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340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1Word格式.docx

  有时候势不可挡的狂风暴雨呼啸着卷地而来,有时候惊心动魄的落地响雷隆隆不息,有时候天崩地裂般的强烈地震此起彼伏,但勇敢的机器人齐心协力地向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作着艰苦的斗争,奋不顾身地建造着宇宙飞船。

虽然不知失败了多少次,但仍然是毫不泄气,信心百倍,决不肯放弃这一计划。

  “为什么我们如此热衷于这项工作呢?

  “这是由于某种义务感或者说是责任感在鞭策着我。

这是一种无论如何也无法抑制的冲动。

如果能够制作成功,乘坐着宇宙飞船到星星的海洋里去邀游的话,肯定会遇上许多有趣的事情的。

难道你们不想到宇宙之中去吗?

  “啊,当然想去啦!

虽然说不出什么理由,但必须把飞向宇宙作为我们的最高目标。

也许这可以称之为命运吧!

  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宇宙飞船终于制造出来了。

每个机器人都折腾得焦头烂额,缺手断脚,破烂不堪,已经再也找不到一个完好如初的机器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只好推选了一个相比之下伤势最轻的机器人乘上了宇宙飞船。

在全体机器人的注目送行之下,宇宙飞船出发了,尾部喷射着鲜亮的火焰腾空而起,向着茫茫太空直奔而去。

  一旦到了完全失重的太空之中,这个机器人的电子头脑中就发生了某种变化,一种新的想法油然而生。

于是,机器人便准确无误地指引着宇宙飞船沿着一条航线前进,在不计其数的星球中选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机器人驾驶着宇宙飞船,穿透死一般的寂静,在虚无缥缈、广袤无垠的太空中努力地向着那个唯一的目标前进,前进,不断地前进!

十万火急,刻不容缓!

也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一股巨大的力量,宇宙飞船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经达到了最大限度。

  最后,太空旅行结束的时候终于来到了。

毫不犹豫,立刻着陆!

可是,不知什么缘故,着陆缓冲装置突然发生了故障,宇宙飞船并未减速,呼啸着冲向大地。

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碎片,翻滚旋转着向四处飞散。

  远处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人们从四面八方如同潮水一般蜂涌而来。

其中有一个声音格外响亮,那是一位拿着麦克风的男子在拼命地呼叫。

  “诸位,请安静一下,请安静一下!

终于有一个勇敢的机器人凯旋啦!

这是本世纪规模最大的竞赛!

我们向每个星球上都派遣了一个机器人,并且按照不同的号码向大家发售了彩票,看哪一个机器人最早返回地球。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赌博,很抱歉,让大家翘首踏足、望眼欲穿地盼了好久,但现在这位勇士终于冲破重重艰难险阻,胜利返回了地球。

如果您手中持有的彩票上的号码与这个机器人的号码相同的话,那就是万分幸运地中了头彩,立刻就能得到一笔数目极其惊人的巨款……” 

  机器人已经粉身碎骨,再也无法用电子头脑进行思考了。

如果电子头脑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的话,那么听到这番话以后…… 

(有删改)

17.请根据事件的发展,将下面的情节补充完整。

(3分)

某星球上的机器人不知疲倦地加工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①——机器人将自己全部记忆输入到对方的电子头脑中,不断增添新伙伴——②——机器人努力工作,把飞向宇宙作为最高目标——③——机器人朝既定目标着陆时粉身碎骨,它的命运就是成为人们兜售的彩票的内容

18.文章结尾处,假如机器人的电子头脑还能够进行正常工作,那么听到兜售彩票者的一番话以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假如机器人拥有人的智慧,他们的命运会有怎样的变化?

(2分)

答:

19.请你围绕本文的描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从文中找出一处值得讨论的句子,写出你的讨论题,并作出解答。

(4分)

讨论题来自:

你的讨论题:

你的解答:

答案:

(二)(共9分)

17.答案示例:

①机器人谈论“为什么会存在于这种地方”②达到某个数目以后,机器人便全力以赴转入制造宇宙飞船的工作③机器人终于制作出宇宙飞船,伤势最轻的机器人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每空1分,共3分)

18.答案示例:

原来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啊!

(1分)他们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1分)

19.答案示例:

机器人驾驶着宇宙飞船,穿透死一般的寂静,在虚无缥缈、广袤无垠的太空中努力地向着那个唯一的目标前进,前进,不断地前进!

这样的描写折射出文章什么主题?

机器人的一切都是被人类设计的程序操控的,所以他们的执着与奋斗都毫无意义。

因此,自己的命运要自己来掌握。

【2017西城二模】

(二)阅读《黎明》,完成17—19题。

(共11分)

黎 明

焦策

第51天,北坡第一台阶营地,海拔7007米。

火升起来了,昏暗的帐篷里逐渐变亮,让这个不足10平米的小空间略微有了些生机。

我把一口铁锅架在火上,小心翼翼地沿着锅边贴满生肉干,然后抱了一捧雪扔在锅里。

铁锅立刻发出“嗞嗞”的响声。

队长柴虎看着我,问道:

“你的身体机能怎么样?

”“还好。

”我晃了晃金属的双臂,火光为它镀上了一层橘色。

“检查一下你的机械部分。

”他从身后拎出工具箱,“明天要走一整天,你可别拖我后腿。

”我摸了摸自己的胸口,一颗人类的心脏正在金属的胸腔内有力地跳动着:

“非人体组织86%,运转良好。

从营地出来,已是上午10点,天空依然是灰蒙蒙的。

头顶的黑灰色云层又密又厚,那是由无数直径小于2毫米的碎石和矿物质粒子与冰晶混合而成的颗粒,在“大爆发”时期被火山喷发出来,一直悬浮在空中。

以往在这里能够直接看到珠穆朗玛峰的峰顶,还有上去的路径。

现在,这些全都看不见了,云层齐刷刷地把峰顶剪掉,整个珠穆朗玛峰就像是一个没有头颅的帝王。

“你在看什么?

”柴虎将帐篷收起来。

“云层很厚。

薄的地方有500米,有的地方能达到2公里。

”我仰望着云层,说道。

他放下手中的活儿,直起腰,把护目镜推了上去:

“范围多大?

”“亚欧大陆的三分之二。

”“哼。

”柴虎轻嗤一声,说,“420座活火山,13个月不间断喷发,大量的尘埃聚集到对流层。

阳光遮蔽、高空风减弱、地转偏向力作用……幸亏我没活在那个年代!

”“现在也不好过啊。

”我说。

收好帐篷,我们向最后一处营地进发。

风更强了,空气中的雪粒被风吹起,一呼吸就会引起剧烈的咳嗽。

柴虎用衣领裹住口鼻,借助冰爪和雪杖艰难地前行。

我踩着齐膝深的雪,紧跟在他身后。

放眼望去,所有通往峰顶的路都隐没在风雪中,只有一条黑褐色的山脊,直直插入黑云深处,看不到尽头。

第52天,珠穆朗玛登顶营地,海拔8018米。

今天的状况有些糟糕。

先是在断崖边丢失了炊具,后来柴虎又扭伤了手臂,最后一副雪杖也断掉了,而且他开始间歇性地哮喘,这是高原反应的前兆。

我燃起篝火,柴虎的嘴唇有些发紫,汗珠也密起来。

“一会暖和了,你会感觉好点儿的。

”柴虎皱了皱眉,说:

“心跳得有点快,别的……都还好。

我伸手握住他的胳膊。

“脉搏121,高压110,低压59,还好。

对了,今天的经幡你看见了吗?

”“7200米那儿的?

”“对。

下面有标尺,标尺旁有个石碑,碑上……”“碑上都是死在这里的人名单。

”我点了点头。

柴虎睁开眼睛,两眼凝视着帐篷的顶端,仿佛要把它看穿似的:

“人都不想死,他们也都不知道自己最后会死在这雪山上……傻了吧唧的家伙们……”

“可他们死得其所,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意义!

”柴虎半坐了起来,“我看是可怜的虚荣吧。

”“那你登顶过那么多次,都没有意义吗?

”我问。

柴虎冷笑着说:

“‘意义’对我来说已经死了。

”“我不信。

柴虎剧烈的咳嗽起来,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平静下来。

“ST02,你记住,”柴虎严肃地说道,“有些人活着为了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我活着就是为了自己。

之前我登珠峰,只因为‘它在那儿’,我要做的就是征服它。

“那这次呢?

”柴虎迟疑了一下,瞪着我说:

“你今天话很多。

第53天,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8517处。

昨晚北坡开始出现强降雪天气,通往峰顶的所有道路都被覆盖上了将近60公分的雪。

零下50度的低温使雪刚落到地面就结成了冰。

我的左腿轴承被冻坏,传动装置完全失灵,它现在就像一根冰棍在支撑着我。

柴虎在前面艰难地挪动。

冰棱和风化石像利刃一样,让他每爬一步就会滑退半步,两个多小时才走了不到1公里。

但他仍然不时地转身,催我跟上。

“你跟不上就会死!

”“机器人死不了。

”风淹没了我的声音。

他已经超过8个小时滴水未进了,持续的高山反应让他看上去像是在打摆子,可他依然坚定地向前走着。

我真搞不懂,总觉得他才是机器人。

我们已经进入了黑云层的内部,四周一片灰蒙蒙的,就连雪花也是灰色的。

这感觉不像是黑夜,也不像沙尘暴,更像是黎明前那种连绵不绝的苍茫。

“或许创世之初就是这种状态吧……”我心里想着。

这种混沌包裹着我们,包裹着整个珠穆朗玛峰。

忽然,前面的柴虎猛地挺直了身子,随后像一扇门板样地直挺挺倒下去。

我连忙丢开行囊爬向他。

“怎么样?

”我托起柴虎的头。

因为缺氧,他的脸色紫青,嘴唇又肿又涨。

“下山吧。

”我冷静地说。

柴虎眼神已经迷离,但他还是摇了摇头:

“不。

”“距离峰顶还有330米。

你到不了的。

”“扶我上去,我……”柴虎喘着粗气,肺部发出金属般的啸鸣音。

“你……”忽然,他握住我的手,力道很大,“你自己……上去。

”“登顶对我没有意义。

”我冷静地说,“我要送你下山。

“不!

”他用力睁开双眼,望着我,“我的意义……就是你的!

人类已经一百年……没见到……日出了……”他用力吸了口气,“你去……告诉他们……”

“可我是机器人。

”柴虎伸手拍了拍我的金属胸膛,说:

“你有的。

”说完,他脑袋一沉,闭上了眼睛,但他的手依然死死地攥着我。

第54天,珠穆朗玛峰峰顶,海拔8851.27米。

我从未在高山上看过日出,也不理解日出对于人们的含义是什么。

只是现在,我站在了峰顶。

持续百年的黑云被我稳稳地踏在脚下,天空像一汪清水那么蓝。

我调试好了无线电广播频率,把电池的输出功率加到最大,以保证它能够在全频段上进行广播。

我略微思考了一下,然后开始广播:

“公元2185年9月15日08:

25AM,北纬27°

59′17″,东经86°

55′31″,珠穆朗玛峰峰顶。

我是登山队员‘姜’,我郑重声明,此刻太阳正从东方升起。

重复,我是登山队员‘姜’,我郑重声明,此刻太阳正从东方升起。

人类再次沐浴在阳光中,人类再次沐浴在阳光中!

说着,我打开金属胸腔,露出我的心脏。

它沐浴在黎明的阳光中,像金子一般闪亮。

(选自《科幻世界》2016年1月,有删改)

17.时间、地点及主要事件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元素。

阅读本文,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第51天

第52天

第53天

第54天

地点

珠穆朗玛登顶营地

珠穆朗玛峰北坡

珠穆朗玛峰峰顶

事件

休整后,“我”和柴虎从营地准备攀登。

18.小说以机器人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叙述,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19.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部分耐人寻味,请你针对这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引发读者对主题的思考,并尝试作出回答。

(4分)

提问:

回答:

(二)(共11分)

17.答案要点:

①北坡第一台阶营地

②“我”和柴虎讨论登山的意义

③柴虎倒下了,他让“我”替他登上峰顶

④“我”登上峰顶,向世界宣布人类沐浴在阳光中

评分标准:

4分。

每个要点1分。

18.答案要点:

是情节的需要,柴虎死了以后,是机器人完成了登顶,看到日出的任务。

第一人称叙述真实、亲切。

通过机器人的角度叙述主人公柴虎,更突出表现了柴虎的精神,便于表现人物性格。

以机器人的视角叙述独特、新颖。

3分,以上要点答出任意3点即可。

19.答案示例一:

小说的结局是让机器人“姜”代替柴虎登顶珠峰,实现了人类沐浴在阳光中的梦想。

这样的安排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结尾机器人“姜”登顶珠峰,完成了人类的梦想,然而,促使他完成这一目标的,却是拥有着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的主人公柴虎。

这赞美了人类独有的精神信念。

然而,人类在体力上却不如机器人,柴虎中途牺牲,只能借助机器人的力量完成使命。

这样安排结尾,引发了我们对于未来人类与机器人关系的思考。

  答案示例二:

小说结尾既没有写柴虎也没有写机器人,而是描写了装在机器人胸腔中的人类心脏“像金子一般闪亮”,用意何在?

  回答:

小说的这一结尾表明,登顶珠峰既是人类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的体现,又是人类所创造机器人的科技力量的体现,这启发我们,在未来社会,机器与人的关系将愈加密切。

 评分标准:

提问2分,回答2分。

【2017海淀二模】

(一)阅读《唯有垂杨管别离》,完成第12-15题。

(共14分)

唯有垂杨管别离

许多年后,我常常想起病房里的岳老师与那个七岁的小病号。

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这两人并不相识。

岳老师曾经是一家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家小学已经关闭多年,所以这时的岳老师事实上已不再是老师了;

小病号则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他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

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住院的日子令人感觉灰败,如果不是飘进病房的柳絮通告了春天的来临,病人们全然没有注意到病房外的绿意。

作为医院的老病号,在单调重复的日子中,岳老师与小病号自然而然地相识了。

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后来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

因为常跑医院,我与岳老师有些交集,他们的故事便进入了我的视线。

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带来的诸多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

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当她给小病号讲课的时候,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

每一天,只要两个人输液一结束,岳老师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

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

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故意来考小病号。

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小病号毕竟年龄尚小,顽皮好动,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他便经常答不上来岳老师的问题。

比如那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二十遍。

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像是活生生地在小病号的身体里打了结,一到考查的时候,他死活就背不出来,岳老师愈发伤心。

到了最后,连小病号自己都愤怒了。

他愤怒地问岳老师:

“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

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甲】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痛苦地抽泣起来,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小病号更多。

岳老师自己的病本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见缝插针地给他讲课。

病房里的教学最常见,瘦骨伶仃的小病号躺在病床上认真听,憔悴的岳老师坐在一旁小声讲。

这场景神圣却也让人心酸。

“既然没死,就得活出意义。

”岳老师对我说。

但是,她和他还是终有一别。

——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已经决定,要带他转院,去北京。

闻听这个消息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岳老师夜夜失眠。

深夜,她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

她说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

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文单词。

这一晚,不知何故,当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我难以自禁地涌起了哽咽之感:

无论如何,这场遇见的结局终究是别离。

天快亮的时候,岳老师睡着了,但我并没有去叫醒她,护士路过时也没有叫醒她。

离别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一大早,小病号的父母就接到消息,要他们赶紧去北京。

他们马上忙碌起来,收拾行李,补交拖欠的医药费,再去买来火车上要吃的食物,最后叫醒小病号。

当小病号醒来,他还懵懵懂懂,不知道一个小时之后,他就要离开这家医院了。

九点钟,小病号跟着父母离开了。

离开之前,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了,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

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捏他的小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哪知道,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的名字,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

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

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在院子里的叫喊。

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破了嗓子叫喊出来:

“唯有垂杨管别离!

”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便继续喊: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喊了一遍,又再喊一遍:

五月间,阳光正好,窗台上有流泻的碎金。

风暖暖的,有柳絮悠扬地飘飞,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

小病号站在一楼的草地上,他脱去了苍白的病号服,穿上了黄亮的T恤,骤然显得挺拔了些,有了小小少年的英姿。

(B)他仰着头,紧盯着病房的那扇窗户,努力地挺着身子,双手在嘴边拢成个小喇叭,大声地喊着,一字一顿的声音传遍了整个病区。

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诵出了那句诗,但岳老师并没有应答,【乙】她正泪如雨下,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

除了隐约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一个人上前劝说,全都陷于沉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哭出悲,哭出喜……

后来,我常想:

生命的相遇相别,正如花开花谢,都是必然。

但有些生命的碰撞,却会燃起星火,照亮彼此的人生。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

注: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出自《杨柳枝词九首》(唐刘禹锡)。

陌,街道。

垂杨,即垂

柳。

管别离,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有惜别之意。

12.在病房里,长期住院的岳老师与小病号居然自动结成了师生,他们你教我学,发生了

一些故事。

请根据文中情节的发展填空。

(1)在病房里的众人面前,小病号顺利地通过了考核,岳老师很骄傲。

(2)①

(3)联系自己的病情,小病号恼怒地说不想学习了,岳老师痛哭之后反而教得更多。

(4)②

(5)仓促告别后,小病号在楼下完整地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悲喜交织。

13.本文描写了岳老师的两次哭泣,请你从文中【甲】【乙】两处中任选一处,结合相关内

容,简要分析她哭泣的原因。

选择__________处(只填序号)

分析:

__________

14.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进行简要赏析。

赏析:

1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结尾段中“有些生命的碰撞,却会燃起星火,照亮彼此的人

生”这句话的理解。

(一)(共14分)

12.答案示例:

(2)因为年龄小顽皮好动,小病号总是背不出那句诗,岳老师很伤心.

(4)病重要转院,小病号将无法继续学习,岳老师深夜为他编教材。

(共4分。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

【甲】为小病号的病情严重而伤心,也为孩子太小而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而伤心。

【乙】为小病号临别背出那句诗而欣慰,也为不知以后能否与小病号再见而伤心。

(共3分。

选择1分,原因2分)

14.答案示例:

A“终年”“苍白”写出了岳老师身体状况很差,而“一丝红晕”与“苍白”形成对比,写出了岳老师为小病号讲课时的激动心情,体现了岳老师对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

B“仰“盯”“挺”“拢”“喊”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小病号在离别之际,认真深情地为岳老师背诵诗句的情形,表达了自己对老师诚挚的感激与留恋之情。

选择1分,赏析2分)

15.答案示例:

岳老师与小病号因病相遇而成为师生,这是“生命碰撞”而“燃起星火”;

岳老师在教小病号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小病号在离别时能用所学的诗句来表达生命的情义,这就是他们“照亮彼此的人生”。

每个要点1分,语言表达1分)

【2017朝阳二模】

(二)阅读《跟着父亲读古诗》,完成第19-21题。

(共12分)

跟着父亲读古诗

潘向黎

①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让我开始背诵古诗。

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尽”,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

②再然后,应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在我当时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完全不明白,杜少府,肯定是姓杜名少府了,但什么是城阙?

什么叫三秦?

“宦游人”是什么?

换油人?

……继续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到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

③大概是我十一岁那年吧,父亲到外地出差,给我带了一套唐诗书法书签,就是一张张书法的黑白照片。

其实很简陋,但是我爱不释手,天天拿着看,翻来覆去地看。

其中有一张是我没有背过的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记得是用一种“奇怪”的字体写的,后来知道是隶书。

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这个杜牧到底想说什么。

但是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自己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

当时母亲在我对面批改学生的作业,我没有打扰她,而是一个人安静地体会那种无声无息从天而降的幸福。

独自惊喜了一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