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5744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穆青的新闻思想.docx

穆青的新闻思想

“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理论中最丰富、最核心的部分。

穆青无论走到哪里,谈得最多的是“勿忘人民”,题词最多的也是“勿忘人民”。

1988年,穆青同志到新华社福建分社视察工作,为厦门支社题写“勿忘人民”。

这是他第一次用这四个字为新闻工作者题词。

十几天后,穆青为武夷山一位新华社通讯员题词时,再次写了这四个字。

穆青再三给新闻界不同对象书写同一题词,并非心血来潮、即兴挥毫。

重温穆青一系列新闻佳作,翻阅改革开放以来他的许多言论和文章,不难发现:

“勿忘人民”是他长期奉行的座右铭,是他几十年新闻实践的宝贵结晶,也是他能够写出一大批新闻名篇的“秘诀”。

一、“勿忘人民”的丰富内涵

1991年3月,穆青在《记者应该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写道,“几十年来,人民群众为我们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他们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穆青始终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记者赖以成长的沃土,要做一个有成就的记者,必须熟悉我们的国情和民情,必须熟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政策,必须懂得基层社会、基层工作是怎么回事,必须懂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自觉地建立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

[1]这是穆青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全面阐述“勿忘人民”的思想。

其实,在此之前穆青已经在不同场合谈到了这一思想,并从各个角度反复为树立和发扬“勿忘人民”的思想鼓与呼。

(一)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永恒主体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穆青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应当成为我们报道的主体。

我们的新闻人物是指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经年累月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堪为楷模的人物。

”[2]

人民、人民的精神面貌和英雄业绩,始终是穆青新闻作品的主体。

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共产党基层干部焦裕禄,以“啥也别想挡住俺”的精神坚持科学实验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大风大浪中防风治沙、操劳一生的普通农民潘从正,累死在修渠工地的党委书记孙钊,修建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永远姓“共”的农村党支书阎建章等,都是他着力报道的英雄人物。

穆青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作为无产阶级新闻战士,必须‘真诚地和人们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始终不渝地去体察和反映人民群众那种不可遏止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极其忠实地报道他们听到的人民的呼声’。

”[3]

1983年在讲到新华社的特性时,穆青指出:

“人民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主体,我们的新闻是为人民服务的。

通过我们的报道、评论,为十亿中国人民、40多亿世界人民服务。

……我们不要隐讳这一点。

这也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

”[4]他在《穆青散文选》后记中深情地写道:

“我们幅员辽阔而又苦难深重的祖国,除去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还有什么是她最宝贵的财富呢?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就是我们人民那种百折不挠,勇于为民族、为国家、为革命事业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作为一个职业的宣传工作者,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我们人民的这种精神风貌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

”[5]

1991年,在庆祝新华社诞辰60周年大会上,穆青再次强调:

“人民群众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做的艰苦努力和宏伟业绩,是我们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泉。

人民群众及其优秀代表始终是新华社报道的主体。

”“我们了解了群众的思想和愿望,就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我们学到了人民群众的品质和精神,就能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对我们队伍的侵蚀。

”[6]

(二)人民群众是检验新闻报道质量的权威

1963年,穆青批评一些同志把“实际”看得很狭窄,这些同志认为只有中心工作才是实际,其他都不是。

他说:

“群众的生活面貌、群众的思想动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社会的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算不算实际呢?

我看都是。

……如果我们只把工作、生产当作实际,而不去接触群众的思想动向,不了解他们的要求和呼声,那就很可能只了解到一些表面现象,甚至一些假象,更谈不到如何针对群众的思想动向来提高群众的觉悟,贯彻党的新闻政策了。

”[7]

同年,穆青在一篇关于经济宣传的文章中谈到群众观念问题。

他说“有些经济新闻不受群众欢迎,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群众观念薄弱。

这表现在,我们平时过多地关心报道领导机关和经济部门的工作,很少注意群众生活,也不大了解群众要求和思想状况,因此就不能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宣传。

在写经济新闻的时候,不能处处为群众着想,反映群众的要求、情绪和意见。

”[8]

在这篇文章中,他还批评一些记者,在考虑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报道时,往往把群众撇在一边,甚至可以不了解群众的需要而进行经济宣传。

他明确提出,必须多反映群众最迫切的需要、最关心的情况,少反映那些与群众无关,或者群众可以了解也可以不了解的情况。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历史的主人,我们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创造的。

他们才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主体,我们新闻工作的服务对象。

我们没有理由轻视他们,忽视他们。

”[9]

1978年底,穆青在总结新华社国内报道工作时提出:

“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新闻报道的主人。

千百万群众的社会实践,应当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也是检验我们新闻报道正确或谬误的标准。

……我们的新闻一旦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它就丧失了战斗力,丧失了生命。

”[10]

(三)反映群众呼声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1978年,穆青在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上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党赋予我们无产阶级新闻战士的神圣职责。

多年的实践证明,凡是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报道就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对实际工作就能起到推动作用。

反之,我们的报道跟着错误的路线推波助澜,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就要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就要遭到群众的反对和唾骂。

”[11]

1979年7月,他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

“作为无产阶级的新闻战士,有一个重要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那就是从党的利益出发,要敢于触及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即使这种矛盾一时还是人们噤若寒蝉、莫敢问津的‘禁区’,也要敢于闯!

我们不能违心地去掩盖和粉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

”[12]这一原则,穆青早已身体力行。

撰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他不顾当时灾情是新闻报道的禁区,顶住压力毅然拍板:

“不写灾情怎么显出焦裕禄来?

写灾情,我负责!

针对报刊上真正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反映他们心声的稿件太少的现象,穆青提倡多写实录性新闻:

“发动我们的记者深入到群众中去,访问工人、农民、基层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战士,了解他们的欢乐和苦恼,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用实录性文体将它们朴素地再现出来,使我们的报道能够反映各个阶层的声音,使读者透过我们的报道能够了解社会上各种人的心态,了解人们都在想什么,希望些什么?

”“我们倡导写实录性新闻,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编辑、记者能直接听到群众的要求、愿望、呼声,使我们的思想感情与群众贴得更近一些,使我们与群众保持一种实在的联系。

”[13]

(四)记者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穆青在《穆青散文选》的后记中,深有感触地写道:

“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也不能离开人民,特别是生活、战斗在第一线的人们。

”[14]这是穆青对自己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年轻记者的殷切希望。

他认为当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

只有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才能把人民的疾苦、人民的欢乐、人民的要求放在心上,才能满腔热情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主动地关心人民的冷暖”。

[15]如果老是把自己摆在群众之上,摆在群众之外,对人民没有感情,就做不好记者,写不出好稿,即使写出了,也感动不了任何人。

“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一天也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实际和群众是新闻的源泉,没有了源泉,新闻工作的生命就要终止。

记者要经常生活在群众之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反映他们的思想情绪,反映先进的东西。

”[16]

穆青告诫青年记者要想真正成才,光靠书本知识不行,“……要抓紧一切时间到第一线,到基层去,到群众中间去,不要安于浮在上面,要深入下去,要吸收更多的实践营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向实际工作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锤炼思想,积累知识,总结经验,培养感情,这些对自己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17]

1990年穆青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呼吁:

“现在应该在新闻界叫响一个口号,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到生活中去!

到群众中去!

’”,“新闻工作者只有把自己融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中去,才能真正认识我们的国情,认识我们事业的伟大,才能培养出和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树立起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

许多优秀记者的成功经历都说明,他们置身于人民的土壤之中,从人民中汲取营养,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就会很快成熟起来。

关于这一点,他在1991年3月发表的《记者应当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讲得更详尽:

“干新闻工作是需要积累各种资料的,有题材的积累、主题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思想感情的积累。

……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是立场问题,人生观问题。

这是记者素质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二、“勿忘人民”的时代意义

    明年3月15日,穆青诞辰90周年,重谈“勿忘人民”,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勿忘人民”明确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和客观世界的创造者,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泉,宣传人民群众在历史前进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的永恒主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腔热情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善于在现实斗争中,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教材,特别是先进人物先进思想的报道更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19]“我就是想让大家看看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就是想借榜样的力量鼓舞人们的信心”——这是穆青和冯健、周原当年深入采写《焦裕禄》的初衷,更是穆青新闻实践中始终不渝的追求。

    新闻工作者,必须透过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反映时代精神。

为什么穆青总是能站在时代的潮头,准确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

他自己的一番话道出了内在缘由: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关心大局,把握大局,要时时刻刻把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要同党、同国家、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齐爱憎”。

    

(二)“勿忘人民”回答了新闻的价值标准

    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主人,是检验、判断新闻报道质量的权威。

衡量新闻报道质量的首要标准是人民的利益和意见。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新闻宣传是否正确、是否得法、是否得力、是否有效,主要看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对人民群众有用没有用。

新闻作品如果很少有人喜欢看,就没有任何价值,更谈不上“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20],任何时候,我们的新闻报道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绝不能有丝毫偏差、丝毫动摇。

    我们要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研究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研究人民群众对中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究竟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要研究他们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最高兴的是什么,最不高兴的是什么;最赞成的是什么,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

惟其如此,才能触摸到社会跳动的脉搏,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勿忘人民”对新闻报道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们的采访对象是什么,我们的新闻线索应从哪里来,谁是我们要报道的主体?

穆青告诉我们: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应该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是革命建设事业的实践者、主力军,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泉和永恒的主题,人民和人民中的先进模范人物是天然的报道对象。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关心百姓疾苦,反映群众呼声愿望,是新闻工作的神圣职责。

    让人民群众知道一切,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新闻报道要紧紧围绕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的、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报道,不断提高主流媒体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声望,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媒体的依赖度和信任度。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有更高的新闻文化需求,希望更多了解党和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情况。

新闻工作必须想方设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欲望。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党的新闻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勿忘人民”对新闻工作者的作风提出了要求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记者赖以成长的沃土,记者要自觉地建立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

“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

每次下乡采访,穆青都会深入到农民家中或田间地头。

据他的秘书陈二厚介绍,他到农民家里一般先干四件事:

一是掀开家里的锅盖看看锅里有什么;二是看看家里的油瓶子还有没有油;三是看看粮垛里面还有没有粮食;四是掀开铺盖,看看底下垫的是什么东西。

穆青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就是需要那种同群众有血肉联系、对群众有深厚感情的记者,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放在党之上的记者。

    穆青一生都与最底层的人民群众血脉相连,息息相通。

他的喜悦、愤怒、笑声、泪水,以及不竭的激情都源于此。

《穆青传》的作者张严平感触颇深地说:

“他对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有着最深厚的感情,他真是把农民当亲人、当朋友。

”[21]

    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石,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使命。

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研究群众的情绪,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把根牢牢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应成为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作风!

三、结束语

    穆青用笔记录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历史也将永远记录着他的英名。

穆青虽然走了,但“穆青精神”不会过时。

他留下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勿忘人民”,将成为中国新闻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穆青.记者应该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2]穆青.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3]穆青.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4]穆青.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5]穆青.讴歌我们的时代和人民.穆青论新闻[C].北京:

:

新华出版社,2003.[6]穆青.肩负起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7]穆青.切忌“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顾搞典型”.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8]穆青.改进经济报道的思考.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9]穆青.记者应该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10]穆青.新闻记者的神圣职责:

坚持真理联系实际.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11]穆青.新闻记者的神圣职责:

坚持真理联系实际.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12]穆青.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13]穆青.多写实录性新闻.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14]穆青.讴歌我们的时代和人民.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15]穆青.军事记者要吹进军号.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16]穆青.为人民多吐丝.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17]穆青.做精神富有的人.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18]穆青.记着应当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19]穆青.新闻报道是人民群众的教科书.穆青论新闻[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20]胡锦涛.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的讲话[OL].人民网,2008-6-20.[21]新华社记者.十月的哀思.难忘穆青[C].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5

“勿忘人民”──穆青的新闻伦理思想(转载)  

2008-04-1513:

05:

52|  分类:

怀念穆青|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付松聚

   在我国当代新闻界,穆青是一位在党的三代领导人直接领导下工作过的老新闻工作者。

笔者在拜读穆青的新闻作品中,感受到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青年记者的殷切期望和拳拳教导。

尤其在记者成才的问题上,这些期望和教导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迪作用。

                                                           记者要“勿忘人民”

  “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思想中最丰富、最精彩的部分,也是穆青新闻实践经验的结晶。

据穆青身边的工作人员反映,穆青无论走到哪里,谈得最多的是“勿忘人民”,题词最多的也是“勿忘人民”。

穆青在《记者应当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谈到,“前不久,一家地区报的一位记者问我:

‘记者怎样才能成才?

’我告诉他,记者不能整天想着成才。

  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

我为他题写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勉励他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

(《穆青论新闻》P416,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穆青正是在“勿忘人民”理念的指导下,写出了一篇篇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两张闪光的照片》等,也刻画出了人民的典型形象:

从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到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从种植棉花模范吴吉昌到创造“人间天河”的红旗渠的任羊成等。

  为什么穆青把“勿忘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穆青从事新闻的坎坷经历有关。

“人民”二字,在穆青眼里重如泰山,是穆青用生命体验和认识的。

他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亲眼目睹了战争年代百姓所受到的苦难,以及在生活极端贫困中,省吃俭用,支援部队建设的感人事迹。

穆青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无私奉献和纯朴的伟大人格,“人民”二字便在穆青心中生根发芽,伴随着他的记者生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穆青在《穆青散文选》后记中写道:

“我深深感到,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也离不开人民,特别是生活、战斗在第一线的人们。

  “勿忘人民”在穆青看来,远非停留在对人民的热爱,还要表现在行动上,多为人民的疾苦呐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穆青曾说:

“我们做新闻工作的要有蜘蛛结网、春蚕吐丝的精神,要呕心沥血地为人民吐丝、吐好丝。

”此外,穆青还在《为人民多吐丝》一文中强调,“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是一天也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等于脱离了生活。

脱离了生活的源泉,记者工作的生命就要终止”,“我希望新华社的同志们都要做促进派,要呕心沥血地为人民多‘吐丝’,‘吐好丝’”(《穆青论新闻》P148)这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他不仅要求记者要能写和写好新闻作品,还要反映人民的心声,为人民办实事。

  1989年1月9日,穆青冒着大雪四下扶沟到大李庄采访,并与当地领导商讨发展农业生产的路子。

10日,他又参观赵沟村的蔬菜大棚,与农民讨论发展大棚蔬菜致富的问题。

这些往事虽然久远了,但都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穆青的“勿忘人民”思想对当今记者而言,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瞭望者,而且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媒体炒作的杨丽娟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记者道德素养的匮乏,只想到吸引“眼球”,增加广告效益,把人民的重托抛到了九霄云外。

如果这些记者心里还装有百姓的话,杨丽娟及其家人的悲剧不会上演,舆论的引导也不会在畸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衙门里跑不出名记者穆青1983年9月10日在新华社国内部编前会议上,对有些记者不深入采访的现象深恶痛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衙门里跑不出名记者”,“尤其在分社的同志,只在省直机关跑是不行的,一定要到基层中去,到各条战线的第一线去,到群众中间去。

这样才能发现许多新鲜、生动活泼、意义重大的问题和题材,锻炼出一批有出息的记者”(《穆青论新闻》P246)。

穆青提出这样的论断,无非是强调记者要多深入生活,多深入群众,多搞调查研究。

  现实生活中,一些记者可能考虑到搞调查研究太费时,有时可能最后的结果与所要调查的选题有背离,甚至文章在发表时被“枪毙”,再加上一些媒体实行绩效考核,到头来,得不偿失。

针对此类现象,穆青明确地指出:

“要下决心搞调查研究,一定要首先破除这种‘赔本论’。

”穆青在《记者应当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谈到:

“有些年轻人问我怎样才能成才?

我说没有什么秘诀,也没有什么捷径,你就是老老实实,好好学习,多到群众里边去,拜群众为师,扎下根去,在生活中间刻苦锤炼,默默奉献,就可以成才。

”(《穆青论新闻》P416)

  现在我们的记者面临新的工作环境,惰性却增添了不少。

一些所谓的党报记者,整天忙于出入各种机关,出席各种会议,有的干脆坐在办公室里,等待新闻的出现。

该去一线采访的,偏偏道听途说,造成了失实新闻的出炉。

笔者曾经碰到一些所谓的大报记者,在报道有关山西黑砖窑事件时,不去新闻现场采访当事人或受害人,却去采访最先报道黑砖窑事件的记者,这样的“二传手”新闻经过各大媒体的报道,几乎是同样的声音,没有从深度上充分挖掘。

记者这样做的用意很明显,无非是图省事。

  这样的新闻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失实报道,但这样的采访作风早晚要出事。

  做个精神富有的人穆青在《做个精神富有的人》中说:

“最近社会上对新闻记者的形象,议论不好,人家说现在的有些记者不好好招待下去,不接不送不去,搞有偿新闻,吃了以后还拿,人家表面上不敢得罪,但背后骂这是一群‘新闻乞丐’。

当记者当到这份上,实在太丢脸了。

”(《穆青论新闻》P426)。

“新闻乞丐”是穆青最先提出来的新闻名词,它是指有些编辑或记者利用自己手中的发稿权利,接受贿赂,甚者主动索要钱财,搞有偿新闻。

在穆青看来,新闻记者应当安心于清贫生活,一笔在手两袖清风,不搞“有偿新闻”,不图非分横财。

  现在,一股“向钱看”的歪风依然存在。

据一些地方单位的领导反映,一些大报记者到某地采访不是“拿”就是“要”,稍微招待不好,就使出撒手锏,要给地方曝光。

记者如果钻到钱眼里,所谓的“瞭望者”和“代言人”的角色将不复存在。

正如穆青1985年9月26日对新华社河南分社青年记者训练班人员的开场白所说:

“新华社记者决不是为自己谋利益的,不是为自己升官发财的。

我看第一课就可以上这个”,“我感到我们这个队伍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不是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而是把钱放在第一位。

这样下去,这个队伍非垮不可;这样下去,我们可以出万元户,出罪犯,就是出不了名记者,出不了好党员。

这个事情不得了啊!

钱能给人带来幸福,也能给人带来毁灭。

                                                       记者成才必须先做人

   纵观穆青的《新闻工作散论》和《穆青论新闻》,很大一部分篇幅都谈到了记者如何成才的问题。

他在《和青年记者谈心》一文中说:

“我看成才不成才有一个先决条件,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