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430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docx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课时

《墨梅》

活动内容:

学会《墨梅》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活动过程;

活动一古诗擂台赛T=7分钟

过程

1、组织学生学习打擂方法及规则。

同学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经记住了许多古诗,可以进行古诗轮背,看谁记住的多,争当小擂主。

2、组织比赛。

3、小结、点评,奖励获奖者。

 

第二课时

过程

1、教师范读古诗。

2、领读古诗,并让学生画出节奏。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采用学习自由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的方式,正确。

流利地朗读古诗。

4、借助注释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5、小组内讨论,说一说每一句的意思。

6、全班交流,小结。

教师补充。

7、让学生一起说古诗大意。

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8、讨论;本诗写的物是什么?

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从这个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9、引导、分析、小结。

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活动三学习生词T=7分钟

过程

1、学会生字砚乾坤2、认读词语墨梅乾坤

3、指导背诵。

4、小结。

诗人是在借墨梅表达自己做人的理想;即使没有那娇艳的红色,也要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凌寒独开的高尚品格。

在诗人看来,他画的梅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住她的清雅之气就足够了。

这就是墨梅的独特之处。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墨梅

元王冕诗人画家

特点: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赞颂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竹石》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人:

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

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

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

{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

(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

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读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

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

标准:

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④赏画想象:

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自由读诗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引导学生想象:

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

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

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

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

课后读读(梅花)。

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

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

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

(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

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

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

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

(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

“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肃然起敬)

    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

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

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

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

(详见附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

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

(小结:

诗言志)

   6.古人有许多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

    竹清·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中四句)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

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

  五、布置作业。

    默写《竹石》

    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石灰吟》

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

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

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

《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

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

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

敲打。

击:

撞击。

若:

好像。

等闲:

平常事。

人间:

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

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赞同

 

第六课时

一.重点引领,品味内涵

1.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课件出示:

这首诗真实、形象地描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从(深山中开凿出来)到(烈火焚烧),又经过(粉碎),最后被使用留下(“清白”)。

2.激发想象:

石灰承受“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时的情景。

3.石灰是怎样面对这些严峻考验的?

抓住诗中“若等闲”、“浑不怕”来理解。

它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抓住“要留清白在人间”来理解。

4.通过学习,现在你们对石灰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请学生畅谈石灰的品质。

(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有高尚的节操)

5.小结:

学校的白墙就是用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仿佛一位奋斗者,历尽艰辛终于实现其理想,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

(设计意图: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背诵,而应是一种研读。

在研读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感受石灰的高贵品质。

二.升华主题,感悟诗情

1.于谦为什么要赞美石灰呢?

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

2.结合资料,小组讨论交流:

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3.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诗歌表面上是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藏着诗人自己的影子。

石灰如人,人如石灰。

于谦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精神追求。

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誓言,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永垂青史。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呼唤预设下的生成,一句提醒“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

”,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学生知道写的不仅仅是石灰,还暗含着诗人自己,明白了他写诗的目的。

这样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辨证统一地进行教学,使诗背后的意蕴得以充分地展现。

三.揣摩特点,学习方法

1.小组讨论: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2.汇报交流。

3.小结:

这首诗表面上是状物,写石灰。

实际上是喻人表己,表达诗人的精神追求,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作者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远大志向,表现自己的精神或品格。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品诗中隐含的意思,并从中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自学古诗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根据“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做一个小练笔。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于谦

石灰不怕牺牲永留高洁品格于谦

(状物)(精神、追求)(喻人)

托物言志

 

《问刘十九》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2、读《过故人庄》,感受古时候好友相聚对饮,谈心吟诗作画的温馨情调,酒文化和诗文化相映成趣。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一个天寒地冻的傍晚,就要下雪了,诗人把刚酿成的美酒,暖在用泥砌得小火炉上。

淡绿色的新酒在红红的火上散发出阵阵清香,令人谗言欲滴。

既是傍晚,又是天寒欲雪,不正是朋友欢聚的好时光吗?

于是,诗人向朋友刘十九发出了这一真切而又诱人的邀请:

“能来喝一杯吗?

”)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

老兄!

三、温馨点击。

白居易的诗大部分是反映民生困苦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

据说他写完诗后都要给老太太读读听,如果老太太能明白,才肯罢休。

这里诗人以小诗代替请帖。

是轻声细雨,就想当面和朋友说话一样,多么亲切而自然。

假如你接到这样的请帖,你能拒绝吗?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读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江西九江)司马。

刘十九,名不详。

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

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

十九,兄弟间的排名。

二.基本解读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写酒香袭人。

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

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

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邀请对方傍晚过来饮酒。

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

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

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参考译文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

(老兄!

鉴赏要点

此诗语浅而情深。

酒逢知己千杯少,杜甫《对雪》有句“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这是有酒无朋之感。

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人小饮御寒,促膝夜话。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

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

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蜀相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1128年,70高龄的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亲自带兵镇守尚未沦陷的国都开封,他上奏折北伐抗金,但宋高宗根本没有北伐的意思,

宗泽终因忧愤而成疾,临死时,他无限感慨地吟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高喊三声:

“渡河!

渡河!

渡河!

”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杜甫的《蜀相》,走进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先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请同学们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

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

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听朗读,注意停顿情感。

3、学生自读两遍。

(对照注释,把握诗意)

4、读后,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参考:

悲凉、伤感。

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小结: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

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1、请同学们根据以上了解的内容,赏析诗句。

找出诗句中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

2、再次诵读,体味情感。

       小结:

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

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

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五、背诵诗歌。

 

第十课时

 一、诗句赏析

      1、提问:

诗讲究起承转合。

诗的“起”有何特点?

那几个字词写得好?

为什么?

      文章的“起”既点出祠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又表达了当时的心情。

“丞相祠堂”,即武侯祠,西晋末年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在今成都市内,与刘备合庙而祀。

“寻”和“森森”两字写得好。

“寻”,使得一问一答、一开一合巧妙衔接,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急切瞻仰的心情。

杜甫在巴蜀地区寻访过多处诸葛亮的遗迹,留下了多首诗篇。

“森森”,形容柏树的茂密高大,是祠堂所在的标志,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古柏行》说: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锦官城”,指今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以产锦著名,三国蜀汉时在此设官专理此事,故曰锦官城。

      2、颔联是怎样“承”的?

那些字词写得好?

     “承”上文之景色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自”字,“空”字写得好。

掩映台阶的碧草空自展现着一派春色,藏在密叶间的黄鹂徒劳地婉啭鸣唱。

颔联写诗人步入诸葛亮祠堂的所见所闻,情感却起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堂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落差。

“自”、“空”二字极为传情:

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不过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

一片诗心,全凝于二字。

自然之恒久,与世事之多变、人生之坎坷相对照,富有哲理。

黄鹂:

也称黄莺,是一种鸣声动听的小鸟。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3、作者是如何由眼前之景“转”的?

那些字词写得好?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由写景转到叙事。

     “三”和“两”对得好,既自然天成,又写出了功勋之卓著。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频频咨以天下大计,你为先主开创基业,又为后主匡济救危,献出老臣的一腔忠诚。

颈联由颔联的感物转为思人,上句写智识才能,见出其匡时雄略;下句写勤勉忠诚,见出其报国之忱;两句正好包括了他的事业自“三”顾茅庐始,而以辅佐刘禅终的全过程。

“频烦”,再三劳烦。

“两”朝,蜀汉皇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即开创基业,匡济时危,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国,又帮助刘禅撑持危局。

       4、什么叫“合”?

作者怎样“合”的?

作者写此文,仅仅是为了称赞诸葛亮吗?

      “合”就是收束,就是结尾,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啊,出师伐魏,还没取得胜利,你便病亡军中,永远让后代英雄们对此泪满衣襟!

这两句是最感人的名句。

“出师句”,诸葛亮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渭河南岸),与魏军隔渭水相持百余日,胜负未决而病死于军中,年仅五十四岁。

“先”、“长”和“满”,一唱三叠,表达了无尽的遗憾、崇敬、怀念和悲痛之情

  壮志难酬抱憾而终者,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恨,也是古往今来无数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

因此,尾联在沉挚悲壮中,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

这就是作者的寓意所在。

  二、写作特色分析

  一千四百五十首杜诗中,称颂或提到诸葛亮的,有几十首之多,以这一首名气最大。

诗题不作“武侯祠”,而作“蜀相”,是有深意的;意在臧否人物,而非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说的“吟怀古迹”。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不愧是如椽巨笔。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首联“何处寻”三字为全诗赞颂、痛惜之辞预留伏笔,此为第一折。

颔联以碧草、黄鹂两个特写镜头,反衬英雄悲情,此为第二折。

颈联胸臆直泻,以凝练精警之语,概括诸葛武侯的千秋功业,此为第三折。

经此三折,诗人方揭出末句的点睛之笔。

全篇所怀者大,所感者深,凡读此篇者,莫不有雄浑沉郁之感。

      三、指导背诵

      六、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的事迹

 

雪梅

第十一课时

〔宋〕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

骚人阁笔费评章③。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诗】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咏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寓理于其中。

  “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是写梅雪在“争春”上互不相让。

因为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香气飘散,给人以一种春天不久要来临的感觉;而白雪几经降落,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

“未肯降”即不肯认输。

  “骚人搁笔费平章”,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