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90754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行动纲领。

自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反映出了诸多问题。

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1.文化设施建设整体推进。

目前,河北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有1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了国家“十二五”建设总体规划,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262亿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968万元。

2.重点项目统筹发展。

按照国家总体部署,河北省积极谋划启动并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太行山革命老区宣传文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有影响的文化项目,形成了点、线、面相互协调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3.群众文化蓬勃开展。

自1995年以来,河北省坚持组织开展的全省假日文化工程暨彩色周末活动已逐渐发展成为全省性群众文化盛事,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河北省依托文化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工程创办的“网上跟我唱”活动,受到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和表彰。

同时,群众自娱自乐的自办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既丰富

了新农村文化内容,又创新了表演形式。

4.“非遗”传承展新颜。

各级文化部门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省级“非遗”名录已达400项,其中,国家级117项,11个设区市和大部分县、市、区都已公布了本级目录;评选命名了l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2个省级“非遗”传播基地、5个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L1j。

同时,还组织开展了以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为代表的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演出和论坛活动,“非遗”项目成为各个节庆日、重大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

5.农村文化队伍逐步形成。

河北省在群众基础广泛、文化特色鲜明的农村组织开展了群众文艺辅导基地创建活动,并把它建设成为文化部门最贴近农村基层的联系点和工作站。

同时,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在各级文化专业队伍的指导与培训下,农村涌现出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创新繁荣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表演内容和形式,形成了一大批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花会、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和民间工艺家队伍。

6。

农民自办文化发展壮大。

河北省针对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实际,通过开展“农村文化之星”创建活动、组织召开农村文化工作座谈会、交流会等多种措施,引导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取得了显著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成规模的各类农民自办文化机构1万多家,其中包括农民自办图书室2400多个,民办剧团1000多个,农民电影队2400多个,农民书画院200多个,农民博物馆70多个,农民文化大院3000多个。

二、河北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

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部门认识不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思想原因。

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还未真正从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

在思想观念中,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发展提供的新动力、新条件认识不足,束缚了文化改革的信心和。

如有的往往只把文化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面;有的在实际没有将文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的总盘子和干部的考核指标,对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办法不多,现有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落实亦不到位,等等。

2.社会转型和对农村文化建设规律研究不够是弱化的社会原因。

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物质性的发达,而且要求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很多传统的、落后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全面发展起来,所以,在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河北省地理位置特殊,地形条件复杂,农、林、牧、副、渔等各种农业生产村落都有大量存在,且同城镇相比,农村地域大都有其特殊性,人口密度小,文化程度低,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浓,生活节奏慢,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农村群众文化有其独有特征,再加上历史文化痕迹和民族民间遗风的长久流传形成了农村文化独有的景观。

农村文化由于有与农业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物质生活的客观存在,也就决定了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上,具有向耕作收获时那样的季节性。

目前对农村文化的建设研究还远远不够,亦需深入研究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发展规律。

3.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其负面效应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经济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从价值观念、思想行为上严重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如拜金拜物、低俗庸俗媚俗降低了新农村文化的品味和教育意义。

文化建设的直接效益

低、显现不明显,影响打工挣钱,等等,也直接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者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不同地区文化从业人员在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河北省农村各类人才短缺的现象相当严重。

基层文化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

4.一些落后文化影响仍在加深,一些封建文化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自身原因。

近几年来,涌入农村的种种社会思潮使他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贫富差距的拉大及城乡差别的强烈刺激,直接冲击着其旧有生活方式,从而导致农民在文化心态上失衡,以及在思想上陷入价值观错乱的迷茫和困惑。

这就为农村社会消极现象的产生与发展铺设好了生存的温床。

据一位乡镇领导反映,在农村,信教已经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有些教徒不断串联,发展新的教徒;有的家庭成员信教,同时让自己的未成年子女也信教;农村教堂在周末做礼拜时,甚至有不少小学生出现。

而且,传统的祭祖和婚丧嫁娶活动规模日益扩大、规格不断攀升,雇请的一些农民演艺队节目庸俗,传达的价值观念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抵触,等等。

5.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动力原因。

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干部兼职现象十分普遍,甚至一人身兼数职,存在着虽有文化专干的编制而人员并非专职专用的现象,由此带来文化工作人力资源隐性不足。

据调研显示,河北省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县区级各机构相对比较健全,但编制不足,专业人员缺少现象比较突出。

其中,相当部分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业务工作。

文化专干位虚、薪低、待遇差,成为“弱势群体”,难以专心从事文化工作;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缺少有效管理,力不从心,从而大大弱化了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发挥。

6.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市场原因。

中国从2003年开始提出整体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重点就在农村。

为此,近年来国家还启动了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加大了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文化“四难”问题。

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有两种现象更是值得关注:

一是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较低;二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

此等情况急需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三、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选择

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用大文化的思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工作,深刻认识文化在新农村及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原则,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变革的主题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逐步建立健全专业化和综合。

四、河北社会文化发展研究

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这些变革开拓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领域,也给农村群众文化增添了丰富而鲜活的内容。

因此,河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力于新时期农民享受精神财富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必须要提高认识,加强谋划,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真正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纳入到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在转变观念中切实加大物质和精神投入。

2.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将农村文化工作重点下移,因地制宜建设规模适当、设施良好的村级农民文化活动场所。

目前,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空前发展。

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应顺应时代、乘势而上,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真正发挥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的作用。

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

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

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

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

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

3.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强农村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培育一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人才队伍,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I生,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

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4.以活动为载体,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创新文化活动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是农民群众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常常是以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参加到各种文化艺术行列中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更看重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功能,看重它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快乐身心的效果。

因此,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育教于乐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落后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现代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让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时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

”L3根据时代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变化,按照“三贴近”原则,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

这样才能使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使农民过得兴高采烈。

5.研究文化建设规律,找准农村文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使新文化成为农民的自觉需求。

按文化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效。

在当前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农村变化异常剧烈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式和任务,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时代发展脉搏。

因此,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把握新时

期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

河北省建设新农村文化应将当前新农村道德建沈收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认识和对待,批判继承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

同时,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选准切人点及载体,大力扶持民间文化活动主体,发展农民自办文化。

要想使农村文化建设获得自我生长,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现在县级国有剧团多数演出很少,但民间戏班却很多,很活跃,并成为乡村的主力军。

因为农民自办文化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最能了解和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对于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农民并不关心,因此,搞文化建设只靠对农民讲大道理不行,强迫命令更不行。

新农村文化建设只能“导”,不能粗暴地“堵”,要通过政府指导、利益诱导、舆论引导、理论界辅导、村民领袖和文艺骨干倡导、基层干部疏导等力量的综合作用进行。

6.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农村特色文化。

河北省提出倾力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文化品牌,把河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进一步推动河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这一战略下,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问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服务。

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

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

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之余不出村镇就能感受到文化熏陶。

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

常态化、制度化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7.加大宗教管理力度。

基督教在河北部分农村的快速发展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佛教、道教影响也在逐渐扩大。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农村社会经济、文化、通信、娱乐事业相对比较落后;②社会发展推动农民流动不断加快,外出和留守农民的生活都相对缺乏精神寄托;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薄弱,等等。

宗教固然有提供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提供交往与认同,乃至有助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整合等积极功效,但其又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定冲击。

因此,虽然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但绝不允许违法,故应引导宗教与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广大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三贴近”原则,有规划地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教育娱乐农民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