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2088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秭归实习报告.docx

《秭归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秭归实习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秭归实习报告.docx

秭归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论

一、实习基地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三峡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县城(原茅坪镇)西部边缘,东倚秀丽的夔龙山与秭归县城,距县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南、西均为坡地与耕作区。

二、秭归县概况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主要经武汉至宜昌的汉宜高速,以及武汉至宜昌的铁路,再进入宜昌至秭归的专用公路抵达秭归。

秭归的交通主要以公路和水运为主,每天有两班客车直达武汉(7:

30、13:

30),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秭归县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梯度带大巴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

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

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

三、地质实习概况

1.目的与任务

本次实习的任务是为了巩固与加强我们所学的《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们对地质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通过实习,使我们具备下列基本技能:

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与要求步骤;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础。

2.实习时间,组队情况与指导老师

本次实习自2011年9月2日至2011年9月27日,我们的小组由064092班的李西汉、袁汝娜、姚尧、宋海伟、周航、汤克轩、龚晗七位同学组成。

指导老师为邱啸飞。

实习范围包括实习区内的地貌、区域地质、三大岩类、褶皱以及断裂等各个方面。

3.工作量统计

具体内容如下:

实习线路名称

线路长度(m)

观察点数

主要成果

备注

湖景天成

300

1

实习地区简介,野簿记录格式,罗盘的使用,基本地质概况和路线分布的认识,地形图的使用及定点方法,地质图和素描图的基本格式。

九曲垴

2000

6

观察南华系——震旦系的地层接触关系及构造(断层、褶皱),观察崆岭群小渔村组的放射状阳起石。

九畹溪

4000

8

观察震旦系寒武系地层的观察,实习区寒武系断层和褶皱的构造观察。

西陵峡——链子崖

2000

5

观察志留系——二叠系底层岩性特征及新滩滑坡和链子崖危岩体。

银杏沱——兰陵溪

5000

3

观察茅坪复式岩体太平溪单元中暗色包体和岩脉的岩性,观察茅坪复试岩体中坝单元与兰陵溪单元的岩性。

兰陵溪

2000

3

观察兰陵溪与崆岭群小渔村组变质岩的界限,观察崆岭群小渔村组变质岩的岩性及断层构造。

堰湾——小滩头

8000

5

观察茅坪复式岩体和黄陵庙复式岩体的岩性,观察三斗坪岩体中破碎带的岩性。

泗溪

2000

4

实测坡面地层的踏勘,观察描述莲沱组岩性特征及灯影组火炬状节理。

实测剖面距离为470米,采集标本10块

高家溪

5000

5

半独立填涂踏勘

地质填图面积为2.25平方千米

高家溪独立填图

64000

39

独立填图

采集标本51块

总行程

88000

75

第二章地层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观测了从南华系到二叠系的地层,从各个方面了解了本区各时代地层的基本特征。

震旦系地层主要分布于黄陵岩基的周边,实习区东部与南部高家溪花鸡坡一带直接覆盖于岩基之上,中部翼家湾则呈断层覆盖于崆岭群之上,其中泗溪与高家溪一带出露较全,局部地段莲沱组变薄或无。

寒武系是实习区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层,是实习区重点了解的地层,由于寒武系在区内主要分布于南侧,地势陡峻,在库区南岸九曲脑至九畹溪一线观察

一﹑中元古界(Pt2)

实习区内中元古界主要分布于兰陵溪至翼家湾一带,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与混合岩化作用。

本次实习中主要看到的是中元古界崆岭群第三段小渔村组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角闪石岩、黑云石英片岩与条带状混合岩等。

中元古界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关系。

二、上元古界(Pt3)

实习区内的上元古界由南华系、震旦系组成,震旦系是本区出露最为完整的一套地层,出露于莲沱镇与金刚山之间的震旦系地层剖面,被选为国际震旦系地层标准剖面。

震旦系和南华系主要出露于黄陵背斜(黄陵岩体)的边缘区域,大部分地段南华系呈沉积角度不整合直接覆盖于岩体之上。

震旦系分为上、下两统,下统灯影组(Z2dn)和上统陡山沱组(Z1d)组成,其中灯影组有三段,陡山沱分四段,南华系也分为上、下两统,由下统南沱组(Nh2n)和上统莲沱组(Nh1l)组成。

1.南华系(Nh)

南华系主要出露在实习区的九曲垴、泗溪和高家溪等处,包括南沱组(Nh2n)和莲沱组(Nh1l)。

莲沱组(Nh1l):

在泗溪莲陀组分为10段。

总厚度170米。

包括两个段,分别为

莲沱组一段(Nh1l1):

一层:

紫红色石英砂岩;

二层:

紫红色中厚层含砾石英砂岩;

三层:

紫红色厚层长石石英中粗砂岩,局部夹薄层细砂岩;

四层:

紫红色薄层泥质页岩与紫红色中层中砂岩互层;

五层:

紫红色中厚层细砂岩;

六层:

紫红色中—薄层细砂岩与紫红色薄层泥质页岩互层,局部夹紫红色中厚层细砂岩;

七层:

紫红色中—薄层细砂岩与紫红色薄层泥岩互层;

八层:

紫红色中—薄层长石石英细砂岩与紫红色薄层泥页岩互层;

莲沱组二段(Nh1l2):

九层:

灰黄色巨厚层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

十层:

紫红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细砂岩与紫红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互层。

南沱组(Nh2n):

在实习区主要出露在九曲垴、泗溪和高家溪,主要岩性为灰绿色冰碛砾岩。

2.震旦系(Z)

震旦系包括上统灯影组(Z2dn)和下统陡山沱组(Z1d),其中陡山沱组分为四段,灯影组分为三段。

主要出露在实习区的九曲垴、泗溪和高家溪等处。

在九曲脑主要出露在从九曲脑到横墩岩隧道西出口处。

陡山沱组(Z2d):

实习区内南沱组和陡山沱组为断层接触关系。

该断层为正断层,断层面向西倾伏,西盘有牵引褶皱(图2-1)。

陡山沱组可分为四段,在实习区内主要分布在九曲垴到加水站附近。

其中在陡山沱二段存在倒转向斜,在陡山沱二段与三段分界处存在平卧褶皱,都是由于燕山期隆起的作用。

在陡山沱第一段和第二段存在由弯流褶皱作用形成的层间弯流褶皱。

陡山沱二段与三段分界处存在断层构造。

陡山沱一段(Z1d1):

灰白色厚层盖帽白云岩。

陡山沱二段(Z1d2):

深灰色中薄层泥质灰岩,白云岩夹薄层炭质泥岩,有围棋子状结核。

陡山沱三段(Z1d3):

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薄层硅质透镜体。

陡山沱四段(Z1d4):

硅质岩夹薄层炭质泥岩和炭质页岩。

总体变化规律为为白黑白黑,厚薄厚薄。

灯影组(Z2dn):

实习区内灯影组分为三段。

灯影一段(Z2d1):

灰白色厚层白云岩。

灯影二段(Z2d2):

灰黑色薄层泥质灰岩、竹叶状灰岩。

灯影三段(Z2d3):

中厚层灰白色白云岩。

总体特征为两白夹一黑,两厚夹一薄。

三、下古生界(Pz1)

区域内的下古生界主要分布在岩家墩隧道西出口到路口子,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奥陶系(O)和志留系(S)。

寒武系分为下统、中统和下统。

下统包括岩家河组(∈1y)、水井沱组(∈1s)。

石牌组(∈1sp)、天河板组(∈1t)、石龙洞组(∈1sl),中统包括覃家庙组(∈2q),上统包括三游洞组(∈3sy)。

志留系分为三个统,下统包括龙马溪组(S1l)、罗惹坪组(S1lr),中统包括纱帽组(S2s),志留系上统缺失。

1.寒武系(∈)

在实习区寒武系主要出露在从横墩岩到九涴溪,分为三个统。

下统包括岩家河组(∈1s)、水井沱组(∈1s)。

石牌组(∈1sp)、天河板组(∈1t)、石龙洞组(∈1sl),中统包括覃家庙组(∈2q),上统包括三游洞组(∈3sy)。

下统(∈1):

主要分布在从横墩岩隧道到棕岩头隧道东出口,下统分为五个组.,

岩家河组(∈1y):

在横墩岩隧道以西100米处出露,为黑色中薄层含炭灰岩夹黑色页岩、局部含有灰岩透镜体。

岩家河组以小壳动物群为主特征,具有穿时性。

在岩家河和水井沱组的分界处有地堑构造发育。

水井沱组(∈1s):

在横墩岩隧道西出口处前行约200米处出露,其上部为黑色薄层状灰岩夹薄层状泥灰岩,中部为黑色炭质粉砂质页岩夹薄—中厚层灰岩。

下部为黑色薄层炭质页岩夹硅质白云岩。

石牌组(∈1sp):

出露在334省道85公里界牌处,是黄绿色薄层及极薄层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互层。

石牌组总体特征为两碎屑岩夹一层灰岩,上层为灰岩和砂岩互层,中层为灰岩和炭质页岩互层,下层为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透镜体。

天河板组(∈1t):

出露在334省道电线杆号0306处,灰色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

有核形石,风暴石,核形石等化石。

主要为条带状灰岩,泥灰岩,类碎屑灰岩,核生物碎屑岩,核形灰岩,礁灰岩等。

其中风暴石可能是在浅海沉积的潮坪环境形成的。

石龙洞组(∈1sl):

在棕岩头隧道东出口处出露,其特征为存在溶洞现象。

中统(∈2):

覃家庙组(∈2q):

在棕岩头隧道东出口处出露,薄层白云岩与薄层泥质灰质白云岩互层,夹中厚层白云岩。

其中在九涴溪大桥附近存在一个横卧褶皱(图2-3),是由于燕山期隆起形成的。

上统(∈3)

三游洞组(∈3sy):

出露在抬上坪隧道西出口第二个采煤场,主要岩性为浅灰色块状微晶白云岩。

2.奥陶系(O)

区内奥陶系由中、下奥陶系组成,由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庙坡组,宝塔组,临湘组合五峰组构成。

宝塔组:

灰色中厚层龟裂纹泥晶灰岩,含瘤泥晶灰岩。

大湾组:

泥岩夹灰岩,还有泥晶灰岩。

3.志留系(S)

志留系分为三个统,下统包括龙马溪组(S1l)、罗惹坪组(S1lr),中统包括纱帽组(S2s),志留系上统缺失。

主要分布在从路口子到链子崖。

下统(S1):

龙马溪组(S1l):

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

罗惹坪组(S1lr):

上部为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灰岩,下部为深灰色薄—中层泥灰岩。

中统

纱帽组(S2s):

灰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四、上古生界(Pz2)

区内上古生界出露较全,除部分时代的地层缺失外,各系地层均有出露,主要分布于西部兵书宝剑峡至牛肝马肺峡一线,总体展布近南北方向。

分为泥盆系(D):

石炭系(C):

二叠系(P),泥盆系中下统缺失,石炭系全部缺失。

泥盆系(D):

中统:

云台观组:

灰色中-厚层石英砂岩。

二叠系(P):

分布在链子崖。

栖霞组(P2S):

瘤状灰岩和沥青质灰岩。

茅口组(P2m):

含碎石条带的灰岩和泥晶灰岩。

五、新生界

区内新生界仅为第四系组成,基本未见第三系出露。

第四系则为全新统松散河流沙砾石及粘土沉积。

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主要出露于高家溪、泗溪等区内长江支流河谷中以及低洼处,多为冲洪积及部分残坡积堆积。

岩性主要为砾石、褐黄色沙层与褐色粉沙质粘土,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为花岗岩、闪长岩、灰岩等,大小不一,砾径一般20-30cm,最大可达100cm以上。

厚度0—40米。

第三章岩石

本章主要介绍实习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岩浆岩主要出露在从陈家冲到小滩头,包括茅坪复式岩体和黄陵庙复式岩体,变质岩主要出露在从兰陵溪到陈家沟大桥一带,包括区域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

一、岩浆岩

实习区内岩浆岩主要为黄陵花岗岩基,出露面积约860km2黄陵花岗岩基为一大型复式岩体,为多期次侵入而成,从超基性—酸性各类型均有,构造现象极为丰富。

本区的岩浆岩仅见侵入岩,喷出岩尚未发现,还常见有岩脉发育。

实习区岩浆岩位于黄陵岩基的南部,出露在陈家冲—兰陵溪一带。

本区的黄陵花岗岩分为两个序列:

茅坪复式岩体(超单元)和黄陵庙复式岩体。

一、茅坪复式岩体

兰陵溪岩体

野外定名:

灰黑色中-细粒黑云母辉长闪长岩。

岩性特征:

灰黑色似片麻状,块状构造,中间可见暗色条带状构造,包体岩性为斜长角闪岩,可见石英岩脉。

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40%,角闪石15%,石英10%,黑云母20%,辉石<3%。

⑵中坝岩体

野外定名:

灰黑色中粗粒黑云角闪岩

岩性特征:

灰黑色,中粗粒结构,似片麻状构造,包体为浆混体。

暗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

⑶太平溪岩体

野外定名:

深灰色中粗力粒黑云角闪英云闪长岩

岩性特征:

深灰色中粗粒似片麻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

斜长石50%,石英30%黑云母10%,角闪石10%。

其似片麻构造为流面构造,可见石英闪长岩脉被二长花岗岩及伟晶岩脉切割。

可见浆混体定向排列,边界不截然,内有母岩矿物。

东侧有捕虏体,棱角分明,边界平直截然,大小不一。

在边界附近有烘烤边和冷凝边。

⑷堰湾岩体

野外定名:

灰白色粗粒黑云母英云闪长岩

岩性特征:

灰白色、中粗粒、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是斜长石60%,石英25%,云母10%,角闪石<5%

⑸东岳庙岩体

野外定名:

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斜长花岗岩

岩性特征:

此处岩石是灰白色,中细粒结构,似片麻状构造。

可见暗色矿物定向排列。

主要矿物是斜长石65%,石英27%,黑云母5%,角闪石3%。

二、黄陵庙复式岩体

1三斗坪岩体

野外定名:

岩性特征:

此处石英呈红色,为热液蚀变造成的铁染形成的。

此处粒度低,另见伟晶岩脉,局部有似斑状特点。

灰白色,中粒,块状构造。

矿物含量:

斜长石52%,石英25%,钾长石15%,黑云母6%。

2青鱼背岩体

野外定名:

灰白色中粗粒白云母二长花岗岩

岩性特征:

此处石英发绿,为绿泥石蚀变。

可见墨绿色片状绿泥石和嫩绿色板柱状绿帘石。

也见绢云母,为白云母分化蚀变形成。

长石均钾化,呈肉红色。

此处岩体为中粗粒,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是:

钾长石40%,斜长石34%,石英25%,白云母21%。

3小滩头岩体

野外定名:

肉红色中粗粒二云母正长花岗岩

岩性特征:

可见伟晶岩脉,岩体为肉红色,中粗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主要是肉红色聚晶钾长石,基质主要是中粗粒的钾长石。

有烟灰色的石英,斑晶为一环一环的环带结构。

主要矿物是:

钾长石52%,石英30%,斜长石15%,黑云母+白云母<3%。

实习区可见岩脉有三种:

石英闪长岩脉,二长花岗岩脉和伟晶岩脉。

其穿插关系如图(图3-1)

1石英闪长岩脉:

灰白色、中粒、块状构造。

2二长花岗岩脉:

肉红色、细粒、块状构造。

3伟晶岩:

灰白色、粗粒、块状构造

二、变质岩

实习区变质岩主要分布于黄陵背斜核部,出露零星,以区域变质岩为主,变质相属角闪岩相,并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局部形成了混合岩。

此外,沿断裂或断裂带发育动力变质岩,同时,在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零星分布接触交代变质岩。

一、区域变质岩

实习区零星分布,在进出秭归县城公路附近见有少量露头,均系元古界崆岭群变质岩。

根据矿物组合、含量及原岩类型,将本次实习区区域变质岩分为五个岩石类型分述如下:

含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

灰一浅灰色,粒状变晶结构,微片麻状构造。

矿物以斜长石(54%)、石英(26%)为主,其次为角闪石(6%)、黑云母(6%)、钾长石(7%)。

细粒斜长角闪岩:

灰绿色,半自形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角闪石(52%)、斜长石(40%),具有绢云母化现象。

黑云斜长角闪(片)岩:

灰绿色,鳞片柱状变晶结构,定向构造。

岩石由普通角闪石(60%)、斜长石(20%)、黑云母(15%)、石英(2%)。

云英片岩类

分布于中、上组,呈层状产出,以黑云石英片岩为主。

岩石呈灰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矿物成分为石英(69%)、黑云母(20%)、斜长石(10%)、石榴子石少量等,以粒度为1—2毫米的石英条带与粒度0.1—0.2毫米的黑云母及石英条带相间排列,可能反映原岩的微层理构造。

二、动力变质岩

区内动力变质岩较为发育,且多见于黄陵背斜北部元古界崆岭群中的断裂带上,岩石类型主要为碎裂岩、糜棱岩和构造片状岩等。

此次实习只见碎裂岩:

岩石具碎裂结构,块状构造。

长英矿物大约有50%被磨细,细碎物质粒径0.02—0.5毫米,其中一部分免遭破碎的长石呈碎斑被保留,其边缘有碎粒化现象,石英等矿物波状消光明显,斜长石的双晶解理发生扭曲和错断。

第四章构造

一、实习区大地构造位置

实习区位于黄陵背斜之南缘,按地质力学说的观点,本区位于淮阳山字型西反射弧和区域东西向构造带的汇交复合部位。

按历史大地构造学派观点,本区位居扬子地块鄂黔台褶带与四川台向斜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过渡地段,具体落实在鄂黔台褶带之黄陵穹窿中。

区内构造种类齐全,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代表性的如下:

褶皱:

实习区褶皱构造发育,按其褶皱规模主要为:

由于实习区位于黄陵穹窿的南缘,因皇陵穹窿皱迹近南北,本区成为黄陵穹窿南端大型转折端的一部分,并控制了本区基本的褶皱构造格架。

造成实习区内东侧地层向东南倾,南侧南倾,西侧西南倾的构造特点。

褶皱的要素:

核部,两翼,转折端,轴面轴线轴迹,枢纽,脊和槽脊线槽线

2、层间褶皱

本区层间褶皱极为发育,主要有九湾溪平卧褶皱、上冀家湾处的平卧褶皱以及九曲脑的斜歪褶皱等。

九曲脑的斜歪褶皱

此斜歪褶皱位于九曲脑中桥以西50m山坡上100m,所处地层于陡山沱组第二段,褶皱分为七层

第一层:

灰黄色中厚层状泥灰岩

第二层:

黄色薄层钙质泥岩

第三层:

黄色中厚层泥灰岩

第四层:

薄层状泥质灰岩

第五层:

黑黄色条带状泥灰岩和灰质泥岩

第六层:

含炭质灰岩夹条带状泥灰岩

第七层:

条带状泥灰岩与灰质泥岩

褶皱为倒转向斜,层间含有湾流褶皱,皱面逐渐接近于倒转向斜的转折端

素描图、、、、、、、、、、、、、、

上冀家湾处的平卧褶皱

褶皱位于334省道83.6公里处,陡山沱组第三段平卧褶皱,东边为陡山沱组第二段黑色含碳的泥岩和灰岩,平卧褶皱岩性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带薄层硅质条带,为倒s型平卧褶皱

素描图、、、、、、、、、、、、

九湾溪平卧褶皱、

我没有记录

素描图、、、、、、、、、、、、、、、、

节理

本区节理构造众多,皆有发育与岩浆岩、变质岩中的节理也有发育与沉积岩中的各种类型的节理。

主要是沉积岩中的节理类型。

1、张节理

本区火炬状张节理尤以泗溪公园内采石场灯影组中的最为典型。

其中,雁行式张节理,张节理的尖灭侧现现象与层间劈理也十分典型。

2、剪节理

区内剪节理三大岩类中均有发育,岩浆岩与变质岩中的剪节理多被后期的岩脉所充填,沉积岩中的剪节理可切穿砾石,在测量产状的时候尤应注意

三、断层

本区断层发育,各种断层均有发现,其中代表性的有仙女山活动断层,九湾溪断层、以及各类中小规模的断层。

大型断层多因规模大,掩盖严重而不宜直接观察,中小型断层相对直观,大型断层总体表现为几下特点:

其一,总体表现为围绕岩体呈放射状展布;

其二,产状近直立,多为平移断层,这与黄陵岩基的后期隆起有关。

中小规模断层主要代表有变质岩中平移断层,岩家河组与水井沱组中地堑构造等。

1、九曲脑中桥以西50m山坡上,南沱与陡山沱第一段断层,含有断层角砾岩,南沱为灰绿色冰碛砾岩,陡山沱第一段为盖帽白云岩,正断层

2、九曲脑中桥以西50m山坡上100m,陡山沱第二段中断层,岩性为炭质页岩,灰质泥岩,有明显阶步,为正断层

3、上冀家湾处陡山沱第三段,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透镜体状硅质条带,为正断层

4、横墩岩隧道西侧150m,为断层构造组合,岩家河与水井沱,岩家河岩性黑色含炭,灰岩夹黑色页岩,水井沱组岩性黑灰色薄层状灰岩夹薄层状泥灰岩钙质页岩,地堑构造

5、334省道崆岭群小渔村2组014门前,断层构造,岩性为斜长角闪岩,有断层透镜体,牵引构造,为逆断层

第五章、矿产

区内金矿苗头甚多,主体为含金石英脉型,但符合工业品位,且达到可采规模者却仅有数例,其中相对最佳者为茅坪镇拐子沟金矿。

该矿位于原茅坪镇(现秭归新城区)内的拐子沟,产出在英云闪长岩中。

矿床总体属石英脉型,局部与糜棱岩化黄铁绢英岩相关。

矿体走向NW310~320°,倾NE,倾角70~80°。

长约1000m,平均宽度1m左右。

矿体的平面延伸兼有尖灭再现与尖灭侧现两种组合结构特点。

最高品位200g/T,平均10余g/T。

伴生有银、铜矿化,但均不达工业开采品位或规模。

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

金在黄铁矿中以晶隙金或裂隙金形式产出。

该矿目前为乡镇企业开采,原始勘探资料由鄂西607队提供。

矿山的开采工作始于1987年,迄今已有近20年历史。

矿区为坑道采矿,最高中段坑道标高840m,最低中段坑道标高375m,中段间距=45m。

目前,该矿已趋向贫化。

第六章、地质灾害

实习区水路、陆路交通与水电工程均较发达,因此,边坡稳定性是本区灾害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而滑坡与围岩则是本区灾害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本区范围内的新滩滑坡与链子崖危岩。

新滩滑坡

1985年6月12日凌晨,位于湖北省秭归县长江左岸西陵峡上段兵书宝剑峡口北岸,东距三峡大坝仅27km的新滩镇旧址一带,发生了规模空前的大型滑坡。

这一滑坡发生时,将大约1/10滑体推入长江,激起的涌浪高54米,余浪波及上、下游江面达42km。

并一度在江中形成高出水面数米,长93m,宽250m的碍航滑舌,且曾经中断航运12天。

同时,新滩镇旧城建筑物全部毁坏,在江中行驶及停靠的70余艘机动、非机动船只也遭到彻底击毁或严重破坏。

按物质组成论,新滩滑坡为堆积块石土类型滑坡,就运动特征而言,新滩滑坡具有后缘前推式特点。

因此,新滩滑坡具有多阶结构形态,明显可分为主动、过渡及被动等三个滑动区段。

滑坡之后有关人员汇总研究发现,崩坡积物不断增厚产生的斜坡加载作用与连续下降的雨水渗透道粘土质滑动带或润滑层中的软化降粘作用,是导致新滩滑坡边坡失稳滑动的根本原因或主要动力。

新滩滑坡的产生发展总体经历了缓慢变形(1979年8月前)、匀速变形(1979年8月~1982年7月)、加速变形(1982年7月~1985年5月)、急剧变形(1985年5月中旬~6月11日)四个阶段。

斜坡演化至急剧变形阶段的新滩滑坡,首先从尾部开始运动,继之,经过过渡区(中间地带)而达前锋临江被动滑动区,最终,将滑体总量约1/10的物质直接推送到长江水体之中。

(二)链子崖危岩

链子崖危岩体在长江南岸,下距宜昌市73km,距三峡坝址27km,属湖北省秭归县,对岸为1985年再次大规模活动的新滩滑坡和新建的新滩(现屈原)镇(老镇被滑坡推入

江中)。

黄腊石滑坡在长江北岸,下距宜昌市l0lkm,距三峡坝址64km,属湖北省巴东县,巴东县城即在其对岸的稍上游

链子崖危岩体是岩层开裂变形体,发育在由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iq)坚硬石灰岩组成的阶梯状陡壁上,底为厚l.8—4.2m的马鞍山组(P1qm)软弱煤系层,岩层倾向上游斜向长江。

开裂变形的主要原因是煤层开挖采空和陡壁卸荷等,由南至北(江边)分为三段,分别自T0一T6、T7、T8一T12等长大裂缝切割和围限,体积依次为87×104m3、2×104m3、226×104m3,均处于蠕变阶段。

其变形破坏的形式一般以崩塌为主,且存在着在特殊不利情况下发生大规模滑移的条件,而且陡崖崩塌后退越多,大规模滑移破坏的可能性越大,也存在双面滑坡和崩塌综合变形破坏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