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583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docx

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二)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任务】

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在不断实践、反思的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培养有内在发展的需要、能自觉进行自我更新、具有“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新型思维方式的主动、健康发展的新型教师,培养有较强执行力和学科领导力的教研组长4名(40%)校级骨干12名(30%)。

涌现5名(12.5%)区内知名教师,1名市级名师(2.5%),力争形成市、区、校三级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初步形成一支面向教改形势、具有先进教育思想、较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

【措施】

1、以教学改革为中心,加强学习,培养教师综合素养

(1)组织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充分利用新基础教育的资源,组织好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主要篇目为《新基础教育论》、《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等,并把对“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由实验教师扩展至全体骨干教师,吸收全新的教育理念,力争使教师们最大程度地转变观念,为“新基础教育”实践研究创建气氛和保障。

(2)深入领会新基础教育理论精髓,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过程观

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学习交流活动,引导教师学习新基础教育相关理论,改变自己头脑中的各种相关观念,并在实践中坚持尝试用新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后的反思,重建新教学价值观、过程观。

主要有四种学习形式:

·推荐学:

学校向各个层面(实验教师、全体教师、教研组、班主任队伍、骨干教师队伍)推荐理论文章。

·合作学:

教研组活动中自主安排学习内容,讨论,交流,每学期安排1-2次教学论坛,互动交流,共同提高。

将《新基础学科指导纲要》作为学习重点。

·自悟学:

学校准备好新基础教育以及教育理论书籍、刊物、文章,教师依据自身需要,至阅览室阅读,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自读自悟。

·交流学:

学校安排教研组长、骨干教师、教师三个层面的教学论坛,创设交流的机会,让教师畅所欲言。

2、以优化课堂为目标,推进校本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新基础学科指导纲要》为指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引导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自觉从“领悟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内涵转为日常化的实践操作”,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

(1)探索有效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边互动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进行有效教学探索,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边互动。

课堂上教师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①讨论形成恒德小学好课标准,形成有效的优质课的评价标准。

②在校本教研中进行学习设计理念下的学科新型备课方式的实践、研究,加强对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及时反馈教学中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寻找解决策略。

从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两个环节保障教学的有效。

③吸纳已有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成果,深入探究: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边互动?

重点落在三个方面:

强调课前的教学设计研究,思考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设置“弹性化”方案;上课时,要提升通过组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的意识和能力。

要承担起多种角色任务;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

(2)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学研讨质量

①   专题研究——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利用新基础教育的专业资源,每学期安排2-3次专题研究,各实验组组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在开学时要确定本学期研究目标,策划好每一次的研究“专题”,安排好每一次的研究活动,在华师大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教研组长、实验教师、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究,使专业资源效益最大化。

②   日常研究——提高教学研究的品质

以校内的日常研究作为研究的主要阵地,借鉴专题研究的成果,由教研组自己组织经常性的教学研究,对日常教学进行诊断,发现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专业引领、合作研究、自我反思,解决问题。

·加强“现场指导研究”。

通过专家与校领导共同参与,改进观课的策略,提高观课的能力,寻找出教学中存在问题,形成“合作互动、科学有效”的观课文化。

·注重课堂磨练。

组织好过程优化随堂课;学科专题研究课;新进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课等四类课堂教学研究,反思促教、磨课磨人,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

要求实验教师和骨干教师每学期展示或研究课不少于2次,其他教师上实践课不少于1次。

教研组长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跨学科听课每学期不少于5节。

听课时认真记录,做到有点评,有总评。

③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设计反思能力

倡导反思性教学,把“反思”作为开展校本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每学期撰写2篇教学反思、案例;结合研讨课、听课活动,提高教师评课能力;依据新基础课堂变革的要求,结合学校备课制度的改革,结合“学习设计”子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与考核。

3、以自我更新为宗旨,促进队伍结构优化

(1)形成教师发展性培养有效策略

①规划引领策略

各学科教研组依据学校教师评价标准,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评估”,教师依据差距,设定再生目标,确定专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修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在此基础上,各学科组群策群力,制定学科建设三年规划。

学校根据学科组、教师的需求与队伍建设的需要,结合校本培训做好学校骨干教师、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师徒结对,加强班主任“班级建设“以及“与家长沟通”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②分层优化策略

把握个体

把握学校中教师个体的培养,全面实施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规划,建立《骨干教师评选制度》、《骨干教师奖励制度》,规范区“高级指导教师”、“教学(教育)能手”、“教坛新秀”、“校级骨干教师”的培养、遴选、考核和奖励,建立“高级指导教师”、“教学(教育)能手”、“教坛新秀”、“校级骨干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形成骨干教师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荐、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区、校两级课堂教学、展示评优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定期组织骨干教师沙龙,教学论坛活动,指导参与课题研究,提高理论水平,科研能力。

选拔培养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成为校级、区级乃至市级“名师”。

彰现群体

把握好学校教师群体中的中心组和教研组两条主线,实施中心组学习计划和教研组长培养计划,通过外出培训、讲座学习、论坛活动、实践体验,提高学校领导、教研组长的组织能力和学科领导能力。

以“学习型”、“合作型”团队创建为载体,以团队力量培养骨干教师,促进教师群体和个人的发展,三年时间,基本实现“学习型”、“合作型”团队全覆盖。

提升全体

把握好教师发展趋势,支持教师参加学历培训、业务进修、组织好校本培训,引导教师开展以问题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研究,提升师德修养、教学反思能力、科研能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通过三年努力,使我校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学科等方面的结构日趋合理,师德、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

(2)建立教师队伍优化机制

①开发有效资源,形成保障机制

内部资源:

加强教研组建设,挖掘数学教研组的有效经验,示范提高各教研组的教研质量,通过“合作型教研组”、“学习型团队”的测评、凸现先进教研组;依托现有的骨干教师的资源,开展学科、组内带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展评、教学论坛等研训机制,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开辟舞台,创造条件。

外部资源:

充分利用“新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组的强大力量和“新基础教育”专题网站的丰富信息,牵手名校和“新基础教育”联系学校共同体,实行“名教师培养导师制”,外聘名师与学校骨干教师结对培养,立足校内,放眼校外,促进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群体的形成。

②筑就成长高地完善激励机制

发展性评价机制

·建立开放的评价制度,成立由学校行政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考核领导小组,实行教师间互评制度和家长、学生参与评价的制度。

·实施过程性评价,把年度考核、业务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实行教研组考核、年级组考核和校考核组审核的三级考核制度。

·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各条线完善相关定量、定性的指标,定期进行考核、评估,体现重工作过程与重工作成效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竞争性评选机制

区、校两级骨干教师每两年评选一次。

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专家、教师代表组成的骨干教师评选小组,制定各级骨干教师评选的标准、程序和要求。

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先由教师本人提出书面申报,经过教师评议、组织推荐、再由学校骨干教师评选小组学校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对照评选条件对提出申请的教师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候选人,并进行校内公示。

同时,区级骨干教师报区教育局审核评议。

核定后,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与津贴。

评优性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学校奖金分配方案的改革,继续实施教职员工津贴、骨干教师津贴、教育特殊津贴的分配制度,用足用好各类津贴,对优秀教师及帮助学生获得进步的教师给予额外的报酬。

·依托新基础教育实验,培养发展教师,凸现各层级骨干教师,给与教师成就感和幸福的教育生活。

·用好区教育局有关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的政策,认真落实、不断完善学校的“善待教师工程”,依托区教职工津贴政策,骨干教师津贴,逐年提高待遇;充分发挥区教坛新秀、教学(教育)能手、高级指导教师津贴的作用。

4、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形成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

营造有“新基础教育”特征的评价文化,把“直面问题、反思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完善学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三个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即学生学习状态评价系统、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以评价促课堂教学实践行为的变化。

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第二方面:

教师成长与队伍建设

关注教师个人成长。

鼓励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和个性风格的形成。

积极引导教师自觉意识到自身长处和所存在的问题。

把握好教师精神与物质的平衡点,形成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机制。

在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不完善性,争取在教育教学上有所成长和发展,最终促进教师角色重建。

1.构建教师学习实践与反思交流的平台

(1)促进教师有效学习。

一是促进教师自主学习。

向每位实验教师发放一套“新基础教育”理论学习丛书,有针对性学习相关文章和选读必读书目。

二是促进实践性学习。

学校有计划、有侧重安排选派实验教师到常州市区各基地学校参加研讨,在校内相互听课学习,安排上研究课。

三是促进交流性学习。

开展全校性每周三下午的“学研日”活动。

以学科组为单位,以“新基础沙龙”、专题研讨、论坛等形式,进行以实践中的困惑、体验和感悟为主的思维碰撞的交流。

(2)鼓励教师有效实践

一是上实践课(语、数、英、班队)

二是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日常教学管理,积极引导教师有思考、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的实践研究。

(3)引导教师深入反思重建

通过自我分析,组内研讨及与专家对话交流等方式,来研究学习和实践产生的问题,不断提升自我反思与重建能力。

每位教师制定“自育”计划,通过“实践——反思——实践”的方法不断进行修正,形成教师自我策划、反思与重建的意识和能力。

2.建立教师培养发展的动力机制。

(1)分层递进。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出不同要求,制定不同规划,让每个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成人成事,学校确定首批“新基础教育”实践老师和实验班级。

制订各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梯队和目标任务与措施。

通过制度建设的“硬介入”,培养一批学科“名师”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2)重点推进。

加强新基础教育骨干教师的建设与培养,在实验的启始阶段尤为重要。

在推进过程中重点要选好苗,选择境界高,状态好、素质优的教师重点培养。

(3)搭好舞台。

让主动积极参与新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能充分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并且主动承担各项主要研究和实践任务。

(4)支撑保障。

学校要制订一系列制度,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来保障骨干教师有宽松环境和足够精力去研究和实践。

3.营造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断提升的环境氛围。

(1)关注与期待。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关注与重视、理解与肯定,这在教师身上更为明显突出。

学校应以关注与期待的目光重视每位教师的工作与成长,让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对自身的重视及期望并体验到自身在学校团队存在的地位与价值。

让每一位教师愿意或希望学校得到长远的发展。

(2)帮助与支撑。

在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团队的帮助与支撑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巨大。

整个团队的精神、氛围、业务素养和整体力量,在提升教师个人自我发展意识和动力方面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依托团队的特有影响力,来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是一个有效的选项。

(3)鼓励与鞭策。

教师自身最持续的自我发展要求与意识,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的不断理解、体验、感悟。

因此,要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就需要对各项工作进行系统设计与策划,引导与帮助教师学习理念、感悟实践、反思重建,让教师在此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教育工作所蕴含的生动性、丰富性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和价值体现,这种满足与体验积累,将会引领教师从自我价值的体现和精神生命的满足层面投入日常的教育实践,来升发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当然,外力的鞭策也是促使其持久发展的助推器。

4.加强教育科研建设,提升校本教研质量

教师的发展只有扎根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把自己的成长与“新基础教育”实践研究联系在一起,才可能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

为此,学校将以自培为基础,立足于日常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合一,扎实推进校本教研。

(1)加强组织建设,打造教师团队精神

①加强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专业性组织建设,发挥优秀教研组的示范、引领作用。

规范“牛小工作室”、师徒结对制度,发挥优秀中、老年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群体共同成长,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增进提供更多的帮助。

②完善教学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制度,实验骨干教师每年开展“五个一”展示活动,即作一场专题学术讲座,上一堂示范课,评价一堂课,主持一次学术沙龙,研究一个教学问题。

利用校内优秀教师资源,搭建教育教学研究舞台。

③鼓励教师突破行政组织关系,跨年级、跨学科组织志趣相投,专业水平相当的非正式的合作研究小组,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或课题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2)完善培训制度,推进校本教研活动

①把每周三定为“学研日”,提升理论学习有效性,建立理论学习制度,认真读好《“新基础教育”论》,初步了解“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培养理论思维;建立对话交流制度,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②积极开展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联合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校际间的学习交流。

加强与其他“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的沟通,构建社会互动学习平台。

坚持“每月一课”“每月一新”共同研究制度。

③改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实践并形成以“互动生成”为课堂教学基本单位的教学过程观和新课堂教学的实践形态。

通过寻找“我们的教学问题”,讲述“自己的故事”,寻找“教学的成功”、“教学的遗憾”,总结“我的做法”等途径,追求真实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3)开展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①在学校积极创建学习化组织的同时,教师要努力成为学习化的个体。

创设条件,为广大青年教师架设成才平台,与华师大课题组保持积极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聘请课题组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结对培养,定期选派教师参与有关培训、交流活动。

②教师分批进入,分层要求,以点带面,保证质量,追求实效。

在专家组的专业引领下,做好科研课题选题、申报立项、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反思以及研究成果系列化的工作,包括文字、音像、图片等书面成果和实践形态的成果。

争取子课题在省市及全国的科研课题立项中夺标,在相关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中获奖。

③建构新的教育观念系统并以此指导日常教育实践,开展不同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深化与实现的实践研究,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形式、多向互动、师生交互作用、动态生成的机制与有效性研究。

第三方面:

教学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为日常、最为基础性的实践活动之一,是学校生活最内在、最基本的构成,因而也是传统教育思想和行为积淀最深,且已达到普遍化和习惯化状态的部分。

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性之强,都使课堂教学改革步履维艰。

我校是“新基础教育”研究队伍中的一名新兵,进行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建是进行日常教育实践变革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新人培养、实现师生在校生存方式的变化的唯一途径,当然也是实施“新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1.课堂教学的理论重建

一是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本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

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就是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从而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二是课堂教学过程观的重建。

立足于“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价值观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努力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

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关系。

2.课堂教学的实践重建

以“语、数、英、班队”四个学科为主要研究学科,努力降低课堂教学重心,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迈出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三步。

第一步:

课堂教学的“五还”。

一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二还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三还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四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提问权”,五还学生主动“评议权”。

第二步:

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一台阶,达到“多向互动”。

一是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设计中有“结构”:

一是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持新教学过程;二是在上课时学会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提升教师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组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的意识与能力;三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四是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

第三步:

改革行为逐渐走向日常化和系统化。

理解和实施课堂教学过程的新结构,对“分析单位”及其课堂教学过程整体逻辑,结合具体学科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整体、重建课堂教学方面的自觉意识与能力。

开展“学科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的研究,开展学科范围内不同年级的“类典型案例”的系列建设。

 

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基础教育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它存在着种种弊端,主要表现为:

①教育观念滞后;②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③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④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窄、旧”的现象;⑤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并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选拔的功能;⑥课程管理强调了“大一统”的形式,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化的需要。

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程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

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

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

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