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97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6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docx

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昆山科技大学ePortfolio

16.1 現金管理

(難度評分:

☆☆☆☆☆)

投資股票部但可獲得股利收入,當行情不錯時尚有額外的資本利得;投資政府公債或公司債則雖無暴利,但也有一比穩定的收益。

然而,持有現金卻不能產生任何投資利益(頂多只有少許的存款利息)。

因此,站在投資報酬率的觀點,持有現金無非是一種「浪費」-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不小。

既然持有現金將導致機會成本,那何不將現金帳戶餘額維持在「0」的水準?

果真如此,公司要如何支付員工薪津?

如何支付貨款?

用什麼繳所得稅?

…凡此藥「用錢」的問題不一而足。

因此,如何持有最少的現金又能使公司所有的活動有效率地運作,變成為現金管理最基本的目標。

 

16.1.1持有現金的原因

一般而言,持有現金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四種:

1.交易性動機

公司必須持有現金以支付日常支出,同時所收到的錢亦是以現金方式持有,以保持日常營運的順暢,即稱之為交易性動機(TransactionMotive)。

2.預防性動機

由於要準確的預測現金流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防止預期現金流量與實際現金流量之差異,公司必須持有部分現金以備不時之需,此即現金安全餘額的觀念,為預防性動機(PrecautionaryMotive)。

至於公司應持有多少預防性現金,則須是行業的特性而定-如食品業等傳統產業因面對的不確定性較低,因此可維持較低的預防性現金水準;反之,許多高科技產業(如面板、半導體業)則因未來現金流量的不確定性甚高,而必須維持較高的水準。

又如2008~2009年金融海嘯肆虐期間,「現金為王」的觀念大行其道,也是一種預防性動機。

 

除此之外,公司籌借短期資金的能力亦是決定預防性現金持有水準的重要因素;愈能夠在短期間內順利籌足所需資金的公司,具有較佳的財務彈性,可以維持較少的預防性現金餘額;反之亦然。

一般而言,公司並不會持有太多預防性現金,而是以變現力頗高的有價證券替代,畢竟其投資收益較現金為高。

3.投機性動機

公司也會基於投機性動機(SpeculativeMotive)而持有現金,以便能及時掌握「機會」。

例如,預期原料即將漲價,則可運用投機性現金事先進料;另外,當利率或匯率的變動對公司有利時,亦可利用投機性現金大賺一筆。

同樣地,通常公司會以持有高變現性之有價證券來滿足投機性動機之現金需求。

4.補償性需求

持有現金的另一理由,是為了配合與銀行所訂定之補償性餘額(CompensatingBalances)協定。

在前章以介紹過,企業在向銀行要求額外的服務或尋求融資時,有時需在銀行存款帳戶中維持一定的餘額,此即為補償性需求。

 

16.1.2目標現金餘額之決定

公司根據上述原因持有現金,雖可使交易順暢、避免突來的現金需求、掌握短期獲利契機或得到銀行額外服務,但相對的公司亦須承擔機會成本。

因此,目標現金餘額的決定可說是現金管理的重點,通常可利用BAT模型與Miller-Orr模型來決定目標現金餘額。

以下分別說明之。

1.BAT模型

BAT模型(Baumol-Allais-Tobin)是在以下假設之條件下所發展出的目標現金餘額決定模型:

˙公司耗用現金的速度具有穩定性及可預測性。

˙營運活動現金流入量的產生亦具有穩定性及可預測性。

 

以下舉例來說明。

國巨電子為一生產電阻器之公司,期出之現金餘額為6,000,000元,若每星期現金流入量為2,000,000元,現金流出量為5,000,000元,表示該公司每星期之淨現金流出量為3,000,000元;因此在第1星期結束時,現金餘額將減少為3,000,000元(=期出餘額6,000,000元-第1星期淨流出量3,000,000元),在第2星期結束時剛好將現金耗盡(再流出3,000,000元),期末的現金餘額為零。

此時公司必須借入現金或出售有價証券以補充現金餘額,如此第3星期一開始之現金餘額又增為6,000,000元;同樣地,隨後的現金餘額亦穩定的消耗,直至第4星期結束消耗殆盡。

往後的各期亦重複此一循環,如圖16-1所示。

圖16-1 BAT模型下的現金餘額消長情形

期初現金餘額

=$6,000,000

平均現金餘額

=$6,000,000/2

期末現金餘額

=0

圖解 假設在期初公司持有現金600萬元,若以穩定的速度消耗,則每天會用掉428,571元[=$6,000,000x(1/14)],在兩星期後消耗完畢;而在消耗完畢的同時,公司又將補進新的600萬元現金餘額。

這表示平均每星期公司持有現金餘額300萬元[=(0+$6,000,000)/2]。

若國巨電子將期初現金餘額設定在6,000,000元的水準,則其平均現金餘額為3,000,000元,且每兩個星期就必須對外融資或出售有價證券以挹注現金;而無論是借錢或出售有價證券都會產生交易成本,尚若公司必須經常籌借現金,則所需負擔的交易成本也會相對較高。

如9,000,000元,則平均現金餘額為4,500,000元,公司可以等到第4星期一開始(第3星期結束)才補充現金,如此便可減少籌措現金的頻率,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然而訂定較高的目標現金餘額雖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但亦代表持有較多的現金,相對地機會成本也愈高。

因此,持有現金的總成本即其機會成本與交易成本的總和。

其公式如下:

總成本=機會成本+交易成本

   =平均現金餘額×利率+交易次數×單位交易成本

 

(公式16-1)

上式中,C:

期初現金餘額(

平均現金餘額);R:

持有每1元現金之機會成本,通常以有價證卷之利率代替;T:

營運期間公司為了滿足現金需求,所須籌措之預期現金總額(此期間通常以1年計算,故

即為1年內之交易次數);F:

當舉債或出售證券時,每次所必須負擔之交易成本。

如圖16-2所示,C*為最適之現金餘額。

為使總成本(TC)達到最低,可運用數學上的偏微分求得總成本最小時之目標現金餘額(C*)

最後所得公式如下:

C*

(公式16-2)

BAT模型的目標現金餘額決定方式概念圖圖16-2

原式為

,以C對TC微分:

因此,當國巨電子現金需求總量T=156,000,000元(=$3,000,000×52週)、交易成本F=9000元、有價證卷投資報酬率R=12%時,即可求出最適目標現金餘額:

以上表示公司在現金用盡時,必須一次籌措4,837,355元的現金,將現金餘額恢復至原先的4,837,355元的水準,方能使總成本最低。

由此可知,國巨電子每年的最佳交易次數約為32.3次(=$156,000,000/$4,837,355),平均現金餘額為2,418,678元(=$4,837,355/2)。

BAT模型最大的優點在於觀念簡單,只需三個變數即可求出公司最適的目標現金餘額;然而其缺點亦在於此:

由於BAT模型假設公司營運活動耗用現金與現金流入的速度穩定且可預測,較不符合現實的條件,降低了此模式的實用性。

不過,這也透漏了目標現金餘額的決定分子,財務經理人可藉此來調整公司的現金持有數量,儘可能降低因持有現金所帶來的成本。

2.Miller-Orr模型

鑑於BAT模型過於簡化,造成使用上之限制,米勒(Miller)與奧爾(Orr)兩位學者便提出一套一般化的數量模型來決定目標現金餘額,稱為Miller-Orr模型(以下簡稱MO模型)。

MO模型為符合現實中現金需求隨機波動的實際狀況,提供了三個重要指標:

現金餘額上限(U*)、目標現金餘額(C*)與現金餘額下限(L*),來決定公司應持有的現金數量。

當公司實際之現金餘額在(U*,L*)之間波動時,則可不予理會任其變動;然而當現金餘額觸及現金餘額上限(如圖16-3中的A點),或現金餘額下限(如圖中的B點)時,則公司必須有所行動以導正現金餘額-在A點時由於現金餘額已高,所以應減少現金餘額,將多餘的現金(U*-C*)投資於有價證券,使現金餘額回到目標水準(C*);反之,若現金餘額觸及B點,則應出售(C*-L*)的有價證券,以補現金餘額之不足。

要執行這樣的現金餘額調整政策,首先公司必須自行設定一個合理現金餘額

下限,而此需視公司願意承受的現金短缺風險大小;此又與公司資金調度能力息息相關-當公司的資金調度能力愈強,則現金短缺風險愈低,現金餘額下限便可設低一點;反之亦然。

至於目標現金餘額與現金餘額上限呢?

MO模型提出了下列公式作設定之:

C*=L*+

(公式16-3)

U*=3×C*-2×L*(公式16-4)

其中,

淨現金流量之變異數;R:

日利率(其餘變數定義同公式16-1)。

例如台灣光罩為一生產光罩之廠商,每次交易成本為800元,每月淨現金流量之標準差為10,000元,當時日利率為0.08%,公司設定現金餘額下限為50,000元。

如此,依MO模型所估算的現金餘額目標及上限如下:

C*=$5,000+

U*=3×$92,172-2×$50,000=$176,516

又MO模型亦提出一個在上述模型設定下,計算平均現金餘額的公式:

平均現金餘額=

(公式16-5)

台灣光罩的平均現金餘額=

由以上可知,MO模型不但能提供現金持有數量的調整方向,亦能告知其調整的數量大小,因此其實用性較BAT模型為佳。

16.1.3 現金管理的技術

1.現金流量同步化

現金流量同步化是指藉由公司對於現金流量預測技術的改善,使現金的流入量及留出量發生時間一致,而能維持較低的交易性餘額。

為了使公司之現金流入與流出能充分配合,現金流量預測的準確度必須加強,並重新設計相關的決策、工作程序,使現金流量的進出得以同步化。

2.加速現金收款能力

現金收現的快慢與浮流量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浮流量(Float)係指出公司帳上與銀行帳簿中公司存款餘額之間的差額,代表開出支票與受款人收到支票及提領現金的時間差異。

例如,當公司開立支票支付貨款時,則立刻貸記現金,降低現金餘額;然而銀行帳簿之公司存款卻並未立即減少,因此便產生了正浮流量。

反之,當收到支票時公司會先入帳,而在數天後這筆帳現金才會匯進銀行帳簿餘額,及負浮流量。

浮流量之產生主要來自於三個來源,如圖16-4(頁568)所以:

●郵寄浮流量

付款人開立支票,透過郵遞寄到受款人公司;而由郵寄耽誤時間所照成的浮流量即稱之。

●作業浮流量

及受款人收到支票後,轉至銀行前所耽誤的作業處理時間之浮流量。

●轉換浮流量

即銀行收到支票後,需進行轉帳或票據交換後資金才會入帳,此期間所照成之浮流量。

 

圖16-4現金入帳的流程圖

圖解從對方開立支票到現金入帳的過程中,會產生銀行帳戶上的餘額和公司帳上餘額不同的現象。

此在過程中,從對方開立支票並寄出,到受款人收到支票,這期間產生的為郵寄浮流量:

再由受款人收到支票至銀行收到支票期間者,為作業浮流量:

而從銀行收到支票到現金入帳期間者,則為轉換浮流量。

加速收現可以縮短浮流量的時間,因此有的公司會同時在各個地區設置收款中心,通知客戶可直接將支票寄至其所在地之收款中心;而該中心收到支票後,再交由地區委託的銀行進行轉帳,將支票轉至區域的集中銀行,最後再集中至公司主要帳戶的付款總行。

由於科技進步,資金轉帳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如委託轉帳支票、電子委託轉帳支票、電信匯款及自動付款票據等,提供許多降低浮流量的方式。

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再於公司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率的現金作業制度,才能有效降低浮流量。

3.控制現金的流出

若能延長付款期限,同樣可以增加短期內可使用的資金;只是公司一在合法的範圍內延緩現金流出。

圖16-5說明了整個現金支付的過程。

大抵而言,現金流入與流出之過程並無不同,僅付款人與受款人角色不同,此時公司是站在付款人的立場。

顧為延緩現金支付,有幾項可行的方式如下:

(1)成立零餘額帳戶或付款中心

當公司經由各部門分別開立支票給供應商,同時透過部門各自的銀行帳戶支付貨款時,就整個公司來說,將持有相當高的現金逾哦。

為此公司可再集中付款總行成立零餘額帳戶;雖然能由各部門依據營業狀況開立支票,然而是由集中銀行統籌支付現金並將每天結算帳戶餘額。

倘若帳戶現金不足,由銀行提供信用額度補足帳戶金額;而若現金餘額過剩,則由銀行代為購買有價證劵,避免造成現金餘額的短缺或閒置。

現金支付的流程圖圖16-5

 

圖解此圖是以公司現金流出的角度來探討浮流量的發生過程,因此發生了上述之郵寄浮流量、作業浮流量及轉換浮流量

(2)設法增加轉換浮流量

公司有時可透過偏遠地區的銀行帳戶來付款,藉以延長票據交換的時間,增加轉換浮流量。

然而此舉可能有損買賣雙方的關係,因此大多數公司較少用。

(3)票據支付定時化

若公司能將付款的票據開立時間固定在1星期內的某1天(甚至半個月或1個月結算一次),則可使浮量時間增加,被簡化帳務處理程序。

假設平均由寄浮流量為2天,當公司將開票時間訂在每個星期四,則因支票流通在外的時間會橫跨星期日,所以公司可以多獲得兩天的浮流量時間。

 

●想想看,除了BAT與MO模型中所列示的變數外,是否還有其他變數會影響目標現金餘額的決定?

如果有,其與目標現金餘額的關係是成正比還是反比?

16.2有價證劵管理

(難度評分:

☆☆☆☆☆)

公司可能基於交易性、預防性或投機性等動機持有現金。

然而,為使現金的運用能更有效率,則可將多餘的現金投資於有價證劵,不但可獲取較高的報酬,在急需資金時亦可即時出售求現。

投資有價證劵的主要考量在於其流動性,因此,有價證劵的投資通常僅限於貨幣市場之工具,而屏除許多獲利雖高但風險也較大的長期性證劵,如:

股票、長期債劵……等。

隨著金融商品的發展日益蓬勃,市場上可供選擇的有價證劵也愈來愈多,公司對於投資何種有價證劵常常莫衷一是。

因次,以下列舉一些投資有價證劵時應予考慮的基本因素,已助公司找出合適的投資標的。

16.2.1違約風險

違約風險(DefaultRisk)係指有價證卷發行者無法如期支付本金或利息所產生之風險,2009年雷曼兄弟的倒閉,造成全球投資人的巨額虧損,最令人印象深刻。

公司之獲利性較差之短期有價證劵,放棄獲利性較高之長期證劵投資機會,即表示公司對於有價證劵的投資較重視其風險程度,而非報酬率的高低,僱於考慮發行者按期支付利息與本金的能立之後,常會選擇將資金投資於無風險或風險很低的國庫券。

16.2.2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LiquidityRisk)係指公司無法將有價證劵以合理價格轉換為現金所造成的風險。

由於大部分的有價證劵都有非常活絡的次級市場,若欲將之出售變現應不太難,不過對於其中幾種有價證劵仍需特別注意。

例如,商業本票必須考慮發行公司是否會要求提前贖回(國內的商業本票多無此條款);歐洲美元(Euro-dollars)並無次級市場等。

流動性可說是企業投資有價證劵時最在意的,一但流動性不足,在需要現金時無法即時變現,則此與不動產和異?

因此,公司在選擇有價證劵時,應仔細瞭解其次級市場的完整性。

16.2.3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InterestRateRisk)是指因利率波動使投資者遭受損失的風險。

幾乎所有的有價證劵都存在利率風險,尤其長期證劵為甚;事實上短期證劵如國庫劵雖具有相當低的違約風險,但仍會受到利率變動而影響其價格,只是其所受到的衝擊較低。

因此,公司一般在選擇有價證劵時,為了避免利率風險,都會盡量避免投資超過180天或270天的有價證劵。

 

16.2.4 通貨膨脹風險

通貨膨脹風險(InflationRisk)指因通貨膨脹而使貨幣購買力減少所產生的風險。

在通貨膨脹期間,固定收益證券(如特別股、長期債券)由於報酬固定,但貨幣的價值降低,所面臨的通貨膨脹風險較大;而報酬率在通貨膨脹時預期將會上升的資產(如普通股、房地產等),其通貨膨脹風險較低。

2009年初,美國聯準會與英國中央銀行不約而同地展開「印鈔票」救經濟的驚天之舉,意圖為經濟體系注入大量資本以刺激經濟,並防止通貨緊縮。

但長期而言,恐將點燃通貨膨脹的火苗,此乃有價證券投資的天敵,不可不慎!

16.2.5 投資報酬率

短期有價證券的最大特性為報酬率偏低。

由於風險與報酬具有抵換(Trade-off)關係,如前所述,公司投資有價證券之主要目的還是在於流動性與安全性的考量,而非投資報酬率的高低,因此投資報酬率對於有價證券管理而言,並非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國外,企業最常投資之有價證券為國庫券,因其為風險最低的有價證券,且可獲得合理的投資收益。

然而在國內倒是甚少有企業直接投資國庫券──通常企業會將閒置資金投資於附買回協議、貨幣型基金及短天期定期存款,取其安全性、投資天數具彈性以及容易提前解約的便利性。

2009以來,台灣跟隨世界的腳步邁向零利率,附買回協議與銀行大額存款利率都只有0.1%~0.2%,再加上多數銀行婉拒大額存款,不份資金充裕的大型企業只好轉而買入債信較佳的公司債券,如台電、台塑、中鋼等公司債,雖然利率僅略高於2%,但卻是附買回協議與銀行存款利率的10~20倍。

 

˙˙您覺得還有什麼因素可能影響短期有價證券投資決策呢?

請試著以股票為例,從您所想到的考量因素來加以分析,說明股票是不是一種公司適合的短期投資工具。

 

16.3 應收帳款管理

(難度評分:

☆☆☆☆☆)

在公司的產品出售之後,要順利地完全收回貨款事件既困難且重要的工作,因此應收帳款管理之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公司整體的獲利;亦即應該制定寬鬆或嚴格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過嚴,將使許多信用中等的客戶卻步;信用政策過鬆,客戶付款太慢,形同公司將資金積壓在應收帳款,增加許多持有成本,甚至大大提高了壞帳發生的可能性。

由此可知,如何在成本與效益之間做適當抉擇,實為應收帳款管理的核心課題。

以下將分別經由信用政策、客戶信用的衡量與信用工具探討,深入說明應收帳款管理的相關知識。

 

16.3.1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CreditPolicy)指的是公司要求客戶遵守或允許客戶利用的信用融資制度,其主要可由四個要素組成:

信用標準、信用期間、收帳政策及現金折扣。

以下分別說明之:

1.信用標準

信用標準(CreditStandard)係指客戶為獲得公司的交易信用,所需具備之最低財務能力。

當客戶的財務能力未達標準,則其購或條件將較為嚴苛。

一般而言,公司可透過財務報表、信用調查機構報告或透過其往來銀行來瞭解客戶的信用,進而分析客戶的信用品質。

2.信用期間

信用期間(CreditPeriod)係指公司給予客戶的付款期間,不同行業之信用期間亦不相同,但通常公司會依客戶的存貨轉換期間來決定其信用期間的長短。

3.收帳政策

收帳政策(CollectionPolicy)係指公司催收過期應收帳款所依循之程序。

通常

 

公司所採用的收款方法有四種:

寄催收信、親自造訪或利用電話通知、委託帳款催收機構,以及採取法律行動。

收帳政策的鬆緊影響到銷貨收入、收現期間與壞帳比率甚鉅,因此,公司在決定收帳政策之前,必須先衡量預算及財務狀況,分析不同催收方式的效益與伴隨的成本,才能制定出一套較佳的收帳政策。

4.現金折扣

現金折扣(CashDiscount)是公司為鼓勵客戶盡早付款,與客戶約定在一定期間內付款即可享受的折扣。

但不同的現金折扣也會產生不同的成本與效益──其效益在於客戶會為享受現金折扣的好處而提前償付貨款,使平均收現期間降低;此外亦可能招攬到新的客戶。

然而給客戶的現金折扣越高,相對地所收到的貨款就少了,此即為現金折扣的成本。

因此,公司必須同時考量成本與效益且參考同業作法,並在利益與成本抵銷之後,給予客戶最適當的現金折扣。

 

16.3.2 客戶信用的衡量

前面所提到的信用政策並非一成不變,隨著客戶信用好壞的不同,公司所給的現金折扣、收帳政策、信用期間或信用標準也不盡相同。

一旦對客戶信用的評估有誤,因而制定錯誤的信用政策,對於公司而言可能損失不眥。

因此,以下我們將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藉以衡量客戶信用,並作為制定信用政策的參考。

1.5C制度

傳統上評估客戶的信用評等,主要是以五項標準為依據:

而這五項標準又因皆為C開頭的英文單字,故稱為5C。

這五項標準分述如下:

˙品格(Character)

是指客戶償還債務的意願。

在進行信用評估時品格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評估要素,通常公司可以透過:

(1)財務報表摘要;

(2)財務比率與趨勢分析;(3)客戶的信用評等;(4)客戶的背景資料;(5)客戶與銀行或供應商間的付款情形,以及(6)客戶的實際營運狀況來瞭解客戶的品格。

 

˙能力(Capacity)

是指客戶之償債能力。

通常可由償債紀錄、經營方式或實際查訪,以了解其能力。

˙資本(Capital)

是指該公司的財務狀況。

可由財務報表分析,如負債比率、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等償債相關財務比率,檢視財務狀況的健全與否。

˙擔保品(Collateral)

是指客戶為取得公司所給予的交易信用,所提出作為擔保用之資產。

擔保品價值愈高,違約風險就愈低,也易取得較寬鬆的交易信用。

例如一度陷入財務危機的中石化公司曾向其供應商中油提出以土地等抵押品擔保方式,來換取中油的交易信用,以避險現金購料或可能因缺乏現金而斷料的危險。

˙情勢(Condition)

是指外在環境的變動對客戶所造成的影響,而間接影響到客戶之償債能力。

公司必須盡可能取得客戶的上述相關資訊,對於客戶信用才能有一最基本的瞭解,也才能給予客戶合宜的信用條件。

2.例外管理

與公司往來的客戶可能有數百家,甚至數千家,基於重要性原則,公司不可能花費大筆的人力物力,針對所有與公司往來的客戶作信用的監督,因此便產生了例外管理。

亦即依據風險程度來分類客戶的信用等級,然後再集中時間與精力注意這些最有可能發生問題的客戶。

如表16-1所示。

公司可以依據表16-1,每半年或1年定期審查客戶的信用狀況,對風險等級高的客戶加強管理,並藉以調整客戶可享有的交易信用條件。

 

例外管理分析表示例 表16-1

3.信用評分制度

  

信用評分制度係將客戶之信用予以量化,透過統計方法來衡量客戶信用等級的評分制度。

其步驟如下:

●步驟一:

篩選出代表客戶信用品質的相關變數。

●步驟二:

設定各變數之權重。

●步驟三:

計算加權後之總分。

現假設國盛公司經由公司信用部門評估的結果認為,此客戶的信用品質可以下列變數來代表:

固定費用涵蓋比率、速動比率與企業年齡,其權重分別為5、9、2;又其固定費用涵蓋比率為3.8、速動比率1.0、企業年齡10,由此可計算其總分為:

     信用評分=5×3.8+9×1.0+2×10=48

而公司可針對信用評分,區分為若干風險等級以便監督。

如表16-2所示,國盛公司的信用評分48落於風險等級為2的區間,表其信用狀況尚佳。

表16-2 信用評分表示例

 

4.帳齡分析表

透過帳齡分析表(AgingSchedule),管理者便可清楚地瞭解應收帳款在外流通的日數以及分布的狀況,如表16-3所示。

倘若公司所訂的付款期間為「20天內付清」,則69%(=46%+23%)的客戶會在期間內付款,而31%(=100%-69%)的客戶則會逾期付款;且其中隨著帳齡的增加,還款的可能性亦逐漸降低,甚至極有可能變成呆帳。

因此,除瞭解有多少逾期付款的情況外,對於在外流通日數過長的應收帳款更應即早監管、及時調整其信用政策,以減少呆帳發生的機率。

16.3.3信用工具

最後再來看看在信用政策中常用的一些信用工具。

所謂信用工具,是指當公司欲授予客戶交易信用時所採用的方式,大抵而言有以下四種:

帳齡分析表示例  表16-3

1.公開帳戶

公開帳戶(OpenAccount,OA)是指買方在收到賣方運來的貨物時所簽下之發票,此發票表示買方所欠貨款的正式交易憑證;然而有時當交易量龐大,或賣方懷疑到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