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803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达州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2008年11月14日

附表1: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附表2: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计算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并结合达州市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达州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各项规划建设管理活动;市域各县(市、区)规划技术管理工作可参照执行,也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另行制定。

第三条达州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使用,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

第四条达州城市建设用地应根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按主要用途进行分类.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使用应按经法定程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详细规划未明确各地块兼容性内容的,应根据附表1《各类建筑用地适建范围表》确定其适建范围;附表1中未列入的适建建设项目,应根据其对周围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由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核定适建范围并报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建设。

第六条各类建设工程必须按核准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确需变更建筑物(含构筑物)使用性质、高度、位置、平面、立面、建筑外墙色彩及材料的,应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重新核准.

第七条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第八条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原则上不得单独建设。

  1、低层居住建筑、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建筑基地未达到1000平方米;

  2、中、高层居住建筑,建筑基地未达到2000平方米;

 3、高层公共建筑,建筑基地未达到3000平方米。

  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定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1、邻接土地已完成建设;

 2、邻接土地为既成道路、河道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3、因规划街区划分、危旧房屋改造、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九条为合理利用空间资源,鼓励相邻地块之间空间共享.在取得相关权益人同意的前提下可采取以下措施:

1、若相邻地块之间不设围墙,共用消防通道,相邻建筑之间可不考虑建筑退界,只控制建筑间距。

2、若相邻地块采用建筑拼建,拼建部分可不退用地红线,但必须符合消防等相关规定,拼接建筑立面必须整体设计与实施。

3、相邻地块之间地下室可整体设计或通过通道连接、坡道共享。

第三章地块使用强度控制

第十条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原则上应按本规定附表2《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建设基地面积大于3万平方米的成片建设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基地面积小于或等于3万平方米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用地,必须做总平面规划设计。

第十二条原有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或加建后严重破坏空间环境的,不得在原有建设用地内进行扩建、加层。

第十三条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具体地块建筑容量时,可结合现状情况,服务区位,交通区位,环境区位的土地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但原则上应控制在附表2规定的容量指标幅度内。

第十四条对未列入附表2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有关专业设计规范执行.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十五条建筑间距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并同时满足日照、通风、采光、消防、卫生、环保、防灾、交通和工程管线埋设要求。

在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广场等特征地段或重要城市节点,还应满足相关建筑及其环境保护、空间塑造和城市设计等要求。

第十六条建筑间距基本日照的原则要求:

1、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厅)大寒日满窗日照不低于2小时;老城区至少达到大寒日满窗日照不低于1小时要求.

2、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和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病房、疗养用房冬至日满窗日照不低于3小时;

3、大、中、小学教学楼南向教室冬至日满窗日照不低于2小时。

第十七条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平行相对布置时的间距(L详图1):

  1、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的居住建筑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

旧城改造区不小于两建筑平均高度的0.8倍,新建区不小于两建筑平均高度的1倍;

2、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的居住建筑主要采光成之间的距离:

旧城改造区以8层建筑高度的0.8倍为基数,每增加一层建筑间距增加0.8米,新建区以8层建筑高度的1倍为基数,每增加一层间距增加1米。

计算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按计算高度100米执行.

第十八条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相对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L详图4)按以下规定控制:

(1)0°<a≤30°时,按主采光面平行相对布置的规定控制。

(2)30°<a≤60°时,按主采光面平行相对布置规定间距的0。

8倍控制。

(3)60°<a≤90°时,按本规定第十九条的要求控制。

第十九条相邻居住建筑,在主采光面非相对布置时的间距(L详图2、3):

1、多、低层居住建筑主采光面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山墙(不开窗)相对布置时不宜小于8米;山墙开窗时,不宜小于12米。

2、多、低层居住建筑山墙(不开窗)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山墙(不开窗)相对布置时不得小于6米;两建筑山墙均开窗时,不宜小于8米。

3、高层居住建筑与多层居住建筑非主采光面之间距为9m,与高层居住建筑非主采光面之间距不宜小于13m

第二十条多面均为主采光面的点式居住建筑之间及与其它居住建筑主采光面平行相对布置时的间距,按本规定第十七条的要求控制;平行相对成角度布置时,按本规定第十八条的原则控制;与其它居住建筑在其它情形布置时的间距,按本规定第十九条第一和第三款的要求控制。

第二十一条 相邻居住建筑底层标高不一致时(相邻居住建筑中其中一栋屋顶标高在另一幢底层标高以下的除外),两者之间的距离,按本规定第十七条至第二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临岩居住建筑采光面与高度大于1米的堡坎相对时,其最底层窗台与堡坎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堡坎高度的0.4倍,且不得小于3米。

第二十三条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原则上应满足日照条件,并且不能低于以下要求:

1、按居住建筑相关间距要求控制。

2、有特殊要求的非居住建筑在满足上述规定的同时还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第二十四条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控制应满足相关规范,并不得小于以下要求.

主要采光面平行相对布置时:

高层建筑之间,不得小于20米.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得小于12米。

低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得小于7米。

多层建筑与多层建筑之间,不得小于10米。

多层建筑与低层建筑之间,不得小于7米.

其它布置情形时:

满足消防要求.

第二十五条各类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近点间距(L详图5)按以下原则控制。

1、多、低层建筑之间不宜小于6米。

2、高层居住建筑与各种层数建筑之间不宜小于13米。

3、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其它各种非居住建筑之间不宜小于10米.

 

图1图2

 

图3图4

 

图5

第二十六条高层建筑非居住裙房与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按非居住多层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规定执行。

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单层公共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按非居住高层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规定执行。

第五章建筑退界

第二十七条沿用地红线和沿规划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以及市政管线等控制线或保护带的建筑物,除退让界外现状建筑物距离应满足建筑间距的规定外,退界距离还应符合消防、防汛、交通等公共安全要求,并兼顾相邻用地单位利益。

第二十八条建筑物退后规划用地界线:

1、沿建筑基地边界的建筑物,其退后规划用地界线距离按本身建筑与相邻建筑应退间距(见建筑间距章节)的一半控制。

2、界外为永久公共绿地、广场、水面等开敞空间时,建筑退后规划用地界线(或各类色线)距离按以下标准控制:

(1)纯居住建筑离界距离不得少于3米;

(2)其它建筑离界距离不得少于5米;

(3)地下建(构)筑物退后规划用地界线的距离宜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距离)的0。

7倍,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不得小于2米。

3、当建筑基地外已有居住建筑退界距离不能达到本规定时,新建建筑除应按本规定要求退线外,还应满足与已建居住建筑的相应间距要求.

第二十九条各类建筑物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按以下原则控制,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

道路红线宽度≤24米,基本后退≥3米;

道路红线宽度24~36米,基本后≥5米;

道路红线宽度36米以上,基本后退≥10米。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专业市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或有特殊要求的公共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除满足国家规范外,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并不得小于以下要求。

道路红线宽度≤24米,特殊后退≥10米;

道路红线宽度24~36米,特殊后退≥15米;

道路红线宽度≥36米以上,特殊后退≥20米。

  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临城市道路修建的围墙,应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位置为准。

其形式应美观、通透.不临道路修建的围墙,不得超过其用地界线。

本规定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应从底层外墙最凸出部分起算。

离地面净空大于7。

0米的雨蓬(含有柱雨蓬)、檐口可在基本后退距离内出挑或出伸,但最大不应超过基本后退建筑的0.5倍。

沿城市主干道的建筑临街一侧不宜布置卫生间、厨房。

第三十条各类建筑物后退不临规划道路的市政管线及河道保护带的距离应满足下表的规定:

各类建筑后退不临规划道路的市政管线

及河道保护带的最小距离控制表

建筑类型

纯多、低层住宅

纯中高层、高层住宅;多层商住楼;多层非居住建筑

高层非居住建筑;中、高层商住楼;高层商住楼;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单层公共建筑

后退距离

3.0米

5.0米

8.0米

第三十一条 沿铁路线、铁路道口、桥梁、隧道、高切坡路段两侧的建筑后退及新建建筑距公路两侧的最小后退距离应按相关行业规范或标准执行。

第六章建筑高度控制

第三十二条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满足日照、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规定.

第三十三条 在已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地区内进行建设的,建筑高度应按已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要求控制。

  第三十四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一般建筑物的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的1.5倍。

  即:

H≤1.5(W+S).

  第三十五条 建筑基地临接两条以上道路,建筑高度可按较宽道路确定。

  第三十六条 建筑基地临接或道路对侧有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等永久性旷地的,其建筑高度计算,可将广场、河道等永久性旷地的二分之一宽度计入道路规划红线宽度来计算建筑高度。

  第三十七条 在有净空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电视台、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道)设施周围和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视线走廊等有高度限制的区域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高度限制规定.

第三十八条 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的建设控制区域内新建、改建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文物和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

并应编制含视线分析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报批。

第三十九条 同一或相近高度(高差小于6米)的建筑最大连续面

宽投影长度不宜大于80米。

第七章基地绿地率

第四十条各建设基地规划绿地率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基地绿地率指标控制表

用地分类

绿地率

大专学校、机关团体、医院、疗养院、办公等

≥40%

部队、体育场馆、大型公共文化设施

≥30%;老城区≥20%

交通枢纽、商业、宾馆、饭店、金融等

≥25%;老城区≥20%

商住混合用地

≥25%;老城区≥20%

住宅用地

≥30%;老城区≥25%

中、小学,幼儿园,老年设施

≥30%;老城区≥25%

市场用地

≥20%;老城区≥15%

第四十一条计算绿地率的绿地面积,包括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面积和房前屋后、街坊道路两侧以及建筑间距内的零星绿地面积。

1、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总面积,在居住用地中应不少于规划净用地面积的10%;在体育、医疗卫生和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中应符合有关专业规定;在其他类别用地中应不少于5%。

集中绿地进深不应小于8米,面宽不应小于20米.

2、每处集中绿地面积不应小于400平方米,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间距范围之外。

3、以上要求在旧城改建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

第八章基地出入口

第四十二条基地与城市道路相交的出入口通道与城市道路应尽量采用正交布置,如斜交则不宜小于60度。

第四十三条各类人流密集场所基地出入口位置距离城市干道交叉口(路缘石园弧与直线段交点处,以下同)不宜小于70米,距离次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50米,距桥梁、隧道的起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30米。

第四十四条基地位于两条以上道路交叉口时,出入口应设置在级别较低的道路上.

机动车出入口布置,除符合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外,应同时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车库坡道起点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宜小于7米。

2、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两侧应严格控制开设机动车进出口。

如特殊情况确需开设,则开口只能接辅道并禁止左转。

3、小区机动车出入口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150米。

4、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符合行车视距要求,并

宜右转出入车道;出入口应距离交叉口、桥梁隧道坡道起止线50米以外。

第九章基地停车场

第四十五条建设项目基地内应下表的规定配建机动车停车场。

居住建筑配套设置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指标表

住宅每户建筑面积A(m2)

机动车(辆/每户)

别墅

≥2。

0

A≥180

1。

0

130<A<180

0.8

90<A≤130

0.6

A≤90

0.5

非居住建筑配套设置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指标表

建设类别

机动车(车位/100m2建筑面积)

宾馆、酒店

0。

5

餐饮、娱乐

1.5

办公楼

0。

5

商业场所

0。

5

体育馆

2。

5

影剧院

3

展览馆

0.5

医院

0.5

注:

①表中机动车停车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

②公寓按办公楼配套设置指标设置.

第四十六条室外停车场宜采用树荫式停车场(位)设计.在满足以下规定的前提下,可将室外停车场用地面积纳入绿地率计算:

1、停车场(位)用地全部为植草砖铺地,按30%计入绿地率;

2、停车场(位)用地全部为植草砖铺设且平均每个车位有一棵树(乔木);按50%计入绿地率;

3、停车场(位)的车位尺寸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

第十章  城市特征地段控制

第四十七条  本章所称的特征地段,是指在土地使用和规划管理上有特殊要求的用地,如城市中心广场、城市地标、历史性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一带等。

在这些区域内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其保护性规划、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的要求。

第四十八条  城市天际轮廓线应按《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有关规定予以保护。

凡新建、改建和扩建对城市天际轮廓线有影响的建(构)筑物,其高度和体量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专家评审会评审.

第四十九条  被《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传统街区和历史保护片区必须编制相关保护规划并按批准的规划加以保护,其街巷和民居不宜大拆大建,而应维护街巷的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

第五十条  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保护规定的建筑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建筑形式、高度和距离等,均应符合保护规划及有关规定要求。

第五十一条  在地质灾害禁建区内,除进行危岩滑坡整治、绿化和必要的市政工程外,严禁其他建设活动。

在地质灾害慎建区内,应从严控制工程建设活动。

凡在慎建区内申请选址,必须先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经有关部门会审通过后方可进行。

第五十二条  一切建设活动应避免高切坡、深开挖。

确需进行高切坡、深开挖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相应的可行性论证,并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五十三条  以原始地形为准,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河床为主行洪区。

在主行洪区内严禁修建建(构)筑物.必要的工程构筑物的修建,必须经过论证。

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上和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用地为限制使用区。

在限制使用区内,严禁修建影响行洪的建(构)筑物.建设工程的防洪标准必须严格按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控制

第五十四条达州城市道路可划分为四级,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城市道路等级由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确定。

第五十五条城市各级道路规划指标宜按下表的规定执行。

城市各级道路规划指标

道路类别

设计车速

(km/h)

路网密度

(km/km2)

道路中机动车道

条数(条)

道路宽度

(m)

每车道宽度

(m)

城市道路

1、快速路

60~80

0。

3~0。

4

4~6

35~40

3.75

2、主干路

40~60

0.8~1.2

4~6

36~50

3。

5~3.75

3、次干路

40

1.2~1.4

4

25~36

3.5

4、支路

30

3。

0~4。

0

2

15~20

3。

25~3.5

住宅区内道路

1、小区道路

20

2

8~10

3.25

2、组团道路

15

1~2

6~8

3。

25

3、宅间小路

2.5~4

注:

上表道路宽度不包括两侧绿化带宽度.

第五十六条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的出入口;主、次干路交叉口及其展宽段内严禁设置公共建筑和居住小区的出入口。

第五十七条在城市商业文化中心开辟的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距离不宜大于200米,步行区进出口距公共交通停靠站的距离不宜大于100米。

在步行区外100米范围之内,应设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场(库).

第五十八条主次干路人行道应设置盲道,并采用无障碍设计。

第五十九条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形式宜按下表的规定执行.

城市道路交叉口形式控制

相交道路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快速路

A

A

A、B

主干路

A、B

B、C

B、C

次干路

C、D

C、D

支路

D、E

注:

A为立体交叉口;B为展宽式信号灯平面交叉口;C为平面环形交叉口;D为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E为不设信号灯的平面交叉口。

第六十条快速路与城市道路交叉,原则上应采用立交方式.快速路与快速路、快速路与主干路相交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并应限制交叉口数量。

第六十一条城市主、次干路平面交叉口的进出口原则上应设展宽段,增加车道条数。

展宽段的长度,进口道展宽段长度可按50~80米控制,出口道展宽段长度为可按30~60米控制,当出口道车道数达3条时,可不设展宽。

第六十二条城市主干道不宜采用环形交叉口。

若采用环形交叉口,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时,环道总宽度宜为18米~20米,中心岛直径宜取30米~50米。

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绿化不得遮挡交通的视线。

第六十三条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确定。

其形式在满足交通组织的前提下应力求简洁、占地面积少.

第六十四条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覆盖率,若以300米半径计算,不宜小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50%;若以500米半径计算,不宜小于90%。

第六十五条快速路和主干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

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宽度应不小于2。

5米。

第六十六条城市停车场是指外来机动车和市内机动车的社会公共停车场,其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应设置在城市出入口道路附近或其它适当地点。

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应靠近主要服务对象设置,其场址选择应符合城市环境和车辆出入不妨碍道路畅通的要求.

2、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30~35m2;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5~1.8m2。

3、地下停车库建设应按其停车库规模满足以下规定:

少于50辆的停车库可设一个出入口;50~500辆的停车库,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500辆的停车库,出入口不得少于三个,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宜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

4、地下停车库出入口临规划城市道路设置时,坡道起点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得小于7米,且不得利用规划城市道路组织用地内部交通.

第六十七条加油站、加气站的站址选择,应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防火安全和相关专业规范要求,并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区的加油站应靠近城市交通主干路或设在出入方便的次干路上,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2公里,同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加油站出口与中、小学、消防队及医院等设施的主要出入口距离,应在50米以上;距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距离不应小于25米。

2、加油站出入口与军事设施、桥梁引道口、隧道口、铁路平交道口、堤防水利设施的距离应在100米以上。

郊区汽车加油站,应靠近公路或设在靠近市区的交通出入口附近.

第六十八条汽车加油站的等级划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同时,加油站在城市内的布局应大、中、小相结合,以小型站为主。

第六十九条加油站、加油加气合建站的油罐、加油机和通气管管口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距离应符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要求.

第七十条一、二级加油站与建筑物相邻的一侧,应建造高度不低于2。

2m的非燃烧体实体围墙,面向进、出口道路的一侧,宜建造非实体围墙。

第十二章城市市政及公用设施控制

第七十一条达州城市市政及公用设施主要包括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各种地下管线、架空线及其相关设施。

其规划建设必须符合相应的规范规定.

第七十二条城区管线工程规划应与城区道路发展规划相协调。

沿城市道路设置的管线宜采取地埋的方式进行敷设。

第七十三条城市排水原则上采用分流制。

对已形成合流制的建成区和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城区,可采用合流制或截留式合流制,但应预留远期分流的条件。

第七十四条雨水管道的设计,应尽量考虑自流排水,并充分利用河流、沟渠等自然水体.自然水体原则上禁止盖板,确需盖板的必须进行论证并经相关管理部门审查同意。

第七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基础与现有的给水、排水、燃气管道(沟)的净距不应小于2米,与已有的电力电缆或其管道、通信电缆或其管道的净距不应小于1.5米。

第七十六条  在220千伏及其以下电压等级的架空电力线附近,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工程的外边线,距已有架空电力线边导线的最小水平距离原则上应遵循以下规定:

1、1千伏至10千伏的不小于5米;35千伏至110千伏的不小于10米;154千伏至220千伏的不小于15米。

2、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筑密集区,确实无法达到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建(构)筑物的外边线与已有架空电力线路导线的水平距离,可以适当缩减,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