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590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

(本试卷分三部分,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30分)

一、(6小题,20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澄澈/车辙称职/铢两悉称B.记载/载途间或/间不容发

C.脑畔/羁绊闭塞/顿开茅塞D.贮蓄/伫立带挈/锲而不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缅怀千钧之力提跋语无伦次B.簇新大相径廷箴言悲天悯人

C.殉职言不及义要诀纷至沓来D.闲暇箪精竭虑宽宥两肋插刀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以“记录式综艺”的全新模式,让国家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将国家变得。

在这里,“老古董”是带着温度的,不但记载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与我们许多人的生命。

这次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的强强联手,是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的,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

A.触手可及息息相关相得益彰B.信手拈来休戚相关相得益彰

C.触手可及休戚相关相辅相成D.信手拈来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家线上学习能否取得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科学定制教学策略和学生自觉学习。

B.2020广州读书月围绕“朝夕阅读,不负韶华”为主题,开启线上数字阅读之旅。

C.疫情防控期间,广州推出了个人健康二维码“健康码”,是持码人的健康证明。

D.社区体育活动使居民能就近就便开展健身活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5.下面是写给战“疫”英雄的一副对联,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上联:

病毒①,天使②,负重驱疫无畏;

下联:

江城③,精兵前赴,担当护民④。

A.①逞威②逆行③蒙难④有情B.①突降②请战③蒙难④有情

C.①逞威②请战③险情④无悔D.①突降②逆行③险情④无悔

6.右图是文学名著《骆驼祥子》中的一幅插画(图中右上方的女性是小福子),请仔细观察,并按要求作答。

(5分)

(1)请根据图中所画内容简要概括祥子心中追求的美好生活(2分):

 

(2)有人认为小福子的身上闪烁着坚韧的光辉。

其他经典名著中也不乏有坚韧品质的女性形象,例如《简爱》中的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达雅·柯察金娜,请从这两个形象中任选一个,作简要分析。

(3分)

 

二、(1小题,10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C.一抹斜日荒戍垒,半竿晚烟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既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E.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知困,然后能自反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F.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鸟下绿芜秦苑夕,。

(许浑《咸阳城东楼》)

③,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④自康乐以来,。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⑥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诸葛亮《出师表》)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名句。

(4分)

[说明:

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

水与月这两个意象的组合营造了古诗文的优美意境:

杜牧在《泊秦淮》中用“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秦淮河两岸之景,朦胧淡雅;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用①“,”描绘映入江中是山月,清新秀丽;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②“,”描绘月下水波和水中月影,澄澈幽静。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60分)

三、(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0题。

(10分)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请广于君居天下之广居

C.聂政之刺韩傀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秦王色挠色愈恭,礼愈至

9.把“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秦王盛气凌人的质问,唐雎沉着冷静,从容应战,他以断然否定和严正反击,表现了维护国土的坚定立场。

B.唐雎连用三个“士之怒”的事例反击秦王对“布衣之怒”的歪曲丑化,根本目的是要展示“士”的胆色和傲气。

C.秦王两次提到韩、魏两国的灭亡,前者是炫耀武功以从气势上击垮唐雎,后者是为缓和与唐雎之间的激烈矛盾。

D.唐雎“挺剑而起”与秦王“长跪而谢”形成强烈对比,气氛一下从尖锐激烈的白热化彻底扭转,秦王威风扫地。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5分)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

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

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助于镜。

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

“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

”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注]①任:

信任。

②当意:

称意,合意。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假于镜而见焉()②左右匿笑()

(2)对“客终不悟”,作者感叹“悲夫”,“客”可悲在哪里?

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感悟?

(3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中的“历历”“萋萋”两词分别描绘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分)

 

(2)尾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3分)

 

四、(10小题,4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

(18分)

[新闻发布]

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全国爱卫办副主任毛群安提出,疫情提示我们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集体就餐时建议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新闻链接]

什么是“分餐制”?

分餐制是指由厨师、服务人员或家人,按照等量的原则,把主食和菜肴分配到餐具中,供每一位就餐者独自想用的就餐方式。

它是相对多人合用一份或几份菜肴的“合餐”而言的。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分餐制主要形式有三种:

厨师分餐,厨师在厨房将制作的菜点成品按每客一份分配,由服务员送给每位就餐者进食;服务员分餐,餐厅服务人员在分餐台或台面将菜点成品分配给每位就餐者进食;就餐者自行分餐,就餐者通过使用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分取菜点成品,再用各自餐具进食。

自助餐和套餐均属于分餐制。

中国饭店协会则认为,中餐的分餐制形式可以分为服务员在餐桌分餐、上菜前分餐、自助餐、摆放公筷公勺及1人1份的用餐方式等4种。

同时作为就餐消费者,提倡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摘编自《“食”尚进家门,“分餐革命”正在进行》)

为什么倡导“分餐制”?

当代人类所患疾病由发生原因分析,大致可归为微生物、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四大门类,引起疾病的大致比例为:

微生物10%、遗传10%、环境30%、生活方式50%。

医学、卫生和营养等方面专家,也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诫人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

分餐是预防、减少各种疾病交叉感染机会的有效途径,这对于经历了各种传播性疾病肆虐的现代社会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健康饮食方式呼唤分餐制》)

[新闻热议1]

“合餐制”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习俗礼仪。

然而,合餐制在表达人们亲密温馨气氛的同时,因“同餐桌、同碗盘、同筷勺”的餐饮习惯,为疾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合餐制意味着许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同吃一桌饭菜,人员相互接触频率增加,更容易给病菌可乘之机。

在共同就餐时,就餐者就有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者。

因此,分餐制就成为防范餐者传染病菌的可行方式。

分餐避免了筷子、勺子等餐具的交互接触。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分餐的记载,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是一种礼制。

《周礼》有载:

“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

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

”这便是针对筵宴的规格标准。

事实上,饮食习俗的变迁呈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

从人类社会初期,以采摘为主的饮食方式就造成了人类的分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丰富,人们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形成了合餐制;如今,面临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隐患,分餐制需要“再出江湖”。

(摘编自《以疫情为契机倡导分餐制》)

[新闻热议2]

第一,可以防止呼吸道和消化道床染病的交叉感染。

“有数据表明,实行分餐制能使病菌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为17%。

第二,可以简化筵席程序,减少菜品,避免浪费。

分餐制“可使全国餐饮业每年节约粮食和农副产品约100亿元”。

第三,饮食文化传统可以改变。

分餐制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只是唐代以后,分餐制才变成合餐制”。

第四,分餐制对于弘扬我国饮食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和传统就餐方式的科学化和文明化,引导和规范餐饮行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理由中,第四条完全正确。

第一、二条也有一定的道理,只是不知数据从何而来。

至于第三条,值得商榷。

由于合餐制是中国农业生产模式、伦理道德观念、饮食审美情趣、勤俭持家传统、烹调工艺体系和宴宾待客礼仪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必然古今一线贯穿,始终是中华民族进餐方式的主流。

至于《周礼》《史记》记载的史料,虽然也有一点“分餐“的意味,但那毕竟只是一种宗法礼制下的生活等级待遇,仅局限于社会上层;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战国时代,科学地实行全民分餐难以想象。

(摘编自《分餐制的冷思考》)

[新闻热议3]

新华睿思·数媒智慧分析平台调查数据:

(摘编自《大数据告诉你推行分餐制“卡”在哪》)

行业协会人士:

中国人过日子希望团团圆圆,对“分”比较忌讳。

喜欢热热闹闹围坐一桌,其乐融融的氛围。

此外,同西餐不一样,中餐有很多整鸡整鱼的菜式菜品,也不好分。

餐饮业经营者:

分餐制就在每个人身边。

单位食堂、学校食堂是典型的分餐制。

但和食堂就餐不一样,上餐厅下馆子重要的是人与人的交流,有社交属性。

我经营着一家重庆老灶火锅,没有分餐。

在重庆,麻辣红汤九宫格是传统,也是主流。

本地有一人一锅的小火锅餐厅。

这样很好,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

分餐可以倡导,但最好顺其自然交给市场,不要一刀切。

餐饮业创投人:

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投入产出比。

分餐制对餐饮企业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行之后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分餐制运营成本带来的价格提升,消费者能否承担?

(摘编自《业界话分餐》)

13.关于分餐制,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分餐制指的是专人把饭菜定量分配给每一位就餐者,它是相对于多人合用一份菜肴的“合餐”而言的。

B.分餐制能够避免用餐者的餐具发生交互接触,事实证明它能有效预防、减少各种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

C.分餐制早在人类社会初期已出现,经历变迁,在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隐患频现的当今,又再引发关注。

D.分餐制在引导和促进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可以倡导,但注意不要急于求成和一刀切。

14.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分餐形式可以按分餐人员、使用餐具及用餐方式等进行细分,基于此,商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适合的分餐形式。

B.合餐制是中华文化的习俗之一。

意味着熟悉的人同吃一桌饭菜,因此它能很好的表达人与人的亲密,营造温馨的气氛。

C.分餐制早在商周就有史料记载,带有彰显层级地位的特征,因此可以推断分餐制在古时就是中华民族进餐方式的主流。

D.合餐制的形成原因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丰富和彼此的分享,可见合餐制是比分餐制更为先进和优越的礼仪文化。

15.关于调查数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调查结果显示,使用公筷公勺的认可度超过半数,可见它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有一定比例受访者对分餐制存在抵触心理,可见推广分餐制仍存在一定的阻力。

C.超过两成受访者对分餐制和公筷公勺心存顾虑,可见该群体也将会成为反对者。

D.有部分受访者对分餐制和公筷公勺保持沉默,宣传时应注意对该群体给予关注。

16.“新闻热议3”中,业界人士认为目前推广分餐制面临哪些困难?

请分点概括。

(4分)

 

17.请从下面的聚餐活动中任选一项,为其选择一种分餐形式,并根据材料和生活实际列出两点理由。

(5分)

活动A:

小学同学聚会,将由家长带领在饭店聚餐。

活动B:

奶奶七十大寿,将与近亲在家中聚餐庆寿。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

(22分)

沙海一苗树

梁衡

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

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

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

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

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

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

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

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

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

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

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

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

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

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

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

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

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

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

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

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

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

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

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

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

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

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

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

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

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

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

一晃过去快三十年。

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

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

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

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

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

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

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

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

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

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

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

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

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

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

“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

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

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

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

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

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

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

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

一苗树。

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有删改)

18.本文记录了三个不同时间的官井村,请阅读全文,完成填空。

(4分)

时间

环境与民生

四十年前

风沙肆虐,乡民逃亡

三十年前

2018年

19.本文内容具有真实性,具体体现在哪里?

请写出两点并简要分析。

(4分)

 

20.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

结合上下文,请按要求赏析语句。

(6分)

(1)从写法角度赏析语句。

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

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

 

(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语句。

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

 

21.阅读全文,谈谈村民特地保留“远处的沙丘”和“一苗树”的原因。

(3分)

 

22.本文标题为“沙海一苗树”,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5分)

 

第三部分写作(共60分)

五、(1小题,60分)

23.请以《交上满意的答卷》为题,写一篇文章。

(60分)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600字以上。

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参考答案:

2019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调研检测(越秀区)

1.D

2.C

3.C

4.D

5.A

6.

(1)拥有属于自己的车子,和小福子一起幸福生活在一起。

(2)示例:

①简爱。

简爱出生卑微,相貌平凡,但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她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遭到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貌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但她并没有绝望,而后她无论面对教会学校的恶劣环境还是离开桑菲尔德后身无分文的情况,她都一一挺过来了,对困难从不妥协的坚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②达雅。

达雅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从小她的家庭是混乱的,她的爸爸和兄弟乔治被称为家庭的大魔头,天天欺负她的母亲、姐姐,还有她自己。

她通过顽强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应对突发事件,摆脱家庭的苦难,帮助保尔从低谷中走出来,体现出了她的顽强不屈、坚韧不拔。

7.

(1)BF

(2)①瀚海阑干百丈冰;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③蝉鸣黄叶汉宫秋;④安得广厦千万间;⑤杨花榆奖无才思;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②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8.D

9.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

10.B

11.

(1)①借助、凭借②在旁侍候的人

(2)答:

“客”可悲在他始终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肯借助镜子发现美丑,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

(原文:

视世所称没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唯美莫已若)

感悟:

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保持清醒头脑。

12.

(1)“历历"写出来汉阳一带树木清晰鲜明的特点;“萋萋”写出来芳草十分茂盛的样子。

(2)答:

尾联书写了眼前盛景,展现黄昏时江面烟波浩渺的景象,尽显鸟归巢船归航,游子归乡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

13.C

14.A

15.C

16.

(1)观念上,中国人希望团圆,对“分”比较忌讳,喜欢热闹的氛围;

(2)操作上,中餐有很多整鸡整鱼的菜式菜品,不好分:

(3)中国人重视交流,合餐有社交属性,仍是主流:

(4)分餐对餐饮企业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行后会增加成本,消费者需要承担更高的价格。

17.例:

我选B,可采用自亲人自行分餐的形式,大家使用公筷等公用餐具分取菜品,再用各自餐具进食,因为这样可以防止部分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各取所需,减少浪费,而且大家依旧在同一桌进食,仍可以其乐融融地交谈,不影响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18.①出现绿洲,村民校树:

②万亩绿地,村民富裕。

19.从“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年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可以看出,这是作者亲身采访获得的材料:

文中人物高林树、“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的三十年后的实地情景,和对沙漠变绿洲的激动感受都是真实的。

20.

(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苏东坡描写的月光下的院子与风沙过后的院子进行对比,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

(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万亩甘草、一万亩……揭示子官井村十年的巨变,赞叹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21.这是为了让后代不忘历史,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22.含义:

“沙海”是茫茫沙漠,环境恶劣艰辛;“一苗树”不仅是树苗,更是村民们治沙、生活的希望。

作用:

点明描写对象,即沙漠中的一棵树,它是生命的火种:

“一苗树”是治沙的开端,“沙海”和“一苗”形成了对比,“一苗”的孱弱和万木成林的成果也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生命的伟大和村民们治沙工作的成效。

23.《交上满意的答卷》审题:

中心词是“答卷”,答卷可以理解为生活中某一阶段(事件)完成后的结果,“满意的”是限制词,说明这个成果的好的、不错的、让人知足的,也是这一阶段努力的回报,“交上”是限制词,文中需要呈现这样一个心理或动作,而不是只出现“满意的答卷"。

这个题目还是比较好写的,也很贴近生活,小的,可以写自己的学业或学习什么东西,经过一番努力,最终迎来考核,希望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