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320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docx

深圳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考试汇总

名词解释

人力资本(P266)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资本的形态,未来薪金和偿付的源泉;人的资本形态

教育资源的利用

教育需求、教育资源、学校适度规模的概念。

P279284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核算的概念。

学校规模效益。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学习风格是学生持续一贯带有的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个人基础与特点以及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

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

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组织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学习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材施教是增强个别适应性的最佳办法。

课程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三类:

作为学科的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的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的课程。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合,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发现法:

指学生运用教师提供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意义学习是一种全人参与、自我发起、自我评价并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在未来选择的行动方式时发生大变化的学习。

知识结构是指某一知识领域内事实、概念、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组合方式。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选择性地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过程中开展的所有教学技能的总和。

教学策略的特征具有指向性、可操作性、综合性、灵活性特点。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的,采用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以及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判。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学评价设计的主要内容,不同的教学价值观有不同的教学评价指标。

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评价。

它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专门的评价机构,根据国家和社会赋予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运用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技术,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管理工作、办学效益等方面水平进行的总体的或单项的价值评判。

学校文化是学校领导与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制度及特征管理风格的总和。

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风气、人际关系、角色特点的总体特征。

学生是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学生文化的形成有以下诸原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6)学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的影响等。

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和互补性。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从内容划分,德育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

从类型划分,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从层次划分,德育包括理想、原则和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

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实施德育的两大途径:

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就是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

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指参透在学科教学中的道德影响,具体说即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堂、辅助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道德两难问题——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

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

⏹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

既然人具有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因而人的素质就应当由自然与社会的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

⏹素质可分为三类:

即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人;

(2)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享有合法的权利,主要包括:

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有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它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

简答论多选

如何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

尽可能使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成为教材的中心,使教材更适应学生学习;注重对比练习,防止负面迁移;把握学习时间,强调规范训练。

教育对经济也有着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要靠技术人才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来完成;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生产工具要通过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劳动来发挥作用;高水平的生产、经济效率要靠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来实现。

第二,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从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第三,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从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3)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结合方式。

教育对经济结构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定的教育结构形成一定的劳动力结构;合理的教育结构是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

(4)教育与劳动者收入分配有着密切关系。

劳动者有形收入主要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劳动者的无形收入主要表现为消费行为的改变、理财能力的改善、工作环境的改善、家居管理方式的改变、医疗支出的节省、子女学习的收益以及个人情意特征的转变。

发展教育事业既有利于使非熟练劳动者增加收入,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又能普遍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劳动者平均收入水平。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教育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

教育评价的功能:

(1)诊断(教育情况);

(2)改进(教育效果);(3)区分(教育水准);(4)激励功能;(5)导向功能。

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

1、建立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评价组织

2、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任务

3、选择和确定评价的项目与指标

4、选择和设计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和工具

5、搜集评价所依据的证据或信息

6、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

7、形成评价报告

当代教育评价发展趋势和特点

注重评价的改进和形成功能,扩展教育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方法定量和定性的结合,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重视对评价本身的评价。

当前学生评价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方向:

①评价内容:

从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尤其是课本知识转向注重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多方面考查;

②评价标准:

从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转向多元化,不仅注重共性和一般趋势,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

③评价方式:

从传统的纸笔考试的定量评价转向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强调质的分析与把握;

④评价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从消极被动地接受评价转向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

⑤评价范围与重心:

从过于关注结果转向注重过程,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职能。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与实施“立足过程,关注个性,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该模式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是:

(1)学校德育的重心从道德知识系统授受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转向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敏感性;

(2)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

通过课程和学科教学影响渗透道德影响,会更切实有效;(3)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境性教材,为吸纳教育过程当事人(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经验和体会留有余地;(4)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为主,从方法上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德育。

1、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目标、内容和方法呈现出共同的特征: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

⏹教育与实际相结合;

⏹改革课程和教材、增强教育内容适应性;

⏹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教师的素质和工资待遇;

2、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当代世界教育规模迅速增长,教育效益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教育的内涵逐渐扩大,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并进并重,不平等严重存在。

⏹规模迅速增大;

⏹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内涵逐渐扩大;

⏹教育的作用日益重要;

⏹不平等严重存在。

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

)学校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一是教育目的;二是培养目标;三是教学目标。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包括身体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三,一是遗传素质;二是环境;三是教育以及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具体的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涵义,同时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牲特征:

(1)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2)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3)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4)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塑性,教育工作应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在人的地位提升方面,教育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

⏹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

⏹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

⏹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教育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方面的功能,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其二,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其三,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实现。

教学反思是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主要反思对象,理性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发现不足,采取改进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专业信念发展,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形成。

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角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教师专业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

(1)专业意识;

(2)专业态度;(3)专业知识;(4)专业技能;(5)专业品质。

教师专业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

(1)专业意识:

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

(2)专业态度:

对教育、对学生、对同事、对自己

(3)专业知识:

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

(4)专业技能:

教学工作基本技能

(5)专业品质:

教师的个性品质

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是一个持续不断成长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

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延续,伴随这一历程的是教师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包括:

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才能的发展、专业情意的发展等等。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P76-79)

(一)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

1、职前教育

2、导入教育

3、进修教育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阶段

准备期→求生期→巩固期→更新期→成熟期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2)教师的在职培训。

正确理解师生关系

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道德上的互相促进关系。

现代社会倡导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尚不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进行指导和严格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多元智力理论对学习和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

1.教学观:

倡导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

其一,内容、方法和情境同时兼顾八种智力

其二,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

2.学生观:

倡导积极的学生观。

学生无“差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都可成才。

因此,要进行赏识教育,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3、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知识学习是指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

技能学习一般经历分解模仿、整体掌握和协调熟练三个基本阶段,指导、练习和反馈在技能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和技能的基本特征有:

知识能够用言语交谈,而技能通常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

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意义,而技能的基本单位是规则;

知识的单位结构具有多样性,而技能的单位结构则具有一致性;

知识的记忆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而技能的记忆则呈现独立的模块性;

知识的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而技能的迁移则呈现序列转移的特性。

课程结构

当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的特征

(1)重视完整性和课程的整体功能;

(2)稳定基础课和课程综合化;(3)重视统一性和课程多样化。

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

(1)学科课程;

(2)活动课程;(3)潜在课程。

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

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选择与编制课程的基本要求:

合目的性。

要求选择与编制课程优先确定教育目的并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设置课程;合科学性。

要求选择与编制课程正确地反映各门学科、课程内容符合科学体系的要求,要重视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合发展性。

主要指课程选择、编制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

课程编排形式:

单科直线式、多科并进直线式、螺旋式课程编排式。

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包括课堂氛围、课堂管理、教学过程的清晰度、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学生的参与状态、高品质的思维能力、学习效果。

当代世界教育的趋势

⏹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

全民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形教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

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

⏹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主张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而应是贯穿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培养个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终身教育的对象具有社会性,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取向,注重人们个性的发展,学习形式个别化和多样化,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涉及的主要内容是:

(1)加强地方分权、地区自治权、学校自主权;

(2)家长、居民、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社会各部门参与教育管理;

(3)参与项目扩大,包括经费、课程、教学法、人事、决策等;

4)工商界、科技界、政界、新闻界、文艺界、法学界等社会各界参与重大教育决策及科研决策。

总而言之,把人吸收到生活的所有过程中来,这是社会一切工作的中心。

⏹教育信息化;

教育全民化和教育终身化对当代教育改革有什么意义?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已远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教育也不再是青少年一代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

教育改革也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论走向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P141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现状,强调学生经验和兴趣。

⏹4、改变课程中死记硬背、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等。

⏹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有印象

1、古代教育:

⏹中国:

西周以后,六艺:

礼(政治和历史以及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射技教育)、御(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书(习字教育)、数(读写算教育)。

宋代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考试的内容。

⏹古代印度教育,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希腊、罗马(以文法为主,拉丁文和修辞)、雅典教育:

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互相利用的时期,教育由僧院学校,学习内容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即文法学、修辞学、辨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七门学科。

学习方法是背诵。

东西方古代教育的特点集中表现为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

2、近代教育:

主要变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第二,初等义务教育实施;第三,教育世俗化;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发生的变化如下: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中。

强调忠孝和仁爱。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重视因材施教。

《学记》从正反两面总结了儒家教育理论和经验,阐述了教育作用任务制度原则方法,师生关系等

2.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

Ø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柏拉图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Ø夸美纽斯(捷克):

《大教学论》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

(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Ø洛克(英国):

《教育漫话》

Ø卢梭(法国):

《爱弥尔》

Ø裴斯塔洛齐(瑞士):

《林哈德与葛笃德》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Ø斯宾塞(英国):

《教育论》和实科教育理论

Ø梅伊曼与拉伊(德国):

实验教育学

Ø杜威(美国):

《民本主义与教育》

Ø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最早系统地阐述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理论)和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Ø凯洛夫(前苏联):

《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Ø布鲁姆(美国):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掌握学习理论)

Ø布鲁纳(美国):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Ø赞科夫(前苏联):

《教学与发展》

Ø巴班斯基(前苏联):

《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Ø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帕夫雷什中学》

(全面发展理论)

掌握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和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的观念主要内容和分歧。

P14

赫尔巴特的教育观是二元论的。

一方面,他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学的依据。

另一方面,他把教育看成主要是接受过程,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

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

教育即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

智慧和探究。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文革”前17年、“文革”10年、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

了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

1986年起推行9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经费逐年有所提高,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有史以来的巨大变化。

3、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

掌握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了解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

学生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1)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2)发展的顺序性;(3)发展的阶段性;(4)学生发展最佳期;(5)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学习的心理条件

智力因素与学习:

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任何学习过程都有赖于这些因素的参与。

(1)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2)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凭借记忆所保存的知识、经验和表象,人们才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