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毛彦文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538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熊希龄毛彦文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熊希龄毛彦文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熊希龄毛彦文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熊希龄毛彦文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熊希龄毛彦文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熊希龄毛彦文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docx

《熊希龄毛彦文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熊希龄毛彦文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熊希龄毛彦文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docx

熊希龄毛彦文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

熊希龄毛彦文,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毛彦文。

毛彦文。

小名月仙。

英文名海伦。

浙江省江山市须江镇沙埂人。

  1898年阴历11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县城。

1999年11月10日于台北逝世。

享年101岁。

著作有回忆录《往事》。

  中文名,毛彦文。

别名,月仙。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省江山县城。

出生日期,1898年11月1日。

逝世日期,1999年11月10日。

职业,慈善。

毕业院校,美国密歇根大学。

主要成就,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长。

代表作品,《往事》。

配偶,熊希龄。

  生平履历。

毛彦文。

小名月仙。

英文名海伦。

  浙江省江山市须江镇沙埂人。

1898年阴历11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县城一个乡绅之家。

7岁入家塾启蒙。

辛亥革命后就读于江山西河女校。

1913年被保送入杭州女子师范。

1916年入浙江吴兴湖郡女校。

四年后毕业。

又以浙江省第一名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系。

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1922年。

被推选为女权运动同盟会浙江支会临时主席。

同年。

转学至南京金陵女子大学。

1929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教育行政与社会学。

  两年后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到欧洲游历。

与在欧洲游学的吴宓一同回国。

回国后。

任暨南大学。

复旦大学教育系教授。

1935年2月9日与熊希龄结婚后辞去大学教职。

协助丈夫开展慈善事业。

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病逝后。

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长。

曾出席印尼雅加达国际禁贩妇孺会议。

1939年。

当选浙江省参议会参议员。

1947年。

当选北平市参议员。

同年11月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949年4月去台湾。

1950年4月赴美国。

  爱情故事。

毛彦文生于大户人家。

父母相对开明。

  因此有机会成为民国第一批知识女性。

读中学。

熊希龄读大学。

还远赴重洋读硕士。

毛彦文9岁定亲。

19岁时夫家抬着花轿来迎娶。

她却从后门逃了。

这是那个时代的典型故事。

后门的锈锁。

总是在呜咽的唢呐声已逼近花厅时才訇然弹开。

守在门外的。

是她的表哥。

这一点。

也未能逃出窠臼。

表哥朱君毅。

清华高材生。

留美博士。

二人两小无猜。

亲密无间——那年月。

尽管风气渐开。

但毕竟有男女不亲之防。

  而最具方便条件可以名正言顺在一起厮混的。

就是表兄妹了——这也就是《红楼梦》里贾宝玉青梅表姐竹马表妹的根本情由。

朱表哥去美国留学前。

与毛海誓山盟。

锦书缠绕。

家长们也乐得成全。

一桩好事眼见得要花开蒂落。

水到渠成。

朱君毅的清华同学吴宓。

后世的国学大师。

却被毛彦文写给朱的情书深深打动。

一颗爱的种籽。

就此埋下。

朱与吴又有同学陈烈勋。

把妹妹陈心一介绍给了吴宓。

陈心一与毛彦文是同学。

吴曾托毛彦文了解陈心一的情况。

  算起来。

毛彦文该是吴宓的媒人。

其后。

朱君毅学成归国。

突然变了心。

要与毛彦文解除婚约。

能说出口的原因是他接受了现代观念。

认识到了近亲结婚的害处。

但在毛彦文看来。

此是借口。

6年苦候。

青丝白发。

一朝成空。

她无法接受。

熊希龄毛泪眼婆娑求吴宓劝朱回心转意。

未果。

这样。

吴又成了毛的媒人。

原来。

朋友妻。

有顾忌;如今。

媒人要往花轿里跳了。

吴宓与陈心一离婚。

决绝地抛妻别子。

苦追毛彦文不休。

这一段情丝缠绕。

怎么一个乱字了得。

  吴追毛时。

每次写信。

总念念不忘说某年从朱君毅处读到她的信而渐生爱慕和幻想。

毛彦文心口哪块疼。

难道吴宓不知道?

他这么往伤疤上捅。

好像是在故意胡来。

毛彦文的反感一日深似一日。

难怪活到一百余岁的毛彦文。

耋耄之年对吴宓的评价依然是:

“书呆子!

”毛缠朱。

吴追毛。

一场三人马拉松。

漫漫无穷期。

等到毛彦文心灰意冷时。

抽身而退。

一场游戏戛然而止。

毛彦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疗伤法子。

只不过是暗下决心。

要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干什么好呢?

此时。

  恰金陵大学的同学熊芷请毛去北平散心。

毛就离开了南京这个伤情之地。

只身北上。

这个熊芷。

有位大大有名的父亲。

熊希龄。

前清翰林。

曾任奉天盐运使;民国后。

又做过财政总长。

国务总理。

领导着梁启超。

孙宝琦等。

是所谓的“名流内阁”。

其后他脱身宦海。

全力创办香山慈幼院。

聘李大钊。

蒋梦麟。

胡适等组成评议会。

摸索出一套科学而实用的现代教育方法。

把个孤儿院办得无比红火。

人数最多时。

达一千六百余人。

毛彦文到北平后。

在熊芷的陪同下。

  参观了熊希龄主办的香山慈幼院。

恍然间。

毛觉得。

这就是自己该干的事业啊。

而当时。

熊希龄已丧妻4年。

依然悼痛不已。

因之意气消沉。

甚至已无心打理慈幼院业务。

也许是大家从毛彦文的眼里发现了火花。

也许是熊芷爱父心切。

于是推举熊希龄的内侄女朱曦出面。

极力鼓动熊希龄向毛彦文求婚。

熊听说过毛。

对毛的评价是“民国奇女子”。

毛也犹豫。

毕竟年龄差得太大了。

只是。

转念一想到“事业”两个字。

心一动而不可收拾了。

1935年2月。

  熊与毛。

在上海办婚礼。

《申报》有这样的报道:

“前国务总理熊希龄氏。

现年66岁。

悼亡四载。

昨日下午三时。

借慕尔堂与毛彦文女士行婚礼。

毛女士为留美女学生。

任大学教授。

芳龄三十有八。

红颜白发。

韵事流传。

沪上闻人咸往道贺。

汽车塞途。

极一时之盛。

”毛彦文对熊希龄只提了一个要求。

必须剃去他蓄留了20年的胡须。

熊希龄欣然听命。

一场风花雪月事。

就此有了一个喜剧的收场。

  感情生活。

毛彦文:

感情生活的啬与丰1990年代初期以来。

  1919年毛受未婚夫朱君毅之托。

两度去杭州代吴宓侧面打听陈心一女士情况。

以及1924年朱君毅毛彦文解除婚约前后的种种曲折;1998~1999年出版的《吴宓日记》以“现在进行时”记下了吴宓与毛彦文之间交往的无数瞬间。

其中最令人叹惋不置的。

则是1928年夏吴宓南游之后大约6年间两人复杂的情感纠葛——欢愉总是短暂的。

留给当事人尤其是吴宓的。

更多的是愤懑满怀。

这场没有结果的。

单方面的“爱情”并未随着1935年2月9日毛彦文与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缔结姻缘而结束。

  吴宓依然牵挂着他心目中的“海伦”。

透过吴宓遗留文献中繁密的记录丛林。

过滤掉其中夹杂的吴宓个人强烈的情感偏好。

我们依然可以明晰地感受到毛彦文的形象:

有个性。

有追求。

好交朋友。

处事稳妥。

秉性善良。

她不是像吴宓离异的妻子陈心一那样淳朴善良而又逆来顺受。

她无法忍受吴宓急躁的情绪。

她有她个人事业上的追求。

所以才克服种种困难。

毅然留美求学。

1930年在法国的吴宓屡次电招她来法结婚。

享受巴黎明媚的春色。

她以不愿中断学业等原因为理由迟迟不愿前往。

  1931年夏两人在法国会面后相互指责。

她的理由之一是这一年因与吴宓频繁的鱼雁往来使她未能专心学问。

而吴宓对此几乎未予考虑。

她的朋友很多。

以致于被称为“交际花”。

她办事平稳。

得体。

在事情没有确定时不愿到处张扬。

她多次拒绝与吴宓通信或共同外出。

以免流言沸沸扬扬。

而吴宓恰恰是一个喜欢到处倾诉个人情感衷曲的人。

甚至不惜将之写进诗歌里到处传扬。

吴宓的热诚。

善良也曾打动过她。

也许因不愿伤害吴宓的心情促使他们几乎走到过婚姻的边缘。

  情感状态。

不过。

总的来说。

吴毛个性差异太大。

  吴宓当时的情感状态还不能给毛彦文以安全感。

两人未能缔结姻缘也可以说有几分必然。

对于吴宓来说。

这是一段给予他身心以巨大损害的伤心之旅。

一段难以忘怀的情感之旅。

但是对于毛彦文来说。

她的感情兴奋点并没有被激发出来。

她是不愿意承认她和吴宓之间有过什么“爱情”经历的。

1987年。

毛彦文年近九旬。

以一本《往事》记录自己一生的雪泥鸿爪。

我们看到。

她在刻意回避写吴宓。

1931年夏她从美国绕道欧洲回国。

  除了几个女伴以外。

在欧洲旅行和归程中的同伴里就有吴宓。

但她几乎提都不愿意提一下。

在第三章的末尾。

仅有一小节“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往事”。

纠正了一些关于吴毛感情纠葛的错误的传闻。

冷静地表白了她对吴宓的看法。

也许是时过境迁的缘故。

这些看法客观。

深刻。

对于这场失败的爱情做了最透彻的解释。

如她认为:

“自海伦与朱解除婚约后。

她想尽办法。

避免与朱有关的事或人接触。

这是心理上一种无法解说的情绪。

吴为朱之挚友。

如何能令海伦接受他的追求?

尤其令海伦不能接受的。

  是吴几乎每次致海伦信中都要叙述自某年起。

从朱处读到她的信及渐萌幻想等等。

这不是更令海伦发生反感吗?

”但是。

毛彦文的善良本性也使她看到吴宓其人的优点:

“吴君是一位文人学者。

心地善良。

为人拘谨。

有正义感。

有浓厚的书生气质兼有几分浪漫气息。

他离婚后对于前妻仍倍加关切。

不仅负担她及他们女儿的生活费及教育费。

传闻有时还去探望陈女士。

他绝不是一个薄情者……”回避谈她和吴宓的情感纠葛。

根本的原因在于她认为这是一场由吴宓单方面产生的“爱情”。

  从她自身的感受来说。

“爱情”并不存在。

而半个多世纪以来。

不仅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

仿佛真有所谓的“爱情”。

而且不知内情的人都责她寡情。

使她备受责骂与误解。

1999年6月。

内地学者沈卫威访毛彦文。

提到吴宓日记详细记录对毛彦文的爱慕以及内地许多人关注吴毛感情关系时。

毛彦文摇摇头。

说:

“真是无聊!

”不过。

毛彦文并不回避失败的爱情。

毛彦文与表兄朱君毅青梅竹马。

维持恋爱关系二十余年。

最终因朱的移情别恋而终结。

  这场给予毛彦文以巨大打击。

甚至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的重要事件。

在《往事》一书中有详细的叙述。

1963年11月。

当听到朱君毅半年前在上海去世的消息后。

“为了这个噩耗。

使我心乱如麻。

旧情复炽。

夜间失眠。

所有沉淀在脑中往事都一一浮现。

那么清晰。

那么真实。

君毅往矣。

我的创痕并非平复。

”为了发泄胸中郁积。

她写下了一篇长文“悼君毅”。

在书中从第37页排到第52页。

篇幅居她各种怀人文章之首。

由于是一本女性的自传。

  《往事》以大量的篇幅写亲情。

爱情与友情。

其感情相当丰沛。

有欢欣。

有郁闷。

有伤感。

所有这一切。

都出之于幽雅而节制的笔调。

在经历过世纪沧桑的老人眼里。

自己是平凡的。

经历的事情也是平凡的。

即便其中有几件突出的记载。

事过境迁。

也成为平凡的了。

她谦虚地说:

“这似乎是一本流水账。

谈不上格局。

也没有文采的。

故本书将仅赠少数亲友作为纪念。

”她是这样说。

也是这样做的。

自1987年稿成以后。

她只自费印刷赠送亲友。

她不愿让不相干的人看了作为茶余酒后的谈资。

  吴宓曾在1933年8月18日的日记里。

将与他关系密切的几个女性比作不同的饮料。

有的如白开水。

有的如酒。

有的如仙露。

有的如茶。

他以茶来比喻毛彦文。

吴宓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处常常缺乏把握。

不过。

他对毛彦文的感受也有准确的地方。

他以茶来比喻毛彦文。

可能就是很到位的一处。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