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6824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6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整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A型题:

1-90小题,每小题l.5分;91-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19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控制论的观点看.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的调控机制是

A.非自动控制B.负反馈控制C.正反馈控制D.前馈控制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反馈控制系统的理解。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体内的控制系统可分为非自动控制、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三大系统。

在非自动控制系统中,只有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作用,而无受控部分对控制部分的反作用,所以该系统无自动控制能力。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可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受控部分也能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因而该系统具有自动控制的能力。

反馈有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形式。

在负反馈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可通过其反馈信息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后者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减弱;相反,如果受控部分的活动过低,则可通过负反馈使其活动加强。

所以,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的活动保持稳定。

在正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息的作用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继续按原方向加强,结果导致“滚雪球”效应。

前馈是一种先于反馈的控制方式,即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因而能及早纠正可能出现的指令偏差。

故正确答案是B。

本题难度为0.962。

2.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Na+内流和K+外流的量取决于

A.各自平衡电位B.细胞的阈电位

C.钠泵活动程度D.所给刺激强度

【答案】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的理解。

细胞在兴奋过程中,离子跨膜流动是由于膜上离子通道开放允许离子通透而引起.此时的离子跨膜流动属于顺浓度差的经通道易化扩散。

膜内外离子的不均匀分布是通道开放后出现离子流的基础,这一基础是由钠泵的不断活动造成的。

驱动离子跨膜扩散的力量是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即电化学驱动力。

某种离子电化学驱动力的大小取决于膜电位与该离子平衡电位的差值。

平衡电位与膜电位的差值越大,电化学驱动力越大.离子流量越大;反之,平衡电位与膜电位的差值越小,电化学驱动力越小.离子流量越小。

细胞的阈电位和所给刺激强度均与兴奋的引起有关,而与细胞兴奋时的离子流量无关。

故正确答案是A。

本题难度为0.431。

3.能使骨骼肌发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条件是

A.足够强度的单个阈刺激

B.足够持续时间的单个阈刺激

C.间隔小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

D.间隔大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

【答案】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骨骼肌收缩外部表现的理解。

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可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当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刺激必须达到阈值)时.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个单收缩。

由于收缩过程要比动作电位时程长得多.因而骨骼肌有可能在机械收缩过程中接受新的刺激并发生新的兴奋和收缩。

新的收缩可与前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

间隔大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可引起不完全强直收缩,而间隔小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则可引起完全强直收缩。

故正确答案是C。

本题难度为0.775。

4.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特异性体液因子是

A.CSFB.GHC.IGFD.EPO

【答案】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关红细胞生成的知识。

备选项中的CSF、GH、IGF、EP0分别是集落刺激因子、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英文缩写,集落刺激因子是调节粒细胞生成的特异性体液因子,生长激素是具有促进生长和物质代谢的腺垂体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生长激素诱导多种靶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生长作用的肽类物质,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主要由肾脏产生的具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特异性体液因子。

故正确答案是D。

本题难度为0.905。

5.实验中常用枸橼酸钠抗凝血,其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的活性B.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C.防止血小板激活D.螯合血浆中的Ca2+

【答案】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关血液凝固及其控制的知识。

体内外抗凝物质的抗凝机制有多种,如4个备选项中所述的都是,但枸橼酸钠是Ca2+的螯合剂,它可与Ca2+结合而除去血浆中的Ca2+,从而起到抗凝血作用。

抑制凝血酶活性的物质有抗凝血酶Ⅲ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肝素则主要通过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的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故正确答案足D。

本题难度为0.652。

6.高血压患者较正常人明显增高的心泵功能指标是

A.心输出量B.射血分数C.心指数D.心脏做功量

【答案】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脏泵血功能评价的理解。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持续升高,这对心脏泵血来说是增加了心脏的后负荷。

心脏后负荷的增加可使心输出量暂时减少,但通过异长调节和等长调节等机制使心输出量很快得到恢复,以满足各器官血流量的需要。

心输出量不变则心指数也不变。

但在后负荷增加的情况下仍维持正常心输出量,心脏的做功量将明显增高。

持续高血压在尚未引起心室腔扩张或心力衰竭时,射血分数一般不会改变,如果改变应为射血分数下降。

故正确答案是D。

本题难度为0.829。

7.在微循环中.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调节的结构是

A.微动脉B.直捷通路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D.真毛细血管

【答案】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有关微循环的知识。

在微循环中,除毛细血管(包括真毛细血管和通血毛细血管,后者也称直捷通路)外,血管壁都有平滑肌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都受自主神经支配,即其活动受神经调节。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神经分布很少,其舒缩活动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影响。

当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时,其后的真毛细血管网开放,使局部代谢产物被血流带走,于是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其后的真毛细血管网关闭,此时代谢产物在局部组织积聚,又将引使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如此周而复始,形成血管床的交替开放。

故正确答案是C。

本题难度为0.766。

8.下列选项中,能使肺的静态顺应性降低的因素是

A.肺气肿B.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C.气道阻力增加D.惯性阻力增加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肺通气阻力的理解。

通气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前者包括肺的弹性阻力和胸廓的弹性阻力,后者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黏滞阻力。

弹性阻力本身无法度量,一般用顺应性来度量,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比关系。

所以,题干中的肺静态顺应性只与肺弹性阻力有关,而与气道阻力与惯性阻力无关;肺气肿时肺静态顺应性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时,肺弹性阻力增加,肺的静态顺应性降低。

故正确答案是B。

本题难度为0.725。

9.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P02和PC02变化幅度的肺容量是

A.深吸气量B.功能残气量

C.肺活量D.用力呼气量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有关各种肺容量的知识。

深吸气量是指从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时所能吸人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和补吸气量之和,是衡量最大通气潜力的一个指标。

功能残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等于残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年人约2500mL。

吸气时,肺内P02不致升得太高,PC02不致降得太低;呼气时,肺内P02不会降得太低,PC02不会升得太高。

所以,它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P02和PC02变化幅度。

肺活量是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它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用力呼气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它不仅反映肺活量大小,而且反映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

故正确答案是B。

本题难度为0.808。

10.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引起呼吸运动加强的感受器是

A.中枢化学敏感区B.包钦格复合体

C.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D.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答案】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有关H+对呼吸调节的知识。

H+是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的有效刺激物。

它既可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也可作用与外周化学感受器,即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再通过一定的神经通路产生呼吸运动加强的效应。

但动脉血中的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限制了它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所以主要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起调节作用。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是压力感受器,包钦格复合体是呼吸中枢之一,后二者都不能感受H+而改变呼吸运动。

故正确答案是D。

本题难度为0.464。

11.能促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物质是

A.盐酸B.前列腺素E2

C.丙谷胺D.内因子

【答案】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关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的掌握。

胃液中除大量水分外,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黏液和内因子等成分。

胃蛋白酶是以酶原的形式分泌的,促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物质是盐酸,已被激活的胃蛋白酶也能促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

前列腺素E2是抑制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丙谷胺是缩胆囊素-B/促胃液索受体的颉颃剂,因而具有抑制胃酸的分泌,内因子的作用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故正确答案是A。

本题难度为0.819。

12.当胰液缺乏而其他消化液分泌正常时.可引起

A.血糖降低B.脂肪泻C.胰腺炎D.恶性贫血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胰液作用的掌握。

由于胰液中含有三种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糖、脂肪)的消化酶,因而当胰液缺乏时.即使其他消化液分泌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仍不能完全被消化,但糖的消化一般不受影响。

由于脂肪不能被消化和吸收,所以可引起脂肪泻。

胰腺炎是由于胰蛋白酶原在胰内被激活所致。

血糖降低、恶性贫血也与胰液缺乏无关。

故正确答案是B。

本题难度为0.867。

13.当小肠被食糜充盈时,小肠反复进行分节运动.其主要作用是

A.充分混合食糜和消化液B.将食糜不断向前推进

C.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D.促进消化液继续分泌

【答案】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小肠分节运动的理解。

当小肠被食糜充盈时.肠壁的牵张刺激可引起该段肠管一定间隔距离的环行肌同时收缩,将小肠分成许多邻接的小节段;随后,原来收缩的部位发生舒张,而原来舒张的部位发生收缩,如此反复进行,使小肠内的食糜不断被分割.又不断地混合,小肠的这种运动形式即为分节运动。

可见其主要作用是使食糜和消化液充分混合,使食糜和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但并不明显推进食糜。

起推进食糜作用的运动形式是蠕动,小肠内能促使胃肠激素和消化液分泌的刺激因素主要是体液因子。

故正确答案是A。

本题难度为0.769。

14.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的食物是

A.糖类B.脂肪C.蛋白质D.无机盐

【答案】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的掌握情况。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有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和环境温度。

在主要的营养物质中.能提供100kJ能量的蛋白质所产生的特殊动力可达30kJ,能提供相同能量的糖和脂肪所产生的特殊动力分别为6kJ和4kJ,而无机盐则更少。

故正确答案是C。

本题难度为0.734。

15.在肾小球滤过中阻碍带电荷的蛋白质通过滤过膜最主要的结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B.毛细血管内皮下基膜

C.肾小囊脏层足细胞D.足细胞足突间裂隙膜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关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掌握情况。

肾小球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内皮下基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构成。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许多直径为70~90nm的窗孔,小分子溶质可自由通过,但血细胞不能通过;基膜上有直径为2~8nm的网孔,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交错对插,在突起之间形成滤过裂隙膜,膜上有直径4~11nm的小孔。

三层膜结构上的网孔以内皮下基膜的为最小,因而是决定肾小球滤过最主要的机械屏障。

此外,三层膜结构表面都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可阻碍分子直径略小于滤过膜上最小网孔且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通过,从而构成滤过膜的电学屏障。

故正确答案是B。

本题难度为0.593。

16.肾脏近端小管对小管液中有用成分重吸收的特点是

A.重吸收的物质种类少B.各种物质的重吸收量少

C.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D.小管液与上皮细胞内液保持等渗

【答案】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关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掌握。

在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中,以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物质种类为最多,对各种物质的重吸收量也最多,近端小管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量占滤液中总含量的100%,对HCO3-的重吸收量约占滤液中总含量的80%,对Na+、Cl-、K+、Ca2+和水的重吸收量约占滤液中总含量的70%,小管液与上皮细胞内液保持等渗,且其重吸收不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的部位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故正确答案是D。

本题难度为0.621。

17.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A.肾血流量增加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关于血管升压素(即抗利尿激素)对尿生成调节的掌握。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合成,储存于神经垂体,主要受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变化的影响而改变其分泌量。

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的最主要原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通过对小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作用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结果使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尿量增多。

饮大量清水后,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所降低,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也可能有所增加,但相比之下,其作用甚小。

故正确答案是D。

本题难度为0.638。

18.与视锥细胞相比,视杆细胞的特点是

A.数量少B.对光敏感度高C.能产生色觉D.分辨能力强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视网膜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知识的掌握。

视网膜内存在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感光细胞。

人眼一侧视网膜内约有1.2x108个视杆细胞和6x106个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外段成圆杆状,细胞内的膜盘膜上存在大量单一的视色素,即视紫红质,对光的敏感度高,但只能分辨明暗,故无色觉,视杆细胞和与之相连接的双极细胞以及视神经节细胞组成视杆系统,该系统的会聚程度高,因而其分辨能力较差;视锥细胞外段成圆锥状,不同的视锥细胞的膜盘膜上镶嵌着不同的视色素,对光的敏感度较低,且能分辨颜色,视锥细胞和与之相连接的双极细胞以及视神经节细胞组成视锥系统。

该系统呈单线联系,因而其分辨能力较强。

故正确答案是B。

本题难度为0.736。

19.下列选项中,符合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功能的是

A.产生某种特定的感觉

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C.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

D.参与形成躯体平衡感觉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感觉的非特异投射系统功能的掌握。

从丘脑到大脑皮质的感觉投射纤维,根据其解剖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前者与大脑皮质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功能是产生某种特定的感觉,并通过与运动相关神经元的纤维联系,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后者则经反复换元后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起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兴奋状态的作用.但与躯体平衡感觉无关。

故正确答案是B。

本题难度为0.828。

20.切除动物前庭小脑后,动物将表现为

A.站立不稳B.四肢乏力C.运动不协调D.静止性震颤

【答案】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小脑运动调节功能的理解。

从功能学角度,小脑可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三部分。

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的运动。

切除动物的前庭小脑后,动物将不能保持躯体的平衡状态。

表现为步基宽、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和容易跌倒等症状,还可出现位置性眼震颤,以及不再发生运动病。

因为脊髓小脑具有协调随意运动和调节肌紧张的作用,故本题备选项中的四肢乏力、运动不协调和静止性震颤都是脊髓小脑损伤后的表现。

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

本题难度为0.638。

21.寒冷刺激可引起下丘脑促垂体区释放

A.CRHB.TRHC.GnRHD.GHIH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下丘脑调节肽的了解和掌握。

下丘脑调节肽是由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所分泌的肽类激素,目前已知有9种,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生长索释放激素(GHlH)、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GHRIH)或生长抑素(SS)、催乳素释放因子(PRF)、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

寒冷刺激引起释放的下丘脑调节肽是TRH,由此而引起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的活动,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起到增加产热量,抵御寒冷的效应。

故正确答案是B。

本题难度为0.683。

22.影响甲状旁腺分泌最重要的因素是

A.血钙浓度B.血磷浓度C.血碘浓度D.血钾浓度

【答案】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调节因素的掌握。

甲状旁腺激素是体内调节钙和磷代谢、维持血钙稳定的最重要的激素。

因此,血钙浓度也能反过来调节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

能调节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因索还有其他因素,如血磷、血镁浓度以及儿茶酚胺、前列腺素等,但血钙浓度是调节甲状旁腺激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备选项中的血碘浓度和血钾浓度是干扰性选项,前者试图混淆甲状旁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后者则试图混淆甲状旁腺激素与醛固酮的分泌调节。

故正确答案是A。

本题难度为0.861。

23.机体受到刺激而发生应激反应的系统是

A.下丘脑一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

B.下丘脑一神经垂体系统

C.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

D.迷走一胰岛素系统

【答案】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的掌握。

当机体受到多种有害刺激如感染、缺氧、饥饿、创伤、手术、疼痛、寒冷及精神紧张等刺激时,血中ACTH浓度急剧增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这一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在应激反应中,下丘脑一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动增强,可提高机体对应激刺激的耐受和生存能力。

机体在遥到急剧环境变化时可通过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使血中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明显升高,这一反应称为应急反应,其意义是提高机体的警觉性和应变能力。

虽然应激反应和应急反应的刺激可以相同,但动员的体内系统不同,意义也不同。

迷走一胰岛素系统则在机体处于休整恢复、促进消化、蓄积能量的情况下活动加强,恰与应激状态相反;下丘脑一神经垂体系统的血管升压素虽与应激反应有关,但非主要激素。

故正确答案是A。

本题难度为0.542。

24.下列关于雌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抑制输卵管运动

B.促进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和分泌

C.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

D.促进乳腺发育并引起泌乳

【答案】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雌激素生理作用的理解。

雌激素具有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和乳腺发育的作用。

雌激素对生殖器官发育的作用包括:

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卵;促进子宫发育,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但不引起腺体分泌;增加子宫颈黏液分泌;促进输卵管上皮增生、分泌和输卵管运动;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糖原含量增加.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

雌激素对乳腺的作用是促进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的增生,产生乳晕,但对泌乳有抑制作用。

故正确答案是C。

本题难度为0.442。

25.下列氨基酸中,属于酸性氨基酸的是

A精氨酸B.甘氨酸C.亮氨酸D.天冬氨酸

【答案】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氨基酸分类的掌握程度。

备选项中的甘氨酸和亮氨酸属于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精氨酸侧链含胍基,属于碱性氨基酸;天冬氨酸侧链含羧基,属于酸性氨基酸。

故正确答案是D。

本题难度为0.682。

26.下列RNA中,参与形成原核生物50S大亚基的是

A.28SrRNAB.23SrRNA

C.16SrRNAD.hnRNA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核酸功能的掌握程度。

备选项中的hnRNA是真核生物成熟mRNA的前体,28SrRNA是真核生物60S大亚基的组成成分,与原核生物无关。

虽然16SrRNA参与形成原核生物核糖体,但为30S小亚基的组成成分,而23SrRNA才是原核生物核糖体50S大亚基的组成成分,故正确答案是B。

本题难度为0.338。

27.下列关于酶的Km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反应速度达到最大速度时的底物浓度

B.不能反映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C.对有多个底物的酶,其Km值相同

D.对同一底物,不同的酶有不同的Km值

【答案】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酶反应动力学的掌握程度。

酶的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反映酶对底物的亲和力,Km值愈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大。

其特点是对有多个底物的酶,其Km值不相同,而对同一底物,不同的酶有不同的Km值,故正确答案是D。

本题难度为0.839。

28.三羧酸循环中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反应是

A.柠檬酸→异柠檬酸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C.α→酮戊二酸→琥珀酰辅酶AD.琥珀酰辅酶A→琥珀酸

【答案】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糖有氧氧化过程和能量产生的掌握程度。

备选项中的这四个反应都在三羧酸循环中发生,其中柠檬酸→异柠檬酸的反应属于缩合反应,不伴随氧化磷酸化,不产生能量;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以及酮戊二酸→琥珀酰辅酶A的反应属于氧化脱羧反应,脱下的氢被NAD+接受,生成NADH+H+,需经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生成ATP;而琥珀酰辅酶A→琥珀酸的反应直接伴随GDP磷酸化生成GTP的过程,属于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反应,故正确答案是D。

本题难度为0.524。

29.下列酶中.与丙酮酸生成糖无关的是

A.丙酮酸激酶B.丙酮酸羧化酶

C.果糖双磷酸酶-lD.葡萄糖-6-磷酸酶

【答案】A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糖异生过程的掌握程度。

丙酮酸通过糖异生变为葡萄糖的三个关键步骤是:

(1)丙酮酸经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生成草酰乙酸,然后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1,6一双磷酸果糖经果糖双磷酸酶-l催化转变为6-磷酸果糖;(3)6-磷酸果糖经葡萄糖-σ-磷酸酶水解为葡萄糖。

因此丙酮酸援化酶、果糖双磷酸酶-l和葡萄糖-σ-磷酸酶是糖异生的关键酶,而丙酮酸激酶则参与糖酵解过程中丙酮酸生成乳酸的可逆反应,故正确答案是A。

本题难度为0.618。

30.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植物油,将导致人体内减少的物质是

A.软油酸B.油酸C.花生四烯酸D.胆固醇

【答案】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多不饱和脂肪酸意义的掌握程度。

哺乳类动物可自身合成油酸、软油酸和胆固醇,但因缺乏合成ω-6族亚油酸的酶系.亚油酸需由食物中的植物油提供,而ω-6族亚油酸作为合成ω-6族的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的前体物,是合成必须的。

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植物油,将导致人体内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减少。

故正确答案是C。

本题难度为0.815。

31.下列脂蛋白形成障碍与脂肪肝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A.CMB.VLDLC.LDLD.HDL

【答案】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血浆脂蛋白生理功能的掌握程度。

在脂质代谢中,CM的功能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

HDL则参与胆固醇逆向转运,即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循环转运到肝脏,并转化为胆汁酸排出体外。

VLDL的功能是运输来源于肝、脂肪和小肠等组织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

LDL是由VLDL转变而来,它是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如果肝细胞因营养不良、中毒、必需氨基酸缺乏或蛋白质缺乏不能形成VLDL时,其合成的甘油三酯聚集在肝细胞浆中,形成脂肪肝。

故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