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1198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docx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docx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及其建议

中印对外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及其建议

摘要:

最近几年随着中印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印度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各种经济利害关系也不断突出,印度频频对涉华商品设置贸易障碍,严重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

文章对中印两国贸易摩擦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从双方历史原因以及各自的政治、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了两国贸易摩擦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中国;印度;贸易摩擦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sino-indiantradeunceasingdevelopment,ChinaandIndiatradecloserrelations,tradevolumeincreasesunceasingly,variouseconomicinterestsalsounceasinglyoutstanding,IndiaSheHuagoodstofrequentlysettradebarriers,seriouslyaffectedtherapiddevelopmentofbilateraltrade.Thispapertradefrictionbetweenthetwocountriesobjectivedescriptiononthestatus,frombothsidesoftheirrespectivehistoricalreasonsandpolitical,economic,industrialstructureanalysisofthedifferencesofthetwocountries'tradefrictioncauses,andputforwardcorrespondingcorrespondingSuggestions.

[Keywords]China;India;tradefriction

擦不断上升,1994年9月7日印度对中国反倾销调查案——导丁基苯胺——揭开对中国反倾销序幕,从1995年开始上升,1995年到2003年,8年间69起,2002年到2003年印度对30项进口商品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中国有15项占印度对外反倾销案例50%。

2004年有下降的势头,但是2005年开始反弹,前7个月有10例针对中国反倾销。

2005年针对华反倾销调查有增无减,涉及产品种类繁多。

2010年一季度在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的国家中,“异军突起”的贸易救济大国——印度竟然以22起的数量“夺取”了对外贸易救济案例最多国家的桂冠,美国仍以14起的数量位居第二,但是涉案金额较高。

图2印度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反倾销贸易所占比例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从2003年和2010年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印度对华反倾销力度,几乎占到其对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一般,可见印度对中国的产品存在极度的不信任。

 

(a)2003年印度对中国反倾销的比重(b)2010年印度对中国反倾销所占的比重

图3(a)(b)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尽管业已出现的贸易摩擦并不代表两国的贸易主流,但削弱了两国之间的信心,阻碍两国顺利实现双边贸易,为促进和拓展两国贸易间的增长空间。

我们需要找原因,解决这些问题。

二、中印贸易产生摩擦原因及其分析

(一)印度方面原因分析:

1、印度贸易保护的政策使然;印度的贸易保护水平之高在全球的开放经济体中位于前列,为了促进出口限制进口,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应有尽有,除了近30%的制成品的平均关税之外,印度还对进口维持着一些了的额外收费,各种非关税措施纷繁复杂,贸易争端立法不规范,解决程序也缺乏透明性,在全球的贸易伙伴中,印度是使用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的国家,由于印度国内的这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才使其对中国采取多次反倾销调查,从而是中国面临对印出口困难的局面。

2、印度对中国产品缺乏了解,原材料和产品是原价,认为中国产品价格同价值不等,产品价格不能反映真实成本。

觉得中国的产品是山寨版的代言,因而一方面期待中国的产品低廉,一方面又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

这个对于印度来说本身就是矛盾的。

再次觉得中国的产品缺乏不要的技术含量,质量无保障,所以中产阶级以上都会选择欧美的产品。

3、印度颇高的关税及繁荣的地下钱庄,印度对华进口商品比中国多10个百分点,再加上印度出口商为了极大的挣取利润,高价低报,在印度出口报出的价格远低于在中销售的价格。

这也是导致两国在贸易不平衡上一个很大的原因。

4、印度的国家体制是属于联邦共和制,地方握有很大的权力,有经济自主权,因而在反倾销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运用其地方政府的支持。

(二)中国方面的原因分析:

1、中国对印度贸易存在严重的顺差;2007年《亚洲时报》发表印度驻华大使拉奥奇针对两国贸易不平衡发表评论,印度只能在有限的事情内忍受对华赤字。

这一言论极大的表明印度已经对与中国的贸易不平衡有很大的看法了,所以接下来他们会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来针对这个问题,中国方面得提高警惕。

由于大部分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经营方式为粗放型经营,缺乏高效率的管理,以及科技创新,各企业间相同产品形成恶性竞争,相互压价,形成无序竞争局面,导致报价较低,产品利润少之又少。

2、外贸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出口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14.2%,2000到2003年造成的负面收入效应相当于当年GDP的1-1.2%的损失。

对全球113个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贸易条件出现了大幅恶化,净贸易条件指数从1995年的100降低到78。

 3、出口商品主要利用低成本依靠低价格竞争,大多存在“三高一低”的现象。

“三高一低”即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

我国出口产品大多是依靠低成本采取低价格竞争的方式。

目前,我国的平均工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1/40左右,广大农民工的待遇更是低下。

土地也是如此,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低价出让土地。

这些都扭曲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使其没有真正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

高物耗和高能耗加剧了国内煤电油的全面紧张,甚至使得世界原材料价格上涨。

我国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

4、出口产品结构水平不高,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已经占到85.6%,但相当多的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档工业品,利润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小。

此外,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资本分散,而且对科技的进步和创新重视不够,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和竞争优势。

5、我国企业对反倾销调查不力

过去30年中国抢占制造业,印度也类似的占领了服务以及软件的外包。

在不断的经济往来中,双方由于观念,以及各种历史原因,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很多企业采取低调的措施,对其没有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其中有上诉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殊不知,越是这样忍让下去会更加促使印度对华的反倾销调查。

中国相关单位应该采取必要的保护中国企业的措施。

(三)双方共同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

中印建国之初,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十分相似,各项经济设施都很落伍,其次,两国都是农业大国,导致一,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少,80年代扩大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但印度除了软件行业外。

其他行业都以低廉的价格,竞争力比较大,印度对华集中医药,化工,轻工业进行调查。

以反倾销作为有的放矢的非关税壁垒搭配。

中国在90年代到2000年初,集中发展制造业,并且利用其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在同样拥有着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印度,显然没有像中国一样很好的利用其优势,因而这也会引起其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产出来的产品有反倾销的想法。

2、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原因:

由于两国的生产力经济增长速度极不平衡,从GDP增长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总理还是人均水平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无疑是最快的,从2003年到2007年来看GDP增长中国平均为10.14%,印度为8.7%高出1.44个百分点,人均增速也比印度高出2个百分点(中国人均增速9.4%,印度为7.2%)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水平的差异,导致两国贸易发展不平衡。

相关数据表明,自2006年起,中国对印度贸易就开始较大顺差,差额为43.04亿美元,2008年顺差为112.8亿美元,差额进一步扩大,为两国买下贸易争端的种子。

三、减少中印贸易摩擦建议及其策略:

随着中印对外贸易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意味着我过的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困难,而且还会对我国的宏观调控和对外政治关系造成严重的干扰,尽管中印贸易过程中中国的贸易顺差并不算太高,贸易摩擦的责任也并非主要在于中方有一所为,但是,考虑到推进中印合作关系促进双方睦邻友好发展,打消印方疑虑,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与印度贸易减少摩擦提出适当的建议。

(一)改变对企业外贸业绩的评价机制。

我国的外贸是在外汇短缺的状况下起步的。

长期以来,多出口、多创汇成为考核出口业绩的唯一指标。

这就造成外贸企业之间相互压价,过度竞争,致使我国外贸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长期难以改善。

外贸顺差的大幅度增加主要依靠出口产品的绝对数量取得,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始终不能摆脱产出扩张和效率低下的困境。

其次,随着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出口退税的额度迅速增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负担越来越重。

因此,必须改变对企业外贸业绩的评价机制,建立以出口效益为主结合资源利用率、污染程度、职工福利、技术含量等的综合考核指标。

在出口退税上,实行差别退税率,对于出口效益好的企业,给予较高的出口退税率,对于那些出口效益差,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企业降低其出口退税率甚至取消对其的出口退税。

(二)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研发是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

首先,政府要加大研发的投入,研发投入应占国民生产总值4%左右的比重。

其次,大力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于研发投入大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减免税,低息无息贷款等。

再次,鼓励大学和企业联合研发,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研发负担,加快研发速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研发的实用性,缩短从研发到应用投产的时间。

(三)加大对本国企业的扶持,使其占据我国外贸的主导地位。

从外贸增长的来源看,近年来我国外贸的迅速扩张主要是依靠外商投资企业来推动的。

1992—2004年我国外贸出口额增长的63.4%是依靠外商投资企业来实现的。

外贸增长的大部分利润被外商投资企业所攫取。

我们不能完全依靠外资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必须是本国企业占据外贸的主导地位。

首先,从制度上真正实现国有外贸企业政企分开,给企业以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其次,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对外贸易当中的生力军。

2004年民营企业出口已经超过千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68.6%,政府应在审批、融资、信息等方面提供帮助。

(四)通过产业政策,促进渐进式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根据我国外贸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在吸引外资时把好产业政策关,对那些能够优化我国外贸产品结构,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产业,应给予政策支持。

此外,要加大对服务业转移的承接,由于服务业不能分解又不易进行内部跨国贸易,公司所有的技术与诀窍都必须向子公司传递,能够显著提升东道国相关行业的水平,因此,促进承接服务业的力度,可以提高我国外贸相关产业的高度化和竞争力。

调整全国产业布局,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应将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既可以利用当地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又可以解决中西部地区的就业问题满足当地数量型经济增长的需要。

在东部沿海地区,应鼓励和扶持产业和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延伸和发展,为我国积累技术竞争优势。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自己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主角。

没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就无从谈起。

大型跨国企业既可以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建厂,将富裕的设备和劳动力转移过去,这样可以回避贸易壁垒,降低成本,也可以到西方发达国家投资开设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智力资源,迅速弥补技术差距。

此外,还可以通过兼并和收购,获得国外的知名品牌,从而缩短自创品牌的时间,减少自创品牌的风险。

最终通过国际化经营,逐步把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低成本、低价格转移到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杨正位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J]中国经贸导刊,2005,(6)

  [2] 裴长洪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政策思路[J]改革,2005,

(1)

[3] 李邦君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及其根本转变的依据和途径[J]国际商务研究,1998,(4)

[4] 王学军实施“走出来”战略是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2)

[5]张立.印度对华经济民族主义的缘起,影响与中国的对策[I]南亚研究季刊,2007,3

[6]李天华.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4,1

[7]马健美,赵岩。

中印货物贸易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贸论坛,200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