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13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0)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1)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12)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13)千古风流人物

(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A.

(1)(5)(7)(11)(13)

B.

(2)(6)(8)(11)(15)

C.

(2)(8)(10)(12)(15)

D.

(1)(9)(10)(11)(14)

5.(本题3分)下列各组加横线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下之欲疾其君者

C.不若与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可得闻与闻寡人之耳者

6.(本题3分)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所以遣将守关者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7.(本题3分)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君何以知燕王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求人可使报秦者

8.(本题3分)下列各句的句式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何以汝为见

B.作《师说》以贻之。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9.(本题2分)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牧连却之

②忧劳可以兴国

③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④盖世强援,不能独完

⑤函梁君臣之首

⑥客奋椎左右击

⑦闾里之侠皆宗之

⑧礼天下之奇才

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⑩余既耸然异之

A.①②③∕⑤⑧∕④⑥∕⑦⑨⑩

B.①②∕③⑤⑧∕④∕⑥∕⑦⑩∕⑨

C.①②③∕⑦⑧∕④∕⑤⑥∕⑨∕⑩

D.①②∕③⑦⑧∕④∕⑤⑥∕⑩∕⑨

10.(本题2分)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

(4)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

(1)(5)(8)/

(2)/(3)(6)/(4)(7)

B.

(1)(5)/

(2)(8)/(3)(6)/(4)(7)

C.

(1)(5)/

(2)/(3)(6)/(4)(7)/(8)

D.

(1)(5)(8)/

(2)/(3)/(4)(6)(7)

(本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

赠送

B.不耻相师师:

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

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

懂得

12.下列两组加横线词的含意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13.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14.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合格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作者对此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1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诗歌鉴赏

(本题12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小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此时柳宗元已经被贬为柳州刺史。

16.简要分析颈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7.首联“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三、默写

18.(本题6分)

(1)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卫风·

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3)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隐讳莫深,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那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本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小题。

(从下面两则语段中选定一篇答题)

三棵树

李德霞

丫头的大嫂过门没半年,就吵着闹着要分家。

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分就分吧,寡妇娘也没辙。

米缸、面缸抬了去,掉了几块漆的红木柜搬了去,圈里的三只羊,一鞭子吆了去。

大嫂请来伐木人,要放倒院里的三棵树。

三棵树是丫头的爷爷栽下的,两抱粗,上面结了几个喜鹊窝。

娘“扑通”跪在地上:

“家里没啥东西了,这三棵树,就留给丫头吧……”

那时,丫头十六岁,在城里读高中,是村里唯一把书读到城里的女孩子。

星期天,丫头从学校回来,看着空空的土屋和一下子苍老了的娘,丫头抱着树干号啕大哭。

娘说:

“丫头,别上学了,回家跟娘种地吧。

种地饿不死人。

丫头倔,丫头一抹眼泪说:

“偏不,我还要考大学,我丫头说到做到!

“上大学不要钱?

丫头说:

“我有三棵树,三棵树就是我的钱。

丫头真的考上了大学。

那时候,家家日子还不宽格,但乡亲们厚道,你三十他三十地把钱送来。

丫头不接,一一挡了回去,丫头说:

“大叔大婶的情我领了,我不能欠乡亲们

太多……”

“你不上学了?

“你甭管,我自有办法。

开学前几天,丫头去了村里的德叔家。

德叔在农机站当站长,家里开着小卖部,日子过得比一般人家殷实得多。

更重要的是,爹在世时,跟德叔是最

要好的弟兄。

其实,在丫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德叔就给丫头准备了一千块钱。

德叔笑眯眯地说:

“钱我可以借给你,但你啥时还我呀?

“不是借,是贷,就按银行的利息算。

等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连本带利一块儿还。

德叔还想逗逗丫头,德叔说:

“银行贷款还讲个财产抵押呢,你拿啥给我做抵押?

丫头拉着德叔的手出了屋,用手一指她家院里的三棵树说:

“我有三棵树,我就拿三棵树做抵押。

”说完,丫头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纸和笔,哗哔哗,写了抵押单,交给德叔。

德叔笑了,笑得满眼都是泪。

丫头上了大学。

上了大学的丫头从来不敢回家。

除了舍不得那几块钱的路费,丫头还得自己挣学费,挣生活费。

丫头到图书馆帮过工,到饭店洗过碗,啥来钱干啥。

有同学问:

“你家里没钱供你?

”丫头说:

“有,我有三棵树……”

丫头大三时,不得不回家一趟。

大哥在一家煤矿挖煤,死于矿难,矿上只给了很少的一点钱,少得离谱。

丫头找到矿长,拍着桌子和矿长讲道理。

矿长熊了,按规定赔了款。

拿回赔偿金,大嫂取出两千块,要给丫头。

大嫂说:

“以前都是我不好,我对不起丫头妹妹。

钱你拿着,你是大学生,就不要那么辛苦了。

丫头把钱挡回去。

“我还年轻,吃点苦受点罪是好事。

这钱是我大哥拿命换来的,就留着给侄儿上学用……”

转眼,丫头大学毕业了。

那时候,大学生很抢手,是香饽饽,丫头就被分配到市政府上班。

领到第一笔工资,丫头田了村。

丫头找到德叔,要赎回当年的抵押单。

德叔说:

“啥抵押单?

我早扔了。

”丫头吃惊地说:

“那……我的三棵衬?

像当年丫头拉着德叔一样,德叔拉着丫头的手出了门,用手一指丫头豪的那三棵树说:

“三棵树,本来就是你的。

丫头要接娘进城。

临走时,邻居说:

“你娘这一走,恐怕再也不会回来了。

土屋和三棵树不如卖了的好……”

丫头看着土屋,抚着树干说:

“土屋是我的家,三棵树是我的根……我怎么舍得卖啊?

留着吧。

一晃,几十年过去。

土屋已日渐斑驳,倒是那三棵树长得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成了村里的一景。

前年,有人相中了那三棵树,愿出大价钱要下来。

那人打电话给丫头,问丫头愿不愿意卖,被丫头断然拒绝。

如今,已是副市长的丫头,无论工作多忙,每年都要抽空回村一趟,看看父老乡亲,看看她的三棵树……

(节选自《小说月刊》)

19.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大嫂闹着分家,将米缸、面缸、红木柜搬走,三只羊赶走,甚至还要放倒三棵树的情节,既表现了家里的贫穷,又暗示了娘的软弱。

B.“德叔笑了,笑得满眼都是泪”,德叔原本只想试探丫头,孰料丫头早有主意,德叔因而“笑”;

面对苦难,丫头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令德叔动容,因而“满眼都是泪”。

C.小说设计大哥遭遇矿难,大嫂成为寡妇,只得到很少的一点钱,最后是丫头拿回了赔偿金等情节,意在表明善恶有报,规劝人们要孝亲友爱。

D.写三棵树长得枝繁叶茂,有人愿出大价钱买,丫头却断然拒绝,是因为以前生活艰难时都不曾卖掉,现在丫头做了副市长,自然不会因为钱而卖掉三棵树。

E.小说中对大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作用很明显,如从开始的蛮横无情到后来的心存愧疚,都衬托了丫头优秀的品质特征。

20.小说以“三棵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21.小说在刻画丫头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22.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小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

“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

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

”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

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

鲁迅也说:

“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

”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

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

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

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

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

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

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

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

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

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

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

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

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

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

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

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

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

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

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

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

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

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

他说:

“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

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

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

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

“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

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

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

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

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

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

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

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1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但他却坦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急于出名,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C.作者当初写毕业论文时,本来准备了两个跟鲁迅有关的题目,但王瑶教授听完他的汇报后,否定了前一个题目,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利益和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20.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

21.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概括。

22.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

五、语言表达

23.(本题4分)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人所需要警惕的是,只把做官当作了读书的目的,①。

读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一个

人精神情怀的陶冶与涵养,在于帮助一个人获得高尚的品格、卓越的识见,以及因为对自然社会的洞悉了解而养成的既有所敬畏又无所挂碍的智慧与勇气。

书读得好不好,理解得对不对,②。

果把读书与实践加以割裂,那么既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浪费,③。

六、作文

24.(本题6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会长大三次:

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悟和思考?

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志大才疏:

志向远大而才能不足。

一般作谓语、定语。

眼高手低:

眼力过高,手法过低,多指要求的标准高,实际上作不到。

一无所能:

什么能耐也没有。

依据①“是没有本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的”②“忽略了很多现实问题”③“相反,他认为汉人中不乏才识出众者”语境,答案为B项。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第二,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

跟语体色彩。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比如本题中的三个词语,含义相近,但词义,使用对象有区别。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C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A分崩离析:

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选项用错对象;

B“却之不恭”是接受别人馈赠或邀请时说的客套话,选项不合语境;

C.天旋地转:

①眩晕的感觉。

如昏沉沉只觉天旋地转。

②指重大的变化。

如:

局势失控,顷刻间天旋地转。

③形容闹得凶。

吵了个天旋地转。

D.独树一帜,指自成一家,此处应用“标新立异”。

比如题中B“却之不恭”是接受别人馈赠或邀请时说的客套话,选项不合语境。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

比如题中A分崩离析:

选项用错对象。

3.C

本题考查语病。

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

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主语残缺,在“使我们的城市付出了很大代价”加“这”。

B“劳动力”与“扩大”搭配不当,D不合逻辑,“切忌”与“不要”否定不当。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语感检查法。

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