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640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语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语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语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语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论语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1.docx

《论语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1.docx

论语1

《论语》以“三”论君子:

三戒、三畏、三变、三愆、道者三

君子有三戒-----

【出处】

《论语》:

季氏篇

【原文】

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万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翻译】

孔子说:

“君子有三件事应该警惕戒备:

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发展稳定,要警戒迷恋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正旺盛,要警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

【解读】

在这里,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这三个方面以血气盈虚为依据进行划分,分别是戒色、戒斗、戒得。

这三戒针对的是人的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因而也可以看作人生三戒。

《淮南子.诠言》中有这样一句话:

“凡人之生,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

”可以说,这是对孔子人生三戒思想的进一步阐述。

年轻的时候要戒色,是因为“血气未定",意思是说身心的发展都不儺全。

身体上,各个器官的发育不完全;心理上,识别能力和自制力还不够强大,往往会经不住诱惑,进而沉湎女色,伤害身体。

“戒色"中的色,主要是指女色。

少年时期,气血还不够充盈,好色纵欲,必然会严重损害身体儺康。

历史上,不少少年皇帝都是因为沉湎女色而早早驾崩的。

像明朝正德皇帝、清朝的咸丰皇帝,都是因年轻时纵欲过度,只活了30来岁。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色扩大理解,将一切让人看了赏心悦目的东西都视为色,比如华丽的衣服、装饰、建筑、花鸟等。

俗话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好看的东西谁都喜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好色要有节有制,不能沉迷其中。

人到中年要戒斗。

这里的斗也要作宽泛的理解,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打架斗殴,还应包括心理上的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胜人一筹。

到了壮年,体魄强健,知识的积累已经基本完成,经验也相当丰富了,也有了相当的社会地位,因而就渐渐傲慢起来,喜欢处处争胜。

如果在官场,则喜欢排挤异己,争夺权势:

如果在商场,则喜欢竞争于商战,热衷打压对手;如果在学术界,则容不得他人对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提出质疑。

当然,争强好胜没有错,这有助于我们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实现自我完善。

但是如果过头了,时时处处,乃至事事都要争强好胜,那就有害了。

我们知道,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即便是冉强大,也无法保证事事都赢,何况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

一旦失败,很可能会一败涂地,甚至是身败名裂。

即便勉强获胜,也会四面树敌,严重影响事业的发展。

所以,人到盛年,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用理性约束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尽可能不参与争斗。

到了老年要戒得,这在三戒之中是非常高明的一点。

前面说过,少年时积累,到了壮年就要利用这些积累去工作、去奉献,有劳就有得,因而可以获得物质或者权力。

到了年老体衰,不能去工作的时候,就不能创造财富了,权力也没有了。

这种反差会形成心理上的落差,有很多老年人不能适应,变得郁郁寡欢。

还有一种情况,正是由于不能工作,靠儿女赡养,收人的来源受到了限制,这使得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些变化。

如此一来,有些老人就变得更加贪婪,会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可能得到的东西;若是拥有地位或财富,就特别害怕失去。

得则喜,失则悲。

但是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已经不是老年人所能承受的了,因而孔子说老年时应该戒得。

要想戒得,就需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认识财富和权力。

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贪多也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能有这样的境界,面对得失可能会从容一些。

虽然,孔子谈三戒时,分别立足于人生的三个阶段,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色、斗、得''对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害无益,都应该注意戒除,只不过在相应的人生阶段危害尤其大,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罢了。

君子有三畏-----

【出处】

《论语》:

季氏篇

【原文】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翻译】

孔子说:

“君子有三种敬畏:

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小人不知道天命不可违抗,所以不敬畏它,轻视王公大人,侮慢圣人的言论。

【解读】

此章孔子讲的是一个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成为言行高尚的君子,这也是最好的立身处世之道。

畏天命,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因为顺之则吉,逆之则凶。

畏大人,是对有德有位者的敬畏,因为他们负责治理国家,位高权重,维护着社会的秩序,稍有差错,便会祸及百姓。

畏圣人,是因为圣人的话具有万古不易的道理,指出了人生应该遵循之道,违背了就会有灾祸,足以使人敬畏。

君子有三变----

【出处】

《论语》:

子张篇

【原文】

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翻译】

子夏说:

“君子会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

远远望去庄严可畏,接近他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严厉不苟。

【解读】

内在修养会通过人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风度或气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一个人相貌并不出众,穿着打扮也毫无特色,但是和他交往之后,就会感受他身上有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气质,让人愿意与他多交流;而一些相貌出众、打扮人时的人,初看给人感觉很好,可是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这个人只是外表做得漂亮罢了,内在毫无可观之处。

内在修养没有做好,外在表现就好不到哪里去,即便可以装得一时,也装不了一世,迟早会露出马脚。

有形象没气盾,给人的感觉就是空虚、干瘪。

要想具有君子风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言行举止、坐卧行走都有要求。

内在修养自然不必说,这是必须做好的功课。

个人修养做好后,如子夏所言,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望之俨然”,就是举止要庄重,这是就仪容而说的。

在与他人的初步交往中,我们最先获取的有关对方的信息,就是外在的仪容仪表。

这些是早在双方深人交谈之前,就作为第一印象被对万感知到了。

虽然我们说识人不能只看外表,内心更重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第一印象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长相不出色,衣着不华丽,也不要灰心,那就在举止庄重上下工夫。

举止庄重,不轻浮,这是对外在表现的最基本的要求。

一个举止庄重的人容易给人形成一种稔重可靠的印象,这样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赖,容易让人产生“凡事交给他准没错"的看法。

而对一个举止轻浮的人,人们更容易作出此人难当大任的评价。

儒家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都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举止轻浮,谁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因而,要求自己“俨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同时反过来也能为自己赢得尊重。

“即之也温''是从进一步交往上说的。

当与他人的交往进一步深人的时候,还保持着庄重严肃就有点儿不合适了。

双方关系更进一步的时候,如果冉以庄重严肃之貌示人,总让人感觉有点儿难以亲近,甚至还会让人产生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这时要怎么办,就是子夏所说的“即之也温",是说待人要温和。

亲切温和的态度,不仅展示出对他人的友好态度,也有利于双万友好坦率地进行沟通与交流。

这一点,对有权有势的领导者尤为重要。

位高权重,本身就会形成一种威严,如果冉保持严厉,那就会让人望而却步,让下属战战兢兢。

而和颜悦色,则会解除他人紧张,也显得平易近人。

温和的态度会让人亲近,乐于诉说。

因此,以这种态度待人,在获得他人亲近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更多的实情。

“听其言也厉'是从言谈上说的,是指说话准确严谨,而不是声色俱厉。

上面说待人要温和,但是温和是态度,不是内容。

君子不能一味逢迎,一味善意,说话做事要坚守原则。

这样一来,就有了“其言也厉'的第三变。

这句意思是,君子讲究言必行,行必果。

因此说话更加谨慎,不该说的绝不说,办不到的也不说;一旦说出来,就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非常严密,无懈可击。

君子不说模棱两可的话,原則是他言行的唯一参照。

并且,所谈之事都是正事,不搞阴谋诡计,更不去说三道四,狎昵苟且。

君子一言一行,均是正大光明。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一切外在都是内在的表现,只要内心修养做好了,外在就不会出差错,所以说来说去,重点还是在内在修养。

君子有三愆----

【出处】

《论语》:

季氏篇

【原文】

孔子曰:

“侍于君子有三愆: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翻译】

孔子说:

“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

话没到该说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话到了该说的时候却不说,这叫隐瞒;不察言观色就贸然说话,这叫盲目。

【解读】

一是没到发言的时候就开讲,这叫“躁”。

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

有的人生怕遭到冷落,或者怕被认为没文化,或者为显示自己博学,常常不等人家说完,就贸然插嘴,令主讲者不得不中断思路来回答问题,以致常令主讲者找不回思路而无法收场。

二是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这叫“隐”。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些,但也不是没有。

这种人往往多少有点心理障碍,或者是自闭症患者,属于不大适应社交或者是有社交恐惧症的一部分人。

由于错过发言的机会,其观点、立场、意见、智慧、风度、气质都无以表现,所以这种人多数会逐渐被边缘化,最终淡出社交圈子,成为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的孤独者。

第三种情况最可怕,叫作“瞽”——俗语叫没长眼。

谈话不看对象,不注意对方的脸色,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不管是否触到人家的痛处,只在那里自说自话。

这样的谈话,百分百的失败。

遇见这样的谈话者,客气的人会忍耐,或作转移话题的尝试;不客气的也许会拂袖而去,或者干脆下令逐客,扫地出门。

君子道者三----

【出处】

《论语》:

宪问篇

【原文】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翻译】

孔子说:

“君子所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

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子贡说道:

“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

【解读】

孔子提出仁、智、勇三条作为君子的标准。

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所谓“仁者不忧”,指导我们以仁厚、宽和的心态面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其实,类似于今天的市场的景状,我们在小平去世和人民日报社论的过程中已接受过多次洗礼,只要我们用淡泊、豁达的态度把每一次起伏看作生命里历经阳光风雨的过程,于是什么情况的发生也掠夺不了我们心中的快乐。

支持我们坚韧地完成手头艰难的工作的是我们心中一直相信雨后会是艳阳天。

所谓“知者不惑”,告诉我们如果把事物的机理了若指掌的话我们将不惧怕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故。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时候对于我们将要实施的行为作最为充分的准备,比如你要买入某一支股票之前至少有必要把上市公司的情况了然于心,于是在变故发生的时候你有足够的理由告诉自己坚持。

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话,你将是一只迷惑的蝙蝠在黑夜里乱转瞎飞。

所谓“勇者无惧”,绝不是让我们去乘匹夫之勇。

有“智”有“仁”的“勇”才算大勇。

“仁”筑就胸怀,“智”让我们有正确理解事物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这样的勇者将是当今市场里最大的赢家----如果你在投资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