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844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docx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二)

44.法国喜歌剧:

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到巴黎去演出,引起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反方坚持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一方热情赞颂意大利喜歌剧的改革。

45.交响曲:

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序曲“快——慢——快”独立为三个乐章成为交响曲。

前古典时期与巴罗克时期一样,管弦乐队的乐器配置并不固定,到18世纪60~80年代海顿的乐队也不到30人,但突出的进展在于管乐已成乐队的必备乐器。

由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主要乐器声部,羽管键琴弹奏通奏低音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减弱直至取消。

代表人物:

意大利的萨马尔蒂尼,德国、奥地利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早期的维也纳的作曲家。

46.曼海姆乐派:

斯塔米茨的特点:

管弦乐队造成音色多变的声浪并给人以流动音响的快感,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控制力度的能力以及突强的运用,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逐步完善乐队编制。

北德乐派如CPE巴赫他们都为交响曲发展作出了贡献。

47.海顿交响曲创作:

海顿的108部交响曲中,集大成的12首“伦敦”交响曲,将交响曲套曲定型为四个乐章结构,而且将各乐章的不同性质与常用曲式确定下来:

一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二乐章:

行板、慢板或广板,最慢的部分,常用奏鸣曲式或用主题与变奏形式;(第三乐章也是比较常用的:

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四乐章:

快板或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开始都有一个“慢板的引子”与随后的快板主题互相对置,海顿奏鸣曲式的连接与展开部分规模增大,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乐思发展原则,以小动机作为核心推动音乐向前发展。

第二乐章速度缓慢,旋律朴素动人,富于歌唱性。

第三乐章海顿的小步舞曲不在是宫廷式而是构思新颖,风格质朴甚至粗犷,渗透着民间音乐的印象。

末乐章他使用偶数节拍来代替三拍舞曲,以内容含量更大的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替代一般舞曲性的简单结构,如《军队交响曲》《伦敦交响曲》。

弦乐四重奏各时期四重奏的风格与同期的交响曲发展轨迹近似,佳作更多在中晚期作品中,同样以4个乐章结构,有时用谐谑曲替代小步舞,奏鸣曲式得到进一部确定和充实音乐展开的手法更加突出,四重奏的各个声部作为彼此“交谈”的平等角色更为匀称协调如《云雀》《皇帝》。

总的他的音乐里充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

音乐风格与奥地利维也纳城市和民间音乐紧密相连,清新明快的旋律、简明清晰的和声、合理匀称的结构、别出心裁的细节处理,以及从力度对比的出人意料到不规律的节奏等。

48.—

49.莫扎特:

歌剧创作:

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

他一生创作20多部作品,《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女人心》。

莫扎特的格局很好的表现了剧中人物的鲜明性格,他们彼此之间互相或交错的关系。

重唱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以重唱刻画了不同角色的性格,而且赋予重唱以表达戏剧冲突的的重任。

《魔笛》以德奥歌唱剧形式为主干综合了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的因素,这部歌剧的多样风格里,既有优美而深情的歌唱,又始终贯穿着生动幽默的情趣和气氛。

夜后的花腔、萨拉斯特罗的宣叙调、塔米娜动人的咏叹调、帕帕盖诺的排箫和歌声都是莫扎特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歌剧的基本情调和气氛在叙曲中得以体现。

50.器乐创作:

协奏曲是主要创作体裁,尤其是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在自己的创作中完善了协奏曲的古典范式,三个乐章结构:

快慢快的速度,一乐章奏鸣曲式“双呈示部”,有华彩乐段具有相当强的即兴性质以显示精湛技巧为主要目的。

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歌调。

第三乐章采用回旋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速度更快,情绪更热烈。

最后三部交响曲和海顿90年代“伦敦”交响曲相比,风格甚至更加超前。

《第40交响曲》由于它情感的戏剧性而被称为“浪漫交响曲”;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直接进入快板主题;二乐章仍是奏鸣曲式,总的气氛典雅优美平和;三乐章是三部曲式的小步舞曲,去除小步舞的贵族气。

从这部代表性作品可以感受到莫扎特的器乐风格,旋律极富歌唱性,乐队对乐器音色的把握与新奇的变化令人赞叹,这和他的声乐风格不可分割,也与维也纳市民音乐及意大利音乐有着联系。

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最完美的风格,纯真音乐的理想;海顿一起,建立并完善多种音乐体裁形式,并将这些体裁形式所能承载的内容含量与精妙的表述结合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51.贝多芬:

交响曲:

九部交响曲分别属于不同的创作时期,集中体现出他的创作特征及风格衍变的脉络。

有音乐家将其分类:

英雄性、戏剧性(3、6、9交响曲);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1、4、8);群众性、舞蹈性(7);综合性

(2);融自然和哲理于一体(6)。

按创作时期划分,第一、第二交响曲属于维也纳的早期创作。

从《第二交响曲》开始采用的“谐谑曲”风格,《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恢弘气势规模大。

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是交响曲的核心,不仅逐渐生成乐章的各个部分,而且渗透在整部交响套曲各乐章的主题音调中。

“展开部”极具个性的部分,篇幅与主题大大扩展。

第二乐章法国大革命时期非常流行的体裁“葬礼进行曲”创新,开创了用交响曲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先例。

第三乐章采用谐谑曲,速度极快,突然的力度变化和切分重音的意外处理,法国大革命反封建,所以不用小步舞曲,摆脱宫廷味的表现。

第四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对他生活时代的热烈回应。

通常被称为“命运”的《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里最集中精炼的佳作,不仅使动机及其发展的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各个乐章之间的内在关系更为紧密。

《第六交响曲》加了标题,但他强调这部“田园”交响曲写情多于写景。

他对“标题音乐”的宽泛理解影响了后来的柏辽兹和李斯特。

《第九交响曲》在交响曲的末乐章将人声引入庞大的管弦乐音响之中,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谱写出他一生所坚信的“艺术能联合人类”的伟大颂歌这部交响曲的博大精深是无与伦比的,不仅包含贝多芬个人人生的体验和总结,也深藏着作曲家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切,对上帝、宇宙、自然和人世的思考与憧憬。

钢琴作品:

五部钢琴协奏曲中,最著名的是《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由于他的庄严豪迈和富裕英雄性格的宏大气势,后人们称它为“皇帝协奏曲”。

早期创作的前10首奏鸣曲更接近海顿、莫扎特的风格,第8首“悲怆”更有主题的对比力度及戏剧性的发展,调性转换的大胆,乐章间材料的联系和呼应,内心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中期的作品有《月光》《黎明》《热情》。

最后6首奏鸣曲集中体现了贝多芬晚期作品的特征,此时的创作更关注以音乐表达最内在的自我,自由地驾驭音乐的形式结构,奏鸣曲的乐章数目不等,非常重视运用复调对位的手法,故意模糊并削弱乐章或段落间的明显分界。

对贝多芬来说,创作音乐是要通过表述自己的情感意欲来完成崇高的使命,选择的形式及手段要服从这个主要目的。

歌剧:

《费德里奥》,庄严弥撒。

历史意义:

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对奏鸣+交响套曲结构形式的发展和创新上。

将奏鸣曲式广泛运用于自己的各种体裁与套曲的各个乐章中,将它的篇幅和内涵极大地扩充使各部分的独立性与对比性加强,将展开部作为动力性发展最集中、最强烈的部分,动机的作用真正得到了发挥,乐章间形成了既对比并置又彼此关联的辩证关系,使整个套曲达到高度的完美和统一。

具体表现手段:

旋律质朴而含蓄深情,建立在和弦音上的线条严整粗犷,动机式旋律,柔板旋律,节奏鲜明,特性节奏,切分式节奏,和声调性不协和、不稳定,转换的频繁与范围的扩大,管弦乐队的配置上,重视铜管和打击乐器的作用,历尽苦难,达到欢乐,集古典大成开浪漫先河。

.

57.浪漫主义:

19世纪前后(1790-1910)的西方音乐历史。

它的兴盛与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社会与文化情境有密切联系。

在19世纪里掀起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动,推动了音乐民族主义潮流。

它强调对主观情感,尤其对爱情这个情感的表述中,抒情性特征十分明显。

同时,获得公众的理解也是作曲家的追求。

所采用的形式载体也是为了与标题性内容相符而突破传统的模式,创造出许多综合性灵活的体裁。

这一时期的贡献:

在追求更加个性化、情感化表现技巧的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影响到旋律的特征、调式和声与节奏节拍的独特处理。

对和声语言的不断探索突破,对管弦乐队丰富音响的开掘发挥。

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对钢琴音乐的创作情有独钟。

58.浪漫主义时期的特征:

a.幻想性b.个性c.抒情性(核心)d.民族性e.综合性。

59.韦伯:

歌剧《魔弹射手》:

韦伯代表作。

1821年首演,标志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诞生。

它的体裁来自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这种超自然的神怪力量与人善良、爱情之间的斗争,是德国浪漫主义所迷恋的典型主题。

运用了多方面的手段来突出民族性和浪漫特征:

布景、服装、音乐充满生活情调,营造出浪漫主义的虚幻色彩。

另一个突出的是它的序曲,具有浓烈浪漫主义色彩,并将奏鸣曲式结构与歌剧剧情结合起来,运用了“主导动机”手法。

钢琴曲:

《邀舞》,用文字来描速音乐的细节。

60.舒伯特:

艺术歌曲的特点:

600多首艺术歌曲中:

1.歌词选自浪漫诗人的诗,还有无名诗人的词,内容广泛,细琢磨语词,寻找最佳形式载体以表现其情感含义。

2.歌曲形式分三类:

分节歌,通体歌,变化分节歌,声乐套曲。

分节歌,奥地利民歌最普遍的形式,同一旋律唱多段歌词,如《野玫瑰》。

变化分节歌,《鳟鱼》《小夜曲》《圣母颂》《菩提树》,个别曲调随歌词而有变化。

通体歌,指没有重复性的长大的音乐材料,紧随歌词内容从头至尾一贯到底的形式,最典型的《魔王》。

声乐套曲,《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姑娘》。

歌集:

《天鹅之歌》。

3.表现手段:

旋律像民歌般简单朴素,像诗词的朗诵,散发着亲切单纯的气息,容易激动忧郁感伤;和声实用大小调间、主调和上下三级调间的转换对置;钢琴伴奏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烘托情境和气氛,与声乐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钢琴小品:

与音乐的情感性、个体性表现吻合。

特性小曲:

一些曲子定名为即兴曲或音乐瞬间是出版商的主意。

特点:

强调无准备的、突然而来又瞬间即逝的灵感,每曲结构不同,简单自由,旋律如歌。

肖邦李斯特舒曼等的同类作品都受到他的影响。

交响曲:

写了9部交响乐。

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一样只有两个乐章,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紧张不安,副部主体具有舒伯特特有的宽广悠长的旋律性质。

室内乐:

钢琴五重奏《鳟鱼》,四重奏《死神和少女》,都因用了熟悉的歌曲而得名。

61.门德尔松生平要事:

为纪念巴赫《马太受难曲》创作百年,1892年他组织柏林歌唱学园排练并演出这部巨作;1843年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建立实现了他的宿愿,他积极参与筹建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的工作并任教于此。

交响曲:

最著名:

《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

按传统四个乐章结构,但戏剧性交响曲已演化为宏大的风俗画卷。

标题性序曲:

浪漫风格的标题性序曲是门德尔松最富创造性的体裁。

这种体裁与舞台艺术无关。

也叫音乐会序曲或管弦乐序曲。

是专门为独立演奏的管弦乐曲,融合了古典形式和浪漫风格。

保留了单乐章的奏鸣曲式,说明了古典;又与文学历史的情节性、大自然景色的描绘性相连,说明了浪漫。

如序曲《仲夏夜之梦》和《赫布里德》。

无言歌:

是对钢琴小品的补充。

他一生创作了8卷48首,犹如他的音乐日记或音乐素描,形式简单朴素,抒发了喜怒哀乐、对人和事的印象。

都是诗情画意的钢琴小品。

如《春之歌》《猎歌》。

62.舒曼: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想通过报刊的音乐评论进一步论证这种感情为艺术之魂的观念和主张。

钢琴作品:

由短小乐曲连成的钢琴套曲及歌曲,体现其独创性风格。

如《蝴蝶》,《狂欢节》。

特点:

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述内心细腻情感的特征,是通过特性的旋律、多变的节奏、复杂的织体而达到的。

{

声乐作品:

艺术歌曲突出地体现了舒曼的浪漫情怀与风格,他精心选择诗作并深刻理解其内容,用凝练而准确的手法将不同的歌曲意境塑造出来。

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

特点:

艺术歌曲的特征:

简洁含蓄、意境深邃。

旋律像诗句的吟诵,乐句结构多变,音色细腻。

钢琴担负重任,“唱出”歌者言犹未尽的思绪,歌曲整体的诗意是由歌唱和钢琴共创的。

63.肖邦:

从不直接、一成不变地采用民间舞曲原来的曲调,而是把握了这些舞曲的灵魂,在钢琴上再现出他们的神韵。

他的前奏曲和练习曲在性质上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基本上都是织体相对统一的单一艺术形象的小品。

肖邦的创作特点:

1.体裁:

赋予了前奏曲、练习曲、夜曲、叙事曲等音乐体裁以新的思想内涵,改造之前体裁,并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2.手法:

钢琴音乐具有异常新颖的织体(长琶音和踏板的运用),独具魅力的旋律(有装饰性和即兴性),丰富的和声(大小调对置,等音调,善用黑键)。

3.在波罗奈兹和玛祖卡的创作中,显示了他吸收民间音乐素材的功力,使曲中并没有直接出现民间音乐。

4.演奏风格:

速度自由,音色处理细腻。

这一切形成了“肖邦风格”,为浪漫主义音乐做了重要贡献,产生深远影响。

64.法国大歌剧:

盛行于19世纪30-40年代。

是商业艺术形式,迎合寻求刺激和娱乐的、相对修养不高的听众口味。

代表人物:

梅耶贝尔。

法国新时期的歌剧:

指19世纪50-60年代。

抒情歌剧(一种介乎于大歌剧与喜歌剧之间的歌剧)和轻歌剧(谐歌剧),它们替代了法国大歌剧的统治地位。

特点:

善感甜美的旋律,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朴素真实,有讽刺性。

代表人物:

奥芬巴赫:

他的重要的轻歌剧和喜歌剧有近百部。

《监狱中的奥菲欧》轻歌剧的典范、《霍夫曼的故事》。

古诺:

《浮士德》抒情歌剧的典范。

比才《卡门》:

1875年。

显示了现实主义倾向,在当时法国歌剧界非同寻常,对19世纪末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东欧、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歌剧产生了影响。

比才继承意法歌剧的优点,以流畅悦耳的歌唱旋律为主导。

《卡门》的结构按传统的分曲方式,注意将情节与动作衔接在一个场景里面,同时借鉴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手法和管弦乐技巧。

反映了社会下层的生活。

它的吉卜赛风格冲击了当时的法国歌剧界。

【卡门与霍塞这对从出身经历到生活观念都不相同的青年人,从一时激情、彼此间感情与意识的隔阂到无法弥补的决裂,最终以凶杀结束的爱情悲剧过程,被比才以色彩浓烈而又极其精练的音乐手段陈述的令人心悦诚服。

65.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

'

《幻想交响曲》:

代表作。

代表了他的个人风格。

第一部标题交响曲。

体现出音乐与文学和戏剧的理想结合。

特点:

1.写了各乐章的标题和全曲的详细说明。

2.追随标题有五个乐章,形式取决于内容。

3.提供了一个代表所爱的人的“固定乐思”(即一段主题旋律),以不同形态贯穿于每个乐章之中。

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在不同情境下青年艺术家的心理与情绪的变化。

4.旋律抒情,色彩和寓意丰富的管弦乐手法。

他的作品打破传统体裁和结构,而是一切音乐要服从其标题性、文学性的戏剧构思。

固定乐思:

是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创造的一种标题音乐手法,它是一段音乐主题,在作品中代表所爱的人。

66.李斯特:

交响诗:

单乐章的标题管弦乐曲,强调音乐与文学戏剧等姊妹艺术的结合。

是他对西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

创作了13首。

如《普罗米修士》《奥菲欧》《塔索》。

【特点:

1.深厚的思想内涵,精炼集中简洁。

2.单乐章结构,音乐不间断的展述从而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3.内部同时包含了奏鸣曲式的三部逻辑性结构。

4.运用主题变形手法。

广泛运用传统的动机发展手法,集中于单主题的展开与变形处理,贯穿作品。

与主导动机相似。

交响曲:

也有标题。

如《浮士德》(三个乐章)、《b小调钢琴奏鸣曲》(少有的无标题)、《匈牙利狂想曲》(最受欢迎的钢琴作品,共19首)。

钢琴作品:

《超级演技练习曲12首》,高难技巧的训练,显示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情感意境时的能力。

如“玛捷帕”,“鬼火”,“钟”。

67.瓦格纳:

他要求他的乐剧是诗词、音乐、舞台、表演等诸多艺术综合的整体艺术品。

他的歌剧改革及特点:

1.整体艺术。

而传统歌剧的分曲结构将音乐戏剧切割分离。

2.采用“无终旋律”织体,将歌唱作为一个声部完全融进管弦乐的织体。

3.他将韦伯的“主导动机”、柏辽兹的“固定乐思”和李斯特的“主题变形”发展到极致。

如《尼伯龙根的指环》,15个小时的音乐中交织着200多个主导动机,这种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他的乐剧音乐的交响性思维特征。

4.采用连续分展结构。

5.半音和声。

在和声与调性的手法上,突出调性的不清晰及频繁转换,半音、不协和音等大量和弦外音的连续使用,使调性重叠甚至是复调性的效果,这种手法导致古典传统的功能和声体系趋向瓦解。

“主导动机”:

是一些短小的音乐主题。

将剧中诸多人物、景物、情节事件、情绪心理等揭示、预示或暗示出来。

.

68.勃拉姆斯:

对标题音乐不感兴趣,在19世纪下半叶文学化、标题化的音乐主潮中坚定走自己的路,创作植根于古典音乐的传统之中,沉醉在德奥城市及民间淳朴的旋律里。

他激情又深思熟虑的作品,证明了属于19世纪浪漫时代的古典风格所具有的生命力。

交响曲:

有四部,每一部都是精心之作。

《第一交响曲》由于风格和手法上与贝多芬的近似而被当时的人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它以史诗般的英雄气势、传统的四个乐章结构、复调对位技巧和古典动机发展手法,以及各乐章曲式结构和调性的安排,无标题型的纯器乐交响曲类型,显示出他的交响曲与古典传统的机密联系。

展示了他独具的复杂凝重的织体、激情浪漫的旋律和浓郁厚重的总体风格。

钢琴作品:

古典形式为主的协奏曲、奏鸣曲、变奏曲、叙事曲、随想曲、狂想曲和小品。

特点:

响亮厚重,具有交响音乐的构思和气势。

声乐作品:

数量大、种类多,有200多首独唱曲,还有合唱及双合唱曲,声乐套曲。

还整理改编民歌集,自己的歌曲如同民歌般朴素动人。

如《摇篮曲》《徒然的小夜曲》。

69.约翰施特劳斯父子:

轻音乐为主。

他们的音乐创作和演出活动在维也纳市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小约翰施特劳斯:

创作的圆舞曲数量多,质量高,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1870年之前他只写舞曲和进行曲,此后重心转向轻歌剧创作,共写了15部。

特点:

1.体裁形式、旋律节奏和演出方式都和奥地利民间音乐有关;2.有专业音乐的技巧和修养;3.抒发情感和标题造型相结合,音乐格调轻松、浅显易懂、雅俗共赏。

代表作:

圆舞曲《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皇帝》;波尔卡《闲聊》、《雷电》;轻歌剧《蝙蝠》。

70.威尔第:

他的歌剧除去一些体现强烈爱国及民族情感的题材外,文学戏剧名著也引起他浓厚的兴趣。

代表作《纳布科》《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

特点:

当全欧洲包括意大利的年轻作曲家都追随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交响化风格”时,他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意大利作曲家,不能抛弃意大利丰富而悠久的音乐传统。

但他同时也研究并吸取从凯鲁比尼到柏辽兹的法国音乐,的过程就,包括对瓦格纳的尊终。

71.格林卡的创作特征:

1.扎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2.吸取俄国城市文化的养分;3.借鉴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

作品:

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民族爱国主义历史歌剧;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俄罗斯民间神话歌剧;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树立了运用民间素材交响化自由变奏的典范。

72.强力集团:

是格林卡的继承发展。

成员五名,人称“五人团”,自称“新俄罗斯乐派”。

有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居伊、包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特点:

1.他们都敬仰格林卡,热爱钻研俄罗斯音乐,创作具有民族性,表现俄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2.尊重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成果,提倡音乐的思想性、标题性、形象性和通俗性。

穆索尔斯基:

思想最为激进、创作最为突出。

作品:

歌剧《包里斯戈杜诺夫》、交响音画《荒山之夜》、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作品:

《萨旦王的故事》、交响乐《西班牙随想曲》、交响组曲《天方夜谭》。

包罗丁:

歌剧《伊戈尔大公》《第二“勇士”交响曲》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

73.柴科夫斯基:

是一位旋律大师。

音乐特征:

抒情性和戏剧性。

交响曲:

早期:

第一、二、三交响曲属于风俗抒情性质作品,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最突出;中期和晚期:

第四、五、六交响曲和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属于抒发个人感情体验、充满戏剧冲突性质作品,揭示了的社会现实与美好理想的冲突,反映了人生的苦难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内容概括为,理想与黑暗现实无法调和的冲突,导致悲剧结局。

其他作品:

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庄严序曲《1812》。

~

歌剧:

与交响乐同样重要,写了10部。

如影响范围最广、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奥涅金》《黑桃皇后》。

舞剧:

代表作:

古典芭蕾舞剧典范之作:

《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特点:

使舞剧音乐戏剧化和交响化,不仅能与舞蹈表演融为一体还可以离开舞蹈作为独立的管弦乐作品来欣赏。

具有独立性不仅在俄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在世界上也有重要地位。

74.柴科夫斯基和“强力集团”的比较:

共同点:

在发展俄国音乐的总方向上是一致的。

强调音乐应该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应该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应该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民间是发展专业音乐的源泉和基础;继承和发展格林卡的优良传统;

不同点:

“强力集团”,突出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注重采集农村民歌素材,喜欢吸取“异族情调”,音乐风格:

纯朴粗犷。

柴科夫斯基:

题材内容多样化,音乐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吸取俄国城市民间音乐的音调和借鉴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

宽泛的精神气质和民族风格,音乐风格:

高雅细腻,多愁善感。

75.斯美塔那:

全力进行民族歌剧的创作,如《被出卖的新嫁娘》。

交响诗《伏尔塔瓦》是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乐曲,描写了河流的的景色和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意。

79.德沃夏克:

作品:

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歌剧《水仙女》(根据本国传说)。

~

与斯美塔那的比较:

题材方面,斯美塔那更突出捷克本土的历史和文化,乡土气息浓;德沃夏克则从捷克扩展到整个斯拉夫民族。

体裁方面,斯美塔那主要是歌剧和交响诗;德沃夏克涉及的领域很广,数量很多。

音乐风格,斯美塔那的捷克民间风味更浓烈;德沃夏克在此基础上,还吸取了斯拉夫和欧美音乐文化的因素,格调更高雅更艺术化。

76.格里格:

代表作:

话剧《彼尔金特》、《a小调钢琴协奏曲》、《钢琴抒情小品集》。

77.西贝柳斯:

芬兰作曲家。

他的创作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和传说,后期的创作关注社会生活,反映了芬兰人民的的爱国主义精神。

代表作:

《芬兰颂》、小提琴协奏曲。

78.法国音乐文化:

弗兰克、圣桑、德彪西、拉威尔。

圣桑:

作品:

交响诗《死之舞》、小提琴与乐队《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动物狂欢节》。

德彪西:

创作题材:

1.对自然景物的描绘;2.对民间生活风俗的表现;3.神话传说中的奇幻境界和形象。

风格特征:

印象派。

手法:

擅用简短的音乐主题、丰富的和声和织体,细腻的配器。

内容: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生活风俗、神话意境的标题小品,突出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具有朦胧飘逸的气氛。

他的音乐被人称为“印象主义音乐”。

代表作:

钢琴曲《月光》、《水中倒影》、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交响三折画《夜曲》、交响素描《海》。

拉威尔:

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达夫尼斯与克洛埃》第二组曲。

管弦乐曲《包列罗》,“包列罗”是西班牙的一种民间舞曲的名称。

除了节奏和旋律基本固定不变外,力度、和声和织体都在变。

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成功的改编成管弦曲。

~

拉威尔与德彪西的创作共同点:

与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相似,但拉威尔的音乐在旋律上更宽广、生活气息更浓郁、情感更鲜明。

79.德奥音乐文化:

马勒:

9部交响曲。

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是用中国唐诗德译谱曲。

全部创作集中在交响曲和歌曲上,两者紧密相连。

写作技法特点:

1.交响曲的结构有很大变动,乐章数量有多有少;2.一些作品的演出大为扩充,如《第八交响曲》,也称“千人交响曲”;3.总谱声部异常复杂;4.音乐旋律保持歌曲特性;5.和声语言在后期作品中相当复杂,已显露无调性特征。

理查德施特劳斯:

作品:

交响诗《唐璜》、《唐吉诃德》、《梯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