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599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丰都县普通高中Word文档格式.docx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

(一)课程结构及内容说明

项目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学时

安排

高一

120学时

不少于5个工作日

1周

高二

高三

0-30学分 

学分

认定

15学分

2学分

6学分

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类活动: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文献研究等。

--项目设计类活动:

社会性活动设计;

科技类项目设计。

研究范围: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

公益活动类;

社区卫生服务活动;

认领绿化带服务活动;

植树造林活动;

学优赶先活动;

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宣传教育类:

如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远离毒品宣传活动;

防震防灾宣传活动;

公共安全宣传活动;

各种社会调查活动等。

爱心帮扶活动类:

如走进社区福利院活动;

参加爱心捐助活动;

城乡“手拉手”结队活动等。

校园实践活动;

如值周活动,各种社团活动,各种节日活动,如体育,艺术节,科技节等。

外出参观考察活动;

如郊游、夏令营活动。

参观各种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

行业体验活动:

如军训;

劳动体验;

技能体验等。

组织

形式

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研究;

个人独立研究;

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合作研究。

主要有五种组织形式:

学校统一活动;

年级统一活动;

班级活动;

小组活动;

个人活动。

参照社区服务组织形式进行。

一般

步骤

1.确定课题

2.制订计划

3.实施计划

4.总结研讨

5.交流评价

6.自我反思 

1.确定活动项目

2.拟定活动方案

3.进行活动培训

4.实施服务活动

5.开展总结交流

参照社区服务一般步骤进行

1.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主要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

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分工协作。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它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参与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3.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不能相互替代。

学校在具体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设置课程,开齐开足课时,以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系统、全面、深入地实施。

(二)学分配置与学时安排

1.研究性学习活动

(1)高中三年内学生需要完成3-5个研究课题或项目,获得15学分。

(2)为获得研究性学习活动的15学分,学生在高中三年中需要完240-270课时的学习活动,即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上学期,每周3学时,时间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任务的分工等活动,另2节课连排,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等活动。

此外,还可以采用半天连排,或者一学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几天时间集中安排等方式。

对于有些课题研究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而必须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在校外进行的活动,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

建议高中一年级拿出—定的学时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让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学习选题论证和资料综述等基本方法。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1-2个大主题、长周期的项目研究。

高中二年级每位学生应参加1-2个大主题、长周期的项目研究。

对于高中三年级,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建议从建构思维模型、改进学习策略等方面选题,并安排一定时间,用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价和学分认定,同时为部分学生补修学分提供机会。

2.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时间以高中三年为单位安排,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获2学分。

可以由学校、年级或班级统一安排,也可以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自主安排,但学生的自主安排必须得到学校和指导教师的认可,并接受相应的指导和管理。

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以学年为单位安排教学时间,每学年总的活动时间不少于1周,约为36学时,获2学分,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3周,共6学分。

时间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一般情况下,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每学年集中1周时间一次性完成,或分两次在两个学期中完成。

四、课程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方面。

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2)社会方面。

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3)自我方面。

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师生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性研究等。

2.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1)可行性。

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课题。

好高骛远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2)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确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

(3)生活性。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4)实践性。

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健康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形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

(5)综合性。

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它可能是以某学科为主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

可能偏重于实践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无论是自我问题、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都应对自我、自然、社会作整体关注,通过综合性课题的选择,整合学习内容与方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的内在价值。

(6)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研究”仅仅是方式,落脚点还是“学习活动”。

当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以后,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的结果如何呈现等,应该有较大的弹性。

3.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开发策略

(1)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

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

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资源。

(2)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没有“教材”,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

同一学生(小组)三年当中研究的问题要形成一定的系统,要适当照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种取向的内在平衡;

不同年级以及全校所有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也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差异,避免简单的重复,避免层次安排上的混乱。

(3)适应学校差异,形成自身特色。

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有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体系,使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相互借鉴,优势互补。

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要注意在相互借鉴、类比学习中得到启发,共同提高。

鼓励邻近学校特别是同一社区中的学校开展较为紧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4.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活动准备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交流反思阶段。

在学习进行过程中,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实现课程目标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第一阶段: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本阶段要为师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一般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课题,并做好其它后续工作。

确定研究主题,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学生自主确定课题,教师只在课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

二是学校根据社会、周边环境、文化背景、学校资源条件和教师特长爱好拟定几个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其中进行选择,经教师指导后予以确定。

三是学生确定课题有困难时,可由学校或教师提出若干便于实施的课题供学生选择确定。

集体课题须经小组协商达成共识。

确定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个人独立研究。

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活动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专题,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

二是小组合作研究。

小组合作研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最常用的方式。

一般在行政班、年级、学校等不同范围里建立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与活动安排的灵活性方面看,以行政班为单位建立小组应是主要形式;

也可在同一年级当中跨班或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学生甚至可以跨学校、跨地区组建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学生分组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先选定课题或活动项目,按照学生兴趣相同的原则分组;

另一种是先建组后选题。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在分组问题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学校和老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能力、特长及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在相互协商的情况下,还可帮助学生对小组成员构成作出适当调整。

小组人员的数量。

每组3-10人的规模更适合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学校可以根据课题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允许人数有所不同。

如,可将报名人数众多的小组确定为总课题组,然后分出若干子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相同问题的研究或系列化的分工研究。

原则上在同一时间内一位学生只参加一项主题活动。

小组人员的分工。

在课题研究小组内部,必须实行分工负责制。

分工包括角色分工和研究内容分工。

角色分工:

每个小组通过选举、自荐等形式,确定组长、副组长、联络员、活动过程记录员等,每个人担任不同角色,要有明确的职责,保证高效率地完成活动;

角色分工是相对的,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研究内容分工:

小组内每位学生都应大致均衡地承担研究任务,防止出现“一人干、几人看”的现象,确保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减少因角色分工不明确所造成的任务偏差和人力浪费。

三是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合作研究。

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合作研究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采用的组织形式。

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拓展活动的时空范围,为学生进行跨班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班级、跨学校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制订活动方案,力求规范、简明。

活动方案应包括以下要素:

①活动主题名称;

②选题背景;

③活动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

④活动任务,即主题应涵括的主要内容;

⑤活动适用年级、规模及人员分工;

⑥活动时长及流程,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场所、活动形式与方法、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⑦活动成果形式与展示方法;

⑧活动建议,主要指活动反思及对本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方面的建议。

教师在本阶段的指导任务主要为帮助学生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协助学生确定课题、组建研究小组并审定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二阶段:

实践体验阶段

这是关系研究性学习活动成败的关键阶段。

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

学生应通过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途径,获取相关文献资料;

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

通过综合分析,形成对所研究问题的初步了解或认识。

同时要注意分析所形成的认识是否准确客观,还需采取何种研究方式解决问题或形成最终结论。

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

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方案,按照确定的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地点和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获取研究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应通过文字、音像如实记录实践过程及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同时从各种观察、实验、调研结果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或途径的可能。

初步交流。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得到的初步结论或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通过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结论或成果。

如果是小组合作研究,还应在组间成员交流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最终的集体成果。

本阶段中教师的指导任务主要是维持学生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注意强化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信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展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调节或其它的帮助。

第三阶段:

展示交流阶段

整理汇总。

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或其它表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恰当形式。

交流研讨。

学生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研究日记、主题演讲、小品表演、展板、墙报、文字(电子)刊物或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及结果(或成果),供大家讨论评议,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答辩会。

评价反思。

学生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情况展开评价,从中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成功和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并接受学校或老师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和成绩等级评定。

本阶段教师的指导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和研讨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学会欣赏、学会反思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与愿望。

同时,会同学校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阶段性成绩等级评定和学分认定工作。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流程可以简化为六个步骤:

选定课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总结研讨→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责任感。

1.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以主题形式呈现,主要包括:

(1)学校传统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各项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并促进其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重要来源。

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节日活动。

如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以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成人仪式等。

二是值班活动。

让学生参加学校或班级生活方面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学校专题活动的管理等。

三是社团活动。

如文学社团等各种校内社团组织的活动。

(2)外出考察活动。

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开阔视野和思路、增进对社会的理解。

该类活动包括:

一是参观活动。

如参观教育基地、社区人文或自然景观,考察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等。

二是调查活动。

如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访谈。

(3)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

如军训、学工(商)学农、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勤工俭学等。

社会实践应尽量涉及多种活动,不能只用一种或少量活动的学时替代社会实践学时。

2.社会实践的实施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充分关注活动的社会化特点,帮助班级和学生小组、学生个人做好社会协调工作。

实施步骤一般为:

(1)确定活动内容。

学校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综合考察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以及能够提供实践(服务)活动机会和其他各项支持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等多种因素,以便制订可行的实践(服务)活动方案。

为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连续性、有序性和完整性,建议以主题形式来选择和组织内容。

如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包括考察某一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以及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等;

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包括社区服务、生产劳动以及参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等。

(2)拟定活动方案。

由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共同拟定计划,内容包括实践(服务)活动主题,实践(服务)活动目标,实践(服务)活动时间、地点及对象,执行步骤与进度,分工情况,经费预算,预期成果,评估方式,相关人员的责任规定及安全和注意事项等,学校还可制订书面的实践(服务)活动指南。

(3)进行必要培训。

学校与相关社区机构在学生参与实际活动之前还应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让学生熟悉实践(服务)活动内容、掌握基本的实践(服务)活动技能、建立正确的实践(服务)活动观念,懂得如何处理实践(服务)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和撰写实践(服务)活动心得。

(4)开展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日志及时纪录实践(服务)活动经验和积极体验,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与习惯;

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

(5)进行总结交流。

学生参加实践(服务)活动之后,应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学习日志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经验、收获和心得体会整理成口头或书面汇报材料,向全班同学汇报并展开相互评议与反思,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结交流活动可邀请家长、社区机构相关人员以及服务对象等共同参加。

3.社会实践的组织

社会实践一般包括学校统一活动、年级统一活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等五种组织形式。

一般应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一般不少于6人,小组的形成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根据一定原则组织。

社会实践应统一时间、统一组织,保证课时。

(三)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学生为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属于志愿活动或带有义工性质的活动。

学生应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

1.社区服务的内容

社区服务的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包括各种社区公益服务、宣传教育、帮助贫困人员与家庭等。

服务内容一般包括:

(1)通用内容。

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2)特色内容。

城市学校可进行的活动有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如保健知识讲座;

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