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464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答案】3.B4.C

3.嫦娥四号返回时,是从大气上界到地面,依次经过的是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B对。

A、C、D错。

北京时间2017年9月8日12时49分,图中★处海域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19公里,并引发海啸。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B.岩石圈C.地核D.软流层

6.这次地震的成因可能是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B.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

C.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D.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张裂

【答案】5.B6.C

5.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9千米,根据板块形态,位于大洋地壳上。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岩石圈厚度约80千米,应位于岩石圈内,A错,B对。

软流层在岩石圈下,C、D错。

6.结合板块形态判断,这次地震的成因可能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C对。

★处位于南极洲板块上,A、B、D错。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分布着由红色砂岩、砾岩形成的色彩斑斓的地貌景观。

7.左图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组合是

A.侵入岩甲B.变质岩乙C.喷出岩丙D.沉积岩丁

8.该地貌景观形成过程可能是

A.外力沉积一褶皱运动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B.外力沉积一岩浆侵入一变质作用一褶皱运动

C.岩浆侵入一褶皱运动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D.岩浆喷出一冷却凝固一褶皱运动一外力侵蚀

【答案】7.D8.A

7.左图地貌景观是由红色砂岩、砾岩形成,岩石类型属于沉积岩。

图中箭头指向,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丁是沉积岩,D对。

侵入岩、喷出岩属于岩浆岩,A、B、C错。

8.该地貌景观岩层是沉积岩,形成过程可能是外力沉积形成沉积岩层,受水平挤压作用,发生褶皱运动。

后来地壳抬升,表层受外力侵蚀形成红层地貌景观,A对。

与岩浆活动无关,B、C、D错。

地貌景观是由红色砂岩、砾岩形成,岩石类型属于沉积岩。

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

岩层是倾斜的,说明受外力水平挤压作用。

受外力侵蚀,说明岩层被抬升。

低洼处沉积,高处被侵蚀。

2017年2月18日《解放军报》报道西藏军区海拔4500米以上哨所全部建成“阳光保暖房”。

住上这种新式营房,官兵再不用“四季穿棉袄”了。

回答下列各题。

9.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袄”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海拔高,空气稀薄,①较弱B.海拔高,到达的⑤较弱

C.海拔高,风力大,散热快D.多晴朗天气,④作用较弱

10.下列地理现象和“阳光保暖房”保温作用一致的是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D.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答案】9.A10.B

..................

10.“阳光保暖房”保温作用是增加大气逆辐射,一致的是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B对。

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大气的散射作用,不能起保温作用,A、D错。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是大气的削弱作用,C错。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在

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一中生代前期

C.新生代后期D.中生代后期一新生代前期

1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丁甲乙丙B.丁甲丙乙C.丁乙甲丙D.丁乙丙甲

【答案】11.D12.B

11.根据岩层中的化石,在恐龙化石形成后,才出现断层,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在中生代后期一新生代前期,D对。

古生代前期、古生代后期一中生代前期,未形成恐龙化石,A、B错。

岩层中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没有出现断层,应形成在新生代后期前,C错。

12.沉积岩下面的沉积早,其它岩层后形成的将先形成的切断。

图中丁岩层形成最早,后被甲岩层侵入,与丁岩层接触部分,形成丙岩层。

此时没有乙岩层。

丁、甲、丙被外力侵蚀后,才形成乙沉积岩层。

四处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丁甲丙乙,B对。

区域小气候的形成与下垫面状况密切相关,右图为某一山区河谷某一时段等压面分布示意图,甲处夏季多夜雨。

13.图示反映出

①时间是夜晚②时间是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4.甲地附近夜雨较多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夜晚的气温比白天的气温高,气流呈快速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比白天的气温低,近地面水汽快速冷凝

C.夜晚的气温比周边山地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边山地的气温低,气流呈下沉运动

【答案】13.D14.C

13.根据等压面形态,图示反映出山谷气压比两侧山坡气压高,应是山坡地面受热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谷地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

时间是白天,①错,②对。

此时吹谷风,③,错,④对。

14.甲地附近夜雨较多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夜晚的气温比周边山地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雨,C对,D错。

夜晚的气温比白天的气温低,夏季不会快速凝结,A、B错。

白天,山坡地面受热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谷地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

山谷气压比两侧山坡气压高,吹谷风。

谷地夜晚的气温比周边山地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雨。

航海家迪亚士1487年从葡萄牙探险至非洲最南端,航行路线如图所示,途经①②③④四地。

15.从①地至④地的航行过程中

A.一直顺水B.一直逆水C.先逆水后顺水D.先顺水后逆水

16.气候形成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共同影响的地点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15.D16.A

15.结合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大陆西岸是寒流,流向较低纬度。

从①地至④地的航行过程中,先顺水后逆水,D对。

A、B、C错。

16.气候形成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共同影响的地点是①地,形成热带沙漠气候,A对。

②地是热带雨林气候,③地受信风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是热带草原气候,④地是地中海气候,B、C、D错。

读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形势图,回答下列各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乙处相比,甲处风力更大

B.甲处吹西南风

C.未来几天,浙江可能面临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D.该季节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

18.下列天气现象与图中降水区域的天气系统相同的是

A.伏旱B.我国北方地区的夏季暴雨C.梅雨D.台风

【答案】17.C18.B

17.与乙处相比,甲处等压线较稀疏,风力较小,A错。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

甲处吹东北风,B错。

降水区向东南移动,未来几天,浙江可能面临大风降温、雨雪天气,C对。

该季节是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D错。

18.图中降水区域的天气系统是冷空气在推动前进,是冷锋天气系统。

相同的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夏季暴雨,B对。

伏旱是副热带高压影响,A错。

梅雨是准静止锋影响,C错。

台风属于低压天气系统,D错。

下图为浙江省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图。

19.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浙江省目前处于

A.木柴时代B.煤炭时代C.石油时代D.核能时代

20.今后浙江省能源利用应该

①提高石油等矿物能源的比重②积极发展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③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19.B20.C

19.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浙江省煤炭占能源结构比重的一半多,目前处于煤炭时代,B对。

其它能源占比重小,A、C、D错。

20.今后浙江省能源利用应该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③对。

石油等矿物能源的污染比煤炭少,也是污染严重的能源,①错。

浙江不适宜发展地热能,②错。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气体排放,④对。

C对,A、B、D错。

煤炭占能源结构比重的一半多,目前处于煤炭时代。

改善能源结构,应该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气体排放。

读“我国祁连山山麓绿洲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1.影响绿洲(左图)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水源B.交通C.地形D.土壤

22.我国的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右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一阴坡),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一阳坡)。

造成“阴脸”林木葱郁的主要原因是

A.“阴脸”为东南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B.“阴脸”光照强,热量充沛

C.“阴脸”为缓坡,土层厚,土壤肥力高

D.“阴脸”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铰好

23.太阳活动处于高峰年时,以下现象正确的是

A.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B.有线电视信号中断

C.大气对流层中产生强烈的电磁扰动D.在阿尔卑斯山可看到极光

【答案】21.A22.D23.A

21.在西北干旱区,以绿洲农业为主,区域水资源缺乏,影响绿洲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水源,A对。

交通、地形、土壤等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D错。

22.我国的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

造成“阴脸”林木葱郁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耗水量大,“阴脸”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铰好,D对。

“阴脸”为东南夏季风的北风坡,降水较少,A错。

“阴脸”光照弱,热量较少,B错。

两坡的坡度差异不大,不是主要原因,C错。

23.太阳活动处于高峰年时,黑子活动多,对气候有影响,可能有的地方降水增加,有的地方降水减少,可能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A对。

太阳活动不影响有线电视信号,B错。

大气电离层中产生强烈的电磁扰动,C错。

在阿尔卑斯山不可能看到极光,D错。

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24.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电站增多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25.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26.黄河入海水量变化及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

A.差异性B.整体性C.地域性D.警戒性

【答案】24.D25.B26.B

24.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流域内工农业发展,人口增加,用水量增多,D对。

上游水电站增多不影响全年径流量,A错。

中游水土流失加剧,不是径流量减少的原因,B错。

下游是地上河,降水量不影响河流径流量,C错。

25.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输送泥沙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B对。

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加重,A错。

搬运泥沙能力下降,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可能下降,C错。

对河口地区的气候影响小,D错。

26.黄河入海水量变化及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B对。

差异性表现区域间的不同,A错。

地域性指内部相似性,C错。

不能体现警戒性,D错。

27.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读图回答下题。

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读图可知,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人口迁出比例高;

仅限于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迁出比例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人口迁出比例低;

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人口迁出比例高。

考点:

人口的迁移

2016年11月15日,市规划局发布《温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公告。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图为某海绵城市的道路横断面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8.“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A.减少地下径流B.减少大气降水C.减少植物蒸腾D.减少地表径流

2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绿化带与两侧路面高程保持一致B.可将路面雨水引入树池进行消纳

C.与路面相比,雨水口一定要下沉D.人行道要尽可能的采用透水铺装

【答案】28.D29.A

28.“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减少地表径流,D对。

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A错。

不影响大气降水量变化,B错。

增加植物蒸腾,C错。

29.绿化带比两侧路面高程低,是下凹式,A错误,选A。

可将路面雨水引入树池进行消纳,B正确。

与路面相比,雨水口一定要下沉,C正确。

人行道要尽可能的采用透水铺装,D正确。

绿化带比两侧路面高程低,是下凹式,可将路面雨水引入树池进行消纳。

人行道要尽可能的采用透水铺装,有利于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正数表示人口净迁入.反之为净迁出)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

30.下列有关我国部分省区2005-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江西省净迁入人口数增加②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⑧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④贵州人口数量减少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1.上图中人口数量的变化

A.加剧了北京、上海、天津城市交通拥培

B.引起江西、贵州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

C.主要增强了广东、浙江第一产业的活力

D.使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答案】30.C31.A

30.我国部分省区2005-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江西省人口净迁移率是负值,净迁入人口数减少,①错。

人口增长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迁移率的和,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②对。

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③对。

贵州人口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数量增加,④对。

31.上图中人口数量的变化,使京津沪地区人口增长快,加剧了北京、上海、天津城市交通拥堵,A对。

人口迁出,不能改变江西、贵州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B错。

主要增强了广东、浙江第二、第三产业的活力,C错。

使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减轻,D错。

32.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不同指标下适度人口和最大人口的测算结果。

完成下题。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测,该城市

A.可供水资源最为紧张B.人口合理容量是210.35万

C.人均居住用地最为短缺D.环境人口容量为106.20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

该城市建设用地比水资源还要紧张,A错;

适度人口应是该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而不是最大人口数,B错;

人均建设用地最为短缺,不是居住用地,C错;

该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最短板资源,它决定的最大人口数就是该城市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6.20万,D正确。

选D正确。

主要考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读我国北方某省1971~2011年气温距平累积(即距平均值的累加)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33.该省近四十年来

A.气温波动上升B.2011年气温约等于平均值

C.前期偏冷,后期偏暖D.气候寒冷

34.如果全球气温与我国北方某省2001年以后的变化趋势一致,则

A.我国水稻种植北界南移B.植物向更高海拔扩展

C.水热资源改善,更有利于人类的开发利用D.有利于全球各地的生态保护

35.冰川面积的变化会影响到地表反射率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

一般来说

A.雪线上升,即积雪量减少,冰川表面反射率减少,冰川消融加速

B.雪线上升,即积雪量增多,冰川表面反射率增加,冰川消融减缓

C.雪线下降,即积雪量减少,冰川表面反射率减少,冰川消融减缓

D.雪线下降,即积雪量增多,冰川表面反射率增加,冰川消融加速

【答案】33.C34.B35.A

33.根据图示气温累积距平,该省近四十年来气温先降后升,前期偏冷,后期偏暖,C对。

A、D错。

曲线表示2011年气温累积距平接近0,不表示气温约等于平均值,B错。

34.如果全球气温与我国北方某省2001年以后的变化趋势一致,则表示气温升高,我国水稻种植北界北移,A错。

植物向更高海拔扩展,B对。

热量条件改善,不表示水资源改善,C错。

有利于部分地区的生态保护,有些地方气候变干,可能不利保护,D错。

一般来说,雪线上升,即积雪量减少,冰川表面反射率减少,冰川消融加速,A对,B错。

雪线下降,即积雪量增多,冰川表面反射率增加,冰川消融减缓,C、D错。

非选择题部分

36.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宁波一舟山港是义乌市对外贸易的便捷出海口。

材料二叙利亚(左图)饱受战乱之苦,近年来大量叙利亚难民迁移到德国和法国。

(1)右图中城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

(2)叙利亚难民把德国、法国作为目的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因素和______因素。

(3)从宁波一舟山港出口到亚丁湾的商品,海运公司更愿意选择冬季运输。

为什么?

请按表格要求回答。

(4)左图中M城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洪涝灾害,分析M城洪涝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地形

(2)经济;

政治(或政策)(3)

(4)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河流洪峰水位高;

M地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

受海湾地形影响风暴潮多发,河口地区受海水顶托作用明显(任答3点)

【解析】整体分析:

马来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沿海、沿河地区地形较平坦,适宜城市分布。

冬季北印度洋盛行偏北风,顺关洋流向西,航运速度快,节省燃料。

冬季海上台风少,航运安全。

洪涝灾害发生,主要从集水速度、集水范围、排水条件分析。

(1)右图是马来半岛,以山地为主,沿海、沿河地区地形较平坦,图中中城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2)叙利亚难民把德国、法国作为目的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德国、法国经济发达,政策接纳难民迁入。

冬季北印度洋盛行偏北风,洋流向西流,航运速度快,节省燃料。

(4)M城所在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集水速度快。

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河流洪峰水位高。

M地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

受海湾地形影响风暴潮多发,河口地区受海水顶托作用明显,排水不畅。

所以洪涝灾害多。

37.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太行山是我国著名的山脉,其东麓的冲积扇上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古都(如北京、燕下都、灵寿故城、郡郸、邢都、邺城、安阳等),誉称为“古都长廊”。

(1)图1区域的植被为____,气候的形成原因为____。

(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

其主要影响因素为____。

(3)简析太行山东麓冲积扇的形成原因。

(4)从地形角度简析太行山对“古都长廊”形成的影响。

(1)温带落叶阔叶林(1分);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地形(3)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河道拓宽,流速减慢;

携带的泥沙发生沉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4)太行山冬季阻挡冬季风(或冷空气);

夏季抬升(东南)夏季风,太行山东坡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太行山东麓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1分);

地形平坦,建设成本低

(1)图1区域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的形成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唐山至承德之间多山地分布,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

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

(3)太行山东麓冲积扇的形成原因是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河道拓宽,水流散开,流速减慢。

携带泥沙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4)从地形角度分析,太行山冬季阻挡冬季风或冷空气影响,夏季抬升夏季风,在太行山东坡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太行山东麓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地形平坦,建设“古都长廊”的成本低。

38.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左图为美国本土示意图,右图为A城市的气候资料图。

(1)美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

近年来美国大量出口的页岩气、页岩油按自然资源的性质划分属于____资源。

(2)甲地的自然带类型为___;

从A城市到甲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____分异规律。

甲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

(3)分析A城市降水季节变化的原因。

(4)描述A城市夏季气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