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355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8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中医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热盛

浮细无力而软

虚证,湿困

浮取散温而无根,伴至数或脉力不匀

元气离散,脏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之际

浮而搏指,中空边坚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沉脉类

重按始得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重按推至筋骨始得

邪闭、厥病、痛极

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沉按实大弦长

阴寒内积、疝气、癥积

迟脉类

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病,脾因虚弱,亦见于平人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阻

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数脉类

一息五至以上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热证,亦主里虚证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热亢盛,瘀食、痰饮停积,脏气衰败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疼痛,惊恐

虚脉类

应指无力

举按无力,应指松软

虚证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气血俱虚,湿证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实脉类

应指有力

举按充实而有力

实证,平人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疟疾等,老年健康者

绷急弹指,状如转索

实寒证、疼痛、宿食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阳证、热证、实证,平人

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

健康人,病进

  三、按诊的方法及运用技巧

  

(一)按诊的体位

  1.坐位 病人取坐位,医师可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

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多用于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

  2.卧位 病人取卧位,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臂放在身旁。

医师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胸腹某些部位进行切按。

可让病人屈起双膝,腹肌松弛,或做深呼吸,以便于切按。

  

(二)按诊的手法

  1.触法 是以手指或手掌轻轻接触病人局部皮肤,如额部、四肢及胸腹部的皮肤,以了解肌肤的凉热、润燥等情况。

  2.摸法 是以手指稍用力寻抚局部,如胸腹、腧穴、肿胀部位等,从而探明局部的感觉、疼痛以及肿物的形态、大小等情况。

  3.按法 是以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如胸、腹、肿物部位,以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形态、质地、大小、活动程度、肿胀程度、性质等情况。

  4.叩法 是医师用手叩击病人身体某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以此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

分直接叩击法和间接叩击法两种。

  

(1)直接叩击法 是医生用手指直接触击体表部位。

如鼓胀病人,叩之如鼓者为气臌,叩之音浊者为水臌。

  

(2)间接叩击法

  ①拳掌叩击法:

即医师用左手掌平贴在体表,右手握成空拳叩击左手背,边叩边询问患者叩击部位的感觉,有无局部疼痛,以推测病变部位和程度。

  ②指指叩击法:

即医生左手中指第二指关节紧贴病体被叩部位,以右手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叩击时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

  (三)按诊注意事项

  1.光线要适当,侧面光线对按诊时某些变化的观察很有帮助。

  2.需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方法。

  3.医师要举止稳重大方,态度严肃认真,手法轻巧柔和,避免突然暴力或冷手按诊。

  4.注意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使病人能准确地反映病位的感觉。

  5.要边检查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以了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及程度。

  四、按诊的内容

  

(一)按胸胁

  1.按虚里虚里搏动微弱为不及,属宗气内虚。

虚里动而应衣为太过,属宗气外泄。

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为心气衰绝之候。

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属中气不守。

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属心阳不足。

  2.按胸膺前胸高起,叩之膨然,其音清者,见于肺胀、气胸。

按之胸痛,叩之音实,见于饮停胸膈或痰热壅肺。

胸部局部青紫肿胀而拒按者,见于胸部外伤。

心之部位疼痛,见于心痛。

  3.按胁部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属肝虚。

胁下肿块,刺痛拒按,属血瘀。

右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见于肝癌。

胁下痞块,按之硬者,属疟母。

  

(二)按脘腹

  1.按脘部脘部痞满,按之较硬而疼痛,为实证,见于邪聚胃脘。

脘部痞满,按之濡软而无痛,为虚证,见于胃腑虚弱。

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辘辘有声,为胃中有水饮。

  2.按腹部

  

(1)腹部凉热腹部按之肌肤冷凉而喜温,属寒证。

腹部按之肌肤灼热而喜凉,属热证。

腹痛喜按,属虚证。

腹痛拒按,属实证。

  

(2)腹部胀满腹部按之饱满,充实而有弹性,有压痛,为实满。

腹部膨满,按之虚软而无弹性,无压痛,为虚满。

腹部胀大如鼓,见于鼓胀。

腹胀大如鼓,按之如囊裹水,为水臌。

腹胀大如鼓,击之膨膨然,为气臌。

腹大如鼓,按之柔软而无病痛,多见于肥胖。

  (3)腹部肿块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为癞积,病属血分。

肿块推之可移,聚散不定,为瘕聚,病属气分。

左少腹痛,按之有块,多为肠中宿粪。

右少腹痛而拒按,按之包块应手,多为肠痈。

腹部肿块增大,属病深。

腹部肿块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属病重。

腹部肿块坚硬如石,属恶候。

腹中结块聚散不定,或按之形如筋状,为虫积。

  (三)按肌肤

  1.诊寒热 肌肤寒冷,体温偏低者,属阳气衰少。

肌肤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者,为亡阳。

肌肤灼热,体温升高者,属阳热亢盛。

肌肤尚温,汗出如油,脉疾无力者,为亡阴。

身灼热而肢厥,为真热假寒证。

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为表邪已解。

皮肤无汗而身灼热者,为热甚。

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为热在表。

身热初按热轻,久按其热反甚者,为热在里。

皮肤不热,红肿不显者属阴证。

皮肤灼热,红肿疼痛者属阳证。

  2.诊润燥滑涩 皮肤干燥者,尚未出汗。

皮肤干瘪者,属津液不足。

皮肤湿润者,身已出汗。

肌肤滑润者,属气血充盛。

肌肤枯涩者,属气血不足。

新病皮肤滑润光泽,为气血未伤。

久病肌肤枯涩少泽,为气血两伤。

肌肤甲错者,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3.诊疼痛 肌肤柔软,按之痛减者,属虚证。

肌肤硬痛,按之痛甚者,属实证。

轻按即痛者,为病在表浅。

重按方痛者,为病在深部。

  4.诊肿胀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为水肿。

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5.诊疮疡 肿硬不热者,属寒证。

肿处烙手而压痛者,属热证。

根盘平塌漫肿者,属虚证。

根盘收束隆起者,属实证。

患处坚硬,为无脓。

边硬顶软,为成脓。

  (四)按手足

  手足俱冷者,属阳虚寒盛。

手足俱热者,属阳盛热炽。

热证见手足热者,为顺候。

热证手足逆冷者,为逆候,是真热假寒证。

手足背热甚于手足心者,属外感发热。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属内伤发热。

额上热甚于手心热者,属表热。

手心热甚于额上热者,属里热。

阳虚之证,四肢犹温,为阳气尚存,病重可治。

阳虚之证,四肢厥冷,为阳气已竭,预后不良。

  (五)按腧穴

  诊断脏腑病变常用腧穴见下表:

  脏腑病变按诊常用腧穴

  

常用针灸穴位

(一)

  1.尺泽(Chǐzé

,LU5)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

②肘臂挛痛;

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

,LU6)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Liè

qūe,LU7)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Yú

,LU10)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

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

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à

oshāng,LU11)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

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Shāngyá

ng,LI1)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

②热病、昏迷。

  7.合谷(Hé

gǔ。

LI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

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

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Shǒusānlǐ,LI10)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②腹痛,腹泻;

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Qūchí

,LI11)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②热病;

③高血压;

④癫狂;

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

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10.肩髃(Jiānyú

,LI15)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

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迎香(Yí

ngxiāng。

LI20)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

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12.地仓(Dì

cang,ST4)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13.下关(Xià

guān,ST7)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

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14.头维(Tó

uwé

i,ST8)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

  15.天枢(Tiānshū,ST25)大肠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

《千金》:

孕妇不可灸。

  16.梁丘(Li(Liá

ngqiū,ST34)郄穴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病;

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

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直刺1~1.2寸。

  17.犊鼻(Dú

,ST35)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搡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18.足三里(Zú

sānlǐ,ST36)合穴;

胃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

②下肢痿痹;

③癫狂等神志病;

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

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2寸。

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9.条口(Tiá

okǒu,ST38)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

  【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

②肩臂痛;

③脘腹疼痛。

  20.丰隆(Fēngló

ng,ST40)络穴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

②癫狂;

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

④下肢痿痹;

⑤腹胀,便秘。

  21.内庭(Nè

ití

ng,ST44)荥穴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

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

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22.公孙(Gōngsūn,SP4)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

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直刺0.6~1.2寸。

  23.三阴交(Sānyīnjiāo,SP6)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

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

④心悸,失眠,高血压;

⑤下肢痿痹;

⑥阴虚诸证。

孕妇禁针。

  24.地机(Dì

jī,SP8)郄穴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证;

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

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25.阴陵泉(Yīnlí

ngquá

n,SP9)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②膝痛。

  26.血海(Xuè

hǎi,SP10)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

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

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常用针灸穴位

(二)

  27.通里(Tōnglǐ,HT5)络穴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悸、怔忡等心病;

②舌强不语,暴喑;

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

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28.神门(Shé

nmé

n,HT7)输穴;

原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

②高血压;

③胸胁痛。

  29.后溪(Hò

uxī,SI3)输穴;

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

②耳聋,目赤;

③癫狂痫;

④疟疾。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30.天宗(Tiānzōng,SI11)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

②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

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31.听宫(Tīnggōng。

SI19)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

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

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32.攒竹(Cuá

nzhú

,BL2)

  【定位】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

②眼睑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

③呃逆。

  【操作】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

禁灸。

  33.天柱(Tiānzhù

,BL10)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

②鼻塞;

④热病。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34.肺俞(Fè

ishū,BL13)肺之背俞穴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

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操作】斜刺0.5~0.8寸。

  35.膈俞(Gé

shū,BL17)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

②贫血;

③瘾疹,皮肤瘙痒;

④潮热,盗汗。

  36.胃俞(Wè

ishū,BL21)胃之背俞穴

  【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37.肾俞(Shè

nshū,BL23)肾之背俞穴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

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

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38.大肠俞(Dà

chá

ngshū,BL25)大肠之背俞穴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腰腿痛;

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39.次髎(Cì

liá

o,BL32)

  【定位】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

②小便不利;

③遗精;

④疝气;

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40.委中(Wěizhōng,BL40)合穴;

膀胱下合穴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②腹痛,急性吐泻;

③小便不利,遗尿;

④丹毒。

  【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41.秩边(Zhì

biān,BL54)

  【定位】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③便秘,痔疾;

④阴痛。

  【操作】直刺1.5~2寸。

  42.承山(Ché

ngshān,BL57)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

②痔疾,便秘。

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43.昆仑(Kūnlú

n,BL60)经穴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

②癫痫;

③滞产。

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44.申脉(Shēnmà

i,BL62)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定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

③腰腿酸痛。

  45.至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