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3900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docx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4

章节测试题

【答题】文章结尾写道:

“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样亲近过,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我”为什么会有选样的感觉?

请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独腿车夫的故事感动、激励了我。

一个人诚恳做人,坦诚做人,自强不息,就会坚强,就会拥有自尊,就会获得支撑人生的力量。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答】从作品中人物“独腿车夫”的故事以及人的精神品质对“我”的影响来分析,说明我在“)独腿车夫”的感染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1.【答题】下面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截然(jié)   搓捻(niē)  疲倦(pí) 小心冀冀(yì)

      B.惭槐(kuì) 争执(zhí)  绽开(zàn)  花团锦簇(cù)

      C.涨红(zhànɡ) 恍然(huǎnɡ)  喷水(pēn) 不求甚解(shèn)

      D.唯恐(kǒu)  企盼(qǐ)  譬如(pì)  由然而生(shēnɡ)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解答】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项,应为搓捻(niǎn)、小心翼翼;B项,应为惭愧、绽开(zhàn);C项,正确;D项,应为唯恐(kǒng)、油然而生。

2.【答题】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率,把它率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

错字:

________ 改正:

________

(2)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侵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错字:

________ 改正:

________

【答案】

(1)率 摔 

(2)侵 浸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解答】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1)“率坏”的“率”应改为“摔”。

(2)“侵满”的“侵”应改为“浸”。

3.【答题】解释下列词语。

(1)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疲倦不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不胜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恍然大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求甚解:

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疲倦不堪:

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3)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进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4)恍然大悟:

形容忽然醒悟过来。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词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准确回答。

注意“不求甚解”出自陶潜的《五柳先生传》:

“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是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的意思。

“美不胜收”出自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艺能·治庖》:

“惟鱼之一物,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太多,一进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4.【答题】下列句子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妈是宽宏大量的人,难道还在我们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

      B.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春天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D.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解答】A项,宽宏大量:

待人宽厚,度量大,能容人。

使用正确。

B项,开卷有益:

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所得益。

使用正确。

C项,草长莺飞:

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使用正确。

D项,一拍即合:

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也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

与语境不符。

据此,答案为D。

5.【答题】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朱自清曾这样赞美春天: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

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

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解答】C项,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选择问句中间不能加问号,因为一句话还没有说完。

6.【答题】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下午的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

(    )

(2)啊!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    )

【答案】

(1)描写 

(2)抒情

【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

【解答】常见的表达方式就五种: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1)此句描写了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到脸上的景象,所以这是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2)此句运用感叹词“啊”和反问句来抒发情感,所以此句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7.【答题】下列对本文写法特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体现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烘托老师的形象。

      B.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C.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事物的本质。

      D.凭借触觉去感受大自然,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特点。

【解答】文章中没有对老师的外貌描写,故B错;C项,太过于笼统,D项,没有提到写法上的特点。

8.【答题】下列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莎莉文小姐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

      B.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C.莎莉文小姐把爱和欢乐带给了“我”,给“我”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D.由于莎莉文小姐

教育,“我”最终成功地掌握了学习语言的钥匙,也最终成为了一个作家。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解答】A项,是对老师形象的分析,C项、D项均是内容上的总结。

9.【答题】4月23曰“世界读书日”期间,你所在的学校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班级举行“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一部经典,可你的家长借口工作忙迟迟未读。

一天,看到他(她)正在刷微信,请你写几句话劝说。

(60字左右) 

 

 

(2)活动结束后,有同学写下两句读书感悟,请你以此为例,仿写一个句子,表达你的读书体会。

读书就是到智者家串门儿,可以开阔你的视野,増长见识;

读书就是进行生命的化妆,可以充实自我,改变气质;

 

 

【答案】

(1)示例:

爸爸(妈妈),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的兴趣以及对书籍的喜爱,始终离不开你们的引导与帮助,爸爸(妈妈),请您把刷微信的时间留给我,和我一起读书吧。

 

(2)示例:

读书就是享受乐趣的过程,可以愉悦身心,倍感幸福。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解答】

(1)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

不能偏离“经典阅读有益身心”这一劝说主题。

(2)仿句,要求有三:

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

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抓住前例句“读书就是进行生命的化妆,可以充实自我,改变气质”。

句式结构为“读书就是……可以……”的比喻句。

内容要与前两句相谐,谈的是读书的意义。

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10.【综合题文】阅读下文,回答下文。

拾 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

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操打着酸痛的腰。

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

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

她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

“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那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

”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

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

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

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

“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

一束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

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

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

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

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

“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

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答题】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分析】本题考查内容表述。

【解答】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如4、5段写的是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13段写捐建学校,抬荒依旧。

【答题】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答案】示例:

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扰,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心理活动。

【解答】题干要求答出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要根据“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的动作描写作答。

答此题必须要把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读懂。

可从捐款无权占为已有的角度,从回报社会或修建教学楼等角度作答。

也就是要和最后一段内容照应上。

【答题】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答案】示例一:

动作描写。

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答到两点即可)。

示例二:

细节描写。

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

(也可答“动作细节”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

示例三:

比喻。

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句。

【解答】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或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作答。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或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或人物形象。

【答题】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

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详略得当。

【解答】材料安排的详略是由文章中心所决定的。

②③段写弃婴的状况和王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可以突出文章的主旨,所以详写。

而⑬段写学校的修建过程与文章的中心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答题】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答案】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

“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解答】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即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善良、责任、淳朴甚至灵魂等。

11.【综合题文】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长笛

赵文静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

“来来,吹一段儿!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

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

“唉呀!

别吹了好不好!

烦死人了!

”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

“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

”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

“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

“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

”“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

“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

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

”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

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

“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

”父亲一笑:

“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

“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

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

”“腿?

没白断?

”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

跟孩子提这些干啥!

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父亲笑着打断母亲。

转脸看她。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答题】请以长笛为线索,从女儿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答案】

(1)“我”小时候,特别爱听父亲吹笛,笛声一响,“我”就跟着哼唱;

(2)“我”五年级时,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当了环卫工。

因为同学的嘲笑,“我”恨父亲没出息,开始讨厌他吹笛;(3)“我”上初中时,父亲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录进了镜头,曝光在“我”的全班同学面前,“我”冲父亲发火并偷扔了他的长笛;(4)“我”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我”的回忆,“我”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父亲并向他道歉。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解答】根据文中信息,第一件事依据第一段“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加以概括——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我’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

第二件事依据第三段“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

‘唉呀!

别吹了好不好!

烦死人了!

’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加以概括。

第三件事,从原文第6、7、8三段加以概括:

女儿上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

“我”曝光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我”的长笛。

第四件事,从第9段“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和第10段“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加以概括:

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

【答题】请简要赏析文中第二段画线的语句。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正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解答】赏析句子一般从写作手法,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本题设计巧妙,一个句子就综合考查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和对比的艺术手法。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内容上,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从而突出父女情深的主题。

结构上,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据此理解作答。

【答题】请品读文中最后一处画横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

 

【答案】女儿的心理:

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

父亲的心理:

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答】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通过关键性词语“抹一把泪”“挤出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女儿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也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的心理。

通过父亲“吹一段?

”“横放嘴边”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因女儿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懂事),女儿的孝顺而感到欣慰和喜悦,也通过这一语言、行为表现来掩饰自己因母亲讲述当年腿残疾一事的不好意思的神情。

据此理解揣摩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