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4969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

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也

《十大经·

观》

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先德后刑以养生

A.黄老学是以儒家为其内核的思想流派B.黄老学反对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

C.黄老学为秦统一和以法治国奠定基础D.黄老学体现了对诸子百家的吸收融合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先德后刑”体现儒家,材料“法者,引得失以绳”属于法家,材料“上道高而不可察”说明黄老学是对诸子百家的吸收融合,故选D项;

《黄帝四经》涉及多个学派,所以不是以儒家为其内核,排除A项;

材料“毋夺民时,治之安”体现“清静无为”的主张,排除B项;

据所学秦统一和以法治国的基础是法家学说,材料黄老学涉及多个学派不仅仅法家学说,排除C项。

2.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

这一趋势(  )

A.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B.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C.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解析】由材料和所学可知,百家之学在互相诘难、批驳中彼此吸收、融合,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学术思想的发展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这与当时诸侯列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是一致的,故答案为D项。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排除A项;

学术思想的交融和趋同并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更有利于其繁荣,排除B项;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且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C项。

3.先秦时期有学者认为:

没有土地,可以设法开辟土地:

没有政权,可以设法重新建立政权;

如果失去人民,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

该思想(  )

A.包含了朴素的民主思想B.反映了统治阶层对民意的重视

C.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D.说明了民众是国家存在的根基

【解析】根据材料中“如果失去人民,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可知,该学者强调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故选D项;

民主思想强调人民当家做主,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思想,排除A项;

材料中作者强调人民的重要作用,并未反映统治者对“民意”的态度,排除B项;

材料中并未反映该学者思想的社会影响如何,且“广泛认同”过于绝对,排除C项。

4.孟子提出:

“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孟子这一言论(  )

A.呼吁保护弱势群体B.要求平均分配财富

C.宣扬了民贵君轻思想D.主张重构社会秩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可知这四种人是世界上穷苦而无依靠的人,是弱势群体,据材料“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知孟子呼吁保护弱势群体,故选A项;

材料中强调要优先照顾弱势群体不是体现平均分配财富的思想,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思想,排除C项;

材料主要体现孟子呼吁保护弱势群体,没有体现重构社会秩序的问题,排除D项。

5.《韩非子》记载,韩昭侯谓申子曰:

“法度甚不易行也。

”申子曰:

“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

”昭侯曰:

“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

”据材料可知(  )

A.选贤任能是战国普遍观念B.法家思想已得到广泛认同

C.法制的推行冲击传统政治D.官僚选拔机制日益制度化

【答案】C

【解析】申不害认为韩昭侯设置了法度却又听从身边人的请求,导致法度难行,应该见到了功劳再给予奖赏,根据才能来授予官职,这冲击了传统政治,故选C项;

材料强调法制推行的影响,而不是选贤任能是战国普遍观念,排除A项;

“广泛认同”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法制推行,不涉及官僚选拔机制日益制度化,排除D项。

6.德国思想家卡尔·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以下对各学派描述匹配正确的是(  )

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③上之所是,必亦是之。

上之所非,必亦非之。

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A.儒;

墨;

法;

道B.墨;

儒;

C.儒;

道D.道;

【解析】孔子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①为儒家;

韩非子提出提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强调变法的重要性,②为法家;

“上之所是,必亦是之。

上之所非,必亦非之”是墨子的“尚同”思想,③为墨家;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④为道家;

选择C项符合题意。

7.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

汉武帝即位后,令天下郡国仿效文翁兴学,以“五经”为主要教科书。

郡国学教授经学的目的在于(  )

A.为实行考试选官奠定人才基础B.继承西汉传统的治国策略

C.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D.禁绝儒学外其他各家学说

【解析】由材料“汉武帝即位后,令天下郡国仿效文翁兴学,以五经为主要教科书”可知汉代郡国学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授经目的在于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故选C项;

汉代尚未形成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度,排除A项;

汉武帝并未继承西汉传统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排除B项;

“禁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8.汉代法律规定“亲亲得相首暨”原则,即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除死罪听上请减免外,不负刑事责任。

汉代还多次减轻刑罚,基本上废除劓刑、刖刑,使得犯罪者除了死刑外基本可以自全其身,尊重和保障了犯罪者的人身人格,这些做法体现了汉代(  )

A.统治者法律意识的淡薄B.儒道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C.法家思想退出历史舞台D.法律儒家化的时代特征

【解析】依据材料,汉代法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即亲属之间容隐犯罪行为,依据法律不应当追求刑事责任;

另外汉代多次减轻刑罚,尊重保障犯罪者的人身人格,这些做法体现了在汉代的法律中渗透了儒家的价值观念,故选D项;

对儒家价值观念的强化通过的是法律手段,不能说明统治者法律意识的淡薄,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国家法律制定的影响,并未体现儒道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

材料内容是汉代法律的发展,不能说明法家思想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

9.据《史记》载,汉初“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瘦溺其中。

”后来“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

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到汉高祖晚年,“过鲁,以大(通‘太’)牢祠焉”。

材料表明(  )

A.统治者对儒学的压制渐趋严格B.儒学已取代黄老思想的地位

C.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在逐渐提升D.社会变迁推动儒学的新发展

【解析】“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瘦溺其中”,后来“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

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到汉高祖晚年,“过鲁,以大(通‘太’)牢祠焉”以刘邦为例子说明儒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了,故选C项;

高相晚年,“过鲁,以大(通‘太’)牢祠焉”可见统治者对儒学已经很尊重了,排除A项;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瘦溺其中”,后来“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

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到汉高祖晚年,“过鲁,以大(通‘太’)牢祠焉”这里只是提到刘邦自己对儒学的态度,无法判断当时的治国思想,事实上当时崇尚黄老无为思想,排除B项;

整个汉高祖时期,均属于西汉初期,没有社会变迁史实,排除D项。

10.西汉画像砖《养老图》(图1)反映了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的现象,其救助原因包括天现异象、针对特殊群体救济等。

这反映了(  )

图1

A.无为而治的政策B.民本思想的影响

C.保障制度的成熟D.等级秩序的弱化

【解析】从材料“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可知汉代统治者用救助下层百姓的方法维护统治,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B项;

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顺势施政,不要使用权谋,与材料中统治者主动采取措施维护统治不符,排除A项;

材料仅体现了西汉统治者救助百姓的原因,没有涉及其他社会救济和保障等内容,不能表明汉代保障制度成熟,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对下层民众的救助,没有涉及封建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排除D项。

11.据《春秋繁露》记载,君主“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

这一主张(  )

A.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威B.体现了道家的治国理念

C.彰显了儒家的治国思想D.消弭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解析】据材料“君主‘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可知属于董仲舒的天谴论,要求君主施行仁政,故选C项;

材料重在强调董仲舒的仁政思想,并不是强化君主权威,排除A项;

董仲舒的仁政思想来自先秦儒家思想,排除B项;

“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董仲舒的主张并不能消弭自然灾害的影响,排除D项。

12.如图两位思想家经常被学者放到一起研究。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两者在政治上都主张限制君主权力B.董仲舒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C.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D.两者都主张“天人感应”,重视礼仪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提出了新儒学,因此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

孔子生存年代君主专制制度还未建立,没有提出限制君主的思想,排除A项;

朱熹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排除B项;

主张“天人感应”的是董仲舒,排除D项。

13.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

“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

……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

”吕思勉意在说明(  )

A.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B.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C.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D.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解析】椐材料“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可知,吕思勉认为汉武帝尊儒是当时历史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

汉武帝时尊儒是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并不是道家的顺其自然,排除A项;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尊儒也是如此,并没有超越时代,排除C项;

材料“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可知吕思勉认为尊儒并非为了强化君权,排除D项。

14.表1为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由此可知(  )

表1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

隋唐

326

32

29

61

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4.49

——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A.隋唐时期儒家伦理不受重视B.隋唐时期女性社会地位较高

C.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社会生活D.政府政策影响女子婚姻观念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隋唐和两宋时期节妇、烈女的人数比较,可知两宋时期节妇、烈女增加明显,主要原因是儒学发展为理学,强化了伦理道德观念,压抑人性,对人们的婚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故选C项;

隋唐时期也推崇儒家伦理,但是伦理观念没有发展到理学那样极端化程度,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节妇、烈女的人数变化,节烈是在道德婚姻上对妇女的约束,没有涉及妇女社会地位变化,排除B项;

材料中节烈妇女增加的现象,是道德观念的约束,并不是受政府政策的影响,排除D项。

15.“蹴鞠”是指古人以脚蹴、踏、踢皮球的活动。

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普及很广,宋代蹴鞠艺人组织社团,制定社规,如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等等。

据此可知,当时蹴鞠(  )

A.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B.推动了军事力量增强

C.源于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D.有助于形成忠君思想

【解析】“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的蹴鞠社规明显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它有助于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故选A项;

蹴鞠是一种娱乐活动,与增强军事力量无关,排除B项;

蹴鞠发源于中国,并非自外国传入,排除C项;

蹴鞠社规确有助于规范社会秩序,但与忠君思想的形成无太大关系,排除D项。

16.南宋皇帝赵昀运用皇权,打击理学其他学派,正式确立了程颢、程颐、朱熹是孔孟以来儒学道统的真正继承人。

这反映出南宋(  )

A.皇权直接决定理学兴亡B.其他理学学派销声匿迹

C.理学的政治地位空前强化D.理学背离了先秦儒学思想

【解析】据材料“南宋皇帝赵昀运用皇权,打击理学其他学派,正式确立了程颢、程颐、朱熹是孔孟以来儒学道统的真正继承人”可见理学的政治地位得到加强,故选C项;

皇权直接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打击理学其他学派不一定就会销声匿迹,排除B项;

理学是对先秦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材料无法体现南宋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思想,排除D项。

17.时人评价朱熹和陆九渊的争论:

“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陆九龄)之意欲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由此可见,“此颇不合”是指(  )

A.天理人欲的关系B.万物之本源

C.儒家伦理的地位D.理的求证方式

【解析】由材料“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可知在追求理的方式上,理学主张通过外界探求真理,心学主张通过反省内心获得真理,故选D项;

材料强调的是探求理的方式,排除A项;

万物之本源是理学的主张,排除B项;

材料中并未提及儒家伦理,排除C项。

18.妇女的贞节观念,在明代书籍方面,有《内训》《古今列女传》;

法律方面,明太祖下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又令地方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立牌坊,用以奖励贞节。

这表明这一时期(  )

A.开始确立了妇女的贞节观念B.社会风气恶化须严加整饬

C.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社会生活D.妇女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

【解析】贞节观念反映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要求,表明这一时期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社会生活,故选C项;

材料并未提及明朝以前的情况,A选项“开始”一词无从体现,排除A项;

材料并未提及明太祖的法令颁布之前的社会风气,B选项“恶化”一词无从体现,且贞节观念的强化不能反映社会风气的恶化,排除B项;

贞节观念属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但“饱受摧残”的说法则过于严重,仅从这一观念无法看出,排除D项。

19.明中叶以后,王学兴起,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该学说信徒众多,对旧制度、旧道德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下列属于这种“冲击”作用的是(  )

A.引发人们对君主圣贤的质疑B.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被取代

C.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D.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抛弃

【解析】根据材料的命题可知,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只不过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而已,从而就引发了人们对圣贤的质疑和对良知的追求,故选A项;

明朝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取代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主要强调理学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是在清朝,排除C项;

宋明理学强调传统的伦理道理,没有被抛弃,排除D项。

20.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价值导向——经世致用。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B.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C.反映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D.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改造社会的主张

【解析】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想倡导求实精神,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是先秦儒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故答案为A项。

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没有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

当时中国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排除C项;

经世致用思想与反对封建制度无关,排除D项。

21.王夫之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下列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

A.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君与臣,共曵木之人也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解析】“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六经责我开生面”意思是儒家的学说需要我来打开新的局面,据材料“对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体现了王夫之主张中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

A项“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意思是天地的德性不会改变,而天地的变化一天比一天新,故选A项;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B项;

“君与臣,共曵木之人也”是黄宗羲君臣平等的思想,排除C项;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众治”的主张,排除D项。

22.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势利之心,亦人秉赋之自然矣”,李贽的这—观点(  )

A.否定了孔子的权威地位B.符合明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C.明确反对封建伦理纲常D.批判了程朱理学正统地位

【解析】“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关,故选B项;

“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这是对商品观念的确认,不是学术对孔子的反对,排除A项;

“势利之心,亦人秉赋之自然矣”即承认人的私欲,不违背伦理,排除C项;

“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势利之心,亦人秉赋之自然矣”他强调私欲的必然性,但没有否定理学的非正统性,排除D项。

23.顺治十二年春,王夫之开始作《周易外传》,通过探索象数以穷理。

在这部著作中,王夫之精辟地阐述了“器”(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和“道”(事物的规律)的关系,指出:

“天下唯器而已矣”,他希望人们“勉于治器”。

这一论断(  )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批判了清王朝专制统治D.摒弃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王夫之所阐述的“器”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道”指的是“事物的规律”,其“天下唯器而已矣”的主张在本质上就否定了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他希望人们“勉于治器”就是要求人们致力于制作器物以备用,据此可知,题干内容反映了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故选B项;

题干所述王夫之的主张主要涉及“器”和“道”的关系,不涉及任何经济因素,排除A项;

题干中王夫之关于“器”和“道”关系的相关论述,没有涉及其政治观点,即看不出他对清王朝的态度如何,排除C项;

题干内容主要论述王夫之对于“器”即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的一些观点,不涉及他的治学方法,排除D项。

24.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

“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

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

”这反映出顾炎武(  )

A.重视商业发展B.具有民本思想C.提倡轻徭薄赋D.批判君主专制

【解析】由材料“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可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倡导工商皆本,故选A项;

材料强调的是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排除B项;

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轻徭薄赋,排除C项;

材料旨在强调经济上的工商皆本而非政治上的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项。

25.黄宗羲指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凡天上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A.维护封建礼教B.提倡经世致用C.抨击君主专制D.主张君主立宪

【解析】由材料“凡天上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不得安宁的原因,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故选C项;

“君为主,天下为客”违背封建礼教,排除A项;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

近代资本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黄宗羲没有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