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5975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3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Word下载.docx

D项,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直面矛盾,选项将其表述为解决矛盾;

原因解读有误,原文表述为“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传统”,也是新时代的要求,所以不只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存在不足,未能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加以充分呈现。

B.第2、3段详细阐释了新时代具有的文明史意义,为论述当下社会发展提供了依据。

C.第4、5段针对新时代给当下中国文学所带来的挑战,从两个维度分别进行了剖析。

D.文章分析了当下中国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呼吁作家要关注时代发展,回应时代诉求。

B [偷换概念,并非“为论述当下社会发展提供了依据”,应是“为论述当下文学创作提供了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既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等根本属性,又在具体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矛盾。

B.新时代文学在表现新时代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同时,其自身也将在客观上发展为史诗。

C.作家应关注文学题材和美学形态所产生的变化,也应在作品中体现良知,守住底线。

D.以文明中国为基本视野进行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将体现新时代所具有的文明史意义。

A [有两处错误:

偷换概念,原文中“它一方面在本质上表现为批判、推动现有文明进程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中的“它”是指“新时代对新文明的创造”,而不是“新时代”;

“创造性和超越性”只是其一方面的表现,并非根本属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凝望那道横眉

卞毓方

20年代中期30年代初,围剿鲁迅曾是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鲁迅生前曾想出一本《围剿集》,展览一下“阴面的战法的五花八门”,供读者和他的文章对照了看。

但由于精力不济或形势变化,始终没能完成。

鲁迅生前的热望变成了遗愿,而这遗愿又一直拖到近年,拖到当事诸君大多魂归道山、化作乔木,才得以实现。

出一本汇编要等一个花甲,那么五千年历史之长之久,又能编出几多拷贝真实、剪辑世象的奇书?

如今才得以对照了看。

也正由于当事人纷纷仙去,我们才能平心静气,不带一丝感情色彩。

然而,我左看,右看,正看,反看,还是觉得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

这是因为——我武断地认为——他们,至少是他们中的多数,既没有像鲁迅那样,从异域盗来火种煮自己的肉,也没有像鲁迅那样,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

既没有鲁迅那种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

因此,就难以接受鲁迅的歌、哭、怒、骂,更无法吃透他那充满血腥的歌声:

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复仇。

这就自然分出了高下轩轾。

我们说,元气就是元气,虚火就是虚火,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

倒是因此而引发的鲁迅的驳诘,却如同刻刀于石,任怎么刮也去不掉。

镜头闪跃。

复兴门外大街,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的客厅。

对面墙上是一幅油画肖像:

鲁迅一手夹烟,一边眯眼盯着前方出神;

他的视线的尽头,是那首“灵台无计逃神矢”的小诗。

油画下方,搁着许广平和海婴的照片;

海婴的那道横眉,看上去,和鲁迅的一模一样。

往事如海,涌动着跨岁月的波浪,倏忽在我的心头弥漫开一片片烟波。

我突然想到:

在这世界上,谁最了解鲁迅?

海婴吗?

许广平吗?

周作人吗?

瞿秋白吗?

毛泽东吗?

不是,统统不是。

“对于某些超凡卓绝的人物,真正了解他的,不是他的门生,不是他的亲友,也不是他的追随者、崇拜者,而是他的对手。

”凝望着对面墙上鲁迅先生的画像,我想到了十年前写下的这段札记。

而谁又是鲁迅先生的真正对手呢?

鲁迅直接的有形的对手,固然包括上述论敌,进而言之,还包括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右派。

在角斗场上血战过的,当能体会,常常是对手有多强大,逼得你也有多强大。

鲁迅卓荦的文化品格和人格力量,正是在与对手的搏杀中脱颖而出。

但人们一般还是误读,或者片面理解了鲁迅。

鲁迅毕生仇恨最烈、用力最专、下手最辣的,却是绵亘数千年的黑暗;

是被黑暗同化了的“奴性集体无意识”;

是麻木怯懦的“看客”心理;

是在黑暗中疯狂滋生的,仇“新”戮“异”的全社会排他力量;

是混沌一团的国民性……假若“黑暗”会说话,当会告诉你,它非常非常的痛恨鲁迅,比那些有形对手的痛恨要强过百倍、千倍!

那些有形的对手,莫不祈祷鲁迅的文章速朽,以为那样一来,旧账全部勾销,怨鬼销声匿迹,世事从此归于太平。

他们毕竟还算懵懂的。

唯“黑暗”心知肚明,天下最希望鲁迅文章速朽的,不是别人,正是鲁迅自己,因为鲁迅文章速朽的前提,必定是“光明”遍布尘寰,“黑暗”遁入地狱,万劫不复。

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鲁迅曾想针对别人对自己的围剿写一本《围剿集》,但由于种种原因,等了一个花甲他才将其汇编出来。

B.在作者看来,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之所以不如鲁迅的文章有光彩,是因为他们没有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也没有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

C.“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在表明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内容肤浅,不具备时代光彩。

D.鲁迅的论敌希望鲁迅文章速朽,而鲁迅本人也同样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但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A [A项,由原文中的“始终没能完成”可知,“等了一个花甲他才将其汇编出来”表述错误,汇编者不是鲁迅,而是另有他人。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段的作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这段话描写了鲁迅的肖像,虽寥寥数笔,却十分传神地展现了鲁迅的精神特质。

其次,在肖像描写时,重点强调了鲁迅的“横眉”这一特点,照应了文章题目。

最后,引出下文对“谁最了解鲁迅”的论述。

6.文章的结尾说:

“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这是对鲁迅的评价,要抓住“毒”字来理解。

“毒”是什么意思,鲁迅在哪些方面比较“毒”,如对社会的认识、对“黑暗”的剖析力度等方面,围绕这些内容阐述作者对鲁迅的评价。

[答案] 作者是运用了反语的手法来评价鲁迅。

这里的“毒”字,更加突出了鲁迅对社会的认识之深,对“黑暗”剖析的力度之大。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

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

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

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

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

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

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

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

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

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

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

常月织一端,示不忘本。

数教敕玄佐尽臣节。

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

“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

而居高当之,可安乎?

”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

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

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

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

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酖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始,玄佐养子士干与士朝皆来京师,士干知玄佐死无状,遣奴持刀绐为吊,入杀士朝于次。

帝恶其专,亦赐士干死。

(选自《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B.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D.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句子的结构和意思来看,“李洧”是“以徐州归”的主语,所以应在“叛”后停顿,排除A、D两项;

“纳”做的是“急攻之”的主语,所以应在“归”后停顿,排除B项,故选C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

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就指礼服。

D.“商贾”是商人的统称。

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A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错,如《陈情表》《出师表》都有个人情感的流露。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

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

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B.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

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

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

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他忠于朝廷;

他母亲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他奉行唯谨。

D.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

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违法乱纪;

他对干儿子过分宠信,结果被其用酒毒死。

A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因果不当。

“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错,汴州士兵骄横,从李忠臣时期就开始了,只是到刘玄佐时更加严重。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1)句的关键词及翻译:

“而”,你的;

“吏”,做官;

“尔”,这个样子;

“当之”,面对下属。

(2)句的关键词及翻译:

“敕”,下令;

“籍”,登记;

“赡”,赡养;

“谲”,计谋。

[答案] 

(1)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到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

你高高在上的面对下属,心里能够安宁吗?

(2)十天以后,玄佐下令停止,统计(登记)所得收入数万金,利用这些来充当军费(赡养军队),善用权术计谋大都像这样。

【参考译文】

少时放荡不羁,不自立业,替县里捕捉盗贼,犯了法,吏人鞭打凌辱他,几乎丧命,于是逃亡投奔永平军,逐渐升为牙将。

大历年中,李灵耀占据汴州叛变,刘玄佐乘其不备,偷袭占领了宋州,朝廷下诏以宋州隶属刘玄佐管辖,节度使李勉上表奏请让刘玄佐代理宋州刺史。

德宗建中初年,升职而兼任御史中丞,任宋、亳、颍节度使。

这时李纳反叛,李洧带着徐州归顺朝廷,李纳猛攻李洧,皇上诏令刘玄佐援助李洧,大破李纳军,斩杀一万余人,东南部的水陆粮道于是被打通。

进兵围濮州,攻濮阳,都打下来了,两次都迫使守将投降,从而打通了濮阳渡口。

朝廷提升刘玄佐为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反叛时,刘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驻于淮汝,多次困扰贼兵。

皇帝在奉天,关注关东局势,于是下诏任命刘玄佐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希烈攻打陈州,刘玄佐去救援,李希烈败走,因而攻取了汴州。

皇帝又下诏给刘玄佐加官任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

刘玄佐本名刘洽,至此,皇帝赐他名玄佐以表示恩宠。

还朝后,刘玄佐又兼任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刘玄佐性情豪放不羁,轻视钱财而喜欢重赏部下,所以部属日益难于约束。

汴州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横,不能自拔,到刘玄佐时更加厉害。

以后杀将帅上司,大肆掠夺抢劫,都是贪财而造成的。

刘玄佐发迹后,其母还健在,是一个贤慧的妇人。

常常每月织粗绸一匹,以示不忘贫时劳动本色,多次教育告诫刘玄佐要恪守为臣之道。

母见县令来厅前禀告政事,县令走后,她告诫玄佐说:

“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到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

”刘玄佐受感动醒悟了,所以对待下属更加宽和以礼相待。

汴州有个相国寺,有人传说佛体流汗,刘玄佐亲自去大量施舍金银布帛,于是将佐、官吏、商民纷纷向相国寺捐赠金钱,惟恐落后。

十天以后,玄佐下令停止,统计(登记)所得收入数万金,利用这些来充当军费(赡养军队),善用权术计谋就像这样。

当初,李纳派遣使者到汴州,刘玄佐以盛妆美女进奉,并赠送丰厚礼品,因此全部获悉了李纳的阴谋,所以李纳最怕玄佐。

他宠信的官员张士南及义子乐士朝都是巨富;

而乐士朝与玄佐宠妾私通,害怕丑事败露,用毒酒害死了刘玄佐。

刘玄佐终年五十八岁。

皇帝追赠他为太傅,定谥号为壮武。

当初,刘玄佐义子士干与乐士朝都来到京城,士干知道玄佐死得蹊跷,派遣奴仆持刀假称吊唁,进去杀死士朝于灵旁。

皇帝讨厌士干的专擅,也赐令士干自尽。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8分)

春 尽

郑 獬[注]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汙,唯有清泉漾白沙。

【注】 诗人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承题,写春末之叹,叹未能回家,并点出未能回家的原因是路途遥远。

B.“春风应怪”,写暮春时分一个还未到家的行人,连春风都要奇怪他为什么浪迹天涯。

C.第三句的“闻雨”形象准确,写出了诗人夜行山中听到雨声时的紧张慌乱的心情。

D.诗人第二天看到山溪水边到处都飘旋着落花,这一景物描写还照应了题目和首句。

C [“紧张慌乱”错误,诗中并没有体现。

1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景和情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明确诗歌的情景关系的特点(一般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一类),然后抓住诗歌中的景物特点进行分析其所蕴含的情感,如“清泉”“白沙”中的“清”“白”反映出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尘埃汙”道出了诗人对浑浊官场的厌恶之情。

注意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①尾联描写野间的“清泉”和“白沙”这样有代表性的景物,色彩鲜明,又与俗世的“尘埃汙”形成对比;

②尾联写山野之间极少受到尘世的污染,既是写景纪实,也是诗人以“清泉”“白沙”自喻,追求高洁人格的心灵剖白;

③表达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厌倦以及归隐林泉的向往和就要回到家中的喜悦。

(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二、语言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有人曾同我争论:

中国的________是建设现代物质文明,然后才谈得上疗治文明的弊病。

我只能怯生生地问道:

难道几代人的灵魂寻求是________的吗?

我承认我不是________,因为我能感觉到时代的两难困境:

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________。

一方面,(  );

另一方面,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

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流,功利意识的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

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

娱乐性传播媒介冒充为文化主流,少有文化素养的明星冒充为文化主角,甚而获得国家精神造就奖。

怕只怕文明与野蛮握手言欢,金钱与权力狼狈为奸,那才是真正的民族灾难。

物质上的贫富悬殊已经有目共睹,精神上何尝不也发生着两极分化?

好在一个人能否耐得贫困,自甘寂寞,总还可以为灵魂守一块家园,不致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上流离失所。

认清贫困和寂寞乃是心灵高贵者在这个时代的命运,困惑中倒也生出了一些坦然。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燃眉之急 无足轻重 理直气壮 络绎不绝

B.当务之急 无关大局 义正词严 络绎不绝

C.当务之急 无足轻重 理直气壮 接踵而至

D.燃眉之急 无关大局 义正词严 接踵而至

C [燃眉之急:

像火烧眉毛那样非常紧急的情况。

当务之急:

当前急切应办的事。

根据语境,应选“当务之急”。

无足轻重:

形容无关紧要。

无关大局:

对整个局势没有什么关系。

表示不重要,没关系。

根据语境,应选“无足轻重”。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义正词严:

道理正当,措辞严肃。

根据语境,应选“理直气壮”。

络绎不绝:

(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接踵而至:

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或事物一个接一个连接不断。

根据语境,应选“接踵而至”]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贪欲的权贵膨胀使得腐败丛生

B.权贵贪欲的膨胀使得腐败丛生

C.腐败丛生由于权贵贪欲的膨胀

D.腐败丛生使得权贵的贪欲膨胀

B [本题重在考查上下句句式的一致性。

下句是“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补写的语句和它一致的只有B项。

1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好在一个人耐得贫困,能否自甘寂寞,总还可以为灵魂守一块家园,不致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上流离失所。

B.好在一个人耐得贫困,自甘寂寞,是否还可以为灵魂守一块家园,不致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上流离失所。

C.好在一个人只要耐得贫困,自甘寂寞,就可以为灵魂守一块家园,不致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上流离失所。

D.好在一个人只要耐得贫困,自甘寂寞,总还可以为灵魂守一块家园,不致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上流离失所。

D [注意两面对一面的问题。

A、B两项的“能否”“是否”都是两面,和前后的一面表述不能搭配;

C项,“只要……就……”的表述不合逻辑。

16.下面是某家长收到的学校通知,有五处表达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学校将于5月6日14:

00召开高三年级家长会,跟您打个招呼。

请您到学校图书馆聆听校长关于安全教育的报告,随后分班与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碰碰头。

望你百忙之中莅临指导,欢迎惠顾。

×

中学

2018年4月29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