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664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自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理.docx

《自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理.docx

自理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备注

1.证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关系.

2.辨证

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

同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以及患者的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

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可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4.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用温热祛寒药治疗阴盛而致的实寒证.

热者寒之:

用寒凉清热药治疗阳盛所致的实热证.

5.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代表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6.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

用补阴的方法治疗阴虚所致的虚热证.

阴病治阳:

用补阳的方法治疗阳虚所致的虚寒证.

7.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阴虚的基础上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

阳虚的基础上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8.五行

五行: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9.相生,相克,乘侮,五行制化

相生:

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助长,滋生,促进的作用.

相克:

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制约,削弱的作用.

相乘:

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

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制.

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产生的调节作用,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

10.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

疾病的传变是从母脏传到子脏.

子病及母:

疾病的传变是从子脏传到母脏.

11.泻南补北法

泻心火补肾水治心肾不交证.

12.滋水涵木法

用滋肾养肝法治疗肝肾阴虚证.

13.金水相生法

用滋补肺肾之阴治疗肺肾阴虚证.

14.培土生金法

用健脾益肺法治疗肺脾气虚证.

15.益火补土法

用温肾健脾法治疗脾肾阳虚证.

16.藏象

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17.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

满而不能实:

指五脏化生精气充满而不能壅塞.

实而不能满:

指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充实而不能填满.

18.神

广义:

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气.通过人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等表现出来.

狭义: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19.宣发,肃降

宣发:

指肾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作用.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A.呼出体内的浊气;

B.将脾所传输的津液和水谷精气布散于周身与皮毛;

C.宣发卫气,行使其温养皮毛,防御外邪,调节腠理开合控制汗液排泄的作用;

病理:

宣发失常:

咳嗽,喷嚏,汗出异常,易患感冒.

肃降:

指肺气的清肃与下降功能.生理功能体现在五个方面:

A.吸入自然界清气;

B.将脾所传输的津液和水谷精气向下布散;

C.肃清肺的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D.有利于大肠的传导;

E.抑制肝阳的升腾;

病理:

肃降失常:

气喘,胸闷,痰多.

宣发与肃降相辅相成,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20.通调水道

肺气的宣发肃降对水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生理:

通过宣发将水液布散于周身和皮毛,部分生成汗液;通过肃降将水液向下布散,部分生成尿液,

病理:

宣降失常,水道失于通调:

尿少及颜面周身水肿.

21.朝百脉

生理:

1.的气血通过经脉聚会于肺,进行气机交通;

2.助心行血.

病理:

胸闷,心悸.

22.主治节

A:

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

B:

调节气机;

C:

助心行血;

D:

调节水液代谢.

23.血汗同源

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出一源,均为水谷所化,故称血汗同源.

24.运化

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生理表现在运化水谷和水液.

A:

运化水谷:

是对饮食的消化和吸收,指脾气具有消化吸收,运输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

B:

运化水液: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25.升清

指脾气向上输布水谷精微和固护脏器恒定位置的生理功能.

生理:

A:

将水谷精气上升于头面部和心肺,滋养清窍和全身;

B:

固护脏器,防止下垂.

病理:

A清气不升,清窍和全身失养:

眩晕,倦怠等.

B:

中气下馅,内脏下垂:

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

26.脾统血

指脾气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气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

病理:

脾气虚,脾不统血:

尿血,便血,崩漏,发斑等.

脾不统血的特点:

多发生在下半部;时间长;颜色淡;多兼有脾虚的表现.

27.疏泻

指肝具有疏通全身气机使之调畅的生理功能.

生理:

调畅气机;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促进脾胃的运化;调畅情志;促进和调节生殖功能.

不够详细

28.主纳气

指肾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保持呼吸的平稳的作用,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这是肾的闭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病理:

肾气虚,肾不纳气;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喘甚.

29.七冲门

从饮食物进入人体至排出体外,要通过七个重要关口,<<难经>>称之为七冲门.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之上口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30.三焦

为一腔之腑,油膜,三段三焦,有名无实.

生理:

A:

通行诸气

31.水火既济

生理:

心在上,心阳下温肾阳,使肾水不寒.

肾在下,肾阴上济心阴.使心火不亢.

病理:

心肾阴虚(水亏火旺):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心悸失眠,多梦遗精.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32..乙癸同源

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肝肾同源:

指精血同源精血互生的关系.)(精血同源:

A:

肾精养肝血,肝血充肾精,精血互生互化;B:

同源于水谷精微;C:

同源于命门.)

33.气

A:

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B: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C:

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极其细微的精微物质;

34.气化

概念: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广义:

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

狭义:

特指水液代谢过程;

生理:

A:

气血津液的生成.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再化为气血津液;

B:

津液代谢后生成尿液和汗液;

C:

饮食物消化后残渣转化为糟粕;

35.气机

指气的运动.

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主要体现在:

肺的宣发肃降;

脾升胃降,胃纳糟粕的排出;

肾的升清降浊等;

不全

病理

36.津液

指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和正常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津:

性质较清晰,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

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分布于骨节,脏腑,脑髓,起濡润作用.

37.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的物质基础;

血为气的载体;

38.津血同源(血汗同源)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故称津血同源.

失血过多者:

慎用汗法;

汗出过多者:

慎用温燥,活血,破血之法;

39.经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

路径,主干,纵行,深部.

络:

网格,分支,纵横交错,浅表.

40.病因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致病因素。

41.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42.疠气

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

43.七情内伤

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地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而致疾病。

是造成内伤病的重要因素

44.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45.瘀血

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与经脉和脏腑内的血液。

指经脉内或经脉外停滞的血液。

45.正气

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的能力。

(包括脏腑、经络、气血功能)

46.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47.病机

48.大实有羸状

49.至虚有盛侯

50.阴阳失调

51.阴阳互损

52.阴阳格拒

53.阴盛格阳

54.阳盛格阴

55.阴阳亡失

56.内生五邪

57.风气内动

58.寒从中生

59.湿浊内生

60.津伤化燥

61.火热内生

62.预防

63.未病先防

64.既病防变

65.治则

66.治病求本

67.正治

68.反治

69.扶正祛邪

70.寒因寒用

71.热因热用

72.通因通用

73.塞因塞用

74.三因制宜

75.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二.简答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2)在胜利上互相联系.

(3)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4)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5)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

(1)季节气候影响

(2)昼夜

(3)地域

3.人和社会是有机整体

(二)辨证论治

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2.何谓阴阳?

事物的阴阳是如何划分的?

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划分:

凡剧烈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阳.

凡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属阴.

3.为什么说阴阳属性的划分具有相对性?

1.无限可分性: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2.相互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转化,交感互藏.

5.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功能,功能与功能之间都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如:

1.气为阳,血为阴,气推动血的运行,血为气的物质基础.

2.五脏为阴,主贮藏人体精气;六腑为阳,主传化水谷,脏腑阴阳相互协调,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

6.阴阳学说怎样应用于疾病的诊断

1.指导诊法

四诊分阴阳

望诊:

面色光华润泽者为阳,面色沉浊晦暗者为阴.

闻诊:

凡气粗声高属阳,气弱声低属阴.

脉诊:

浮,大,滑,数为阳脉,沉,涩,细,迟为阴脉.

2.指导辨证

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八纲中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

7.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功能及形态方面各有何特点?

五脏功能:

1.化生贮藏人体经气;

2.藏神

特点:

多为实质性个脏器.

六腑功能:

受盛传化水谷.

特点:

多为空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形态上类腑,功能上似脏.

8.简述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形成条件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形态学方面的基础;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3.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

总之,藏象学说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生活,临床实践以及对人体解剖知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观察,分析,综合,整理,而逐渐形成的一门系统的理论.

9.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

概念:

一身之气都由肺所主。

生理:

1、体现在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

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消化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集于胸中而成。

2、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宗气的生成,也影响全身气的生成。

病理:

气虚(乏力、气短、懒言、汗出动则加重、咳声无力)

气机的调节:

肺的呼吸运动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0.如何理解肺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生理:

1、全身气血通过静脉交会于肺,进行气机交通。

2、助心行血。

病理:

胸闷、心悸

主治节:

治理调节

1、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

2、调节气机;

3、助心行血;

4、调节水液代谢;

11.简述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调节情志;

12.简述胃的生理功能。

1、主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

13.简述脑的生理功能。

1、“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2、“头者,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3、“脑为元神之府”李时珍

14.简述心与肺之间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15.简述心与脾之间的关系。

血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6.简述心与肝之间的关系。

血液运行与情志方面

17.简述肺脾两脏之间的关系。

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生理:

宗气的生成:

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水液代谢:

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病理:

肺脾气虚:

咳喘无力、纳呆、腹胀、便溏;

水液障碍:

痰饮、水肿;

18.简述肝与脾之间的关系。

消化;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消化:

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促进脾胃的运化;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病理:

肝脾不和:

胁痛、易怒、纳呆、腹胀;

脾病及肝:

胁肋胀痛,黄疸;

肝血亏虚:

食少、消瘦、眩晕、视物昏花、肢体麻木、月经量少或闭经。

19.简述肝与肾之间的关系。

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藏泄互用

1、肝肾同源:

是指精血同源,经血液互生的关系。

精血同源:

A.肾精养肝血,肝血充肾精,精血互生互化;

B.同源于水谷精微;

C.同源于命门;

乙癸同源:

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

病理:

肝肾阳虚(水不涵木):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2、藏泄互用:

肾主封藏,肝主疏泄,二者相反相成。

肝主疏泄,防止精气的过度壅塞。

肾气封藏,可防止精气的过量亡失,关系到男子的排精和女子的经孕。

病理:

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滑泻。

20.简述肺与肾之间的关系。

水液和呼吸方面:

生理:

呼吸: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水液代谢:

肺主通调水道,肾主水。

金水相生:

肺肾知阴阳互相滋生。

肺肾气虚(肾不纳气):

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喘甚。

肺肾阴虚:

潮热盗汗、眩晕耳鸣、咳痰带血。

21.简述脾胃之间的关系

1、纳运想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病理:

脾胃不和:

恶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2、升降相固:

脾气主升,水谷精微上升于心肺头目,其气以升为顺;胃气主降,水谷下降于小肠而泌别清浊,糟粕得以下行,饮食物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

病理:

完谷不化、泄泻、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3、燥湿相济:

脾微阴土,易被湿邪所困,喜燥恶湿;胃为阳土,易化燥伤津,喜润恶燥。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证

2.辨证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4.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5.阴阳

6.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7.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8.五行

9.相生,相克,乘侮,五行制化

10.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11.泻南补北法

12.滋水涵木法

13.金水相生法

14.培土生金法

15.益火补土法

16.藏象

17.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

18.神

19.宣发,肃降

20.通调水道

21.朝百脉

22.主治节

23.血汗同源

24.运化

25.升清

26.脾统血

27.疏泄

28.主纳气

29.七冲门

30.三焦

31.水火既济

32.乙癸同源

33.气

34.气化

35.气机

36.津液

37.血为气之母

38.津血同源

39.经络

40.病因

41.六淫

42.疠气

43.七情内伤

44.痰饮

45.瘀血

45.正气

46.邪气

47.病机

48.大实有羸状

49.至虚有盛侯

50.阴阳失调

51.阴阳互损

52.阴阳格拒

53.阴盛格阳

54.阳盛格阴

55.阴阳亡失

56.内生五邪

57.风气内动

58.寒从中生

59.湿浊内生

60.津伤化燥

61.火热内生

62.预防

63.未病先防

64.既病防变

65.治则

66.治病求本

67.正治

68.反治

69.扶正祛邪

70.寒因寒用

71.热因热用

72.通因通用

73.塞因塞用

74.三因制宜

75.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二、简答题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何谓阴阳?

事物的阴阳是如何划分的?

3.为什么说阴阳属性的划分具有相对性?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6.阴阳学说怎样应用于疾病的诊断

7.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功能及形态方面各有何特点?

8.简述藏象学说的形成

9.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

10.如何理解肺朝百脉,主治节?

11.简述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12.简述胃的生理助能。

13.简述脑的生理功能。

14.简述心与肺之间的关系。

15.简述心与脾之间的关系。

16.简述心与肝之间的关系。

17.简述肺脾两脏之间的关系。

18.简述肝与脾之间的关系。

19.简述肝与肾之间的关系。

20.简述肺与肾之间的关系。

21.简述脾胃之间的关系。

22.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2.“症”、“证”、“病”的基本概念如何?

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3.如何理解“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4.怎样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5.怎样用阴阳学说理论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6.如何理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7.五行学说对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有何重要意义?

8.五行学说如何用来指导临床治疗?

9.五行学说如何用来说明疾病的传变?

10.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段原文的?

11.从脏腑生理特点的角度试述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腑虚补脏、脏实泻腑的意义。

12.如何理解“血汗同源”?

13.如何理解心主血脉?

14.如何理解心主神志?

15.如何理解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

16.如何理解肺的通调水道功能?

17.从生理、病理角度谈谈脾在饮食物的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18.如何理解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

为何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9.何谓“脾统血”?

脾虚不能统血所致之出血有何特点?

20.如何理解脾主升清?

2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的意义何在?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22.为何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3.何谓肝主疏泄?

表现在哪些方面?

24.肝主疏泄如何影响消化功能?

25.试谈肝主疏泄与气、血、水运行之关系。

26.何谓“筋”?

如何理解肝主筋的功能?

27.从生理病理角度谈谈肝与目的关系。

28.为什么说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9.何谓“天癸”?

其生理作用如何?

与肾中精气有何关系?

30.肾是如何主水液的?

31.何谓肾主纳气?

有何生理病理意义?

32.从生理、病理角度谈谈肾与骨、髓、脑之间的关系。

33.何谓“七冲门”?

七冲门是指哪些部位?

34.为何胆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

35.何谓“胃气”?

如何理解“人以胃气为本”?

36.如何理解小肠的泌别清浊?

有何意义?

37.大肠的传导功能与哪些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

38.试述三焦的生理功能。

39.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其功能正常主要依赖哪些条件?

40.从生理、病理两个方面,谈谈心与肾的关系。

41.如何理解“脾为生痰之源,肺为痰之器”?

有临床意义?

42.何谓肝肾同源?

43.如何理解“六腑以通为用”?

结合临床谈谈你的看法。

44.何谓“脏腑相合”?

从生理、病理两个方面谈谈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的相合关系。

45.水液代谢与哪些脏腑有关,各起何作用。

46.人体的消化过程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这些脏腑各起何作用?

47.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是如何生成的?

其生理功能有哪些?

48.气的组成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影响气生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9.何谓“气化”?

气化作用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50.何谓“气机”?

其基本形式如何?

气机主要表现在哪些脏腑的生理活动之中?

51.何谓“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有哪些表现形式?

概念如何?

52.试述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各自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

53.何谓“血液”?

其生成如何?

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54.试述血液的生理功能。

55.何谓“津液”?

津与液有何不同?

津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56.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7.如何理解“津血同源”、“汗血同源”?

有何临床意义?

58.气与津液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何联系?

59.为什么说“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50.何谓经络和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51.何谓正经和奇经?

二者有何区别和内在联系?

奇经有何生理作用?

52.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如何?

53.十二经在四肢、躯干、头面部位分布律如何?

54.按气血流注次序写出十二经脉的名称。

55.何谓“经脉表里相合”和“六合”?

56.何谓“经别”?

十经别的循行有何特点?

其生理功能如何?

57.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58.经络学说是如何释病理变化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

59..何谓病因?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是什么?

中医病因学包括哪些内容?

60.何谓“六气”和“六淫”?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61.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有何不同?

62.试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63.为什么说“风为百病之长”?

64.试述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65.试述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66.何谓伤寒、中寒、内寒、外寒?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67.何谓内湿、外湿?

二者的关系如何?

68.试述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9.试述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70.如何理解“百病生于气也”?

71.火热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什么?

72.何谓疠气?

疠气的致病特点如何?

六淫邪气与疠气在发病上有何异同?

73.火(热)邪气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

74.寒邪与湿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何特点?

75.何谓“五志化火”、“五气化火”?

其与“气有余便是火”的关系如何?

76.何谓七情?

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77.饮食不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