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820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Word格式.docx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

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

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

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

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

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

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

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

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

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

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

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

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

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

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

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

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

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

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

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

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

其中,π±

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

10-8秒,即π±

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

π0介子的寿命是0.84×

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

10-19秒。

比起π±

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

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

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

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

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

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

  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

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

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

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

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

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

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

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

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

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

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

是的。

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

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

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

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

此话不准确。

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

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

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

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回答是,有的。

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

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

“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

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

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

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

关系参量"

,又称为"

缘"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

“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

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

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

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

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

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

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

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

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

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

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

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

换句话说:

“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

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

“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

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

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流鼓冥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

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

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

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

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

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

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

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

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

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按:

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

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

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

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

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

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

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

“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附录:

 霍金演讲录:

宇宙的起源

2002-08-18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专题】霍金:

让思想在宇宙的最深处飞扬

  宇宙起源的问题有点像这个古老的问题:

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

换句话说,就是何物创生宇宙,又是何物创生该物呢?

也许宇宙,或者创生它的东西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时间,并不需要被创生。

直到不久之前,科学家们还一直试图回避这样的问题,觉得它们与其说是属于科学,不如说是属于形而上学或宗教的问题,然而,人们在过去几年发现,科学定律甚至在宇宙的开端也是成立的。

在那种情形下,宇宙可以是自足的,并由科学定律所完全确定。

  关于宇宙是否并如何启始的争论贯穿了整个记载的历史。

基本上存在两个思想学派。

许多早期的传统,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认为宇宙是相当近的过去创生的。

(十七世纪时邬谢尔主教算出宇宙诞生的日期是公元前4004年,这个数目是由把在旧约圣经中人物的年龄加起来而得到的。

)承认人类在文化和技术上的明显进化,是近代出现的支持上述思想的一个事实。

我们记得那种业绩的首创者或者这种技术的发展者。

可以如此这般地进行论证,即我们不可能存在了那许久;

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应比目前更加先进才对。

事实上,圣经的创世日期和上次冰河期结束相差不多,而这似乎正是现代人类首次出现的时候。

  另一方面,还有诸如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些人,他们不喜欢宇宙有个开端的思想。

他们觉得这意味着神意的干涉。

他们宁愿相信宇宙已经存在了并将继续存在无限久。

某种不朽的东西比某种必须被创生的东西更加完美。

他们对上述有关人类进步的诘难的回答是:

周期性洪水或者其他自然灾难重复地使人类回到起始状态。

  两种学派都认为,宇宙在根本上随时间不变。

它要么以现在形式创生,要么以今天的样子维持了无限久。

这是一种自然的信念,由于人类生命──整个有记载的历史是如此之短暂,宇宙在此期间从未显著地改变过。

在一个稳定不变的宇宙的框架中,它是否已经存在了无限久或者是在有限久的过去诞生的问题,实在是一种形而上学或宗教的问题:

任何一种理论都对此作解释。

1781年哲学家伊曼努尔·

康德写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他在这部著作中得出结论,存在同样有效的论证分别用以支持宇宙有一个开端或者宇宙没有开端的信仰。

正如他的书名所提示的,他是简单地基于推理得出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根本不管宇宙的观测。

毕竟也是,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有什么可供观测的呢?

  然而在十九世纪,证据开始逐渐积累起来,它表明地球戏及宇宙拭其他部分事实上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地学家们意识到岩石以及其中的化石的形成需要花费几亿甚至几十亿年的时间。

这比创生论者计算的地球年龄长得太多了。

由德国物理学家路德维希·

破尔兹曼提出的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宇宙中的无序度的总量(它是由称为熵的量所测量的)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正如有关人类进步的论证,它暗示只能运行了有限的时间,否则的话,它现在应已退化到一种完全无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万物都牌相同的温度下。

  稳恒宇宙思想所遭遇到的另外困难是,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宇宙中的每一颗恒星必须相互吸引。

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怎么能维持相互间恒定距离,并且静止地停在那里呢?

  牛顿晓得这个问题。

在一封致当时一位主要哲学家里查德·

本特里的信中,他同意这样的观点,即有限的一群恒星不可能静止不动,它们全部会落某个中心点。

然而,他论断道,一个无限的恒星集合不会落到一起,由于不存在任何可供它们落去的中心点。

这种论证是人们在谈论无限系统时会遭遇到的陷阱的一个例子。

用不同的方法将从宇宙的其余的无限数目的恒星作用到每颗恒星的力加起来,会对恒星是否维持恒常距离给出不同的答案。

我们现在知道,其正确的步骤是考虑恒星的有限区域,然后加上在该区域之外大致均匀分布的更多恒星。

恒星的有限区域会落到一起,而按照牛顿定律,在该区域外加上更多的恒星不能阻止其坍缩。

这样,一个恒星的无限集合不能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

如果它们在某一时刻不在作相对运动,它们之间的吸引力会引起它们开始朝相互方向落去。

另一种情形是,它们可能正在相互离开,而引力使这种退行速度降低。

  尽管恒定不变的宇宙的观念具有这些困难,十七、十八、十九甚至至二十世纪初斯都没有人提出过,宇宙也许是随时间演化的,不管是牛顿还是爱因期坦都失去了预言宇宙不是在收缩便是在膨胀的机会。

因为牛顿生活在观测发现宇宙膨胀以前的二百五十年,所以人们实在不能责备他。

但是爱因斯坦应该知道得更好。

他在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预言正在膨胀。

但是他对稳恒宇宙是如此之执迷不悟,以至于要在理论中加上一个使之和牛顿理论相调和并用于抗衡引力的因素。

  1929年埃德温·

哈勃的宇宙膨胀的发现完全改观了有关其起源的讨论。

如果你把星系现在的运动往时间的过去方向例溯,它们在一百亿和二百亿年前之间的某一时刻似乎应该重叠在一起,在这个称为大爆炸奇点的时刻,宇宙的密度和时空的曲率应为无穷大。

所有的已知的科学定律在这种条件下都失效了。

这对科学是一桩灾难。

科学所能告诉我们的一切是:

宇宙现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过去是处于那种形态。

但是科学不能解释为何它在大爆炸后的那一瞬间是那个样子的。

  这样,许多科学家对此结论感到不悦就毫不足怪了。

为了避免存在大爆炸奇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具有开端的结论,人们进行了若干尝试。

其中一种称为稳恒态理论。

它的思想是,随着星不互相分离而去,由连续产生的物质在星系之间的空间中形成新的星系。

这样宇宙就多多少少以今日这样的状态不但已经存在了,而且还将继续存在无限长时间。

  为了使宇宙继续膨胀并创生新物质,稳恒态模型需要修改广义相对论。

但是所需要的产生率非常低:

大约为每年每立方公里一个粒子,这不会和观测相冲突。

该理论还预言了,星系和类似物体的平均密度不但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必须是常数。

然而,由马丁·

赖尔和他的剑桥小组进行的银河系外射电源的普查显示,弱源的数目比强源的数目多得多。

人们可以预料,弱的源在平均上讲应是较遥远的。

这样就存在两种可能性:

或许我们正位于宇宙中的一个强源不如平均源频繁的区域;

或者过去的源的密度更高,光线在离开这些源向我们传播时更遥远的距离。

这两种可能性没有一种和稳恒态理论相协调,因为该理论预言射电源密度不仅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必须为常数。

1964年阿诺·

彭齐亚斯和罗伯特·

威尔逊发现了从比我们的银河系遥远得多的地方起源的微波辐射背景,这是对该理论的致命打击。

它具有从一个热体发射出的辐射的特征谱,尽管在这种情形下热这个字根本不适合,因为其温度只不过比绝对零度高2.7度而已。

宇宙是一个既寒冷又黑暗的地方!

稳恒态理论中没有一种产生具有这种谱的微波的合理机制,所以稳恒态理论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1963年两位俄国科学家欧格尼·

利费席兹和伊萨克·

哈拉尼科夫提出另一种思想,企图用来避免大爆炸奇性。

他们说,只有当星系直接相互接近或离开时,它们才会在过去的一个单独的点上相重叠,才导致无限密度状态。

可惜的是,星系还多少具有一些侧向速度,宇宙早斯就可能存在过这样的一种收缩相,这时,星系虽然曾经非常靠近过,却能设法避免互相撞击。

然后宇宙会继续重新膨胀,而不必通过一种无限的密度的状态。

  当利费席兹和哈拉尼科夫提出其设想时,我正是一名研究生,亟需一个问题以完成博士论文。

因为是否有守大爆炸奇点的问题对于理解宇宙的起源关系重大,所以它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和罗杰·

彭罗斯一道发展了一套数学工具,用以处理这个以及类似的问题。

我们指出,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任何合理的宇宙模型都必需起始于一个奇点。

这就表明,科学能够预言,宇宙必须有一个开端,但是它不能够预言宇宙应如何启始的:

正因为如此,人们必须求助于上帝。

  审察人闪对奇性看法的变化是十分有趣的。

当我还是一名研究生时,几乎没人认真地看待之。

现在,作为奇性定理的一个结果,几乎无人不信宇宙是从一个奇眯起始的,物理定律在该处失效。

然而,现在我认为,虽然存在奇点,物理定律仍能确定宇宙是如何起始的。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被称为经典的理论。

也就是说,它没有顾及这个事实,即粒子不具备精确定义的位置和速度,由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位置和速度的小范围内被“抹平”,不确定性原理不允许我们同时既测量又测量速度。

因为正常情形下时空的曲率在和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相比较时非常大,这些以我们没什么影响。

然而奇性定理指出,在现在的宇宙膨胀相的开端,时空被高度地畸变,并且具有很小的曲率半径。

不确定性原理在这种情形下变成非常重要。

这样,广义相对论因预言奇性而导致自身的垮台。

为了讨论宇宙的开端,我们需要一种结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

  那种理论便是量子引力论。

我们尚未知道正确的量子引力论应采取的准确形式。

我们此刻所拥有的最佳候选者是超弦理论,但它仍有许多耒解决的困难。

然而,人们可以期望,任何有前途的理论都应具有某些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