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888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8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docx

31个中国经典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31个)

 

1、姜太公钓鱼

  盘庚死后又传了十一个王,最后一个王叫做纣(音zhòu)纣原来是一个相当聪敏,又有勇力的人。

他早年曾经亲自带兵和东夷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

他很有军事才能,在作战中百战百胜,最后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带。

在这件事上,商纣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但是在长期战争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

  纣和夏桀一样,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

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他在他的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得来的金银珍宝都贮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

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

他和宠姬妲己(妲音dá)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他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人民。

凡是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

这叫做“炮烙”(音luò)的刑罚。

  纣的残暴行为,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这时候,在西部的一个部落却正在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

  周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

夏朝末年,这个部落在现在陕西、甘肃一带活动。

后来,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音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到了古公亶父的孙子姬昌(后来称为周文王)继位的时候,周部落已经很强大了。

周文王是一个能干的政治家。

他的生活跟纣王正相反。

纣王喜欢喝酒、打猎,对人民滥施刑罚。

周文王禁止喝酒,不准贵族打猎,糟蹋庄稼。

他鼓励人民多养牛羊,多种粮食。

他还虚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

  周部落强大起来,对商朝是个很大的威胁。

有个大臣崇侯虎在纣王面前说周文王的坏话,说周文王的影响太大了,这样下去,对商朝不利。

  纣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关在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县一带,羑音yǒu)地方。

周部落的贵族把许多美女、骏马和别的珍宝,献给纣王,又送了许多礼物给纣王的亲信大臣。

  纣王见了美女珍宝,高兴得眉开眼笑,说:

“光是一样就可以赎姬昌了。

”立刻把周文王释放了。

  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丧失民心,就决定讨伐商朝。

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指挥作战。

他暗暗想办法物色这种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他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

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

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

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

  经过一番谈话,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

  文王非常高兴,说:

“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你把周族兴盛起来。

您正是这样的人。

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说罢,就请姜尚一起回宫。

  那老人家理了理胡子,就跟着文王上了车。

  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来叫他太公望;在民间传说中,叫他姜太公。

  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帮手。

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

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大。

有一次,文王问太公望:

“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们应当先去征伐哪一国?

  太公望说:

“先去征伐密须。

  有人反对他,说:

“密须国君厉害得很,恐怕打不过他。

  太公望说:

“密须国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厉害十倍,也用不到怕。

  周文王发兵到了密须,还没开战,密须的老百姓先暴动了。

他们绑着密须的国君归附了文王。

  过了三年,文王又发兵征伐崇国(在今陕西省沣水县)。

是商朝西边最大的一个属国。

文王灭了崇国,就在那里筑起城墙,建立了都城,叫做丰邑。

没过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

  但是,周文王并没有完成灭商的事业。

在他打算征伐纣王的时候,害了一场病死了。

  

2、河伯娶妇

   战国时期,西门豹被派到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当县官。

他看到这一带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就问老百姓们是怎么回事。

一位白胡子老大爷说:

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河伯是漳河的神,年年都要娶一个漂亮的姑娘,要不给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村庄全淹了。

西门豹他细一打听,知道是地方上的贪官跟巫婆串通起来搞的鬼,心里很气愤。

等第二年“河伯娶妇”的这天,西门豹到了现场。

他看大大小小的官儿和装神弄鬼的老巫婆全来了,就提出要亲自看看河伯的新媳妇。

当他看见那个要嫁给河伯的不幸女子时,就对巫婆说:

“怎么找了这么一个丑丫头?

太不象话,麻烦你去告诉河伯一声,等找到漂亮姑娘再给他娶媳妇!

”说完一挥手,他的随从立即上来,把巫婆一下子推到漳河里去了。

接着,以派人催问为借口,把巫婆的大徒弟和一个民愤极大的贪官相继扔进河里。

这样一来,那些干坏事的家伙都吓呆了,一个个跪在地上磕头,求西门豹饶命。

打那儿以后,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西门豹带领全城老百姓挖河修坝,根除水害。

漳河两岸年年丰收,人们都非常感激西门豹。

3、尧舜让位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

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

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

“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

“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

”另一个叫讙兜(音huāudōu)的说:

“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

“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

  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

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

到会的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

“哦!

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

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

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

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

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

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

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

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

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

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

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

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

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

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

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

“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

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

”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

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

“哎,我多么想念您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

“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禅音shàn)。

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

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

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4、汉族中原古帝传说之共工

  共工 炎帝裔。

据《山海经·海内经》: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

“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相传共工为水神。

《左传·昭公十七年》: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管子·揆度》:

“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

”《淮南子·本经训》: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

《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

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

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

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

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

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

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

参见“杞人忧天”。

  祝融与共工战 《史记·补三皇本记》:

“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

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

参见“共工”、“杞人忧天”。

5、汉族中原古帝传说之神农

  神农 亦称“神农氏”。

①农业的发明者。

关于神农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的情况。

《周易·系辞下第八》;“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②古帝名,即炎帝、烈山氏。

清马骕《绎史》卷四引《周书》:

“神农之时,天雨粟。

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

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晋王嘉《拾遗记》卷一:

“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及拾之,以植于囚,食者老而不死。

”《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谓:

“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纪。

感神龙而生炎帝。

人身牛首”。

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

始教民耕种。

③医药之祖。

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流传久远,至今不衰。

《史记·补三皇本纪》谓:

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亦谓: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

”《述异记》卷下:

“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

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

”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

能见其肺好五脏,因能化解药毒。

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

参见明·周游《开辟衍绎》第十八回王子承“释疑”。

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等等。

④土神。

《礼记·月令》夏季之月:

“毋发令而待,以防神农之事也。

”注:

“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

”⑤异草名。

《太平御览》卷三九引《神农本草》:

“常山有草名神农,置之门上,每夜叱人。

   神农涧 在河南省温县。

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三一:

“神农涧在卫辉府温县。

神农采药至此,以杖画地,遂成涧。

”唐代吴玉斗诗云:

"坎水是从一画生,辟来古涧润温城。

……久待两岸藏仙药,认识尚须眼有睛"。

温县周围古属怀庆府,盛产的地黄、菊花、牛膝、山药素为上品,世称"四大怀药"。

   赤帝 即“炎帝”。

《淮南子·时则训》:

“南方之极,自北户 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

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此赤布,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之火德。

   铲草兴锄 传说,神农时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

”后来,人们变懒了。

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

草也不死了。

没办法,人们拿铲子铲草。

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

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化铲着得劲。

从此有了锄。

6、鲤鱼跳龙门

   庙峡,又名妙峡。

两座巍峨雄奇的凤凰大山,拔水擎天,夹江而立,引人入胜的鲤鱼跳龙门,活灵活现,雄奇壮观。

进入峡谷,两山雄峙,悬崖叠垒,峭壁峥嵘,壁峰刺天;奇特的岩花,依壁竞开,把峡谷装缀成仙境一般。

这个神奇美妙的峡谷,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龙溪河畔的乡民,男耕女织,过着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

一年,不知从哪儿飞来一条大黄孽龙,作恶多端。

它不是呼风唤雨破坏庄稼,就是吞云吐雾残害生灵,把整个峡谷搞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这天,更是强迫人们献上一对童男童女和十头大黄牛,一百头猪、羊等物供它享用。

如若不然,它就发怒作恶,张开血盆大口,窜上村庄吞噬人畜,破坏田园,害得宁河黎民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峡口龙溪镇上,有一位聪明俊美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决心,非除掉这条恶龙不可。

有几次,她登上云台观去找云台仙子求救,都未找着。

她仍不灰心,继续去找。

这天清晨,她登上云台观,仙子被玉姑心诚志坚的精神感动了,就出现在她眼前,向她指点说:

“离这儿千里之外有个鲤鱼洞,你可前去会见一位鲤鱼仙子,她定能相助于你。

   玉姑辞别云台仙子,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鲤鱼洞中,找到鲤鱼仙子,说明来意。

鲤鱼仙子对玉姑说:

“你想为民除害,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须牺牲你自己啊!

你能这样做吗?

”玉姑毫不犹豫地说:

“只要是为乡亲们除害,消灭那恶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

”鲤鱼仙子见玉姑这样诚恳坚决,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朝玉姑喷了三口白泉,她顿时变成了一条美丽刚劲的红鲤鱼。

   小红鲤逆江而上,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游回家乡。

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摇身变还原貌,见乡亲们已准备就绪:

一对童男童女,十头大黄牛,一百头肥羊肥猪。

人们敲锣打鼓,宛如一条长龙向祭黄龙的峡口走来,前面那一对身着红衣红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泪人了。

   黄龙见百姓送到盛餐佳肴,早已垂涎三尺,得意地张开大口。

就在这千钓一发之时,玉姑抢先上前,拦住父老乡亲们说道:

“大家在此暂停等着,让我前去收拾这个害人精。

”话刚说完,只见玉姑纵身跳下水中,霎时变成一条大红鲤鱼,腾空飞跃,直朝恶龙口中冲去,一下窜进它的肚中,东刺西戳,把龙的五脏六腑捣得稀烂,恶龙拼命挣扎,浑身翻滚,但无济于事,终于被玉姑杀死了。

可是,玉姑自己也葬身在黄龙腹中。

从此,宁河人民又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

人们为了缅怀玉姑为民除害,在峡口半山腰修起了一座鲤鱼庙。

至今在宁河一带,还广为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7、煮海治龙王

  不知是哪朝哪代,舟山西南面的一个小岛上遍地埋着黄灿灿的金子,所以人们称它“金藏岛”。

   后来,这满岛藏金子的消息被贪得无厌的东海龙王知道了。

他为了独吞这满岛藏金的宝

地,竟调遣龙子龙孙、虾兵蟹将,涨潮的涨潮,鼓浪的鼓浪,直向金藏岛扑来。

眨眼间,恶浪滔天,狂风大作,金藏岛上树倒屋坍,人们呼爹哭娘,一派凄惨景象。

   金藏岛东首有座纺花山,山上住着一位纺花仙女,她目睹东海龙王无端作恶,残害百,心中忿忿不平。

于是她手拿神帚,朝海面轻轻一拂,漫上山来的滚滚潮水、滔滔巨浪,就哗的一声向后倒退了。

金藏岛上幸存的男女老少,都纷纷逃往纺花山避难。

   纺花仙女摇身一变,化作一位白发苍苍的百岁阿婆,拄着拐杖对大家说:

   “龙王水淹金藏,黎民百姓遭殃。

若要保住金藏,随我把花来纺。

纺花织成渔网,下海

斗败龙王!

   大家听了百岁阿婆的话,不论男女老少都来纺花织网。

纺呀织呀!

织呀纺呀!

整整忙了七七四十九天,织出了一顶九九八十一斤重的金线渔网。

   渔网织成了,派谁下海丢斗龙王呢?

人群中跳出一个小孩,拍着胸脯说:

   “我去!

   乡亲们一看是海生,不禁心里凉了半截。

海生是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乳气还未脱,穿着

开档裤,怎能下海斗龙王?

纺花仙女却乐呵呵地说:

   “下海斗龙王,贵在有胆量,就让海生去吧!

   接着,她拿出一套金线衣,给海生穿上,又向海生传授了斗龙的秘诀。

   海生穿上金线衣,顿觉全身一阵酥痒,他遵照纺花仙女的嘱咐说了声:

“大!

”浑身上

下的肌肉疙瘩立刻一块块鼓了起来,越来越大,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力大无穷、顶天立地的巨人。

众乡亲一个个着得目瞪口呆。

这时,海生毫不费动地拿起那顶九九八十一斤重的金线渔网,辞别纺花仙女和众乡亲,迈开大步,奔下纺花山,扑通一声跳进了汪洋大海。

   谁也奇怪,海生游到哪里,哪里的潮水海浪就为他让路。

原来海生穿的金线衣是纺花仙

女特地为他编织的避水宝衣呢!

   不一会儿工夫,海生来到海中,取出金线网往下一抛,说声:

“大!

”那网?

天盖地

撒向大海。

万万想不到,第一网收起,就擒住了东海龙王的护宝将军?

狗鳗精。

海生听纺花仙女说过,只要擒住狗鳗精,就可得到煮海锅;有了煮海锅,就能保全金藏岛。

他开心极了,命令狗鳗精快快交出煮海锅来!

   金线网越缩越小,被罩在网中的狗鳗精痛得死去活来,为了活命,只得乖乖地带着海生

到东海龙宫的百宝殿去拿煮海锅。

   百宝殿金光万道,殿内九缸十八排,缸缸盛满了奇珍异宝。

海生什么都看不上眼,单单

拾起一只黑乎乎的煮海锅,就急匆匆回纺花山来了。

   海生和大家一道按照纺花仙女的指点,在海边支起煮海锅,舀来一勺东海水,烧旺一堆乾柴火,哺哩咱啦煮起来。

煮呀!

煮呀!

一炷香过去了,煮得海水冒热气;二炷香过去了,煮得海水起白泡;三炷拄香过去了,煮得东海龙王老老实实浮出水面,后面跟着一帮气喘嘘嘘的龙子龙孙、虾兵蟹将,直喊饶命!

   “退潮息浪,还我金藏。

否则,我就煮烂你这个海龙王!

   东海龙王连连打揖,急忙下令潮退三尺,浪息三丈。

   金藏岛终于又露出水面重见天日。

   谁知,等海生端开锅,熄了火,海龙王又突然涨潮鼓浪,一个浪头将煮海锅卷得无影无

踪了。

   “怎么办?

”海生急得直跺脚。

这一脚非同小可,跺得地动山摇!

所有埋藏在地下的金

子,都被海生跺了出来,纷纷飞向海岸,落在滩头。

眨眼之间,?

成了一到金光闪闪的大海塘,任凭潮涌浪翻,金塘巍然屹立,纹风不动。

自此以后,海龙王再也不敢来掀风作浪,黎民百姓也可安享太平,而“藏金岛”也被人

们改称为“金塘岛”了。

8、鹦鹉洲的由来

   相传三国年间,名士祢衡由刘表荐引给江夏太守黄祖。

祢衡和黄祖的儿子黄射非常要好,常常在一起玩耍作乐,饮酒赋诗。

   那时候,长江中有一座江心洲,洲上一片荒芜,杂草丛生,野兔出没。

有一天,黄射邀请祢衡到江心洲上去打猎饮洒。

   江夏太守的儿子请客,又选在长江当中的沙洲上,去的人不少,有的人还带着歌伎、美女打算痛痛快快玩个够。

那天,一位名叫碧姬的歌女斟了满满一盅酒棒到祢衡面前说:

“久闻先生清高的美名,只恨没有缘份见到你,今天有幸,希望先生满饮此杯,别嫌我卑贱低微。

   祢衡没想到在酒场上遇到知己,很受感动,按过洒杯一饮而尽。

   正在笑闹的时候,有人将一只羽毛碧绿的红嘴鹦鹉献给黄射,黄射高兴地又将鹦鹉奉给祢衡说:

“这只鹦鹉转送给你,但是你要写一首咏鹦鹉的文章,让今天参加宴会的人欣赏欣赏。

”碧姬一听,马上挽起袖子磨墨。

祢衡是个有名的才子,才华过人,只因生在乱世,才智不得舒展,所以一直心存怨恨。

今天他见了鹦鹉,不禁触动心事,便借物抒怀,一挥而就写了一篇《鹦鹉斌》。

那赋的意思是说:

鹦鹉是一只神鸟,可是没有人认识它,只把它当作笼中的玩物。

祢衡写完赋后,又把鹦鹉转赠给了碧姬,以表达同病相怜的情意。

后来,这篇《鹦鹉赋》被黄祖看见了,他怕祢衡以后得志对自己不利,就借故把他杀害了。

黄射把他埋葬在江心洲上。

   碧姬穿一身重孝,带着祢衡转赠给她的鹦鹉来到洲上,哭倒在祢衡墓前,表示愿意随他的灵魂一起飞去。

她哭够了,就一头撞死在墓碑前。

那只鹦鹉彻夜哀鸣,第二天,人们发现鹦鹉也死在墓前了。

江夏城里的人们集资为碧姬修了一座坟墓,把鹦鹉也一同葬在洲上,从此,人们就叫江心洲为鹦鹉洲。

后来,到了明成化年间,鹦鹉洲沉入江底。

可是三百年后,汉阳南门外江边又升出一个新沙洲,人们在沙洲上发现了碧姬的尸体,那只鹦鹉已经变成了一块绿色的翡翠石。

这只翡翠鹦鹉被地方官拿去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便将汉阳南门外的新沙洲,重新命名为鹦鹉洲。

  9、观音送画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贫病交迫,十分凄惨。

  一天,城内的湖边,泊了一只大船,船头坐了一位美丽的女子。

她为贫病的人请命,如果有人出钱买她,她就住在他的家里,为他服务,得款用来救济人民。

  岸上的人争著买她,相持不下,就采用投钱的方法,谁用钱掷中她,就迎她回去。

  于是,铜钱、黄金、白银都纷纷投下来,堆满船头,却没有一枚落在她身上。

大家十分失望,只好放弃。

  女子微笑,合掌向岸上的人致谢,把每一个捐来的钱都施舍给穷人。

  消息传来,轰动整个杭州城,富人们为她侠义的行为感动,纷纷慷慨布施。

于是,病人得到医药,穷人得到金钱,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人心都安慰和满足。

  突然,女子的船上毫彩万道,灿烂光明,一位法相庄严的菩萨合掌微笑。

大家惊奇极了。

  她说:

“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我来,是为了启发和唤醒大家的仁心。

同情、怜悯是最高贵的情操,帮助他人,是最神圣的责任,扶助弱小,是人们义不容辞的天职。

今天,你们的表现十分值得赞美,大家将得到幸福。

  众人既感动又欢喜,不约而同合掌,称念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把画像送给他们。

她的诺言应验了,她真的住在每一位出钱为善的人家里。

  这个故事在中国普遍地流传,增加了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10、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

"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

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1、牛郎织女

   天上有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