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281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docx

《财政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docx

财政学

一、判断题(2分×10题=20)

1、公共财政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所谓的“生产性财政”或“建设性财政”提出的。

(√)

2、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

3、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运行方式。

(√)

4、减税政策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期使用,更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

5、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征收的税种。

(×)

6、内债的债权人是指国内的企业与居民。

(√)

7、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

(√)

8、出口退税制度是一种间接的财政支出(√)

9、财政平衡可以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

10、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

√√√√×√√√××

二、名词解释(10分×3=30)

1、基金收入:

亦称为专款收入或预算外收入,指具有专门用途或对应的支出科目的财政收入。

主要包括:

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2、公共财政支出:

公共财政支出与公共财政收入相对应,是公共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它是国家将集中起来的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渠道,有计划地进行分配的过程。

它具体体现在政府对其所掌握的公共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反映了公共财政资金的规模、结构、流向和用途。

公共财政支出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既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

[

3、国防支出:

指国家预算用于国防建设和保卫国家安全的支出,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以及专项工程支出等。

三、简答题(10分×3=30)

1、国债的发行方法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经历了从80年代的行政分配,90年代初的承购包销,到目前的定向售、承购包销和招标发行并存的发展过程,总的变化趋势是不断趋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发行方式,逐步走向规范化与市场化。

(1)定向发售。

定向发售方式是指向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金融机构等特定机构发行国债的方式,主要用于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等品种。

(2)承购包销。

承购包销方式始于1991年,主要用于不可流通的凭证式国债,它是由各地的国债承销机构组成承销团,通过与财政部签订承销协议来决定发行条件、承销费用和承销商的义务,因而是带有一定市场因素的国债发行方式。

(3)招标发行。

招标发行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来确定国债的承销商和发行条件。

根据发行对象的不同,招标发行又可分为缴款期招标、价格招标、收益率招标三种形式:

A、缴款期招标。

是指在国债的票面利率和发行价格已经确定的条件下,按照承销机构向财政部缴款的先后顺序获得中标权利,直至满足预定发行额为止。

B、价格招标。

主要用于贴现国债的发行,按照投标人所报买价自高向低的顺序中标,直至满足预定发行额为止。

如果中标规则为“荷兰式”,那么中标的承销机构改都以相同价格(所有中标价格中的最低价格)来认购中标的国债数额;而如果中标规则为“美国式”,那么承销机构分别以其各自出价来认购中标数额。

由上可见,“荷兰式”招标的特点是“单一价格”,而美国式”招标的特点是“多种价格”。

我国目前短期帻贴现国债主要运用“荷兰式”价格招标方式予以发行。

C、收益率招标。

主要用于付息国债的发行,它同样可分为“荷兰式”招标和“美国式”招标两种形式,原理与上述价格招标相似

2、请简述国债的功能。

一、国债的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除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作用:

1.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利率是整个金融市场的核心价格,对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等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定价均产生重要影响。

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风险极低的投资工具,这一特性使得国债利率处于整个利率体系的核心环节,成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

国债的发行与交易有助于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国债的发行将影响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引起利率的升降。

在国债市场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某种期限国债发行时的票面利率就代表了当时市场利率的预期水平,而国债在二级市场上交易价格的变化又能够及时地反映出市场对未来利率预期的变化。

2.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结合点:

首先,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是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1998年8月为保证经济增长率达到8%而增发2700亿元特种国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次,国债,特别是短期国债是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唯一合适的工具。

国债的总量、结构对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国债规模过小,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的操作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就非常有限,不足以使利率水平的变化达到央行的要求;如果国债品种单一,持有者结构不合理,中小投资者持有国债比例过大,公开市场操作就很难进行。

3.作为机构投资者短期融资的工具:

国债的信用风险极低,机构投资者之间可以利用国债这种信誉度最高的标准化证券进行回购交易来达到调节短期资金的余缺、套期保值和加强资产管理的目的。

 

3、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

(一)供求弹性

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和归宿状况的关键因素。

因为对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课税能否转嫁,转嫁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求弹性决定的。

(二)市场结构

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生产者或消费者对市场价格的控制能力是有差别的,由此决定了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税负转嫁的情况是不同的。

市场结构成为制约税负转嫁的重要因素。

(三)课税范围

课税范围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具有三种情况:

一是如果课税的范围较窄,则课税商品的替代性较大,消费者可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而增加其他商品的需求,因而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税负易向卖方转嫁;如果课税的范围较大,涉及到所有同类商品,消费者就难以通过增加对替代品的需求来避让税收负担,则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税负易由买方承担。

二是对生产资料课税,特别是对资本密集型产品或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课税,由于其生产规模变动较难,供给弹性亦小,生产者在税收转嫁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四、论述题(20分×1=20)

1、请论述影响公共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财政收入规模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财政收入概述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抽泣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财政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

它既是政府的集中性分配活动,又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二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根据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8477亿元,比上年增加7147亿元,增长11.7%。

其中:

中央本级收入35896亿元,同比增加3216亿元,增长9.8%;地方本级收入32581亿元,同比增加3931亿元,增长13.7%。

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505亿元。

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8%;非税收入8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主要收入项目:

国内增值税增长2.7%,国内消费税增长85.3%(剔除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的增收因素后增长7%左右),营业税增长18.2%,企业所得税增长3.2%,个人所得税增长6.1%,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4.6%,关税下降16.2%,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47.9%,车辆购置税增长17.5%。

另外,出口退税6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相应减少财政收入。

表一我国历年财政收入总额以及增长速度单位:

亿元

年份

财政收入总额

增长速度(%)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1132.26

2004.85

2937.10

6242.20

13395.23

16386.04

18903.04

21715.25

26396.47

31649.29

38760.20

51321.78

29.5

22.0

10.2

19.6

17.0

22.3

15.4

14.9

21.6

19.9

22.5

32.4

资料来源: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规模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水平(见表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财政快速增长是中央和地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从总体来讲是快于地方的(见表二)。

表二我国历年中央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单位:

亿元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财政收入总额

1132.3

2937.1

13395.3

31649.3

38760.2

51321.8

中央财政收入

175.8

992.4

6989.2

16548.5

20456.6

27749.2

地方财政收入

956.5

1944.7

6406.1

15100.8

18303.6

23572.6

资料来源: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财政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年平均增速:

“六五”时期为11.6%,“七五”时期为7.9%,“八五”时期为16.3%,“九五”时期为18.7%,“十五”时期为18.7%。

2007年财政收入规模比1978年增长了45倍,比1990年增长了17倍,比2000年曾整了3.8倍。

79年到07年平均增长14.1%,91年到07年平均增长18.3%,01年到07年平均增长21.2(见图一,图二)。

如此高速的增长与我国经济整体上升不无关系,在我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奇迹!

图一2007年财政收入规模教以前年度增长速度比较图二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规模平均增长图

三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

财政收入的增长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的,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经济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该国财政收入总额就较大。

即在假定税收制度不变、管理力度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源越丰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同一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越高,财源越丰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当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相对稳定的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便会相对稳定。

从横向来看,在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国家要高于低收入国家。

从纵向来看,英、法、美三国1880年全部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目前已上升到30%-50%,并保持相对稳定,如美国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

所以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政可以丰裕的。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而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

所以,生产技术水平也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规模。

(2)财政政策和分配制度

1分配政策:

1)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例,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

2)财政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从而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

2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改革影响到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财政收入在这三者间是一个联系又制约的关系,当过分强调企业、个人的利益,则会减少财政收入的规模。

反之,又会降低企业个人的积极性,影响财政的长期发展。

(3)价格的影响

由于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

价格会影响到价值的实现,从而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

1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

1)财政收入增长率大于物价上升率既有实际增长,又有名义增长;

2)财政收入上升率大小物价上升率名义上正增长,实际负增长;

3)财政收入上升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只有名义增长,实际不增不减。

2价格分配的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不同原因会带来不同影响:

1)连年财政赤字造成通货膨胀,财政通过赤字从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

2)在国民收入只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

财政收入增量=GDP正常增量的分配所得价格再分配所得

3)如果通胀不是由赤字引发的,财政在再分配中有得有失,而且可能所失大于所得,即财政收入实际下降。

财政学教学案例与分析

   案例一: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温家宝总理说: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

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多。

   简要分析:

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发展规律。

而研究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除对象范围外,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一些现象和事物。

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中表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思考题:

请分析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五个问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案例二: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收入分配政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

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简要分析:

从十六大报告中可以明确,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应充分肯定在国民收入初分配中注重效率,在再分配中则应注重公平,这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准则。

财政作为国家分配社会产品与国民收入的重要杠杆,并不直接干预初分配,但有必要通过财政再分配来体现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差距的必要调节,这对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改革个人所得税,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措施来实现。

   思考题:

财政应如何实现十六大报告关于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

   案例三:

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的数据分析

表—1两类国家的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所占比重(%)类别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购买性支出

42.2

61.5

其中:

经常性支出

34.9

50.1

资本性支出

10.3

11.4

转移性支出

41.0

22.5

其中:

公债利息

5.6

5.5

补助金

35.4

17.0

其他 

13.8

16.0

合计

100.0

100.0

参考资料:

《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编陈共

表—2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及其比重

年份

转移支出总量(亿元)

转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1978

30.1

2.7

1980

166.6

13.2

1985

839.7

33.0

1990

1205.2

31.2

1995

1686.6

21.0

1996

2231.3

23.3

1997

2981.0

25.9

1998

2570.0

32.1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9)》

   简要分析:

   1.按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交出。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可以反映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

   2.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受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由于政府较少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财政收入比较充裕,财政职能侧重于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因而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或与购买性支出相当,或较购买支出增长更快。

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较多地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财政收入相对匮乏,购买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转移支出的比重较小。

如表—1所示

   3.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具有发展中国家一般的特征, 总体上表现为转移支出所占比例较低(如表—2所示),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财政在经济发展方面长期面临的支出压力。

但从表—2的数据变化来分析,也说明我国从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表现为在全部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这种变化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财政的资源配置能力减弱,收入分配能力增强。

其间转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虽然有所回落,但转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仍将是一个总的趋势。

这是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相一致的。

   思考题:

你认为我国政府应怎样合理安排与使用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

为什么?

 

   案例四: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历史变动情况

各类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

年份

财政支出总额(亿元)

经济建设支出

社会文教支出

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其他支出

1950

68.1

25.5

11.1

41.1

19.3

2.9

1960

654.1

70.4

13.2

8.9

4.8

1.0

1970

649.4

60.5

8.0

22.4

4.9

4.2

1980

1212.7

55.3

16.4

16.0

6.2

3.7

1985

1844.8

48.5

22.1

10.4

9.3

7.5

1990

3452.2

44.8

21.4

8.4

12.0

7.9

1992

3742.2

43.1

25.92

10.1

12.38

8.5

1993

4642.3

39.52

25.38

9.17

13.66

12.26

1995

6823.72

41.85

25.73

9.3

14.6

8.47

1997

9233.55

39.5

26.74

8.8

14.72

10.24

1998

10798.18

38.71

27.14

8.66

14.82

10.68

2000

15886.5

36.18

27.6

7.6

17.42

11.19

2001

18902.58

34.24

27.58

7.6

18.58

11.97

   参考资料:

根据《中经网数据中心》数据整理

   简要分析:

上表的数据概括了我国建国后的财政支出在几十年间的巨大变化,这既反映出财政支出总额的大幅度增长,也表现出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

   从而表现出几个特点:

   1.经济建设费用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的主体。

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比重通常在5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比重有所下降,这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及政府逐渐从一些生产领域退出有直接的关系。

(国家的经济建设开支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拨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等等。

其中基本建设费用支出又在经济建设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特别是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的1951年、1956年、1960年、1970年,基本建设拨款占到经济建设开支的76—78%。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高,成为仅次于经济建设支出的第二大支出项目。

这反映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社会文教费用支出是国家用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抚恤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

   3.国防费用,稳中有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防支出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随财政支出总量的增长,其绝对额仍然有较大增加,并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的开支在改革以后呈增长趋势,甚至超过了同期国防费用开支,成为中国财政支出的第三大支出。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合理的因素,也有行政机构过度膨胀的原因。

   因此,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考查,反映出我国财政基本上还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主的财政。

其为社会职能实现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比起为经济建设提供支出仍然比较小。

但是,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方式必须改变,政府应从原来经济的直接管理者和直接参与者变为经济的间接调控者,完成从直接行政管理到间接调控的转变。

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应进一步下降,体现公共财政职能需要的其他支出项目将会上升。

   思考题:

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为什么?

 

   案例五:

新加坡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与政府投资

   新加坡不仅是一个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且政府也对经济生活进行强有力地干预,这使新加坡有自身独特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政府投资在这一管理模式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政府拥有重要的经济资源。

新加坡政府拥有大量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调节和管理。

在新加坡,全国土地的75%归政府所有,其余25%的土地政府仍有权力随时征用,而且征用价格比市场价格低30%。

政府又是人力的最大雇主,全国就业人口的20%是政府雇员。

政府还是最大的资本占有者,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公共机构收入和中央公积金等渠道,控制了国民收入的较大部分,特别是国内建设资金的主要部分

   2.政府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新加坡政府的投资活动主要通过两个基本途径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一是投资于企业,二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事业。

   

(1)投资于某些企业。

其目的在于:

第一,填补民间资本的投资空白,促使经济全面发展。

在新加坡,政府的投资方向首先是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或者由于利润较少,民间资本不愿投资的部门,或者由于投资批量的起点高,民间资本无力投资的部门。

政府通过对这些部门的投资,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创造条件。

第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

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资重点之一。

政府通过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并为民间资本投资提供心理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