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1033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

2021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

一、课外阅读。

童心悠悠(节选)

每当我看见儿童——捉迷藏、跳房子、办家家酒……我的血就加快了流速,全身微微发热,心里格外兴奋。

我盼望成天和儿童一起。

终于和他们在一起了!

难忘啊——我们一起在湛蓝的天空下阅读优美的散文、诗句,讲孙悟空遨游太空的故事;我们一起在乡间田野上畅谈,又登上俏丽的小山,拾片红叶、采朵秋菊,跟着放牛娃唱牧歌;我们在充满神秘、哲理的松坡林里捉迷藏,你找,我躲;这儿一角衣襟,那儿又冒出半截脑袋,林里充满了朗朗的笑声……

这些声音常常掀开我童年的窗帘——

那时,我是一个充满饥饿的孩子。

饥饿()可畏()法国的雨果说过()好奇是饥饿的粮食()每遇到它就想吃()那么我的饥饿可算是“好奇症”吧()因为这“病”的缘故,我很小就会拆卸玩具、收音机、安装小汽船;知道了洋娃娃为什么会“哇哇”地叫、怎样使一块铁皮不沉水;懂得了野鸭为什么叫候鸟、而喜鹊又叫留鸟;想象着今后要到天宫去取桂花酒,下海里龙宫找龙王;因为这“病”的缘故,妈妈说我是淘气的野孩子;叔叔因我拆收音机打了我两巴掌;隔壁李奶奶说这孩子长大了要翻天的。

啊,我希望我的“好奇症”继续发作下去,永远保持童心,永远在好奇中生活。

永远过那追求、探索、惊奇、天真、快乐的儿童生活。

童心,童心把我带回到五十个小朋友的欢快笑声之中。

1.给文中的方框里加上标点符号。

2.文中的“病”加引号,是因为______。

“我”的“病”实际指的是_______。

作者说“我”是一个充满饥饿的孩子就是说_____________。

3.读了全文,可以知道作者的职业是________________。

他在文中回忆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时的快乐生活,也写出了自己现在和________________在一起的快乐。

4.你觉得妈妈、叔叔、李奶奶对“我”的态度对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和童年有关的名人名言呢?

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外婆家的童年(节选)

小小一顿饭,外婆还总能变出把戏来。

比如煮饭的时候多放点水,等水开了倒出米汤加点糖给我喝,这就是我童年的饮料。

要是感冒上火,嘴角起泡,人中处红肿,她会从饭锅盖上抹下点蒸汽水给我抹上,早上还肿着,妈妈来接我的时候就好了。

外婆自家喂了鸡,每天能给我做个鸡蛋。

去得早,她就烧开水,冲一碗鸡蛋汤,当上年茶。

要是有肉,就会做鸡蛋饺。

将鸡蛋打在碗里搅匀,一勺挖出来,淋在锅里,嗞嗞,煎出一张皮。

把剁碎的肉放上去,包成蛋饺子。

时间来不及,就做个鸡蛋羹。

要是哪天鸡不给力,外婆也有办法,开餐前,她会用一种欣喜的声音呼唤我:

“霜霜,快来,我给你变个‘鸡蛋饭’!

”“变”字对所有小孩都充满魔力,我兴冲冲地捧着小碗过去,外婆接过碗,将碗底印在饭上,一个小圆出现了。

“快,把饭勺给我,小心,我把鸡蛋盛出来。

”这一招儿,屡试不爽,我再不想吃饭,总能被这种欣喜吸引。

不过,外婆也有失误的时候。

比如她总说“豆腐不补,全靠烫肚”,意思是豆腐没营养,最大的作用是趁热吃了给肠道杀菌。

这跟营养学、医学都相背离。

以至于我曾在饭桌上和朋友力争说“豆腐是没营养的”,最后重压之下,只好尴尬认输。

1.“屡试不爽”的“爽”的意思是()。

A.明朗,清凉B.轻松,利落C.差失,违背D.舒服

2.联系全文,说说外婆变出了哪些把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外婆为我变出“鸡蛋饭”的句子。

4.文中画“﹏﹏﹏”的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A.承上启下B.总结全文C.总领下文D.点明主题

5.你认为外婆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鸟类,并没有确切数字,估计大约有近万种,分为3个总目。

据统计,北极的鸟类共有120多种,其中多为候鸟,常驻的鸟类有十余种,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

南极的鸟类只有40多种,永久性的“居民”大概只有企鹅和贼鸥而已。

生活在北半球的所有鸟类,大约有六分之一要到北极繁衍后代。

据一位在北极草原观察和研究了十多年的鸟类专家说,光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在这里安家落户。

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

这是因为,北极不仅有辽阔的草原,丰富的食物,而且还有安静而干净的环境,很少有人类干扰。

南极则没有这个条件,南极的候鸟只能在附近作短距离的南北迁移,飞得最远的是信天翁,可以绕南极作长距离的迁移,但却并不往北飞行。

南半球的许多候鸟宁可遥遥数万千米飞到北极来越冬,也不愿意到南极去送死。

1.给文段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一句中“几乎”一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北极是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落花生(节选)

父亲说: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

“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可贵(______)体面(_______)爱慕(_______)

2.父亲把花生和______、______、______相比,说明花生没有________,却有_________。

3.父亲对“我”的希望是什么?

请用“_____”画出来相关语句。

4.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5.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

他们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四季之美》,回答问题。

春天最美是黎明。

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

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秋天最美是黄昏。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

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

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用√或×表示。

(1)文中写了“黎明”“夜晚”“黄昏”“早晨”四个时间段,选材视角独特。

(______)

(2)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用静态描写春天,用动态描写夏天。

(______)

(3)写秋天的黄昏,作者用“夕阳斜照”“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落山的动态过程。

(______)

(4)作者喜欢冬天的早晨,是因为能看到雪落或遍地铺满白霜的美景。

(______)

2.试举一例,说说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感受很细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在怎样的景致中有过心旷神怡的感受?

把这个景致生动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理解。

阳光的两种用法

①童年住在大院里的都是一些引车卖浆者,生活不大富裕,日子各有各的过法。

②冬天,屋子里冷,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被窝里冰凉如铁,家里那时连个暖水袋都没有。

母亲有主意,中午的时候,她把被子抱到院子里,晾到太阳底下。

其实,这样的法子很古老,几乎各家都会这样做。

有意思的是,母亲把被子从绳子上取下来,抱回屋里,赶紧就把被子叠好,铺成被窝状,留着晩上睡觉时我钻进去,就是暖乎乎的了。

母亲对我说:

“我这是把老阳儿叠起来了。

”母亲一直用老家话,把太阳叫老阳儿。

③从母亲那里,我总能够听到好多新词儿。

把老阳儿叠起来,让我觉得新鲜。

太阳也可以如卷尺或纸或布一样,能够折叠自如吗?

在母亲那里,可以。

阳光便能够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进被窝里,温暖的气息和味道,让我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

④街坊毕大妈,家门口有一口半人多高的大缸。

夏天到来的时候,每天中午,她都是接满一缸自来水,骄阳似火,毒辣辣地照到下午,晒得缸里的水都有些烫手了。

水能够溶解糖,溶解盐,水还能够溶解阳光,大概是童年时候我最大的发现了。

⑤毕大妈的孩子多,黄昏,她家的孩子放学了,毕大妈把孩子们都叫过来,一个个排队洗澡,毕大妈用盆舀的就是缸里的水,正温乎,孩子们连玩带洗,噼里啪啦的,溅一盆的水花。

那时候,各家都没有现在普及的热水器,洗澡一般都是用火烧热水,像毕大妈这样法子洗澡,在我们大院是独一无二的。

母亲对我说:

“看人家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了!

⑥我得佩服母亲用词儿的准确和生动,一个“煮”字,让太阳成了我们居家过日子必备的一种物件,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之后,还得加上一件,即母亲说的老阳儿。

⑦真的,谁家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谁家又离得开老阳儿呢?

虽说如同清风朗月不用一文钱一样,老阳儿也不用花一文钱,对所有人都大方而且一视同仁,柴米油盐酱醋茶却样样都得花钱买才行。

但是,如母亲和毕大妈这样将阳光有如此用法的,也不多。

她们需要一点儿智慧和温暖的心,更需要在艰苦日子里磨炼出的一点儿本事。

这叫作“少花钱能办事,不花钱也能办事。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独一无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视同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阳光的两种用法”指什么?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每空不超过6个字)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读第②③段,想一想,画“”的句子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了______________;画双横线的句子又写出了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母亲用词儿“新鲜”“准确”和“生动”?

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母亲和毕大妈朴素的生活中,你得到怎样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名著阅读。

西游记(节选)

齐天大圣被众天兵押去斩妖台下,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kū),莫想伤及其身。

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

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

那大力鬼王与众启奏道:

“万岁,这大圣不知是何处学得这护身之法,臣等用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伤损,却如之何?

”玉帝闻言道:

“这厮这等,这等……如何处治?

”太上老君即奏道:

“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

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duàn)成一块,所以浑做金刚之躯,急不能伤。

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

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

”玉帝闻言,即教六丁、六甲将他解下,付与老君……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煅炼……不觉七七四十九日。

1.选文中提到孙悟空被惩治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神采用了______、______等方法,都不能伤损孙悟空,只得把他送入八卦炉中,一共炼了四十九天。

3.孙悟空不能被伤损的原因是什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

B.因为他是石猴不怕火。

C.运用三昧火,将五壶丹煅成一块,形成了金刚之躯。

八、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春天一个明媚的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眨着眼,正探头打量着这个新鲜的世界。

屋前的空地上,女儿站立着,像一棵小树。

黑色的眼睛眨巴着,她伸出手,不时往空中轻轻一拈。

阳光镀亮了她仰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孩子,你在做什么?

”我走过去。

她向我一摆手,说:

“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

”“捉阳光?

”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

”“能!

”她把手指向不远的地方,那里放的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射着柔和的光芒。

“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

”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

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子阳光了。

我走到她身边,问:

“你怎么知道你捉住了阳光?

”“知道。

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

我往远处望,前边的一条小河真的泛起明亮的阳光。

“捉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

”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放进小瓶子里。

我伸出手,手心果然有一点暖意。

难道我也捉住阳光了?

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

“我也捉住

阳光啦——”

女儿慌忙止住我,说:

“小声点!

你这一吵,会把阳光吓跑的。

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

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着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阳光。

看见我从书堆中仰头,就冲我摆手,说:

“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她的手一颤动,镜子里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

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太阳渐渐落山,阳光暗淡了。

女儿守着那个瓶子,看见我走过来,她幽幽地说:

“阳光又流走了。

”我看到她手上的阳光只有浅浅的一层了。

“爸爸,阳光灭了。

”她突然向我喊了一句。

“阳光灭了?

”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

”“不!

阳光是灭了。

”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

天暗了,我拉亮了屋内的灯,突然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

坐在电脑前,我写下了华兹华斯的一句诗:

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有删改)

1.请你给上面的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女儿认为自己捉住阳光的理由是什么?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第一自然段是环境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______)

(2)“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这是因为太阳偏西照进了屋里。

(______)

(3)“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眼里的世界是纯真的,他们没有受到玷污,成人要向儿童学习。

(______)

(4)文中画“.”的这两个“暖”的意思是一样的。

(______)

九、课内阅读。

阅读《搭石》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原来)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稳平衡)。

人们走塔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给文中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在下面画“√”。

2.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协调有序(_____)A.排次序B.次序

(2)人影绰绰(_____)A.宽格B.柔美

3.走搭石,不能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4.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读了这段话,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我从“_______”这个词看到了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美:

我从“_______”这个词听到了走搭石时声音的美,“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语写出了走搭石时的画面美。

5.搭石美,走搭石的乡亲们更美。

你觉得他们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苏珊的帽子

苏珊是个可爱的女孩儿。

当她念一年级时,身体里竟长了肿瘤,做了三个月的化疗。

出院后,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

虽然她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盼望)生活的信念,她的聪明好学也足以补上被落下的课。

然而,每天光着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原本美丽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在苏珊返校前,海伦老师热情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

“从下个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

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离开学校3个多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她所熟悉的学校。

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外却迟迟没敢迈步,她犹豫了……

可是,使她意外的是,每一个同学头上都有一顶帽子,和他们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自己头上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平淡无奇,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

她(轻巧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1.用“/”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2.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的“残酷”是___的意思,文中指的是______的事情。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________,班上的老师知道后,以学习认识_____为名,安排班上的同学戴着帽子来________,从而避免了尴尬,使苏珊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

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苏珊在教师门口和走进教室后的不同心情?

(1)教室门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进教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篇短文后我们明白的道理是()。

A.我们上学都要戴帽子。

B.老师的话我们要听。

C.生活中我们要友善地对待别人。

D.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

十一、课内阅读。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

赵王胆怯,不敢去。

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秦王很生气,拒绝了。

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

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加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使宜。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面,赵王为什么胆怯?

两相如和廉颇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赵王到渑池会面秦王这件事上,廉颇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4个字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这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课外阅读。

感动

去年冬天,沈阳某商厦突发大火,三层楼都被滚滚的浓烟和熊熊的烈火围住了,大火逐渐向上蔓延,即将吞噬着商厦三楼趴在窗口呼救人的性命,有的人不顾危险选择跳楼逃生,有的渐渐被浓烟熏倒了,正在这危急时刻,一位头戴坦克帽的叔叔不顾消防队员的劝阻,身穿厚厚的皮袄硬是闯进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火海中。

据一位被救者回忆,当她感觉自己离鬼门关不远时,忽然看见一个模糊的身影——“坦克帽”来。

“坦克帽”背起她,探索着向外走去。

在“坦克帽”的背上,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她知道,自己有救了!

当她被消防员接过时,心想:

我一定要报答我的救命人。

可是,等她转过身准备问问“坦克帽”姓什么,住在哪儿时,却看见“坦克帽”又冲进火海中,只留下那永远印在她心里的背景。

就这样,“坦克帽”一次又一次地深入火海,先后从鬼门关抢回11条性命。

当“2005——中国骄傲”节目主持人将“坦克帽”叔叔请上台时,我才发现他是那么瘦弱、矮小,可是他留给我的形象却是无比崇高、伟大。

虽然电视画面上我们只看到了冲天的烈火、滚滚的浓烟,还有一个头戴坦头帽的瘦弱背影,但正是这样一个瘦弱的背影不顾个人安危,从大火中连续救出了11个人;正是这样一个瘦弱的背影用并不宽阔的肩膀,托起了这11个人希望的明天;正是这样一个瘦弱的背影,在救过人后,选择了默默离开,默默地忍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