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5901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陆移民来到加拿大 感觉之前在国内都是白活了Word文档格式.docx

本来在国内有陷阱也不怕,咱们习惯了有经验且语言没问题。

但这里移民得操着外语应付,难度自然不小。

我来这里打了可能不下五十次各种客服电话,里面的猫腻真是不少,要好好研究一番才能避免上当。

比如我设了一个自动从信用卡账户付款的服务,一个月后取消居然要收我12元的手续费,听到我很不满意,电话里客服又表示这个钱这次可以给我免除,刚开始实在不适应这种讨价还价的方式。

  再说外语。

既然是技术移民,肯定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雅思多少都考了几分,什么几级几级的证书也有那么一份两份,如果在外企工作,那么工作环境差不多还是“全英文”(至少书面)。

来之前都自信满满,不过,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国内的英语要满足这里的生活(不包括那种二三十年只在唐人街或华人圈里混的情况)还差得太远。

且不说一门如此发达的语言涵盖的内容多么广泛,就光那些专有信息就够学习了。

可以设想这样一段对话:

  甲(汉语非母语的移民到中国的加拿大人):

请问某大街某某号怎么去?

  乙:

从这顺八戒大街往南走,到悟空烧饼铺右拐三十米可以看到三藏车票预售点,进门买张京九特快驴车票,到水帘洞下车马路对面转五指山慢速公交,坐三站下车就到。

  我保证,对大部分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这里面的关键信息基本听不懂。

加拿大的新移民也一样,在加拿大进个超市,各种品牌玲琅满目,大部分品牌根本没听过,除了价格其他根本无从判断。

你想替自己买点纸尿裤,到超市一看,只认识一个“帮宝适”(英文不好的朋友可能还是根据颜色判断的)。

另外还有很多东西你根本不知道是干嘛用的(比如宜家那些五花八门的厨房用具)。

在国内进个超市,想要买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聚氰胺奶,各种品牌玲琅满目,一看包装(根本不用看字):

哦,“蒙人”,大品牌,三聚氰胺含量有保障,就你了。

  记得刚登陆那几天,看什么都新鲜,久违了的蓝天白云(本人出国前“生活”在一个NASA列为重度污染的地区),空气格外清新,门前屋后,野兔,浣熊,松鼠,各种鸟类,甚至在地铁站停车场这种地方都能看见大群的鸽子;

在安大略湖畔见到了成群的天鹅,大雁,而且根本不怕人;

阳光透过树冠洒在草坪上,空气透彻度极高,地平线上的白云都看得清清楚楚,春天来了,郁金香绽放,美景如画,一度有不真实的感觉。

  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不能闲着,接下来或按部就班或手忙脚乱,改办的事一样样也都办了,只剩下一件最重要的事:

工作。

为了找工作,我参加了一个政府办的就业指导培训,学习如何写出符合加拿大规范的简历,如何找工作。

这里顺带说一下,加政府在帮助移民适应新社会的方面做得还算不错,有各种项目,包括普通语言培训,专业语言强化,实习机会,国际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国际教育背景认证等等,其中不少项目免费。

不过这个政府也有些地方比较落后,没有优越性:

比如找工作的过程中从来没人向我要档案、户口,就算咱还不是加拿大公民,只是一居民,暂住证总该要求办一个吧,没有,不需要,走遍加拿大都不需要这些证。

这让我很苦恼,感觉失去了组织,失去了归属感,感觉脱离了集体,什么时候有时间我打算向这里的电视台电台写封信,呼吁国会立法建立完善的户籍和档案制度,户口分成农业和非农业,非农业里面再分出一个集体户,这样可以有效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保持稳定良好的社会等级秩序。

  另外,为防止歧视,这里的简历上不要写自己的性别、年龄、宗教、种族、婚姻等信息,面试时也不允许涉及此类问题。

国内生活多年,填表无数,很多表填完也就把祖宗三代都差不多交代完了。

来到这里,这个与他人分享隐私的乐趣算是被剥夺了。

  回到找工作的话题:

和别的移民一样,发了大量简历之后,得到电话面试两次,直接面试三次,获得offer一个,也就是现在的工作。

  这个公司比较规范,不是把人一招来就急着把你摆到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

入职第一件事就是培训,这个培训在我参加过的学习中是比较规范的,分成很多模块,让你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公司制度,了解工作流程,掌握工作软件。

培训的几位老员工很幽默,互相很配合,一个人在大屏幕上演示,另一个很自然地在电脑前配合操作,感觉一门心思想的就是把这个培训工作做好,一点没有那种互相拆台的感觉。

其中有两位也是移民,来了多年了,口音仍比较明显,偶尔还犯点小错误(比如Iwonderwhathedid说成Iwonderwhatdidhedo),词汇量也未见得很大。

比如今天中午吃饭,一个本地长大的同时说到了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这个词,我认识,这位培训师却不认识。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用比较规范准确的语言给新员工培训,因为他很对工作语言很熟悉;

而同样的工作现在如果让我去做,却是万万不行的。

  这里要说下语言了,我在国内是学英语的,也就是俗称没有技术的技术移民。

在国内工作学习曾经混迹于几所高校,从重点高校到普通二本,普通三本,对国内的教育有不少体会,用两个字概括:

假/烂。

  假,不用多说了,例子可以举一万个,从铺天盖地、绝对数量超过科研大国美国、毫无意义的“论文”,到混乱的学位和职称评审制度,无不鲜活地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急功近利)。

后人将来写这一段历史,估计会有“虚伪”“造假”此类词汇的。

举个例子吧:

某位领导,简历上的学历是“博士”,但从来不明确指出是这个博士学位是哪里获得的,难免让人联想到西太大的那些校友。

  烂,(归纳总结太抽象也没劲了,还是举例子吧)。

例子一:

某英语教授英语博导,论着一堆,“成就”斐然,其英语水平的寒碜程度基本上接近于龌龊无耻,公众场合很少开口说英语,某次博士生论文答辩,该博导担任评审,从无临场发挥、自由提问的意思,从头至尾只把事先准备的问题念了一遍了事。

例子二:

某外国语学院院长,英语教授,开口就是诸如greetwith(多余)eachother/gotoshopping这样的东西。

例子三:

某重点高校英语教授、博导,上课基本不说英语,其本人对此的解释是“并无什么东西用汉语表达不了非要用英语表达”。

例子四:

某重点高校美国文学博导、英语教授,翻译了某畅销书,其中错误(包括非常低级的理解错误)不算“铺天盖地”也是“俯拾皆是”,被网友批评后,其理由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

有人要问:

堂堂英语教授,其语言水平无论如何也不会太差吧,这几个例子是否太极端,是个案,不具代表性。

我只能说,您外行了,不了解中国特色的职称,水平高的英语教授有,但很少。

这个话题太大,不展开了。

我想说的是:

在这里看到很多其他国家的移民,他们没有很高的教育背景,也并没有很认真的去专门学英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他们开口表达的能力却超过了国内那些过了四六级的技术移民,甚至超过了中国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

(顺便分享口语学习六字真言:

少动脑,多动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英语教育是否有重大缺陷。

导致今天这样一种荒唐局面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可推卸责任的绝对包括那些身居决策高位的教育政策制定者,如果这些人能够务实一些,正视现状,真正为学生和社会(这里不说什么“祖国”一类虚无缥缈的概念)负责,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今天高等教育既不能开启智慧也无法传递技能的局面。

一个教师没上好课,影响的也许是一个班;

一个恶劣的教育制度,影响的却可能是整个一代人。

制定此类恶劣教育制度的决策者,其破坏力是惊人的,是大规模的,即“大规模杀伤性教育工作者”,英文里叫“teachersofmassdestruction”,即TMD.

今天说点老生常谈的话题:

融入。

  相当多的人说过融入这里的主流社会很难,我记得移民体检那位医生就感慨地对我说“融入太难了”,来了这些日子算是有了切身体会,记录如下。

当然,每个个体情况都不一样,眼中的世界也不一样。

  有些人觉得:

什么主流社会,我作为合法的加拿大公民/居民,我就是主流社会。

这个说法只能说有一点点道理。

如果华人的传统文化能被这个社会大多数人认可,维多利亚节与中秋节具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各个族裔的人由衷地喜爱或至少有兴趣了解中国(或者说中华文明吧),那么才可以说作为中华文化代表的华裔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主流。

不过以我目前的感受(也许将来随着对加拿大了解的深入想法会改变),能够从思想上真正与加拿大本土文化无缝衔接的华人可能大部分都集中在移民第二代以后。

  受语言思维(以及多年世界观改造)的局限,新一代移民可能很难完全被本土文化接纳。

那种语感再好也不容易满足自然交流,比如说我吧,工作时正儿八经地说话、下了班打电话骂骂银行客服没有问题。

但是每天中午吃饭是个痛苦事,为了不脱离集体,我尽量和几个熟悉的同事坐一块,等他们一开口说话,好了,我经常搞不懂他们在笑啥。

纯语言层面的因素在这里并不多,更多是文化层面的,往往是他们一会说这个明星像不像某个同事啊,一会说真想去温哥华啊因为某某冰球队要比赛其中谁谁谁是她的偶像啊,或者两个很默契的同事互相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只言片语大家都笑了,这种时候只剩下我坐那傻眼兼傻笑。

同事们倒也不错,看我插不上话尴尬,也会主动想点话题来跟我交谈,但往往都是三言两语之后再无后续,彼此的兴趣点相差太远,差不多有太平洋那么远。

今天中午实在无话可说,我没话找话问了个自己都觉得十分无聊的问题:

三明治和汉堡包有什么区别啊?

(后悔,以后宁可闭嘴也不问这种东西了,是哪个无耻的家伙提倡不耻下问的,弄得我误以为提问是美德)。

  登陆超过100天了,为了融入,我不惜纠结于三明治和汉堡包的区别,你说说,这牺牲,这代价,这种无私奉献话题的精神,怎能不让人(除了加拿大人)感动。

  加拿大政府一直鼓励提倡保持多元文化,作为加经济文化中心,多伦多号称世界上最多元文化的城市(这里可能连“之一”都不需要)。

和号称“熔炉”的美国不一样,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在我看来没有实现各文化融合,是一种和平共存的状态;

如果把美国文化比作熔炉,各种文化就像液体融和混杂然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颜色,那么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格局就像一面马赛克,不同色块之间彼此接触,但并不渗入。

(一转眼写了这么多,当初写论文怎么没这么起劲,看来本人不是没有做学问的潜质,而是有待被发掘)。

  刚下班到家,接着做点流水帐。

  这几天加拿大邮政部门(不确定是否叫邮政局,只好含糊点来个“部门”)酝酿要罢工,电子邮箱里收到几封信,大意基本相同:

邮局可能要不寄信了,为了避免给您造成不必要的不便,提醒您,本公司的账单该付的还是要付。

为了您的方便,请登录本公司网站查看电子账单。

资本主义血腥本质暴露无遗。

  以前以为,罢工的流程大约是这样:

一群衣着褴撒的工人,摆着大义凌然的表情,坚定地向西装革履大腹便便的资本家老板讨回那个谁也说不清具体数额的“剩余价值”。

来到这里发现,此地的罢工甚为斯文,即踹丫蛮毛说的“文斗”型。

以这次邮局罢工来说,要提前72小时通知,这72小时期间,有关利益各方就剩余价值的数额问题继续谈判,谈妥了相安无事,否则大家准点提前下班,完全体现说到做到的契约精神。

  在这么一个法治社会生活,一些(包括本人在内)的热爱自由人士会有一种“没有自由”的感觉。

具体表现在条条框框的法律法规太多,感觉处处受限。

比如说,你辛辛苦苦加班加点的罢工,好不容易向资本家讨了点剩余价值回来,买了个公寓。

你以为自己的房子了,当家作主了,想干嘛就干嘛了。

错了,你想在阳台上晾几件衣服,没那么简单,这么重要的、可能影响他人视觉效果的事情需要全体业主开会讨论是否允许,此外,你的窗帘颜色、罢工的工友来了是否能在你家客厅沙发上过夜、能过几夜等等都需要全体业主共同决定。

你说这叫什么事,这不就是个大监狱吗?

是吗?

 遥想那年为人师表(这词比较龌龊)曾经在班上提过这么一问题:

我们有自由吗?

有人说当然有啊。

我大胆推测这个答案背后逻辑是这样的:

一楼有厕所,二楼也有厕所,我爱上一楼就一楼,爱上二楼就二楼,爱上男厕就男厕,爱上女厕……。

我也不知道自由是啥玩意,不过有一天偶然听说康德同学有这么一句名人名言:

“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他娘的,觉得说得真好。

任何制度,只要所有人在其面前都是平等的,那么生活在该制度下的人就拥有了自由。

如果该制度不受大多数人认可,这时候言论自由就起作用了,确保对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

  话题太高深了,不利于身心健康,下面扯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吃饭。

  有人说多伦多什么民族的饮食都能找到,完全没错。

但毕竟是国外,饮食上不如中国那么方便。

而其他无论怎么改变,这个华人的胃可能是永远不会变的,饺子永远比面包好吃。

不巧的是我住的地方离华人超市很远,出门五分钟内倒是有两个华人开的食品超市(不是华人超市),可惜都是西化了的华人,连带出售的商品也脱离了中国特色。

登陆一个多月的时候,实在是怀念中餐,去了趟市中心的唐人街,那里超市的商品很全:

皮蛋咸蛋腊肠腊肉辣椒辣酱菜包肉包酱鸭烤鸭……统统都是美味佳肴。

  进了唐人街,看到那些汉字招牌,街边有小贩摆摊兜售青花瓷、中草药,顾客和店主操着国语粤语买卖,感觉颇为亲切,虽说这里的华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华人,但毕竟文化背景相同,看看周围一下子多了不少黑头发黄皮肤,突然感觉很放松,思乡的情绪也就被勾起来了。

前几天有位同事私下聊天问我为什么来加拿大,他问我在这儿有归属感吗?

说实话,这是个困扰我的问题:

在内心深处,真能找到文化认同感吗?

其他民族的灿烂文明我当然喜欢,让我隔着安全的距离去欣赏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我也很开心,可是徽州的粉墙黛瓦、江南的小桥流水更让我安心。

作为初级旅游爱好者,本人游过半个中国,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俗话说隔岸风景好,现在隔了足足半个地球,风景那是更加地好了。

由衷地思念西安的泡馍、成都锦里的巴蜀风味、北京的烤鸭、杭州的叫化鸡、东北的猪肉穿粉条、婺源的荷包鲤鱼、徽州的臭桂鱼,当然更怀念老家的茼蒿炒腊肉、小炒黄牛肉、干锅牛挑沙、炒米粉……

  今日乡愁浓郁,据不完全统计,乡愁泛滥日,胡言乱语时。

  此处心安是吾乡,奈何此处缺米粉(比喻啊,米粉还是买得到的,大统华超市有)

  咿唔吁,啊哟哟,咿唔吁,啊哟哟,有人会唱“忐忑”吗?

  上班几天后,人事来了个小姑娘,给新员工办工资和福利手续。

每人发了几张表,哇啦哇啦一通说,语速极快,丝毫没有要照顾我这个国际友人的意思。

指导大家填表,填到其中一张表的时候,按照她的说法,“我知道这张表比较重要,所以给大家一点时间考虑一下”。

没想到她说到做到,这一点时间真是“一点”时间,其他本土友人考虑完毕而且填好了,我还在阅读那上面的复杂条款,几张表填得颇为狼狈。

之所以如此,源于我对这里的制度欠缺了解。

想当初,我还捏造过几份做人事的简历,幸亏没哪个公司不开眼要我,不然轮到我指导新员工填表,我只好说:

“我知道这张表比较重要,所以请大家给我三天时间研究一下”。

  加拿大是个“高福利”社会,各种福利制度十分复杂,我所知道的有退税,儿童福利金(俗称牛奶金),养老金,读书有贷款和补助,难民有难民金,失业保险(工作时间须满900小时),社会援助(就是没钱了告诉政府一声,经调查情况属实可以领取足够每月生活的钱)。

这种制度比较好地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但也催生了一批明明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工作、宁可靠领最低福利生活的人群,这种人各种族裔的都有,不值一提。

支撑高福利的当然是税收。

记得《读者》刊登过一位访问学者的文章,曰到了加拿大发现税种太多了,干什么都躲不过交税,得出结论“还是中国好,税负压力小多了”。

  诚然,这里税种很多,征收的额度也可能很大,工资的2、30%甚至更多都交税了,不少人抱怨税太重了。

在这点上,加拿大的各党派表现得十分笨拙,只知道一味在竞选方案中提出减税、增加福利、改善民生等方针,却不知道也没想过学习别国先进经验。

但凡这个政府具备哪怕最基础的一点学习能力,跳出讨好选民的思维定势,只需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活生生的榜样就摆在眼前。

在税收的问题上,完全可以效仿先进制度,把各种增值税营业税流通税消费税等各种税种和其他乱七八糟不属于税收但构成各政府部门奖金重要来源的“费”直接向企业征收,不要傻乎乎地直接在柜台上向买东西的老百姓收了。

另外再制定出一个“个人所得税”,与处理其他税种不一样,这个个税要大肆宣传,偶尔隔个三年五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