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3291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docx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字词:

读音与词义

怆然chuàng涕下tì岱宗dài决眦zì

鸡豚tún拄杖zhǔ叩门kòu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涕下:

眼泪流下来。

岱宗:

指泰山。

造化:

指天地,大自然。

钟:

聚集。

神秀:

神奇秀丽。

阴:

山北水南。

阳:

山南水北。

割:

曾:

同“层”眦:

眼眶

会当:

终当,终要凌:

登上

寻:

古代长度单位缘:

因为

浑:

浑浊豚:

这里指猪肉

无时:

随时落红:

落花

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写作背景

由于契丹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之,陈子昂随军参谋。

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使前军陷没,陈子昂进献奇计,却未被采纳。

他不忍见危不救,几天后再次进谏,结果激怒了武攸宜,被贬为军曹。

他满怀悲愤地登上蓟北楼,写下了这首震惊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二、背景:

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

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

“幽州台”或“黄金台”成为圣明君主广揽贤才的象征。

三、品味赏析:

1、“古人”“来者”各指什么?

古人:

古代的贤明君主。

来者:

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译文

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同点:

前一个“不见”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

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4、“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

写出了什么?

“独”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

写出诗人热泪飞洒的样子;“独”渲染诗人的孤独和悲愤。

5、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是什么?

而此句中最富感情色彩的词是什么?

独怆然而涕下;怆然。

6、为什么会“怆然”(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1)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2)对贤明君王的渴盼。

(3)表达人生的孤独感。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

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

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

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

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只可惜报国无门。

7、分析诗歌人物形象

①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②答题步骤:

形象+内容分析(翻译)+情感

③答题格式:

本诗塑造了一个……(性格或特点)的……(身份)的形象。

答案:

诗人刻画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壮志难酬而感到孤独悲伤的悲剧主人公形象(形象)。

上两句俯仰古今,追忆早已逝去的明君,感慨无缘见到后世的英豪。

第三句写出空间辽阔。

第四句描绘出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翻译+情感)。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的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忧国忧民、寄情山水、热爱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五、练习:

①《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②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③《登幽州台歌》中,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④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第二课时

赏读《望岳》

一、杜甫草堂简介: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

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

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

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

二、朗读,理解词句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

青色的峰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好奇地睁大眼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似乎要把眼眶睁裂。

总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三、理清文意

1、《望岳》可分两大层,都是借着“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远大抱负。

2、《望岳》中心: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3、诗中表达作者抱负的是哪两句?

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因为①时值唐朝盛世。

 ②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③歌颂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透露诗人兼济天下的抱负。

四、课后练习:

本诗中“钟”“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1)“钟”字是“聚集”的意思,拟人,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2)“割”把泰山比喻为一把刀,切断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3)“小”:

矮小。

对比突出泰山的巍然高耸,表达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赏读《登飞来峰》

一、介绍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居士。

北宋临川县人。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峰,唐宋时上面有应天塔,俗称“塔山”,传说从山东诸城飞来。

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此时他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初涉宦海,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表达宽阔情怀。

二、听读课文,划出节奏,理解词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三、赏析探究:

1、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3、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表现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4、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含意

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浮云遮望眼”,用典,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也可理解为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四、练习:

1、《登飞来峰》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飞来山上千寻塔;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闻说鸡鸣见日升。

2、《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深刻的哲理?

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哲理: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启示:

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栏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三课时

赏读《游山西村》

一、简介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

在生前是南宋一代诗坛领袖。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其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他因此有“小李白”之称;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写作背景

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

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

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三、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时,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萧,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四、赏析探究:

1、概括各联的主要内容。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热情好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村美景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淳朴民风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抒写愿望

2、概括诗的主题:

这首诗描绘山西村的风光和习俗,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对闲适田园生活的喜爱。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写出作者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村庄的惊喜,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又有了新的出路和天地,也表达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哲理)。

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欣喜,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就好比说: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五、练习:

1、赞美山西村的人情美的诗句是: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本诗的线索是(游踪),全诗句句紧扣“”(游)字来写,因而主线突出又层次分明。

4、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祭祀活动,目的是。

(祈求丰收)

赏读《己亥杂诗》

一、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ān)。

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他的诗文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二、背景介绍:

《已亥杂诗》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共315首。

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这首诗。

本诗是第五首,一是抒发作者辞官回乡离别京城的复杂矛盾心情,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三、诗句解释:

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并非无情无义,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四、品味赏析:

1、这首诗的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最后两句以形象抒情:

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

作者以落红为比喻,融入议论,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要为国效力。

暗示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表达他的爱国热忱。

(移情于物的手法)

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是离别京城、告别好友的忧伤:

另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3、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

舍与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什么?

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