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210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x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七年级(下)古诗词赏析整理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题”,书写。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中间四句既写出了环境的极静极美,也体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3.最后两句诗人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幽静。

二、《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一二两句叙事。

三四两句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气势磅礴,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

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后四句抒情,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战乱未平,国家多难。

诗人忍不住老泪纵横,哭得非常伤心,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三、《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本诗托物寓意,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2.首句表面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次句写蝉鸣声。

3.后两句议论,“居高”的“高”有两层含义:

一是实指蝉所居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三四句借蝉抒怀: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四、《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歌表达的是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2.“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深切地写出了失群者的心情,显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3.“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五、《鹧鸪》(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

颔联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

颈联“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六、《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这首诗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2.诗人巧妙地把人和景紧密结合起来描写,展现出采莲女在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中若隐若现、忽出忽没的生动画面,语言生动活泼,表现出了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七、《莲叶》(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1.一二句直接描写莲叶色彩、香味和形象,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

“多谢浣纱人未折”从侧面写出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雨中留得盖鸳鸯”更透露出了她们内心微妙的感情波澜。

2.这首小诗意境优美,句句是画。

它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充满诗情画意。

八、《赠荷花》(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1.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2.“惟有”二字承启下面四句,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既是写花,又是写人。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表现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3.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九、《白莲》(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1.这首咏物小诗借吟咏白莲,意在表现白莲的精神之美,咏赞白莲的淡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

2.用“月晓风清”的幽静清新的环境气氛来衬托白莲独具的淡雅高洁的个性气质。

十、《莲》(宋)苏轼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1.开头两句叙事,透露出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

2.“旋折荷花剥莲子”中“旋”,意为立刻、随即。

写出了诗人动作的迅速敏捷,表现了诗人求购莲子的心情的急切。

3.“露为风味月为香”用视觉形象来形容味觉和嗅觉形象,修辞上叫“通感”,就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韵味。

十一、《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静一动,概括描写北方雪景,意境广阔、雄奇。

“望”字领起一下七句,有静景,有动景。

静景,写“长城”“大河”;动景写“群山”“高原”。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化静态为动态,一“舞”一“驰”生动写出群山在冰雪中绵延起伏的雄伟景象。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写想象中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

2.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评论。

“惜”包含“惋惜”,是在肯定他们功绩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

“风骚”指文化方面的才华和成就。

评古是为了论今,来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3.全词咏雪言志,抒发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

写景、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是全词的显著特点。

十二、《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上阕写梅花凌寒开放。

“春归”“春到”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飞雪迎春到”体现词人对胜利充满信心。

后两句以冰雪衬托梅花的凌寒开放、不畏严寒,“俏”既表现了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2.下阕写梅花品质。

以“山花烂漫”衬托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3.全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十三、《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中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象征了屡受排挤打击的主战派。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赞颂了梅花的高洁品质,诗人以梅花自比。

十四、《木兰诗》北朝民歌(叙事诗)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承上启下,“万里”形容征途遥远,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木兰矫健的雄姿。

“赴”、“度”、“飞”三字极有气势。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这两句烘托了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也点出战地生活的艰苦卓绝。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了战事的频繁,战斗之激烈,岁月之漫长。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用对偶夸张手法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木兰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双兔为喻,赞美木兰谨慎、机敏。

4.全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十五、《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叙事诗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2.通过“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刈麦场景描写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心理活动描写,写出了农民吃苦耐劳的美德和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3.“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这一特写画面,令人心酸。

4.“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揭示了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原来是租税剥削太重造成的呀。

5.诗歌最后拿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感到惭愧,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说明词人虽已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战斗生涯。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战争爆发前的情状。

“秋点兵”的“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2.下阕第一二句写出了壮观而激烈的战争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词人的雄心壮志,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

(十七)《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首尾两联叙事。

颔联:

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作者以蓬、雁自比。

游子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

颈联写景: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

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雄奇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十八)《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内容和主题:

由古代传说引出一番岁月沧桑、世事多变的感慨,又由眼前的景物触发了怀念故乡的愁情。

日近黄昏,自会勾起思乡,末句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开头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此诗怀古气势磅礴,写景美丽如画,抒情婉转深沉。

(十九)《归园田居》(其一)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

描写了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

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二、七下诗歌赏析题目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情怀。

(2)“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

为什么?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

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

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3题。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

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

“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2)“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3)三、四两句诗实际在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分别概括诗中孤雁和野鸦的形象特点。

                                                                      

(2)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实际上融入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读郑谷的《鹧鸪》回答问题。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②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

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

                                                                     

(2)体会颈联中“乍、才”的表达作用。

 

(3)颈联写“游子”“佳人”的作用是?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6.阅读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这一首词

   风雨送春归,     俏也不争春,

   飞雪迎春到。

     只把眷来报。

已是悬崖百丈冰, 待到山花烂漫时,

犹有花枝俏。

     她在丛中笑。

 

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

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7.读白居易的《观刈麦》,回答问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如何理解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的内涵?

    

 

(2)诗中那位贫妇人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残酷现实?

    

 (3)诗的末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2)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3)“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

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 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 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 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2)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现在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2)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1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选出表述不恰当的一句(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

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指什么?

(3)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倾向?

三、课外诗歌赏析:

(一)题西太一宫壁二首①王安石

(其一)(其二)

柳叶鸣蜩②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④我东西。

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

西太一宫:

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

②蜩(tiáo):

指蝉。

③陂(bēi):

池塘。

④持:

携带。

1.点明诗人重游西太一宫季节的诗句是:

,。

2.这两首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二)《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本诗写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字是“”。

4.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5.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

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6.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书湖阴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

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②排闼:

推开门。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8.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答:

(四)舟过谢潭三首(之一)(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

掀起帘子。

9.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10.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五)浣溪沙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

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

欧阳修常来此游览。

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1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

 

七下课内诗歌答案

1.答案:

(1)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3分,如果不注意到诗中还有“古寺、禅房、钟磬音”,可能会填“向往大自然”或“热爱大自然”之类,此类答案给1分)

(2)提示:

围绕“反衬”“以声衬静”来答。

 不矛盾。

 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衬静”的妙处。

(3)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

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2.答案:

(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

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2)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3.答案:

(1)D 

(2)明确:

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3)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4.答案:

(1)离乱飘泊中孤独痛苦的失群者  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2)离乱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显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5.答案:

(1)凄迷意境、伤感氛围;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

(2)“乍、才”二词极写鹧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