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5418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7 大小:4.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7页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7页
亲,该文档总共1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材料公元前122年,盖约当选为罗马保民官后提出了以下一些改革法案:

措施

内容或结果

一、土地法

限定每家占有的土地,凡超过的全部交还国库,然后分块分配给贫穷农民世袭使用,但禁止出售和转让

二、粮食法

规定从国库中拿出粮食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贫困的居民

三、修筑道路法

使城市贫民得到工作的机会

四、亚细亚行省法

把新设的亚细亚行省交给骑士承包税收,以满足骑士阶层的要求

五、审判法

在原来由元老担任的300名法官外,另增加,300名骑士出身的法官

六、公民权法

给拉丁人和意大利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

但罗马公民不论哪个阶层都不愿让非罗马人分享公民权。

因为引起普遍的不满,他在竞选第三任保民官时落选了

(1)根据材料,分析盖约改革法案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盖约改革。

【答案】作用: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和骑士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使盖约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者;

但是限制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和提出公民权法也成为他落选的重要原因。

评价:

盖约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罗马帝国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政治以及公民平等的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盖约改革法案的历史作用主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积极方面主要从维护了平民和骑士的利益,从而得到了平民和骑士等阶层的支持,但是损害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则直接导致了盖约改革的失败。

评价盖约改革主要从顺应了当时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以及顺应了当时罗马帝国平等思想的提倡等角度分析即可。

03.(2017届湖北省六校联合体高三4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雅典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改革。

公元前621年,在平民的压力下,贵族表示让步,授权执政官德拉古进行改革,制定了成文法。

德拉古制定的法律,课罪极重,处刑严峻。

他仍站在氏族权贵一边,从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安全出发,竟允许债权人可以将逾期不能归还负债的债务人及其家属卖至国外或沦为奴隶。

对纵火、杀人、渎神乃至一般的盗窃,即使只是盗窃水果或蔬菜,也都要一律处以死刑。

公元前594年,梭伦在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

梭伦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债,取消以往一切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并由国家赎田为负债而被到国外为奴的雅典人。

这一法案,以“解负令”闻名,在政治制度上,梭伦根据财产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比较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的异同点。

(2)对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进行简要评价。

(1)同:

目的都在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性质都是奴隶主阶级为稳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异:

德拉古侧重于用严酷的法律制裁债务人和平民,以稳定秩序;

梭伦改革侧重于改善债务人和平民的经济地位,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以缓和矛盾。

(2)评价:

两次改革都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德拉古的改革刑罚残酷,使得平民反贵族的斗争更加激烈;

梭伦改革运用中庸手段缓和矛盾,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名师点睛】比较雅典两次改革的异同,主要从背景、内容、结果、性质方面分析,评价改革主要依据改革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分析。

03.(2017届山西省三区八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

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

鼓励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出口。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

――《史记·

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

影响。

(1)措施:

梭伦改革:

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按不同等级分配政治权利;

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

政治上,实行军功授爵、郡县制;

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不同影响:

制度建设:

梭伦改革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

经济发展:

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而商鞅变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2016年高考

01.(2016届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三4月调考文综历史试卷)在梭伦改革的诸多措施中,有一项是这样规定的:

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并按不同的等级授予相应的官职。

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雅典居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②③④B.③④

C.①②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名师点睛】梭伦改革:

(1)时间:

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

①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③建立四百人会议;

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⑤废除债奴制等。

(3)影响:

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02.(2016届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高三下联考文综历史卷)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②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贫民参与国家管理和选举结果的公正性④赋予了平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内容

03.(2016届山西晋城高三下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说:

“……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

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

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二希罗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指出:

“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1)材料一中,恩格斯是对雅典谁的哪一改革措施在进行分析评论?

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雅典哪一次改革能够体现材料二中希罗多德的观点?

结合改革措施扼要说明。

(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

在效果上有何异同?

(1)梭伦改革;

按照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社会等级。

主要观点:

财产等级制打击了贵族特权和氏族制度。

(2)克里斯提尼改革。

以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削弱了贵族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创立“陶片放逐法”,加强了公共权力。

(3)目的:

相同点是打击氏族贵族势力,维护平民利益。

效果:

相同点:

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局面,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

不同点:

梭伦改革不是公民的普遍平等,中下级平民不能充分参与民主政治;

克里斯提尼改革给予中下级平民以平等的政治权力。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可以看出评述的是梭伦财产等级制;

第二问由“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

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可以概括出财产等级制打击了贵族特权和氏族制度。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由“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是)克里斯提尼改革。

结合)克里斯提尼改革的用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和陶片放逐法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的相同目的是打击氏族贵族势力,维护平民利益。

效果相同点可以从对贵族专权的打击和赋予平民参政的机会。

不同点从两次改革对平民参展的范围来比较。

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

内容及意义

年高考

(年高考未涉及)

考点二:

商鞅变法

01.(苏州市2017届高三调研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有学者认为:

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

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

“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

——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

材料二:

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

……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

……“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

……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并分析两侧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

(1)“取信于民”:

重视农桑,奖励耕织;

“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理由:

①青苗法: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成为政府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

②募役法:

免役钱不断增加,对穷人是沉重的负担,以增加税赋的方式直接为国家敛财。

(3)主要因素:

①上下对改革的认同程度;

②法制的保障程度;

③对民意、民生的关注程度。

共同视角:

对改革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

(3)本题根据材料“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上下对改革的认同程度、法制的保障程度、对民意民生的关注程度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

再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的角度分析两则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

02.(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5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赵国本是晋国异姓卿大夫,属三晋之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

而此时,魏国因魏文侯、李悝变法早已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它占硕了河西地,又越赵国占领中山,形成了对赵国的包围。

于是,在正式成为诸侯的同年,赵烈侯在相国公仲连的支持下,起用荀欣、徐越、牛畜等人进行改革。

烈侯以荀欣为中尉,“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力图形成严格有效的官僚体系。

以徐越为内史,节财俭用,用以富国,宽减民力。

又接受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王道”.反对穷兵黩武,用儒家仁义礼治教化民众。

同时制定国律,明确法令。

改革颇有成效。

烈侯死后,敬侯承继功业,赵国得以“兵不倾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娜国之患”。

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突显儒家“王道”思想对旧观念冲击有限,贵族政治痕迹仍很明显,贵族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中仍举足轻重。

——摘编自《论赵国历史上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烈侯改革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赵烈侯改革。

(1)背景:

政治:

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区域性的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形成);

改革图强成为时代潮流;

百家争鸣,儒家,法家等思想影晌较大。

(2)积极:

顺应了战国时代变法图强和封建化的历史潮流;

官僚政治的实行,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节俭财用有利于积累财富,减轻民众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王道”思想的推行,有利于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发展生产、凝聚国力;

改革有利于赵国国力的增强,影响了战国时期诸候争霸的格局。

局限:

改革很不彻底,对奴隶制和旧观念的冲击有限,制约着赵国的进一步发展。

0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

二是车兵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在山林险胆的地区作战;

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往往使排列整齐的车兵受到巨大损失。

骑兵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新兵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骑兵在对外作战中大显神通。

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威力无穷,马陵之战中齐军“万弩俱发”而使敌人一败涂地。

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有哪些表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

(1)表现:

从春秋时期的车兵为主、步兵为辅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为主、车兵为辅,骑兵和弩兵出现;

兵员主体从贵族为主逐渐变为以农民为主;

铁兵器和机弩的广泛使用。

(2)影响:

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更加灵活,战争更加残酷;

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君主权力加强;

加速了统一的历史进程。

01.(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考前一周双练冲刺模拟(四)历史卷)《汉书•食货志》载: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B.废分封,行县制

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D.奖励耕织

【答案】D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时提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为本,商为末,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对农业的措施是奖励耕织,故D项正确;

A项军事措施;

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

C项是法律措施。

所以答案选D。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

【名师点睛】商鞅变法的性质和特点:

1、性质:

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特点: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02.(2016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历史试卷)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商鞅为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商鞅变法·

背景

【名师点睛】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

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

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03.(2016届贵州习水县一中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

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

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

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

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

财产越多,等级越高。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

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1)奖励军功。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2)不同点:

政治上:

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

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上: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不同影响:

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能。

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

(2)本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

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归纳能力。

可以从政治、经济方面入手比较,突出背景、性质的差异。

不同影响是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3)本题设问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商鞅变法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梭伦改革维护奴隶主阶级。

商鞅变法梭伦改革·

内容性质

01.(年重庆卷文综历史1)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

此主张旨在()

A.废除世卿世禄制B.整顿官场风气

C.削弱王室的特权D.废除分封制

【解析】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要求官员们不要因私而损害公家利益,统治者不要因馋言而使得忠心的人而受到伤害,官员们在言语与行为上不人苟同他人,所以答案B项正确。

其他三项都是无关项,明确主张废除废除世卿世禄制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故A项错误;

削弱王室的特权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

吴起强调官员的言行要符合社会道德约束,而非地方政治制度的变革,故D项错误。

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变动

【名师点睛】本题表述较为简单,以史料的形式命题,以吴起改革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正确翻译并正确理解其主旨,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对史料的准确解读,特别是文言文的史料选择题,这也是学生较为吃力的地方,在平时的训练中需要不断的总结。

本题对学生能力考查层次中等,体现了高考试题的特点。

02.(年山东卷文综47)(10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

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

变化:

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2分)

关系:

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8分)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内容及影响

【名师点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变法改革,它所开创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此商鞅变法为不同版本教材历年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高考时经常涉及,考查的角度也各不相同。

今年山东文综的立意较好,贴近生活,又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

考点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