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2550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docx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及相关药物

早期识别抑郁症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且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就要就医治疗。

1.抑郁心境

病人感到心情沉重,生活没意思,高兴不起来,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难熬,不能自拨。

有些病人也可出现焦虑、易激动、紧张不安。

2.丧失兴趣

病人丧失既往生活、工作的热忱和乐趣,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对既往爱好不屑一顾,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病人常主诉:

“情感麻木了”、“高兴不起来”。

3.精力丧失

疲乏无力,洗漱、穿衣等生活小事困难费劲,力不从心。

4.自我评价过低

病人往往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

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前途一片黑暗。

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观念。

5.注意力困难、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思路闭塞、行动迟缓,但有些病人则表现为不安、焦虑、紧张和激越。

6.消极悲观

内心十分痛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是负担,不值得留恋,以死求解脱,可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和行为。

7.躯体或生物学症状

抑郁病人常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眠障碍、性功能低下和心境昼夜波动等生物学症状,很常见,但并非每例都出现。

典型的睡眠障碍是早醒,比平时早2~3小时,醒后不复入睡,陷入悲哀气氛中。

8昼夜变化

病人心境有昼重夜轻的变化。

清晨或上午陷入心境低潮,下午或傍晚渐见好转,能进行简短交谈和进餐。

精神障碍常见的早期症状一个人在明显的精神障碍发生之前,往往会有一个前驱期。

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出一些不显著的精神变化。

有人称之为:

早期精神障碍。

如果我们能够对早期精神障碍及时识别,并及时干预,那么将大大改善疾病的预后,甚至完全阻断典型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的最终发生。

所以,如果我们一旦发现自己或他人有这些变化,应当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早期精神障碍可以有下列某种情形:

1、不讲个人卫生;2、情绪抑郁;3、行为古怪4、容易发脾气;5、过度睡眠或不能入睡;6、社交活动减少、孤独、隐居;7、个性改变;8、容易与人敌对;9、社会关系退化;10、活动过度或不活动;11、大量的无意义的书写;12、对身边的事情漠不关心;13、不能哭泣或过分哭泣;14、不适切的笑;15、对刺激(噪音、光线、色彩、纹理)的不寻常的敏感;16、药物或酒精滥用;17、昏厥、不省人事;18、奇怪的姿势;19、拒绝触摸人体或物体,戴手套;20、刀割自己,或以自伤威胁;21、用词古怪或语言结构古怪

精神分裂症的感觉和知觉异常感觉和知觉,同属于精神活动的认知活动,感觉和知觉都是认知活动的初级阶段。

一般情况下,感觉和知觉往往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感官,而使人对外界事物得到总体的认识。

正常人体上分布着神经,神经又支配着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于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和感觉神经把外界的声、光、味、冷、热等传到大脑,这就叫感觉。

精神正常的人由于某些原因,使某个感觉器官或传导感觉的神经受到损伤,就会出现各种感觉障碍。

如视神经有病变会影响视力,称视力障碍;听神经受损伤出现耳聋,称听力障碍。

这些都属于感觉障碍,但都不属于精神科范畴。

精神医学中的感觉障碍,是指在感觉神经和感觉器官都没有病变的情况下,病人却出现各种感觉异常,最常见的症状有感觉增强,指的是病人对外界轻微的刺激,产生不适及难以忍受的疼痛,这种现象属于感受性增强,也叫感觉过敏。

还有的病人针刺皮肤而不感到疼痛,称为感觉降低、减退等,都属于感觉障碍,常见于神经症的患者。

精神分裂症常见的感觉障碍有感觉过敏。

如有的病人把别人很轻的脚步声听得很响,认为别人故意吵他睡觉;还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感到头上的帽子犹如重石,或有如紧套着铁圈等。

精神分裂症另一个常见的感觉障碍叫“内感性不适”。

如病人感到自己的内脏被牵拉、肺脏被挤压等,这些症状往往从疾病早期一直到慢性期,顽固存在而不易消除。

精神分裂症病人还有一种情况应指出的是,由于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使之对疼痛不敏感,因此,有的病人患急性阑尾炎而无明显疼痛,常延误治疗而导致肠穿孔,给医生及时诊治带来很大困难。

总之,精神分裂症常出现感觉障碍,其特点是症状较荒谬离奇,缺乏现实基础。

精神分裂症的感觉障碍常与其它症状同时存在。

下面,我们谈谈什么是知觉,精神分裂症病人可能会出现哪些知觉异常。

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大脑中的反映叫感觉。

人的大脑在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基础上,通过感官和经验的作用,把事物的多种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认识,叫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是外界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的区别在于,知觉是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而感觉只是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来源于感觉,感觉的材料愈丰富,知觉也愈完整,愈正确。

知觉,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表现以及互相之间的表面联系,因此,知觉与感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

如你只看到外界的颜色、光,听到声音,这叫感觉;当你看到一个红色的、里面装满茶水的杯子放在桌子上,这是感觉与知觉的共同作用。

正常情况下,除了刚出生的婴儿之外,感觉和知觉都是同时存在而共同起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时即可产生知觉障碍。

通常情况下,知觉障碍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错觉,这是一种歪曲的知觉,即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为与实际完全不符合的另一事物。

错觉可见于精神正常的人,处于迫切期待或极为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即可产生错觉。

诸如“草木皆兵”、“杯弓蛇影”;深夜单身走在旷野心情紧张时,把小树看成人;在约定地点等待情人会面时,把对面走来的不相识者看做是自己迫切等待的情人等等,都是典型的错觉范例。

错觉可见于正常人或精神病患者。

其区别在于正常人的错觉是一过性的,通过现实是可以纠正;面精神病患者的错觉则是持续的,通过现实也不能纠正的。

知觉障碍的另一种表现是幻觉。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这种虚幻的知觉形象产生的当时,并不存在相应的刺激物。

诸如根本没有声音存在,病人却听到谩骂声;凭空看到可怕的人头、动物等。

根据幻觉所出现的感官(感知器官)的不同,幻觉可分为听幻觉、视幻觉、嗅幻觉、味幻觉与触幻觉等,临床上常称为幻听、幻视、幻嗅等。

幻觉又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两大类。

真性幻觉的特点是任何一种幻觉对病人来说,都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而使病人直接感受到的,而且病人感受到的幻觉形象生动逼真,如幻听,病人所听到的骂自己的声音内容具体、清晰。

因此,病人对幻觉坚信不移,并可出现因受幻觉支配而伤人、自伤和毁物等异常行为。

而假性幻觉的特点是不通过病人的感觉器官而存在于病人体内。

如病人感到脑子里有鬼神,闭着眼也能看得清;听到脑子里说话,捂上耳朵也能听得到等等,这些,都是出现在病人体内的虚幻的知觉。

知觉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知觉障碍内容丰富,表现多种多样,大多荒谬离奇,不可思议,具体表现为大量丰富的真性或假性幻觉。

最常见的是出现于听觉器官的各种各样听幻觉,即幻听;其次是幻视、幻嗅、幻味和幻触等。

因为病人对自己内容荒谬的幻觉坚信不移,常受幻觉症状的支配做出越轨的、病态的行为。

如幻听命令他跳楼自杀,他就立刻从高层楼上跳下来;幻听命令他去杀人,他也会毫不顾忌地持刀杀人。

因此,具有幻觉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对自身、他人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应及时对他采取住院等积极的医疗措施,以防意外的发生。

五种常用抗抑郁药的比较

被称为抗抑郁“五朵金花”的氟西汀、帕罗西汀(Par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西酞普兰(Citalopram)、氟伏沙明(Fluvoxamine),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类新型抗抑郁药。

它们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具有共同的药理作用,抑制5-羟色胺突触前膜的再摄取,进而提高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浓度,达到抗抑郁作用。

由于这些特点,SSRIs在保持了经典抗抑郁药疗效的同时,显著减少了由于作用于其他受体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和应用证实,SSRIs对于重症抑郁的疗效与经典的三环类抗抑郁剂相当,起效时间也差异不大,一般需要2~3周左右,但药理作用上的高度选择性,使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尤其是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困倦和疲劳、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显著减少,而且临床应用的安全范围较三环类药物显著加大。

同时,此类药物用法多简单,服用方便,不需监测血药浓度,不需逐渐加量,尤其适合于抑郁症病人的门诊治疗。

五种药物的化学结构差异较大,帕罗西汀和舍曲林是单体异构体,氟西汀和西酞普兰为消旋体,氟伏沙明无光学活性。

不同的药物对5-羟色胺的选择性和抑制强度有区别,在对5-羟色胺回收的抑制强度上,舍曲林、帕罗西汀和西酞普兰较强。

对受体作用的选择性是导致治疗中产生副反应的原因,如与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与胆碱能受体结合,产生抗胆碱能反应,导致口干、便秘、青光眼加重;与组胺受体结合,引起嗜睡和肥胖等。

五种药物中,西酞普兰对这些受体的亲和力最低,舍曲林、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受体的影响较大,副反应相对较多。

SSRIs主要经胃肠吸收,它们均在肝脏代谢,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在体内可以代谢生成具有一定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其他两种则否。

尽管各种SSRIs的起效时间无明显区别,但半衰期最长的氟西汀比较适合于用做维持治疗和预防复发,该药不会因漏服1~2次而导致病情波动。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状态的病人来说,采用半衰期较短的SSRIs较好,一旦抑郁状态控制,可尽早换用锂盐进行维持治疗和预防复发。

一般来说,SSRIs类药物的抗焦虑及镇静作用较弱,对伴有严重焦虑和失眠的病人,应当合并使用抗焦虑药。

SS-RIs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以免导致5-羟色胺综合征,需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至少应停用SSRIs1~2周。

SSRIs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功能紊乱,部分病人有失眠、焦虑、性功能障碍,一般不影响治疗。

对于上述5种不同的药物,应根据病情、药理作用的不同加以选用,合理使用,趋利避害,坚持用药个体化原则,避免盲目用药。

目前,抑郁症在全世界有上升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随之,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也陆续问世。

现时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就不下二三十种之多。

这给医生及患者提供了多种选择,但同时也由此而产生了某些患者或其家属对抗抑郁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这些误解对于药物的使用起着不利的影响。

因此,正确理解这些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抗抑郁药的品种虽多,但不存在孰好孰坏之分

由于一些广告不负责任的宣传,不少患者前来就诊时主动要医生开某种品牌的药物,并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药物。

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

举现在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新型抗抑郁药物如百优解、塞乐特、左洛复来说,虽然都具有上面说的副作用轻微、服用方便等优点,但是与传统抗抑郁药物相比,也难说谁好谁坏,而是各有千秋,不能说传统的药物就是差,因为传统的药物也具有很多新型药物不具备的优点。

抗抑郁药的效果大同小异。

从总体上说,目前所用的抗抑郁药的效果几乎可以说是难分上下。

许多患者误信广告宣传,认为医生不讲实话。

研究发现,在所有抑郁症患者中,大约60%-80%的人治疗有效。

无论服用老药还是新药,这一比例都差不多,而且,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病例而言,有时老药的效果似乎还有独到之处。

所有抗抑郁药都有副作用

无论是哪种抗抑郁药都有其副作用,这是公认的事实。

不过,不同的药物其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及其表现各不相同。

如有的服用后镇静作用强,有的则相反。

有经验的医生往往是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以保证获得较好的疗效,同时使副作用最少或最轻微,使患者顺从治疗。

抗抑郁药不会改变性格

在国外一本畅销书上,作者描述了一位女士即将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为了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便服用了某抗抑郁药,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书的作者把抗抑郁药的这种作用戏称为“心理美容药”。

果真如此吗?

药物真的能改变人的性格吗?

对此,更多的人持否定的态度。

举前面的那位女性为例,她就很有可能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因为抑郁也会使人行为退缩、不愿见人、心情不快,而一旦经过治疗,这些症状就可以获得缓解,从而有可能变的比较开朗、喜欢社交。

但这并不是性格转变,而是抑郁症状获得治疗的结果。

抗抑郁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虽然抗抑郁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不要指望药物解决一切问题。

许多患者在服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接受其他形式的治疗和帮助,包括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此外,家庭、工作单位等也要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因为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涉及了某些心理社会因素,在这方面药物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drugs)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Neuroleptic)。

是一组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

在通常的治疗剂量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意识,却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运动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症状。

(一)药理作用:

抗精神病药的药理作用相当广泛,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部位从大脑皮层直至神经肌肉接头,主要作用于脑干网状激活系统,边缘系统及下视丘。

此外对循环、消化内分泌和皮肤等系统也有影响。

在神经递质方面有抗多巴胺、抗去甲肾上腺素、抗血清素、抗胆碱及抗组织胺等作用。

抗精神病药的主要治疗作用与其抗多巴胺作用有关,临床实践表明抗精神病药治疗剂量的大小与其对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呈线性相关。

中枢神经系统内有多种多巴胺受体存在,抗精神病药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阻断了D2受体,影响了多巴胺的中脑—大脑皮质通路和中脑—边缘系统通路的结果。

而对结节—漏斗系统通路的影响可导致内分泌和代谢的改变;对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影响导致锥体外系的副反应。

尽管阻滞多巴胺受体假说似被公认,但仍缺乏充分的直接证据。

药物的镇静作用和控制精神运动性兴奋的作用与去甲肾上腺素的阻断有关。

此外,其治疗作用还可能与药物对N—甲基转移酶的抑制,对需要K+、Na+离子激活的ATP酶的抑制及其对生物膜或膜泵的作用等有关。

(二)常用药物:

临床上已使用的抗精神病药有9大类、40余种,其中常用的有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苯甲酰胺类和二苯氧氮平类。

双盲对照研究证明:

只要剂量合适、疗程足,各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效果大致相仿。

在同一类别中的药物特点,如吩噻嗪类作用和副作用也基本相仿,临床医师在每一类中应熟练掌握1~2种药物的特点,如吩噻嗪类的氯丙嗪具有较强镇静作用、中等锥体外系副作用;三氟拉嗪的镇静作用较弱、对淡漠退缩的作用较强,但较易发生锥体外系副作用;硫杂蒽类的泰尔登有较强镇静作用和较弱的锥体外系副作用;丁酰苯类的氟哌啶醇的镇静作用极弱,却易致锥体外系反应,治疗剂量低;二苯氧氮平类的氯氮平和苯甲酰胺类的舒必利均少有锥体外系副反应,前者的镇静作用强,后者则弱,已成为仅次于氯丙嗪的常用药物。

有人根据常用治疗剂量又将抗精神病药分为两类:

治疗剂量一般在100mg/d以上的药物、如氯丙嗪、泰尔登等列为高剂量(低效价)类;治疗剂量一般在几十毫克以内的,如氟哌醇、氟奋乃静等列为低剂量(高效价)类。

(三)临床应用

1.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还用于治疗其它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尤其适用于兴奋躁动、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明显的患者,对抑郁、木僵、淡漠、退缩等阴性症状的疗效不明显。

2。

禁忌症:

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严重感染、重症肌无力及药物过敏者禁用。

妊娠早期、年老体弱、白细胞减少症、青光眼易发生低血压反应者慎用。

3.选药:

各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效果相仿。

根据患者临床珍现,参考药物对精神症状的作用谱,选择自己熟悉的药物,既往治疗效应与家庭中同病者的治疗效应均可作为选药的参考。

4.用药方法:

合作者以口服为主,采取递增法逐渐加大剂量至治疗量,以氯丙嗪为例,一般多从每日口服氯丙嗪50~75mg开始,以后每隔2~3天增加一次药时,如无严重副作用,可在1~2周内加至300~400mg/d,多者达600~800mg/d,持续治疗数周,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渐减少药量至维持治疗量(相当于治疗剂量的1/4~1/2)。

维持治疗时要长一些,一般为2年。

部分患者可能须终生服药。

对于兴奋、冲动、敌对的患者,应尽快让患者安静下来。

一般选用镇静作用较强的药物,开始剂量要高一些。

如症状严重,有合作者常予以肌肉注射氯丙嗪100~200mg/d,分2~4次注射,或将氯丙嗪100~200mg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但要特别小心低血压反应。

(四)药物的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可产生许多方面的副作用,可因药物种类、剂量或患者的个体不同而异,但多数具有共同的副作用,有的在用药后短期内出现,也有的在长期用药后出现。

1.药物的抗胆碱能和抗肾上腺素能作用引起的副作用有口干、视力模糊、便秘、尿潴留、心率加快、肥胖子,月经紊乱及泌乳等。

2.神经系统症状:

以锥体外系症状为突出。

短期服药即可出现急性肌张力不全、静坐不能和类巴金森综合征;长期服药可致迟发性运动障碍。

①急性肌张力不全(Acutedystonia)多见于青少年,特别是带有氟基的抗精神病药尤易引起,多在服药数日内发生,表现为眼、面、口、颈、躯干肌的局部性肌痉挛所致的怪异表现,常见的有动眼危象、颈面征等。

肌注氢溴酸东莨菪碱0.3~0.5mg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②静坐不能(Akathisia):

发生率达20~40%,以中年女性为多,且多发生于用药的第2~3周,表现有烦躁不安,不能静坐或静卧、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走,可伴有不自主运动。

治疗同急性肌张力不全,亦可试用安定或心得安。

③类巴金森综合征(Parlinsoniansydrome):

十分常见,以女性和老年患者易发生,以动作缓慢或者运动不能、静止性震颤及肌张力增高为特征。

抗胆碱能药物有效。

以上症状是可逆性的,如停药或减药后可消失。

④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dyskinesia):

系长期大剂量服药抗精神病药引起的特殊而持久的锥体外系反应,一般在服药3个月才可能发生,发生率为15%~40%,女性多于男性患者。

最常见的为口一舌一颊三联症(BLM综合征)重者可致构音不清、影响进食。

亦可表现为肢体的不自主摇摆、舞蹈指划样动作、手足徐动或四肢和躯干的扭转等。

治疗困难,除加强预防外,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尤为重要,有人使用左旋多巴作“脱敏”治疗,短期内症状加重,2~3周后停用,症状逐渐好转。

目前尚无有效措施。

3.皮肤症状:

为过敏所致常发生于治疗的第1~4周,一般表现为红色丘疹,开始于手与面等暴露部位,亦可扩及躯干,呈对称性分布,严重者发生疱疹,剥脱性皮炎、皮肤糜烂等。

应立即停药。

4.肝损害:

氯丙嗪等所致的胆汁郁性黄疸的发生率约为0.1%左右。

无黄疸性肝炎较之更为常见。

系过敏所致,停药1~2周可恢复,临床上应与传染性肝炎相鉴别。

5.消化系统症状:

药物引起平滑肌肌张力降低。

可致麻痹性肠硬阻,于长期过量服药时易发生。

6.心血管系统症状:

体位性低血压较常见,多见于治疗初期,尤其是用药后第一周,与药物阻断了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有关。

心动过速和心电图异常颇为常见,主要表现为S—T段压低、Q—T延长、T波增宽或倒置等,少数患者出现心律不齐或传导阻滞,宜停药并作对症处理。

7.造血系统的副作用较少见,药物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0.1%~0.7%,以氯氮平所致的比率为高,属变态免疫反应。

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预后多数良好,严重者而又处理不当者可能造成死亡。

8.其它:

恶性综合症(Malignantsyndrome)是一种严重的副作用。

多为大量服药后出现,表现有高热,震颤,肌强直,吞咽困难等锥体外系症状,心动过速、出汗,排尿困难、血压波动等植物神经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意识障碍。

病程急剧,处理不当可致形象化。

姜佐宁(1988)报告抗精神病药治疗期内猝死占同期住院死亡总数的3.9%,其中各种原因造成的机械性窒息约占1/3。

但有些患者的突然死亡,尸体解剖却未发现致死病因。

(五)长效抗精神病药:

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在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中的作用已被肯定,长效抗精神病药的问世,对维持治疗十分有益。

长效抗精神病药的作用和副作用与其母体基本相同,镇静作用却不强,但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常见,通常在注射后1~10日内预以抗胆碱能抗震颤麻痹药。

长效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维持治疗,偶用于治疗不合作者。

作为治疗性用药时应注意给药的剂量和间隔的时间,防止畜积中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