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4769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

图书馆藏书171万册(纸质92.02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校园网络运行良好,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有效服务平台。

中药标本中心储藏了11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馆。

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

学校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有1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26门省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校企合作基地。

2008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4%以上,连续获得安徽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或“标兵单位”称号。

近5年来,先后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2009和2014年连续2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科建设成效显着。

学校形成了以中医与中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现有21个普通本科专业(9个专业列入一本招生),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6个学科门类。

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有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学科重大建设项目,1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科技创新势头强劲。

“十二五”以来,学校组建了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并成立了19个中医药相关研究所,初步构建了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和主攻领域,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14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1.5亿元;

取得研究成果2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7项。

现有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4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

学校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人才队伍实力雄厚。

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多人(含两所附院),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500余人。

拥有国医大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0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老师26人,安徽省领军人才5人,安徽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8人。

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335人;

有来自国内外的57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建校以来,我校培养了4万余名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遍布安徽省及国内外医药领域。

学校与黄山、亳州、六安、绩溪、金寨、舒城等市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河南宛西、江苏康缘、深圳三九等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有亳州济人药业等2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50多项技术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积极为政府在出台有关中医药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建设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6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23个安徽省中医药重点专科。

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

第二附属医院(附属针灸医院)是全国首家、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

第三附属医院暨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在筹建之中;

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是一所国内外有影响的以“肝豆状核变性诊治”为优势的专科医院。

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扩大。

学校是安徽省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单位,全球首家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临床基地。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41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1994年获准招收国外留学生,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硕士、学士学位以及临床研修。

与美国、瑞典、新加坡、日本、韩国及港澳台地区的院校开展学者互访和学生交流活动。

办学特色鲜明。

学校始终将“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作为重要的办学特色,贯穿和渗透于办学过程之中。

学校在新安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建有国家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教改成果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建有教育部新安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新安医学文化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承担新安医学研究课题100余项,其中“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研究”列入2012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出版了学术专着40余部,发表论文700余篇。

5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以“至精至诚、惟是惟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

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层次齐全,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二、建设的总体目标

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到2020年,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内涵建设水平显着提高,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进入全国中医药院校和安徽省本科院校第一方阵,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中医药的服务、支撑、引领作用,初步建成富有特色、卓有贡献、高水平有影响的安徽中医药大学,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

三、建设的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有关精神,深入实施《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紧紧围绕“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三个核心,全面加强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加强资源整合与统筹,将“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与高水平大学建设有机结合,主动融入安徽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改革与发展大局,积极服务安徽医药卫生事业、生物医药产业及健康服务业发展,充分彰显中医药学科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全面构筑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交流高地,引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

在地方性定位方面,立足安徽,服务区域,面向全国,积极为安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尤其要在服务安徽医药卫生事业、生物医药产业及健康服务业方面提升学校社会参与度、贡献率和影响力。

在特色化定位方面,依托“南新安北华佗”的医学传统及安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学科,积极发展中医药相关学科,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方面彰显特色优势。

在高水平定位方面,发挥人才、学科、科技的综合优势,以国家级平台、项目为抓手,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打造有影响的人才团队,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研究项目,获得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学校的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中医药院校和安徽省本科院校第一方阵。

四、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坚持质量立校战略,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目标与思路:

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升教育教育教学水平,着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中医学、中药学、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5个专业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一流专业。

新增3-5个专业。

建设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基地1个,省级规范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1个,省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2个。

新增省级项目50项左右。

2.举措:

——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方面,围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业中的优势,将为健康服务业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作为第一职能,对现有的专业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化,将学校的绝大部分本科专业建成与健康服务业密切关联的学科专业群,努力培养健康服务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和医药相关的复合型人才。

——在加强专业建设方面,对已有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断弘扬新安医学特色,将其建成国内一流、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优势专业,并以此带动省校级特色专业建设。

——在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利用新校区建设的契机,按照高标准全面加强各专业的教学条件建设,尤其是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充分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在老校区建成临床类综合实验实训中心,保证临床和护理类各专业的技能实训需要;

做好中药类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建设目标。

——在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宽基础、厚人文、强技能、能创新、可创业”的培养理念,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建立广泛深度合作关系,完善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医教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主辅修结合和医药融通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推进院系合一改革,尽早实现院系合一;

积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在部分专业实行自主招生。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增加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完善以专业平台为基础的综合实验实训中心,优化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格局,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

以国家和安徽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竞赛及校内的学科知识技能竞赛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以国家和安徽省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引领,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建设100门左右的网络课程、若干门MOOCS课程,不断更新和丰富网上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在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面,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着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多元研究生奖助体系;

大力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进一步拓展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实践基地),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

全面完善学位授予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

以博士研究生海外交流与境外联合培养为契机,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

3.重点建设项目:

①专业结构调整优化项目;

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③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项目;

④卓越人才教育培养项目;

⑤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拓展项目;

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

(二)实施学科带动战略,着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1.目标与思路: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以建设高水平学科和培育学科标志性成果为目标,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传统优势学科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学校学科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

将中医学、中药学学科建成国内竞争力较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学科,力争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水平。

其中,新安医学及其特色治法研究和中药资源品种与质量研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糖尿病、脑病、慢阻肺、类风关等)临床研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在强化学科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实施重点建设学科提升计划,充分发挥重点学科人才汇聚和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改革,提升学科建设管理效率,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开展重点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和考核。

——在汇聚学科队伍方面,围绕学科布局、学科研究方向和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学科团队建设。

采取特殊人才倾斜政策,重点引进学科急需的高端人才,造就高素质的学科与学术带头人;

加强中医经典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汇聚中医药及其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努力造就一批与学科体系结构相适应的学术队伍和学科团队,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科创新团队为基础、以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在增强学科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加大学科建设投入,统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等级)实验室(研究室)、工程(技术)中心、专科专病等基地建设。

通过资源的整合、优化,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增强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凸显“南新安北华佗”及丰富中药资源优势特色,增强中医药高科技产品研发能力及其科技含量,积极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将安徽省丰富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产业优势,更好地适应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在加强学位点建设方面,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实施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为契机,加强和完善学位授权体系建设。

强化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

将学位点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国医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建设有机结合。

主动适应安徽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和中医药行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调整硕士学位授权点布局,积极拓展专业学位授权学科,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重点建设项目:

①博士授权与支撑学科建设项目;

②省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学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中药学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③中医经典学科建设项目;

④人文社会学科建设项目;

⑤新兴交叉学科培育项目。

(三)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等建设,构建一批一流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积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类计划(专项、基金等)以及服务地方的产学研项目,形成一批中医药原创理论、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标志性成果,显着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经过五年建设,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达到100项以上,科研经费2亿元以上;

发表SCI(E)和E1、MEDLINE收录论文600篇左右;

申请专利或着作权50项;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30项,力争实现国家级奖励新突破。

新增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建成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实验中心。

2.举措:

坚持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作为本质要求,强力支撑学校高质量教育教学;

坚持医学、药学及医药相关学科研究统筹协调发展,鼓励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多学科合作开展中医药研究。

坚持把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重点突出新安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脑病等重大疾病基础与临床、针灸经络理论与临床、中药资源保护和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等业已形成的具有特色优势的重点研究方向。

坚持把推进协同创新作为战略选择,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充分发挥学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骨干人才队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坚持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科技资源,做大做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坚持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

①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②国家现代化中药产业基地(安徽)建设项目;

③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④院士工作站建设项目(刘昌孝院士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工作站、石学敏院士针灸防治疑难病证工作站);

⑤国家中药资源中心安徽分中心建设项目(国家中药种质种苗繁育安徽基地、国家中药资源安徽监测中心);

⑥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安徽省道地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中医防治脑病协同创新中心);

⑦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建设项目(国家五类科技计划、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科技创新平台培育,新校区实验动物中心建设,科研实验中心建设);

⑧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

(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积极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

1.目标与思路:

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带头人,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建设一支与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相适应,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备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队伍,为学校教学、科研、医疗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引进院士1-2人,国医大师2人,引进和培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引进和培养国家“杰青”人选1-2人,引进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5—10人,引进和培育高水平教学或科研团队5-10个,安徽省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3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力争实现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凝聚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

积极实施高端人才汇集工程,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坚持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有机结合,大力推进领军人才、客座教授、学科带头人、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等构成的高层次人才体系建设。

统筹教学科研队伍、管理队伍、辅导员队伍、教辅队伍、医疗队伍和服务保障队伍的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氛围,为各类人才创造机会,提供舞台,激发潜能。

切实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制定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发展支持计划,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和各院部的教师发展分中心的作用,通过举办青年教师高级教学研修班、参加安徽省高校教师发展联盟和国内外的教学交流研讨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评聘的首要条件。

①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项目(国家级名师名医培育项目、国家百千万人才引进与培育项目、国家“杰青”引进与培育项目);

②教师能力提升项目(复合型教师培养项目、教师海外培训项目、青年人才开发工程项目、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国际化中医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卓越辅导员培养项目);

③博士后流动站建设项目;

④管理队伍能力提升项目。

(五)实施联动发展战略,提升附属医院服务能力

通过实施学校与医院联动发展战略,一附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化综合性研究型中医医院;

二附院建成引领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国际,具有示范性的现代化、研究型三级甲等中医针灸专科医院;

三附院按照“三甲”标准,建成省内领先、富有中西医康复保健特色的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

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建成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脑科专病医院;

国医堂建成省内知名、特色鲜明、疗效显着的中医药诊疗基地。

所有附属医疗机构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着力在解决疑难病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助推医改中发挥积极作用。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立足安徽,服务区域,面向全国,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医疗质量,发挥附属医院整体优势。

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提高临床疗效和改进服务质量为核心,以重点学科专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深化内部改革和积极探索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国际交流和对外合作为延伸,以强化规范管理和中医文化建设为保障,坚持实施“名院、名科、名医”的发展战略,推动医教研协调发展,推进重点病种、重点专科建设,开展研究型医院建设,提高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强临床教研和临床教学工作,深入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建成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基地。

依托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学专科和院内重点专病,总结确有疗效的中医药特色技术,推出一批中医药优势病种,提高解决疑难病症能力。

积极拓展办医空间,增加附属医院总床位数,扩大中医药医疗保健的覆盖范围。

通过引进社会资金,采取统筹学校资源,加紧推进第三附属医院暨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

①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现代化综合性研究型附属医院建设);

②国家针灸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现代化专科性研究型针灸医院建设);

③国家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项目(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

④安徽省脑病专科医院建设项目;

⑤徐经世国医大师及国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安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王氏内科、郑氏喉科);

⑦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

(六)实施文化塑校战略,着力彰显中医药人文特色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南新安北华佗”优良传统,塑造大学精神,提升文化品位,培育优良校风,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氛围。

初步建成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新安医学文化馆、华佗医学文化馆、中医药标本馆)、人体科学馆。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制定并认真实施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中医药大学制度文化。

秉承“南新安、北华佗”优良传统,注重彰显新安医学特色,加强研究华佗医学,突出办学优势,形成适合中医特点和地域特征的中医药大学学术文化。

精心设计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积极利用各种符号与载体弘扬中医药文化,开展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富有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大学校园文化。

把握起点高、特色精、成果实的要略,积极研究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进一步为中医传承服务;

进一步为学校发展服务;

进一步为人民健康服务。

建设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深入研究与开发新安医学,特别在学术思想传承、原创思维挖掘,临床经验弘扬等方面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创新,用丰硕的新安医学研究成果服务社会。

①大学制度建设项目(学校章程建设项目);

②安徽省中医药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建设项目;

③校园景观文化建设项目;

④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项目(新安医学文化馆、华佗医学文化馆、中医药标本馆);

⑤人体科学馆建设项目;

⑥校史、档案馆项目。

(七)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坚持开放办学和国际化办学理念,推进院校合作及国际合作与交流进程,巩固和提高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