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9557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58 大小:46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8页
亲,该文档总共1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1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

第二课时

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㈥教师归纳总结:

㈦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

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㈧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

(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㈨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2、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①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

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

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

)(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

(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

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

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

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

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

“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

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写山景:

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

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

(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

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

为什么喜欢?

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试分析其作用。

并模仿举例。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

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

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三、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①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

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

都能抓住特征;

安排顺序(角度);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

《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

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

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

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

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

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

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副“校园秋景图”。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

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

“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3、雨的四季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

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

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

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6.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2、运用自读、诵读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2、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

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散文这一文学体裁,也已不陌

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

文本内容对他们不陌生,教学本文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理清思路、感知文章的内容,体验作者情感。

2.在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的语言,感受文章所表现美,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粗犷痒嗦嗦诱惑静谧莅临吝啬咄咄逼人”

2、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3、运用自读、诵读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5、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

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

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领略散文的美。

 

播放四季之雨的配乐图片。

学生说观感

(二)拜访作者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

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

爱情·

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

听雨篇

1、师生共同诵读文本。

感受作者的优美文采。

2.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

美丽、娇媚;

夏雨的特点:

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

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

自然而平静。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2,初步感知文本。

概括事物特点。

三、【合作交流】

活动一品雨篇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

“这句运用了(感官、写作手法或修辞、特点.)”表述出来。

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拟人句子: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

“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出雨后春景;

”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绿茵茵的波浪““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荫的波浪”更加替下了书的生动,形象,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活动二:

悟雨篇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2、作者说:

“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活动三:

炫雨篇

雨使你想到什么?

提示:

有关雨的诗词、歌曲、谚语、文学作品、电影……

美文四读

音韵美正确读

意蕴美理解读

境界美品味读

人性美感情读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4,学会分析,善于联想想象。

四、【综合建模】

课外拓展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5.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珍爱生命。

板书设计

喜雨

春雨图美丽娇媚由衷喜爱

雨的四季绘雨夏雨图热烈粗犷

秋雨图端庄沉静热情赞美

冬雨图平静自然

赞雨

作业设计:

nB层:

摘抄文中优美语句并背诵。

nA层运用本课所学到的写景方法,以“__的四季”(如草、花、风等)为题,完成150字左右的习作片段

学生创作,并择优读其作品。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一. 

导入新课

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 

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实的?

哪些是想象的?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三.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

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本诗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

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

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2、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目标1.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

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闻,听说。

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人。

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贬谪。

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遥,遥远。

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

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

后两句抒情。

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

让“愁心”与明月一起。

伴随王昌龄赴远方。

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教师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额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

次句叙事表惊悉——迁谪之远;

后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对遭遇同情,对官场憎恶。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四.作业

背诵这二首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出色地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

然后交流自己想象

的画面。

四.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

存在。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拓展延伸

1.将收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第二单元

5、秋天的怀念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