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4048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6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docx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doc

鄄城县红船镇总体规划

(2013~2030年)

说明书

 

鄄城县红船镇人民政府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

第一章现状概况

1.1地理位置

红船镇位于鄄城县县城东部,东临郓城县境,是省政府命名的中心镇,地处鄄郓交界处,镇驻地北至郑庄村南,南至南干渠,西至冀庄村以西500米,东至镇驻地以东1000米。

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11.5公里,总面积48.6平方公里。

省道济(宁)董(口)公路横穿东西,三纵乡村柏油路纵贯南北,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1.2历史沿革

红船镇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元末薛、郭、徐、杨等姓来此建村;明永乐年间,有只大红官船常停泊此地,故更名红船口;明万历八年,划为濮州九保之一;明清为濮州34集镇之一;清光绪年间,赵王河被大水淤平,又改称红船。

清末为濮州南、北红船里,1927年改为红船区,1940年3月为鄄城县三区,1957成立红船镇,1978年建红船公社,1983年12月改为红船镇。

1.3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红船镇位于东经115°36′至115°38′,北纬35°26′至35°28′之间,属于暖温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明显,雨热同季。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7毫米,四季分布不均,多集中在6-9月份,且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份降雨量达956毫米,最少年份降雨量为325毫米,日照充足,热量丰富。

年平均日照2535.2小时,年平均气温13.5℃,无霜期206天。

2、地形地貌

红船镇地处鲁西平原,地势平坦,所在区域是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土壤为黄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一般为200—400米。

地势平坦,地面高度自西向东递降,坡降1/5000—1/8000。

历史上黄河曾在鄄城境内决口,受河水流向流速影响,微型地貌较为复杂,土壤多为中壤和重壤,有机质含量为0.8%—1.2%。

3、水文条件

红船镇境内河流主要有华颍河、四支渠、三分干渠。

红船镇地下水流向为自西向东偏北17°,潜水深埋1—9米,以2—5米属多,地下水分三层,第一层深埋5—40米,属于浅层淡水。

第二次深埋40—60米之间,为储量丰富的淡水,第三层为深层淡水,深埋一般320—400米之间,水质较好。

4、地质条件

境内地层主要是新生代的第四季为主。

主要为冲积,相沉积间夹湖沼相沉积,灰黄、灰至灰黑色,以粉质砂为主,间夹2—3层淤积泥质,粉砂、粉细砂一般有两层,上层分层稳定,厚工3.03—14.08米,埋深2—20.3米。

黄河冲积物,富含碳质,钾较丰富而磷贫,成微碱性。

地基容许承载力为【R】=12T/M2,地震烈度为7度。

5、自然资源

红船镇物产资源丰富。

水资源得天独厚,滔滔黄河绕境而过,地下水储量充足,大气降水充沛,水资源十分丰富。

1.4土地资源概况

1、土地利用现状

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镇土地调查控制面积为5344.67公顷。

农用地4624.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11%;其中耕地3829.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48%;园地35.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6%;林地395.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9%;其他农用地363.3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9%。

建设用地796.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65%。

城乡建设用地737.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57%;其中城镇用地89.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5%;农村居民点用地634.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69%;采矿用地12.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3%。

交通水利用地57.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5%。

其他建设用地1.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3%。

其他土地12.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4%。

其中水域8.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6%;自然保留地4.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8%。

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全镇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耕地比重大,林地、园地面积小。

由于土地利用结构单一,土地生态环境不甚到理想,土地整体功能受到影响,尤为突出的是农业内部结构仍不尽合理。

按照全镇的具体可能条件,种植业以外的土地资源还有很大发展潜力,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现代农业仍有待于合理规划发展。

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备。

从整体看,土地利用的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备和先进,土地集约化水平很低。

应该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耕地利用程度不够。

由于耕地本身地力有限,再加之重用轻养、分散经营,故而限制了耕地潜力的进一步提高,因而在农田建设中,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水利建设,用养结合,保证耕地质量不降低。

3、土地潜力分析

现状村庄布局凌乱,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土地浪费严重。

拟通过村庄整合,宅基地复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手段的运用,达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目的。

1.5经济发展概况

1、农业概况

全镇现有耕地5.5万亩,人均1.5亩,全部为水浇地,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

2012年农业总产值9112.2万元,占全镇生产总值的20.7%。

全镇有林地面积2.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6%,主要有桐树、杨树树种,林木资源十分丰富。

各类大牲畜、猪、羊分别达到1.8万头、5万头、8万只。

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西瓜、大蒜等,全镇大蒜种植面积常年为1.2万亩。

2、工业概况

现状工业以化工工业、木业加工和食品、服装加工为主。

2012年工业生产总产值20000万元,占全镇生产总值的56%.拥有工业企业十几家,包括兴顺木业、富立达化工、恒丰服饰、鲁昶陶瓷、恒泰裘革等多家企业。

3、财政金融概况

本乡镇2012年末生产总值43974.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9112.2万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4630.2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5632万元,分别占全镇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7%、56%、35.5%。

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回顾与实施评价

2.1上版总体规划回顾

1、镇村体系规划

上版总体规划中镇村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1)城镇性质:

鄄城县东部以工贸物流为主导,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小城镇。

(2)人口规模预测:

近期2015年—3.6万人,远期2030年—3.7万人。

(3)城镇化水平预测:

近期2015年—28%,远期2030年—54%。

(4)规模等级结构

镇驻地

农村社区

(5)从空间上将全镇的职能结构和发展模式规划为“一带、两区、四点”;集中发展中心城镇。

2、镇区建设规划

镇村体系规划指导下的镇区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1)确定红船镇镇驻地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工业生产和商品贸易的基地。

(2)人口规模预测:

近期2015—1.0万人,远期2030—2.0万人。

(3)用地规模预测:

近期2015—134公顷,远期2030—222公顷。

(4)用地发展方向:

选择西部为镇区发展的空间主体,镇区发展的主要方向为西向,适当向南北拓展。

(5)用地布局结构:

“一心、一轴、四区、多点”。

(6)主道路网骨架:

“三横、六纵”。

2.2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1)上版总规规划指导思想明确;

(2)在结合当时发展背景和现状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镇村居民点和镇区总体用地布局较为合理;

(3)镇村体系、人口规模、城镇性质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

(4)有效地指导了红船镇的城镇建设,使城镇发展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高。

由于上版规划实施不到几年,如今接近上版近期规划的期限,因此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方面没有多大的改善,但是它还是从城镇性质和发展方向上指导了红船镇的发展。

2013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013年,红船镇申请重点镇,上版总体规划镇驻地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红船镇的发展。

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变化使得红船镇的总体发展方向必须做出调整。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3.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5、《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7、《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8、《鄄城县总体规划(2010—2030年)》

9、《红船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0、《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

11、鄄城县及红船镇各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12、《鄄城县志》

3.2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基础数据以2012年年末数据为准,规划期限分为:

近期:

2013—2020年;

远期:

2021—2030年。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

镇域:

红船镇行政辖区范围,面积48.6平方公里,为镇域村镇体系规划范围。

镇区:

北至孙老家村,南至苗庄南,西至西外环以西100米,东至镇界。

东西长约2.9公里,南北宽约1.1公里,总面积333.4公顷。

2.3规划目标

1、整合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建构红船镇城镇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体系新格局,加快红船镇经济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2、整合全镇自然生态资源,构建红船镇自然生态网络,完善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支撑系统。

3、形成公共设施配套,市政基础设施齐全的城镇一体化运转系统。

4、建立完善便捷快速的镇域道路交通系统。

5、规划功能齐全、特色明显、环境良好、生态宜居、管理健全的高品质新型农村社区。

6、规划成果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条件,适应可能采取的行动和政策实施的弹性,可操作性强。

3.3规划目标

1、新兴城镇、东部明珠

2、加工中心、人居佳地

3、新型农业、种养基地

3.4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原则。

2、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原则。

3、采取工业集聚区带动、村企共建、强村兼并、多村联建等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化联动发展,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合转变。

4、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环境空间系统化与生态化原则。

5、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科技文化、体育休闲、教育科研等各项事业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6、坚持永续发展的原则。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注重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环境污染的整治,严格实施对企业的排污管理。

3.5规划指导思想

1、城镇集约化、生态环境永续化的思想

突出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通过集聚工业、优化结构和整合空间,加强不同产业和不同城镇间的分工合作与整体协同,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在空间上,集约化发展建设镇驻地和新型农村社区,把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起来,实现城镇与镇村空间的一体化发展。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对建设用地实行集约化开发建设的模式,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以镇域内河流为主体,在现有生态基底的基础上构建自然生态系统,以求达到永续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统筹、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思想

把统筹城镇发展贯穿于规划全过程,统筹推进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实现城镇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

统筹推进城镇规划和建设,加快镇驻地基础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坚持“工业向工业区集中、人口向镇驻地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导向,统筹安排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引导农民集中居住,逐步形成工业集聚化、居住社区化的新型农村布局模式。

3、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思想

规划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但这种超前意识需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因此,本规划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服务,又必须着眼于全镇域整体素质和综合功能的提高,努力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超前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强调规划的弹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章城镇发展战略

4.1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1、区位条件

红船镇位于菏泽市鄄城县,地处鲁西南平原,处于鄄城县主要经济发展轴线——省道338上,是鄄城县县域东部腹地,境内交通发达,省道338贯穿全镇东西,县道旅游路、孙膑路纵贯镇境南北,具有较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为红船镇与其它地区和周边镇镇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方便了信息、物资、人口、科技等资源交流,发展了本地经济。

2、宏观背景

2009年10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的重要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

以中心村为核心,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2013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按照“规划先行、建设集约、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原则,坚持以中心村为核心,以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导向,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把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统筹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实现集聚发展。

要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到2020年,建成10000个左右功能齐全、特色明显、环境良好、生态宜居、管理健全的高品质新型农村社区。

纲要中还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

不断优化提升城镇产业结构,夯实城镇化的经济基础。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和高端高质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以农业现代化筑牢城镇化发展基础。

围绕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生产要素向城市群、城镇带、区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集聚,加快壮大产业规模。

推动各类开发区(园区)转型升级,积极倡导“数镇一园”和“多社区一园”等发展模式,实现产城联动发展。

4.2现状产业

红船镇工业集聚区初具规模,主要工业企业状况详见表一。

表一红船镇主要工业企业状况调查表

企业名称

生产产品类型

总产值(万元)

利税(万元)

总工人数(人)

欧亚生物

尿酸

123540

12310

91

恒丰服饰

服装

45743

4820

62

鲁昶陶瓷

瓷盆

39786

5740

53

兴顺木业

胶合板

115024

10589

56

亿能化工

二氯

153439

13806

102

武圣食品

羊肉串

98756

4123

102

西格玛化工

医药中间体

142004

14113

66

富立达化工

氰尿酸

122738

12353

119

恒泰裘革

皮革加工

106365

9533

47

科达化工

破乳剂

125848

11701

126

富德设备

三轮车减缓器

116170

10491

63

三星化工

亚氨基二乙酸

117814

15035

98

4.3城镇发展条件确认

总体看来,红船镇的开发条件,优势不少,困难不小,必须要借势和造势以求破局。

1、优势条件确认

——承启鲁豫,居中鄄郓;

——鄄城东门,重要节点;

——对外交通,优势突出;

——政策倾斜,助力明显;

——环境优越,资源颇丰。

2、劣势条件确认

——城镇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结构单一;

——产业布局零散,环境损耗大;

——原住居民外流,人口集中度低;

——村庄布局散乱,建设占地较多;

——用地布局不尽合理,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

4.4城镇发展路径选择

1、选择可能的发展路径

为使红船镇迅速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选择有效的发展路径是必不可少。

借鉴先进地区建设经验,红船镇的规划与建设应创新模式。

为选择红船镇的发展路径,有必要立足于其自身条件进行分析。

红船镇的经济发展优势为:

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条件,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独特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建设条件。

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副产品加工尚未形成规模;工业基础薄弱,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且部门单一。

综上,依托红船镇在菏泽及鄄城县区域发展中被赋予的较高战略定位,判断出红船镇可能选择的发展路径有两条:

一是工业集聚区经济孤立引导,发展成单一的产业基地;二是城镇、工业集聚区经济双轮驱动,发展成为功能复合的新城镇。

2、工业集聚区经济孤立引导

所谓工业集聚区经济孤立引导,即延续原有发展思路,依托镇驻地建材和农副产品粗加工业,将红船镇继续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基地。

这条路径最大优点在于易实现性,在原有工业基础上提高、扩大和升级,面对的挑战小。

然而,这条路径对于推动红船镇社会经济发展来说不是有效的,因为这条发展路径:

(1)易引起同业竞争、失去环境条件支撑。

将红船镇建成一般工业基地,不仅会与现有区域周边城镇产生同业竞争,而且也失去发展的环境条件支撑,使产业发展缺少生机和活力。

(2)不利于居民城镇化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孤立的发展工业集聚区经济,不能有效推动红船镇农民城镇化,同时避免不了工业污染阻碍城镇居民提高生活品质。

(3)工业集聚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不永续性的隐患。

孤立发展工业集聚区经济是无城市配套的工业化,这样的工业化本身也是不永续的,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城市的配套支撑。

(4)功能单一阻碍城镇高品质发展。

高品质的城镇不可能功能单一,不能单纯为发展工业而建设集聚区,应该把工业聚集区作为城镇发展的功能部分,推动整个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3、城镇、工业集聚区双轮驱动

立足红船镇的发展现状,红船镇应选取“城镇、工业集聚区经济双轮驱动”发展路径。

“城镇、工业集聚区经济双轮驱动”路径的具体特征为:

由工业集聚区开发向城镇、工业集聚区开发并举转变;由一产占主导,向一、二、三产业并举转变;由注重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向新城镇整体经济、社会、环境建设并注重转变的发展新思路。

对红船镇来说,选择“城镇、工业集聚区经济双轮驱动”的必要性体现在:

●鄄城县、红船镇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辐射周边,促进鄄城县经济发展轴均衡发展的需要

●红船镇产业提升与空间优化的需要

●推动鄄城县及红船镇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4.5城镇发展理念

1、城镇一体的区域发展模式

红船镇的开发,应该坚持城镇一体的区域发展模式。

从宏观环境来说,城镇和谐发展是主旋律,国家力挺城镇统筹,作为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以获取各级政府和各个方面的支持,聚合多方资源。

从开发条件看,红船镇现状建成区周边多属于农业区,未来镇驻地用地拓展必须妥善处理好工业集聚区与镇驻地的关系问题,新居民与原住民的关系问题,新建区与农业区的关系问题。

2、四维生态的城镇建设模式

红船镇的开发,应该坚持四维生态的新城镇建设模式。

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城镇”建设不仅是永续发展的必须,红船镇土壤肥沃,水系比较发达,自然资源丰富,具备较好的建设生态型城镇的基础条件。

红船镇要实现经济生态:

即均衡、活力、持续的经济繁荣;实现社会生态:

即不同阶层、不同收入的人和谐共处;实现资源生态:

即“复合、循环、高效”的资源利用;实现环境生态:

即以“低碳”实现环境永续发展。

3、后发跨越的产业发展模式

红船镇的开发,应该坚持后发跨越的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升级有两条主要路径:

工业的高技术化和服务业的现代化。

前者鼓励自主创新,从加工业到制造业;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后者强调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推动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

红船镇工业基础相对较薄弱,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难以走工业的高技术化道路(需要相当数量高素质人才),可以考虑的只能是面向外部市场的现代服务业道路,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也给了红船镇这个可能性。

红船镇必须摆脱薄弱的工业产业基础,另辟新路,实现后发跨越发展,把握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发展“市场在外、产业在外、人才在外”的现代型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4、区域整体有机发展理念

红船镇的开发,应该坚持区域整体有机发展的理念。

5、集约、集聚、集中的发展理念

红船镇的开发,应该坚持集约、集聚、集中的发展理念。

4.6产业选择

1、产业选择原则

对于开放性产业假设的选择,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定是后发跨越的产业,而非简单转移型产业。

红船镇要把握产业未来动向,面向

未来,发展具有后发跨越特性的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型服务业。

●一定是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而非污染性产业。

所选择的产业不能对区域环境造城破

坏,而是与环境共生发展。

●一定是面向区域,而非囿于本地的产业。

所选择确立的产业类型,其市场资源、人才

资源和产业资源都要更多面向外部大城市,要跳出鄄城县,更要跳出红船镇来谋划。

●一定是用足优势条件,谋求飞跃式发展的产业。

红船镇的局面不可能指望在传统产

业基础上,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发展起来,必须要充分聚焦“区位、通道和成本”等优势条件,谋划具有“质变”、“裂变”特征的产业。

2、产业定位

经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规划建议红船镇的产业定位为:

在整合和提升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以加工制造业主,现代化生态农业为辅的红船特色产业体系。

4.7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发展思路

红船镇目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与工业发达地区相比,废弃工业消费品数量相对较少、人均能源消耗水平低,而产业技术和装备落后、产业结构还比较初级、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量较高,因此,红船镇应立足自身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从解决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入手。

2、发展目标

产业结构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主要包括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延伸转化,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成长壮大,产业素质的改善提高,产业层次的抬升跃迁。

发展能力目标:

实行资源型经济转型不是要追求短期效益,而是要建立更加有效和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

因而资本积累和增值、再投入的能力,收入分配和经济利益的调节能力,资源的动员和优化配置能力,科技、教育、体制、管理、决策、意识的支撑能力等,无疑是转型目标不可或缺的内容。

环境资源目标:

资源型经济是以对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特征的,这种经济显然是低效的和不永续的。

经济转型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恢复和保持生态承载能力,把经济活动建立在坚实的资源环境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更新能力不断得到强化,环境状况得到有效好转,生态质量更加适应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要求。

红船镇应把握鄄城县城镇化发展战略调整的大好时机,逐步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实行循环经济战略,加快产业升级,实现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寻求产业替代;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及巩固壮大农林副产品加工产业。

3、现代化指标体系和量化指标

应将现代化作为红船镇的奋斗目标,实现现代化是经济走向富裕的标志,是城镇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反映,它包括了政治参与、经济、人口、生活质量、卫生保健、科技教育、文化教育、环境、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具有全方位的概念。

所以,“城镇现代化”的内含不仅仅是表现在经济发达方面,还应当拥有高品质的环境条件、先进便利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

经济发展目标:

至2020年人均纯收入16000元,努力实现小康;2030年人均纯收入32000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社会发展目标:

至2030年全镇社会文明昌盛,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生态环境目标: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与保护相协调,城镇与镇村相统筹,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