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471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十五”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实现重大跨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39.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95.6亿元,年均增长17.1%,快于“九五时期7.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长速度7.6个百分点,2005年全区人均GDP已达到16331元,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17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快速增长,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为此,特编制《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区循环经济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时,从我区资源禀赋及产业特点看,也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我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匹配条件较好,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载体,但从总体看,资源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吨标准煤,万元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空间较大。

循环型产业链初步建立。

经过“十五”时期的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一些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从企业、工业集聚地区和典型区域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循环经济实践,在不同层面积累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

围绕煤炭产业,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农牧业领域,优化种养区域布局,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生活用能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绿色产业优势突出。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产品品牌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绿色食品原料监控面积达到1524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80多家,产品数达到243个,绿色食品产品数和生产总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位居全国第二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政策环境良好。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了方向,并将制定实施一系列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相继还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区循环经济尽管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也应看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一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忽视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仍然存在,对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及其建设机制与保障措施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是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缺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如电厂烟气脱硫、化工厂废液处理等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

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等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水平较低,尤其是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循环”的作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三是重点产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数量有限,工业园区尚未形成循环型产业链条,制约了生产工艺的更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成本较高,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率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提高了污染监控和循环经济技术推广成本。

四是缺乏高效的循环经济运作机制和价格体系,循环经济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存在着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准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缺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投资、补偿和回收处理机制。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总体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绿色消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围绕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重点建设沿109国道循环经济带和若干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强化政策导向,加强法制建设,推动技术进步;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

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

在开采利用环节,减少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浪费,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展废旧物资的再利用,有效节约资源。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

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安排经济发展速度,按照能源保障、运输和加工能力,安排资源开发规模,以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循环型社会发展。

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选择一批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且资源消耗比较大的园区和企业,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在农业、工业和社会各领域,全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政策引导与市场主导相协调。

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行为,通过制定和实施法规标准,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体系,产业结构趋向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示范企业、工业园区和农牧业园区。

——经济增长。

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速度,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达到29500元。

——资源开发与利用环节。

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煤炭回采率达到6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60%,农牧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达到45%。

——废弃物产生环节。

有效控制废弃物排放,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6.8%;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年降低率大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每年减少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

——再生资源利用环节。

提高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至50%,城市污水处理率、中水回用率分别达到60%和50%。

——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总人口控制在2480万人以内,耕地面积保持在667万公顷;全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草原植被覆盖度和质量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主要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年平均大于280天。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04年

2005年

2010年

备注

经济

增长

全区生产总值增速(%)

19.4

21.6

13

预期性指标

人均生产总值(元)

11305

16026

29500

预期性指标

资源综合利用

煤炭回采率(%)

45

>60

预期性指标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

2.78

2.48

降低25%

约束性指标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降低30%

约束性指标

农牧业灌溉水利用率(%)

35

>45

预期性指标

废弃物

排放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

89.4

每年减少10%

约束性指标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61.1

66.6

>90

预期性指标

化学需氧量排放(万吨)

27.5

29.7

降低6.8%

预期性指标

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

>90

预期性指标

二氧化硫排放(万吨)

117.9

145.6

降低4%

预期性指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41.3

45

70

预期性指标

再生资源利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31.4

40.1

50

预期性指标

城市中水回用率(%)

50

预期性指标

可持续

发展

总人口(万人)

2384.4

2386.4

2480

约束性指标

耕地面积(万公顷)

711.5

735.5

667万公顷

约束性指标

森林覆盖率(%)

17.5

17.6

>20

约束性指标

三、发展布局

根据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一带多区”的产业空间结构,突出区、带结合,加快推动沿109国道的循环经济带和以重点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循环经济布局。

一带是沿109国道,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阿拉善盟乌斯太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带。

多区是以园区为载体,重点建设一批工业园区,充分发挥资源组合优势,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各园区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以蒙西、包钢、包铝、乌兰水泥、白音花-霍林河、伊敏等工业园区和企业为重点,统筹规划管理,加强土地资源控制,严格入园企业规模、性质及资源环境综合控制要求,制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

突出特色产业和主导企业的发展,加快配套互补、合作衔接,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强势,提升园区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推进园区集约用地、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供水和废物集中处理,实现园区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规模化经营,发展跨园区的信息与物流网络管理协调机构。

蒙西重化工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蒙西、神华、北方联合电力等企业为龙头,构建煤矸石、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煤化工产业链。

利用煤矸石、风积沙、炉渣等,制造高标号低碱水泥,从水泥窑尾废气中,提取回收纯度可达到食品级的二氧化碳,再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制造纳米级轻质碳酸钙以及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

依托园区企业的自备煤矿,筹建洗煤厂,选出精煤用于炼焦,其副产品煤矸石、中煤及煤泥用于蒙西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废渣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提取氧化铝的废弃硅钙渣作为生产水泥的熟料。

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以兰太公司、庆华集团为重点,发展盐化工和煤化工。

盐化工要依靠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电解生产金属纳、氯酸钠、烧碱为龙头,积极开展主副产品深加工。

煤化工以国际先进水平焦化装置为重点,加强与盐化工的结合,开展煤化工产品的综合利用。

包钢生态工业园区,积极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通过实施锅炉改烧煤气、高炉余压发电、总排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利用和含铁废料利用等技术改造项目,实现钢渣零排放,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3%以上。

包头铝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包铝、包头东华热电有限公司、希望铝业为支柱企业,以电厂为基础,以铝电联营为核心,以铝业为龙头,电解铝及铝的深加工为主线,构建电力产业链和铝产业链。

托克托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石药集团中润(内蒙古)有限责任公司等为支柱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金属冶炼等产业。

生物制药产业链,以优质专用玉米为原料生产淀粉,经生物发酵生产原料药、人用兽用药物制剂;淀粉副产品蛋白生产饲料,用于养殖业、畜牧业。

金属冶炼产业链,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氧化铝通过电解生产电解铝,发展铝制品加工。

乌兰水泥工业示范区,以乌兰水泥集团为支柱企业,加快推进节能降耗和废弃物资回收再利用,充分利用城市中水、水泥熟料生产余热和城市垃圾焚烧热量发电,同时,利用周边的风积沙和电厂的粉煤灰生产水泥,形成热电联产闭合循环链条。

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通辽梅花味精生物公司、通辽万顺达淀粉公司等为支柱企业,构建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和电、铝加工产业链,加快引进玉米深加工、铝业等大中型生产企业,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业关联度。

赤峰市宁城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肉鸭产业化科技园,以塞飞亚集团为龙头,推行公司加农场,农场连千家万户的发展模式,建设成为集“鸭繁育、屠宰加工、熟食生产、沼气发电、生物肥料制造”为一体的现代科技园区。

四、重点循环型产业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重点围绕工业和农牧业两个领域,在主要行业,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在重点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循环型工业

构建重点产业循环经济链条,初步形成能源、冶金、化学、建材循环产业链,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增强,企业清洁生产持续实施,生态工业园区有效运行,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1.煤电工业

加快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对地方小煤矿进行整合改造,扩大单井生产规模,提高机采比重。

改进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发展煤炭洗选加工转化技术,提升煤炭工业的产品档次,减少污染和浪费,对原煤产品进行粗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把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煤炭洗选比重达到60%。

积极发展大型超临界机组和联合循环机组,鼓励电厂利用中水,提高机组发电效率。

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发电,鼓励呼市、包头发展城市垃圾发电,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

以煤炭开采、洗选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煤系高岭土、粉煤灰、矿井水等为重点,积极开发下游产品。

构建原煤—发电、原煤—精煤—焦炭、煤矿开采—洗选—煤矸石和原煤—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煤矿开采—煤系高岭土—氢氧化铝—特种氧化铝—水泥等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

2.冶金工业

以钢铁生产为核心,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通过完善钢铁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提高钢铁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加强钢铁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钢铁生产中产生的煤气作为锅炉、加热炉、燃气发电等的燃料,废渣作为水泥厂的原料,废水用于中水系统,热能用于发电、取暖或制冷系统,各环节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

发挥钢铁企业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物消纳处理功能,加快处理和消纳城市废塑料,实现废弃物再利用,到2010年力争消纳社会废钢200万吨,废塑料33万吨。

以铝电联营为核心,以电解铝、铝深加工、建材和热电联产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的中间合金及下游延伸产品,积极利用废铝资源,大力开发再生铝工业。

以稀土制造业为突破口,加强稀土基础产业及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拓展稀土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

构建矿石—铁精粉—烧结矿—机械加工业、矿石—铁精粉—烧结矿—铁渣—钢渣—建筑材料、转炉煤气回收—供轧钢系统使用、TRT高炉煤气发电、煤—电—电解铝—铝加工(板、带、箔)—再生铝、矿石—稀土精矿—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应用材料5条产业链。

3.化学工业

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碱化工为核心。

煤化工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煤直接液化与间接液化、气化、甲醇合成、脱硫及脱碳等技术,将能源工业产出的煤炭(含低品质褐煤)、焦炉气、煤层气以及冶金行业产生的高(转)炉气转化为各类油品、烯烃及聚烯烃、甲醇、二甲醚及系列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合成氨、尿素及其深加工系列产品。

天然气化工以甲醇和羰基合成为主,开发醋酸、醋酐、醋酸纤维素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

盐碱化工在提高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的基础上,扩大烧碱、纯碱、PVC产业规模,充分利用氯气资源开发新型消毒剂、漂白剂等系列产品及氯化聚乙烯、氯化聚氯乙烯等改性塑料建材原料;利用金属钠开发靛兰等有机染料和甲醇钠等系列医药中间体,实现盐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以神华集团和蒙西集团重点,发展煤液化、煤气化和煤焦化产业链,以中盐集团为龙头,发展盐碱化工,力争建成国内最大的金属钠及盐碱化工基地。

4.建材工业

坚持国家建材产业政策,加快引进应用大型化、节能化和智能化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努力开发劣质能源、工业废弃物在水泥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积极利用煤矿及发电厂废弃的煤矸石、矿山尾渣、粉煤灰以及钢铁厂的冶炼废渣生产水泥,有效消除工业垃圾,使水泥生产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到2010年,通过使用工业废弃物生产水泥产量力争达到300万吨。

水泥企业要推广节能粉磨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

加强旧建筑材料、煤矸石、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发展新型建筑材料。

适应建筑功能的改善和建筑节能的要求,满足不同建筑结构和不同档次建筑的需要,利用能源、冶金及化学工业产生的废渣,引进先进技术,鼓励发展一批低能耗、高性能、高强度、多功能系列化的新型墙体材料。

以乌兰水泥为龙头,构建煤矸石—空心砖、实心砖等建筑材料;煤系高龄土、石灰石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新型墙体材料;钢渣—建筑材料等废弃物再利用产业链条。

5.农畜产品加工业

积极引进先进适用农牧业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构建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粮油食品循环经济链条、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产品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形成农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框架。

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以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加强对农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推进农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到2010年,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力争达到60%以上。

提高畜产品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利用水平,加强对富含免疫球蛋白和血红素的动物血液的提取利用、富含免疫球蛋白和生长因子的牛初乳的利用。

在废弃物集中的地区,建设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农畜产品资源化基地。

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和高效提取技术,加大对动物骨血、脏器的开发利用,提高农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

(二)生态型农牧业

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牧业循环经济理念,围绕乳、肉、绒、粮油等优势产业,推广清洁生产模式,以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以废弃物资源化为纽带,调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农牧业,实现农牧业生产无公害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推动粗放型农牧业向集约高效型农牧业转变,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安全、名牌农畜产品。

生态型种植业。

结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种植和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

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引导种植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调整。

启动以“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使用量、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为目标的“两减三保”行动计划,提高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加大农家肥、沼渣、沼液等有机肥的使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引进先进施药机械,建立精准施药示范区。

到2010年全区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量降低30%左右。

秸秆综合利用。

扩大秸秆利用渠道,引进开发秸秆利用技术,提高利用效益。

加快调整畜禽养殖结构,扩大食草动物养殖,增加秸秆过腹还田利用量。

推广以秸秆生产有机肥、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新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秸杆发电。

加快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增加利用方式,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

农村可再生能源。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积极发展沼气、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种养模式,通过沼气发酵,提高粪便以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农牧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

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一池三改”,“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增加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

鼓励大中型养殖场、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开展粪便和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大力开发农村太阳能,因地制宜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以草地资源保护和建设为切入点,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重畜轻草向建设养畜转变、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向舍饲半舍饲的集约化经营转变、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战略目标,建立循环型和可持续型的畜牧业体系,高效利用草地资源。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加快发展草产业、沙产业、林产业等后续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清洁生产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企业新建、改造项目优先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

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防治逐步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推动工业园区的清洁生产,使其逐步向生态工业园区发展。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坚持大力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水平。

推行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通过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政策,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快实施一批以清洁生产、污染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实现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污染严重落后技术设备的限期淘汰。

冶金行业,大力推广应用“三干”技术;化工行业,推广应用合成氨原料气净化精制技术、合成氨气体净化新工艺等;电力行业,重点推广二氧化硫脱硫技术。

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鼓励和支持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限期治理,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

“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对10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使能源、资源消耗大户和污染排放重点行业逐步达到或接近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按照“积极主动、先易后难、持续实施”的原则,鼓励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方案。

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优先实施无费、低费方案,中、高费方案要纳入企业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逐步实施。

在我区的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中、低费方案。

争取实施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率达到80%,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负荷30%。

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在重点行业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活动,树立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环境清洁优美、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生产企业。

争取重点出口生产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建成20个ISO14000示范园区。

五、建设节约型社会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一)节约利用能源

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明确节能重点领域,依靠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节能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我区经济向节能型发展。

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

在提高能源终端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切实抓好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煤炭、机械等工业领域的节能降耗,制定设备规模、工艺技术、原料路线等方面的能耗标准,对新增生产能力制定严格的能效准入制度。

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跟踪和指导,落实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

制定重点产品单位能耗和主要用能设备能效限额,规范用能行为。

启动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

推进建筑节能。

进一步完善建筑物能效标准,强化标准实施力度。

统筹市政和城乡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和产品,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