马上举起手来,可是没人注意到我。

五轮过去了,第一组以二十五分的好成绩暂时领先。

接下来是抢答题,我们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答对了当然好,答错了可是要扣分的。

起初,许多题目我都不会,可是当主持人孙丽敏报“你我他”这个字谜时,我总觉得在哪儿看到过,一时半会儿也想不起来,到底在哪儿看到过呢?

答案是……,好像是一个“三”字。

我举起手来,当我说是“三”的时候,孙丽敏一口否定。

我坐下来,突然我眼前一亮,心想:

这三个字都代表人,难道是“仨”?

这是个字吗?

好像有某种力量促使我去答这道题目,我再次举手,孙丽敏又点名让我回答,我半信半疑地说:

“一个单人旁,一个一二三四五的三。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是仨。

”孙丽敏说:

“对。

”总算弥补了那个错掉了的“三”字……

这次猜字谜比赛我们组得了第二名。

虽然没有拿到第一名,但是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了许多猜字谜的方法,也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汉字的神奇和有趣,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我是街头错别字小医生

今天我当了一回小医生,我这个小医生可不是给别人治病的,而是去大街上寻找错别字的。

星期天中午,我吃过中午饭,拿着纸和笔便出了门,去寻找错别字去了。

我先去了“健强量贩”商场。

我转了一圈,看见在卖巧克力的那儿,巧克力的“巧”字写成了“功”字,巧克力变成了“功”克力。

我看见旁边站着一位服务员,便向服务员说:

“服务员阿姨,这个巧克力写成了‘功’克力,如果再不改的话,别人就会因为你把巧克力的巧字写成了‘功’而不买你这个商场的巧克力的,所以我劝你把这个字改一下”服务员阿姨对我说:

“谢谢你,小朋友,我马上就改过来。

”我高兴地笑着走了。

我又到了卖水果的地方转了一圈,看见苹果的“苹”字写成了“平”果。

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终于找到了一位服务员,我对服务员阿姨说:

“阿姨,你这里的苹果的苹字写成了平,我建议你改一下。

”阿姨不客气的对我说:

“小孩,一边儿玩儿去,你管我写错了没呢!

你要不买东西就走,别妨碍我卖东西。

”我心里想:

这个阿姨,不但不知错就改还这个样子,汉字是我国独有的宝贝,你连自己国的汉字都写错了,你脸该往哪放啊!

有多丢脸你知不知道啊!

别的国家的人来了,看你把自己国家的字都写错了,会瞧不起我们国家的。

我看这个阿姨是想让别人瞧不起我们国家。

我又对阿姨说:

“阿姨,我劝你还是改一下吧,如果你真不改就算了,只要你不想丢我们国家的脸。

”阿姨不好意思地说:

“小朋友,对不起,我刚才,我刚才对你那样,我改,马上就改。

”我笑着走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汉字是我们每天不可缺少的,我们一定要写好汉字,不写错别字。

我为汉字骄傲

这些有着独特性格的汉字,这些各具特点的书法作品,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我爱你,汉字!

我为你而骄傲!

我们读书、看报、写作文,都离不开汉字。

这一个个汉字,是我们中国人交流思想与情感的工具。

汉字,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别看它只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方块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个不同含义的词组,一篇篇语句优美的文章,一首首抒发情感的诗歌,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看着这些字,就像一颗颗星星在纸上闪烁,就像一朵朵美丽、娇艳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当你使用汉字的时候,就像徜徉在美丽的星空下,就像浮在茂密的花海上。

在我眼里,它们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方块字,而是一个个有着不同性格的人。

每当我学习、认识了一个汉字,就像结识了一位新的朋友,在我写作文的时候,它便可以为我提供帮助,给我的文章增添一分不同的感情色彩。

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等等。

这一个个汉字,在他们的笔下,更能生发出无穷的魅力,呈现出不同的风韵。

各种各样的书法字体,有着不同的特点:

篆书和隶书,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行书流畅,而楷书端庄,草书虽然潦草,却带给人一种奔放的感觉……欣赏这一个个书法作品,就好像在欣赏一幅幅不同风格的图画,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

这些书法作品是艺术中的珍品,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

这些有着独特性格的汉字,这些各具特点的书法作品,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我爱你,汉字!

我为你而骄傲!

汉字书法美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

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汉字书法,有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狂草草书章草)、行书(行草行书)、楷书(楷书小楷蝇头小楷)等。

汉字书法,美在有个性。

那么,汉字书法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以简驭繁

书法艺术的形式,最为简单不过——只有汉字、只有黑白的组合,至多加上纸色和装裱形式的变化以及红色印章的搭配。

但是,这最简单的形式中,却包含着无限变化、无限丰富的形态。

首先,字体的复杂性。

汉字的历史形态本身是丰富多样的。

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草书、汉代以后的行书楷书,还有处于这些形态之间的各种过渡样式,各种历史形态和过渡样式之间,又是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的,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的可能性极大。

可谓林林总总,自身构成了复杂多变的系统。

书法以汉字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先天就具备了优越的基础,具备表现形态的丰富性。

这一点,由汉字衍生的日文、韩文和线性的西方文字是望尘莫及的。

其次,结构的可塑性。

汉字作为记录工具,每个字都有其构形上的基本要求,以保证字义识读的准确性。

但是,这个要求并不是僵化的。

只要保持其点划和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基本稳定,其正斜、长短、方圆等等,在处理时都有很大的灵活性。

因此具体到每一个书写者的笔下,汉字的形体总是千变万化而非千人一面的,即使是清代馆阁体也不例外。

其三,点划的多样性。

每种汉字字体,都有相应的点划形态上的基本规范。

但这同结构一样,并不是僵化的。

在书写过程中,其具体形态具备极大的可塑性。

而汉字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在塑造点划形态上具有优越的性能。

两相结合,使得汉字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元素——点划的形象,具有了无限的丰富性。

最后,篇章的综合性。

由单字、单词组织起来的汉字篇章,同其他文字的篇章一样,总是在符合语法的前提下,具有无限组合的可能。

而汉字的结构与点划本身是多变的、复杂的,组合成篇以后,彼此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较之一般文字的篇章关系更加复杂。

此外,作为一幅完整作品组成部分的印章和装裱艺术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可见,在这最为简单的形式中,却存在着多么复杂的形式关系问题!

中国书法正是由此出发,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提炼出了一系列的关于形式处理问题的概念,形成一套关于形式美的观念体系,并辐射到其他艺术形式上。

林语堂说:

“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画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

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

”他甚至认为,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这些观念(以及形式和结构的原则),还影响到了“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正是(书法所探索出来的)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二、以静寓动

中国书法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形式,它的作品,最终体现为凝定在纸上的形态,无论是悬挂墙上还是置诸案头,都是一种静态的欣赏。

但是,好的书法作品却总是给欣赏者以动感。

任何艺术品都是创作过程的物化,仔细寻绎,都有可能从其最终形式中找到运动过程的痕迹。

然而,汉字书写过程的运动性质却是独特的:

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性。

点划书写的起、行、收的各个环节和字形书写的笔顺、章法安排的前后顺序,都有基本的规范,其运动方向是任何一个接受过汉字书写基础训练的书写者都了然的。

其运动过程往往还不许重复、不可逆转,因此指向性相当明确。

这一特点,与音乐、舞蹈十分接近。

如此,则欣赏者从凝定的作品中读到的往往却是书写的运动过程,感受到更多的是存在于纸上的运动节奏。

南宋姜夔说: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后学之士……皆支离而不相贯穿。

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他又专门提出一组关于书写速度的互为矛盾的概念——“迟速”——加以讨论,说: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

必先能速,然后为迟。

”盛熙明与姜夔有同样的感受,他说:

“每观古人遗墨存世,点画精妙,振动若生。

”显然,在他们的眼里,书法作品充满了节奏变化。

创作者同样对作品的这种特征有深刻的体察和自觉的关注。

陈献章是一个哲学家,同时是一个书法家。

他说:

“予书每于动上求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动也;得志弗惊,厄而不忧,此吾所以保乎静也。

”在他看来,“动”才是第一位的,他所求的“静”,并非作品凝定的静态结果,而是一种审美品质,是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宁静不乱的气质,是作者心胸修养的反映。

在汉字书法中,草书给人的动感最为强烈。

萧衍《草书状》说草书“有飞走流注之势”,宋曹说:

“草书贵通畅。

……种种笔法,如人坐卧、行立、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

”唐代著名草书家张旭,曾经观看舞者公孙大娘表演剑器舞,因而得悟草书的精意,杜甫有诗赞述此事,在书法史上传为佳话;又传闻他曾经见到公主和担夫争道,由彼此之间的动势而领会草书的要诀。

因此,在后来的艺术家心目中,张旭的书法,已经充分表现了天地间各种事物的运动本质,故韩愈赞誉他说:

“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但是,并非只有草书才能够体现运动之美。

事实上,即使是最为工整端正的楷书,也能够(应当)表现动感。

清人刘熙载《书概》一方面说楷书“详而静”、草书“简而动”,另一方面又说:

“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

”认为“动”“静”之间是辩证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沈曾植说:

“楷之生动,多取于行;篆之生动,多取于隶。

”指出楷书常常从行书中获取动感,篆书也常常从隶书的流动中得到启示。

早在唐代,张怀瓘就已经把书法同音乐相提并论,认为如果没有“独闻之听”,是无法来讨论书法这“无声之音”的。

近代以来的学者,同样赞成这一观点。

宗白华说:

“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

”徐悲鸿说:

“中国书法……有如音乐之美。

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

”沈尹默也说:

“(书法)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

”三位大家同以音乐比拟书法,正是看到了书法中蕴含的如林语堂所说的“韵律”之美。

三、纵横有象

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其结构、点划在产生之初,就已经不是写实的。

经过书写的逐渐改造,发展出各种文字形态,特别是草书、隶书、楷书之后,篆书中残存的一点“物象”更是全无踪影了。

楷书的横、竖、撇、捺,尽管各有各的形象,然而哪一笔也不是自然物象的传摹;至于每个单字,与物象本身的外形特点,更可能是矛盾的,例如“日”字已变成方形,与太阳这个物象的圆形特征完全不同了。

但是,汉字起始时字形是以象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在先民的观念中,汉字是圣人“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而创造出来的。

这种观念影响深远,造成了人们对书法艺术极重要的一种诉求:

以形写象。

希望在抽象的点划、结构乃至章法中,表现出或欣赏到自然的大美。

在古文字阶段,尤其是小篆以前,汉字随体诘屈,自然物象的形式以一种相对直观的方式存留于汉字的表象。

这种特点,易于使人们在阅读时同时产生对自然万象美的联想,从而有可能越过文字字义而直接进入对形式美的欣赏、玩味,并反过来生发出在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